心梗三项临床意义精编

合集下载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66861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66861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心梗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金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多年前临床医生AMI检测“金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渐渐被肌钙蛋白取代,。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作者:高梅兰更新时间:2013-05-23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

若患者具有CK—MB 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

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

CK-MB 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

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

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

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

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 进行诊断。

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

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

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 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肌钙蛋白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抑制物。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7-29 16:25 发表者:郭瑞林15773人已访问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高梅兰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点击数:1662更新时间:2013-05-23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l(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 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咼,最咼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 /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 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 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 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 小时达到最高,24 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 分钟-2 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发作2h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默认字体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

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

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

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

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

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

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ntprobnp心梗三项临床应用高飞

ntprobnp心梗三项临床应用高飞
ntprobnp心梗三项的前景展 望
ntprobnp心梗三项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总结词
通过联合应用其他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 白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预后,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ntprobnp心梗三项(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一种用于评估 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事 件的发生率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然而,单一的生物标 志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联合其他生物标 志物进行综合评估。例如,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是心肌 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与ntprobnp心梗三项联合应用 ,可以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等心血管疾病。
THANKS。
心肌梗死(AMI)。
预后评估
这些生物标志物水平的 高低可以预测心肌梗死 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
后。
治疗监测
通过监测这些生物标志 物水平的变化,可以评 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
方案。
科研价值
对于研究心肌梗死的发 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策
略具有重要价值。
02
ntprobnp心梗三项的检测方 法
检测原理
01
02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NT-proBNP水平异 常升高或降低,干扰对心T-proBNP在心梗诊断中的研究仍有限,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 究来验证其在心梗诊断中的价值。
针对NT-proBNP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研究也需要加强,以提高其在临床 实践中的准确性。
05
NT-proBNP水平可作为评估心 脏康复效果的指标,指导康复 治疗。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高水平的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风 险增加相关,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 的指标。

心梗项临床意义(精品)

心梗项临床意义(精品)

心梗项临床意义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全网发布:2011-07-2916:25 发表者:郭瑞林15773人已访问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 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作者:高梅兰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点击数:1662 更新时间:2013-05—23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674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

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

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

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

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

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

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升高。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doc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doc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医学信息9月第27卷第9期(上)MedicalInation.Sept.龄50~80岁,平均65岁。

临床确诊AMI的有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

1.2试剂Myo、CK-MB、cTnI快速测试板,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

1.3方法74例疑似AMI的患者均在接诊24h内急查,抽取3mL血液,30min后离心,取血清80uL到反应区,15min后判读结果。

2结果三项检测结果按不同组合统计,见表1。

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0/41=97.5%,特异性为29/30=96.6%。

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常见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1],在AMI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有急性血栓形成,如能及时发现,对AMI诊断处理及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CtnI是横纹肌收缩调节蛋白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位于横纹肌丝的外周,由抑制性亚单位(TNI),钙结合亚单位(TNC),和一个将复合物结合到肌丝上的原肌球蛋白的亚单位(TNT)组成。

儿心肌肌钙蛋白(cTnI)具有独特的氨基酸系列,由于分子量小,当心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时,cTnI 极易释放入血,胸痛发生时4~6h升高,增高可持续4~6d[2],本次检测中cTnI阳性(包括三者全阳)有29例,占AMI患者的70.7%,全部确诊为AMI,cTnI阳性符合率为100%。

CK-MB仅少量存在于舌,小肠,膈肌,子宫和前列腺内,98%~99%存在于心肌内,其增高程度能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是早期诊断AMI和早期确定再灌注是否成功的“金指标“之一[3],其敏感性不高,不能诊断微小心肌梗死,本试验中CK-MB 单一阳性3例,2例确诊,诊断符合率为66.7%。

Myo是肌细胞中的氧结合蛋白,由一条珠蛋白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参与葡萄糖氧化,心肌内富含Myo,因其分子量(17.8KD)相对较低,因而在肌肉损伤后快速释放入血,胸痛2h检测,24h后即消失,是AMI早期最灵敏的指标,本试验中Myo单一阳性9例,在排除其他因素如骨骼肌损伤外,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AMI为7例,诊断符合率为66.7%。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1. 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心梗三项的临床意义,包括其定义、检测方法以及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性。

2. 心梗三项简介心梗是指冠脉血流不足导致部分或全部心肌缺血坏死。

而心梗三项则是通过一系列生化指标来评估是否发生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中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 (cTnI) 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项目。

3.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hs-CRP 是由于全身感染、组织损伤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系统性非特异性急相物质,在动态监测中可以用作判断 ACS 的一个参考依据。

正常情况下,CRP 水平较低;当出现器官又如内皮功能障碍时,则会释放大量 CRP 至外周循环,并最后进入到局部灶区。

4. 肌钙蛋白I (cTnI)cTnI 是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浓度与心梗程度和面积呈正相关。

在 ACS 的早期阶段,血清中 cTn I 水平升高,并可持续数天至几周时间。

5.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NT-proBNP 主要由左室壁分泌,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时会显著增加。

通过检测 NT- pro BNP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6.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通过对 hs-CRP、cTNi 和NT-Pro-BNP 这三个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地评估ACS 的风险及预后情况。

这些指标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出可能存在的急性冠状动脉缺血或者是其他相应问题, 能够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7. 法律名词及注释a)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RP 表示 C-反应素;hs表示 high sensitivity(高灵敏),即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

b) 肌钙蛋白I (cTnI):肌钙蛋白是心梗的特异性标志物,其中 cTn I 是一种亚型。

c)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 NT 表示N-终端;pro表示原形式或者未成熟形态; BNP代表Brn natriuretic peptide (即“类似于大鼠颅内分泌素”的多重效用荷尔蒙)8. 结论心梗三项作为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缺血风险和预后情况的指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心梗,也称为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心梗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这一疾病的临床意义非常重大。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首先,心梗的临床意义之一是心脏功能受损。

心梗发作时,冠状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时间缺血可以使心肌细胞发生坏死。

这些坏死的心肌细胞无法恢复,会形成瘢痕组织,使心肌的收缩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心肌功能下降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因此,心梗不仅会造成急性心衰,还会增加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其次,心梗的临床意义之二是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梗时心肌缺血缺氧,这会引起心脏电生理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根据研究,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这些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跳骤停,使心脏停止跳动,进而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及时诊断心律失常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最后,心梗的临床意义之三是患者后续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心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问题。

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是心梗的前提条件,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剧,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作。

根据研究,心梗患者在治疗后的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包括再发心梗、心绞痛、心力衰竭、脑梗塞等。

因此,心梗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减少再发风险。

综上所述,心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梗不仅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和心律失常发生,而且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再次发作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心梗的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并进行长期的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
肌钙蛋白cTnI : 广泛用于临床对心肌损伤及不稳定心绞痛的检测,已被认为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检测心肌梗死的早期指标,一般用于评价患者是否有病发症及再
梗死。

肌红蛋白MYO :诊断心肌梗死和确定有无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cTn ------高灵敏、高特异、晚出现
CK-MB ------高灵敏、中特异、晚出现
MYO ------高灵敏、低特异、早出现
为什么不能等待心肌酶结果再处理?
1、检查心肌标志物需要一段时间(≥20min,POCT)
2、cTn I 或T 、CK-MB 升高需要一定时间
3、首次cTn I 或T 、CK-MB 正常不能排除AMI
心肌梗死平均死亡率为15%,发病后3小时为最佳救治时间,6小时打通血管仍能挽救大量心肌细胞,总体原则越早越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急性心肌梗塞(AMI)
cTnI的临床意义
1、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的面积与心室功能的减弱和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有密切的
关系,所以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可帮助评价预后。

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预后估计和危险分层
3、监测心脏手术造成的心肌损伤
4、某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5、非缺血性心衰心肌溶解的检测
6、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新标志
7、骨骼肌损伤或慢性肾衰伴有心肌损伤的鉴别
cTnI被认作是一个心肌细胞死亡的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标志物,正成为当今诊断AMI的“黄金标准”。

心梗三项仪解读

心梗三项仪解读

紫色————D-二聚体——————————D-Dimer 橙色————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 绿色————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蓝色————心肌肌钙蛋白Ⅰ———————cTnl红色————肌红蛋白——————————Myo【心梗三项】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损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种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心脏标志物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而绝大多数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和胸闷憋气。

其诱因一般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手术后或大出血休克等。

年龄上,四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中年男性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肌酸激酶同工酶MB、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产品越来越多,并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这三项的组合多被称为“心梗三项”。

磁敏免疫分析仪根据临床需求提供了此心梗三项测试卡,可在床旁15min内完成三个项目的检测。

其临床意义介绍如下:肌红蛋白(Myo)存在于心脏骨骼的横纹肌中。

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释放到血液中。

肌红蛋白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发病1~3h即可出现异常增高。

Myo虽然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Myo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AMI 的诊断。

由于Myo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

Myo还是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心肌三项临床应用

心肌三项临床应用

心肌三项临床应用心肌三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三项的定义、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内容。

1. 定义心肌三项指的是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cTnT)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这三个生物标志物在诊断与监测冠心病及其他相关性心血管事件中所起到作用。

2. 目的心肌三项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早期筛查:通过对上述生物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可能存在冠心病或其他相关性心血管事件。

- 确认诊断:当出现胸闷、胸部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时,结合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更加明确地确定诊断。

- 预后评估:根据动态观察该组指标变化情况来预测患者未来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治疗计划。

3. 适应证心肌三项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 可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相关性心血管事件。

-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条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胸闷不适感。

4. 禁忌证目前尚无明确禁忌证。

5.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a) 抽取静脉全自动化学发光系统进行检测;b)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操作手册和试剂数量准备相应材料;c) 注意标本采集时避免污染以保持结果准确性;d)在分析过程中需按规范程序执行,并记录每个步骤所使用仪器型号与批次信息;6. 结果解读指南hs-CRP: 正常参考值<1mg/L, >10 mg/L表示极高风险;cTnT: 对非ST段抬高型(NSTEMI)AMI敏感但缺乏特异性。

正常参考值 <0 .01 ng/mL;超出上限则提示可能存在异常;NT-proBNP :对急性心力衰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性。

正常参考值<125 pg/mL;7. 附件- 实验室检测报告样本8. 法律名词及注释a) hs-CRP:即高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在冠心病的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b) cTnT: 即肌钙蛋白T,属于心肌细胞损伤指标之一,对急性冠脉事件的监测非常有效。

心梗三项的意义课件

心梗三项的意义课件

心梗三项检查的必要性
心梗三项检查是指肌钙蛋白、肌红蛋 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查,对诊断 心梗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心梗三项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心 肌缺血或心肌坏死的情况,有助于判 断心梗的病情和预后,为医生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02
心梗三项检查的内容
心肌酶学检查
总结词
心肌酶学检查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特异性,是确诊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
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快速检测心梗三项等 生物标志物的方法逐渐得到应用。这些方法通常采用 试剂盒或仪器自动完成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提高了诊断效率。
THANK YOU
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
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其水平升高可反映心肌损伤范围。
辅助诊断心梗类型
CK-MB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小时内即可升高 ,有助于早期诊断心梗。
cTnI和cTnT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才会 升高,可反映心肌梗死类型。
判断心梗预后和转归
CK-MB
其水平下降速度可反映梗死心肌的再灌注情况,指导溶栓治 疗。
详细描述
BNP和NT-proBNP是心脏分泌的神经激素,当心脏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水平 会升高。通过检测BNP和NT-proBNP水平可以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3
心梗三项检查的意义
确定心肌损伤程度和范围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作为心肌特异性抗原,CK-MB在心肌损伤时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综合评估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心 电图等检查结果以及心梗三项等生物标志物的结果进行 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1.介绍
心梗,也称为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
血坏死的疾病。

心梗三项是评估心梗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电图(ECG)、血清肌钙蛋白(cTn)和血清类脂物质(脂肪和脂蛋白)
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梗三项的临床意义。

2.心电图(ECG)
心电图是使用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记录。

心梗时,心肌
缺血导致心电图发生特定表现,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等改变。


些改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梗,并评估梗死的位置和范围。

3.血清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心肌坏死释放的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cTn)水平
可以用来检测心梗。

cTn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及早检测
到心肌梗死,并评估梗死的严重程度。

cTn水平的升高与心梗的发生、范围和预后相关。

4.血清类脂物质
心梗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坏死会影响血清中的类脂物质水平,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检测这些类脂物质的水平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指导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5.本文涉及附件
本文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 心梗: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 心电图(ECG):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记录。

- 血清肌钙蛋白(cTn):心肌坏死释放的标志物,用于检测心梗。

- 血清类脂物质:影响心梗的血清类脂物质,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是组成横纹肌细丝的调控蛋白,包括3 个亚单位I、T和C,共同作用参于肌肉收缩活动。
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
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肌钙蛋白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形式,肌钙蛋白I仅仅 存在于心肌组织 cTnI 作为心肌梗塞的标准诊断方法,特别是当心 电图检测无异常时,可以用cTnI指标作为诊断手 段。
类似的。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检测心肌障碍时cTnI指标 比CK-MB更有效。
参考值 <1ng/ml 不同厂家试剂的参考范围有所差异
肌钙蛋白(cTn)被认为是目前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指标,它们出现早,最早可在症状发作 后2h出现;具有较宽的诊断窗:cTnT(5~14天),cTnI ( 4~ 10天)。在它们的诊断窗中,cTn增高的幅度要比 CK-MB高5~10倍。 由于在无心肌损伤时cTn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因此也可用 于MMD(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这是以前酶学指标所难 以做到的。 cTn还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对任何冠状动脉疾患病人, 即便ECG或其他检查(如运动试验)阴性,只要cTn增高, 应视为具有高危险性。
AMI诊断“金标准” AMI判断梗死面积并进
要指标
险分层 非ST段抬高的MI最具 AMI复发检测﹑再灌注 价值的标志物 治疗检测最灵敏指标
行危险分层
检测范围
检测指标 检测范围(原倍 稀释后检测 血清) 上限
CK-MB 5~150 ng/ml 350 ng/ml
最低检测限
≤ 5 ng/ml ≤1 ng/ml ≤50 ng/ml
检验原理
该三合一试剂含有被预先包被在聚酯膜上的
金标记的人CK-MB单克隆抗体、金标记的人 cTnI单克隆抗体、金标记的人Myo单克隆抗 体以及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1)的人CK-MB 单克隆抗体、测试区(T2)的人cTnI单克隆 抗体、测试区(T3)的人Myo单克隆抗体和 质控区(C)的相应抗体,采用高度特异性 的抗原抗体反应及免疫层析技术,检测人血 中CK-MB、cTnI及Myo的含量。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08950精编版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08950精编版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全网发布:2011-07-29 16:25 发表者:郭瑞林15773人已访问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心肌三项联合检测临床规范化应用

心肌三项联合检测临床规范化应用
心肌三项检测的临床规范化应用
目录
u 急性心梗和胸痛中心建设简介 u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技术 u 心梗三项联合检测意义 u POCT临床检测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及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AMI)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 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 管腔完全闭塞,血流中断,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改变。
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cTnI/CK-MB/MYO
结果可能性
临床可能性
cTnI CK-MB MYO



检测时间很晚,已过CK-MB和MYO的时间窗



检测时间较晚,已过MYO的时间窗/病毒性心肌炎



出现再损伤或再梗死



基本确认为心肌损伤或梗死



检测时间较早,未到cTnI时间窗/非心肌损伤类疾病
、导管室没有条件检测时,PCI术后患者进入CCU立即检测 2、溶栓治疗的患者,每2h复测,观察溶栓治疗效果
心内科:1、入院立即检测,并与急诊科的结果比对,观察病情变化 2、再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出院前复测,指标是否正常且保留临床证据
心梗三项如何提示缺血心肌再灌注(球囊扩张/溶栓成功) MYO:2h后迅速下降 CK-MB:几小时内还会继续升高,之后迅速下降 cTnI:呈现双峰
加样
血液中的待测抗原
标记物 抗体
MYO CK-MB cTnI
层析方向 加样区
T线(测试线) C线(对照线)
固相抗体 MYO CK-MB cTn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7-29 16:25发表者:15773人已访问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作者:高梅兰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点击数:1662更
新时间:2013-05-23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

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

CKMB质量(CK-MB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

CK-MB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

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

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

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

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进行诊断。

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

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

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肌钙蛋白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抑制物。

肌钙蛋白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形式,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应用抗cTnI单克隆抗体可以实现cTnI的特异性检测,所以cTnI
已经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标准诊断方法,特别是当心电图检测无异常时,可以用cTnI指标作为诊断手段。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不稳定型狭心症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在4-8小时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小时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对于AMI患者,cTnI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增减情况与CKMBmass是类似的。

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检测心肌障碍、特别是骨骼肌障碍上,cTnI指标比CK-MB更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