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社会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社会理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个性鲜明独特,思想博大精深。从表面上看,庄子选择远离社会政治,隐居于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关怀社会和世人。尽管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有其不足且难以实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庄子;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庄子是先秦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个性鲜明独特,思想博大精深。从表面上看,庄子远离社会政治,隐居于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关怀社会和世人。尽管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有其不足且难以实现,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庄子的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影响的思想家都会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提出各具特色的理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的产生源自于黑暗的现实社会。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候天下处于分裂战乱的状况已长达近五个世纪,周天子统治地位也在逐步丧失,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①,黎民百姓们在痛
苦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在庄子看来,现实的社会中,“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②庄子认为,天下有道,圣人才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就只能保全性命。而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轻得难以承受;祸患却重得无法避免。显而易见,庄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对于当下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悲观失望,这也正是其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面对混乱无道的社会现实,庄子提出了他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一)“至德之世”之貌
庄子多次提到“至德之世”,用热情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纯朴、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自由而素朴的美好社会蓝图。现引用如下: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
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事而无传。”(《天地》)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夏多积薪,冬则场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盗跖》)
由上可见,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是素朴的、自由而快乐的、平等的、和谐的。在“至德之世”中,人们无知无欲,人性敦厚纯真;没有政治高压,不知伦理规范,没有沉重的生活负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们知足无贪,无忧无虑。
(二)“至德之世”的特征
首先,“至德之世”是在古远的过去。在庄子的设想中,“至德之世”是存在于黄帝时代之前,是人类最初形成的时代。或许,在庄子看来,只有在那古远的时空里才能有理想的社会。
其次,在“至德之世”里,人们“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意思是说,百姓睡觉时安然恬静,起身时宽舒自适。人们的行为完全处于自在的状态,没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马蹄》篇还有:“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即
是说,在道德最为高尚的时代,人们的行为都是质朴稳重的,人们的精神都是稳固专一的。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既不害人,也不必担心被人所害,因而能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世俗礼义道德的束缚,人们率性而为,合于大道。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政治的高压,君上和人民相安无事,虽有君却好似无君,人民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所谓“上如标知,民如野鹿”(《天地》)就是其形象的说明。总之,在“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里,没有政治的管束和道德的束缚,没有相互的争斗和贪婪的私欲,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后,“至德之世”是和谐的。在“至德之世”里,草木滋生,禽兽众多,人与自然万物和睦共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远古时代的人们敦厚质朴,没有机心,他们并不以“万物的灵长”自居,也没有征服自然以适己的野心,这样,人与自然万物才能如此和谐亲善,物我同一。
三、“至德之世”之我见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庄子的“至德之世”具有复杂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性。就庄子所处的时代而言,长期的诸侯割据,频繁的兼并战争,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混乱不堪,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巨大的灾难。而礼崩乐坏又导致旧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失去效用,人们为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整个社会充斥着自私、
贪婪、虚伪等行为。正是有感于此,庄子才构想出一个没有战乱、罪恶和痛苦的理想社会,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
在庄子看来,世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劳心损性,失去了本该有的简单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不值得的。尽管庄子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却并没有远离社会,而是冷静思考其根源,设计出了“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并希望人类能生活在“至德之世”里,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可见,庄子的社会理想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体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另一方面,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也有明显的主观虚构性和幻想性。崔大华先生认为,“庄子描写在‘至德之世’,‘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而窥’,人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就是说,原始状态下的人与自然(如动物)的关系是极其和谐友善而无任何对立和斗争;原始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恬静安宁而无丝毫烦扰和不安。
总之,正是不满和失望于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庄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才设计出了“至德之世”理想社会,希望以此范导社会,指引人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可贵的。不过,庄子在揭露人类文明弊端的同时也走向了另外一个误区,即反对以丧失精神文明(也即高尚的道德)为前提的物质文明生活,而是主张以知识换道德。但是问题是,牺牲物质文明未必能够换取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