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摘要: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定的区域,并在区域内投放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游戏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但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并给予幼儿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并作出一定的评价,不断调整区域环境、材料等,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引言区域游戏是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区域,并投放这方面的材料,使儿童能够自主游戏。
鉴于儿童年龄小,教师应自觉加强对儿童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行为的监督和指导,并以此作为及时协调后续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1]。
一、基于幼儿行为观察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意义(一)有利于落实游戏精神区域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依赖于物化的场所、沟通环境和有儿童个人或团体的人文氛围。
与游戏结果相比,它更注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素质”变化。
区域游戏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复尝试、自主探究和沟通表达等支持孩子们的多感官参与。
区域游戏的特点是独立选择、随机参与、自由组合和与同伴合作。
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搜索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用能力[2]。
教师应该随机观察孩子的行为,注意孩子的游戏过程,记录孩子选择游戏材料的方法,帮助孩子知道如何与伙伴沟通,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以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深化家园共建无论是观察孩子的行为,还是某区域的游戏活动,都强调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合作性和生成性,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应鼓励家长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充分利用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场所的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通过让家长参与当地环境的营造和游戏材料的收集,就区域游戏的发展向家长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咨询,邀请家长做助手,参与志愿者工作,家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与孩子一起成长,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方法、效果,帮助老师解决学习或社会困难[3]。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作者:[李婉英]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学前教育专家M.A.埃贝克提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的确,在教育者面前的幼儿是一本“难读的书”,而观察就是读懂幼儿这本书的“金钥匙”。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
本课题选择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一)符合二期课改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
这无疑说明教育活动已不再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种观察与欣赏,质疑与挑战,支持与引领相结合的有效师生互动过程。
在贯彻《纲要》精神和立足本园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迎合了时代的发展。
(二)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
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扎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功。
在区域活动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解读幼儿行为,能让教师及时追随孩子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三)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区域活动以它独特的形式呈现在主题课程活动中,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们可通过充分的观察,对幼儿活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幼儿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幼儿的方式、材料的提供等研究经历了一个粗浅到深入,由随意到规范的过程。
然而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研究,还未有很明确有效的模式。
本课题“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更加关注幼儿、追随幼儿,也能切实解决幼儿园在推进二期课改进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的研究

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的研究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行为就像是五光十色的烟花,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每次走进教室,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的世界,那里有嬉戏打闹的欢声笑语,也有专注思考的小脸庞,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
瞧那边,几个小朋友正在拼拼图,脸上挂着认真的神情,仿佛拼出的每一块都能揭开宇宙的奥秘。
哎呀,拼不对的时候,他们的反应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像是小狮子一样咆哮,又像小猫咪一样委屈,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安慰他们。
再看看玩沙子的孩子,真是个乐趣无穷的地方。
他们用小铲子挖呀、堆呀,完全不怕弄脏自己的手。
每当他们建起一座“沙堡”,脸上那种得意洋洋的神情,仿佛自己就是沙滩上的国王。
可是,哎,没过多久,别人一不小心撞上去,沙堡就轰然倒塌,瞬间化为乌有。
小朋友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恼火得像只小刺猬,有的则哈哈大笑,似乎这都是个笑话。
真的是,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快得让人应接不暇,像过山车一样,时而高高在上,时而低到谷底,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还有那边,几个小女孩围坐在一起,正在编织花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她们小手灵巧,口中叽叽喳喳,有说有笑。
忽然,一个小女孩捡起一朵花,举起大拇指,大声夸赞:“这朵花真美,我要把它做成皇冠!”其他小朋友立马附和,眼睛都亮晶晶的,仿佛被花的魔力吸引住了。
每当看到她们这样专注地玩耍,心里就感到一阵暖意,真是童年的快乐,简单又纯粹。
在区域活动中,还有那种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小家伙,他们像个小工程师,喜欢拆呀、组呀,甚至会把教室里的玩具变成一台“飞船”。
当他们把所有东西都堆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则一脸困惑,像在看外星人做实验。
他们为了自己的“创作”,会发生小争执,谁都不肯让步,场面一度紧张得像是电视剧里的大戏。
不过,转眼间,他们又会和好如初,继续一起玩耍,仿佛刚才的争吵只是空气中的一阵风,轻轻拂过。
说到绘画,那可真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小朋友们各自拿着画笔,肆意挥洒他们的创意。
区域活动记录教研工作(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园特开展了区域活动记录教研工作。
以下是本次教研工作的总结。
二、教研工作目标1. 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明确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2. 帮助教师掌握区域活动记录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区域活动记录的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区域活动的开展水平。
三、教研工作内容1. 理论学习与研讨(1)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区域活动的内容,明确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实施原则。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策略。
(3)开展教师间的研讨活动,分享各自在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和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 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1)组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区域活动方案。
(2)对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摩,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区域活动展示活动,让教师互相学习、借鉴。
3. 区域活动记录与分析(1)指导教师掌握区域活动记录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访谈记录、作品分析等。
(2)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活动记录的培训,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定期对区域活动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改进区域活动提供依据。
四、教研工作成果1.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能够根据幼儿需求设计合适的区域活动。
2. 教师在区域活动记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记录内容更加丰富、准确。
3. 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序、有效,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部分教师在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活动内容单一。
改进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区域活动设计比赛,激发创新热情。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地方,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
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潜能,并且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儿童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根据孩子们的行为特点和表现情况,及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教育。
观察儿童行为是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是对幼儿个体差异的观察和分析,为实施针对性教育提供依据。
而评价儿童行为则是对观察所得材料进行总结,对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了解,是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判。
下面我将结合区域活动的具体场景,谈一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角色扮演区域是幼儿园中非常受欢迎的区域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观察儿童在扮演角色时的表现,比如他们选择怎样的角色、扮演角色的方式、与其他儿童的互动等。
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可以进行评价,比如观察儿童选择角色的能力,是否能够发挥想象力,是否能够与其他儿童良好地合作等。
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兴趣、自主性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美术区域是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区域,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
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观察儿童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的表现,比如他们选择的主题、使用的材料、作品的完成度等。
我们可以评价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比如他们的审美情感、艺术创造力、手工技能等。
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美术教育。
在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性原则:观察和评价应该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情感色彩。
2. 阶段性原则: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应该符合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
3. 差异性原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评价应该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
生活区区域活动教研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区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提高生活区区域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教研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生活区区域活动的认识,明确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2. 优化生活区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活动效果。
3.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活动内容1. 生活区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1)介绍生活区区域活动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分析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生活区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1)分析生活区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原则,如安全性、适宜性、多样性等。
(2)探讨生活区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材料投放、环境布置等方面。
3. 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活动设计(1)介绍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活动设计流程,包括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内容的制定等。
(2)分析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戏、探究等。
(3)探讨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活动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
4. 生活区区域活动的实施与指导(1)介绍生活区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如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鼓励幼儿合作交流、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
(2)探讨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如示范引导、提问启发、情境创设等。
(3)分析生活区区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5. 生活区区域活动的反思与改进(1)引导教师对生活区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探讨如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区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改进生活区区域活动的方法。
四、活动实施1. 活动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14:00-15:30。
幼儿园观察教研案例小班(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国各地幼儿园纷纷开展了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小班幼儿为主题,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二、案例主题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小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三、案例内容1.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观察地点:幼儿园小一班活动室3. 观察对象:小一班全体幼儿4. 观察内容:(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2)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3)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表现5. 观察方法:(1)直接观察法:教师通过直接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2)访谈法:教师与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
(3)观察记录法: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四、案例过程1. 观察阶段教师进入活动室,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如建构区、娃娃家、阅读区等。
在建构区,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建构任务,但在合作过程中,部分幼儿表现出不协调、争吵等现象。
在娃娃家,幼儿能够模仿成人进行角色扮演,但在互动过程中,部分幼儿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在阅读区,幼儿能够认真阅读,但在分享阅读心得时,部分幼儿表现较为沉默。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教学。
在语言领域,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型。
在数学领域,教师通过操作教具,让幼儿学习数数、加减法等。
在科学领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
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跑、跳、爬等运动。
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但在合作游戏中,部分幼儿表现出竞争意识过强,容易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摘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游戏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模式。
如区域活动就是幼儿自主自发进行的,教师从旁观察与指导的一种日常游戏活动。
其活动形式多样,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学策略,并对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进行相关观察与评价,希望能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儿童行为区域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应当加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以及分析并且开展针对性指导,最终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策略(一)强化游戏介入,开展行为互动引导在当前户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对此,教师应当转变思维,与孩子进行互动分享。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争执。
因此,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角色参与其中,根据游戏情节所需要的角色、语言、动作来引导幼儿。
这样一种指导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幼儿发挥自主性,提高幼儿主人翁的意识。
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事件影响到游戏的正常开展,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学生选择“过家家”这一游戏活动时,扮演妈妈的幼儿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食物喂给扮演小朋友的幼儿,让幼儿张大嘴巴吃下去。
在开展野战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教师应当适时地介入进去,开展协调,避免游戏中出现意外。
在面对纠纷、挫折时,教师也应当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面对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1]。
(二)鼓励幼儿分享游戏经验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流来引导幼儿表达真实情感。
在游戏中通过故事的分享,幼儿之间的感情也会变得更为密切,进一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教师需要将活动主场交给幼儿,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利用指引性的话语来巧妙的引导。
例如“在某某游戏环节中你表现得较好,你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吗?若是你在游戏中与同伴发生争执,你会怎么做呢?在下一次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你还想玩哪一个环节呢?”教师通过语言性引导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营造一种活跃的游戏氛围,让幼儿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幼儿各方面平衡发展[2]。
大班区域观察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园特开展了大班区域观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掌握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方法。
3. 学会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4. 提高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观察案例分享活动开始,由各班教师分别分享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案例。
教师们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并结合自身经验,对幼儿的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案例一:《建构区里的“建筑师”》教师A分享了一个建构区的观察案例,幼儿们在建构区中自由搭建,其中一位幼儿表现出极高的建构兴趣和能力。
教师A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与其他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
案例二:《阅读区里的“小书虫”》教师B分享了一个阅读区的观察案例,幼儿们在阅读区中自主选择图书,其中一位幼儿对阅读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教师B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专注、安静,并能够理解图书内容。
2. 观察方法与技巧讨论在分享案例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观察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讨论。
教师们认为,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幼儿的整体表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态度、行为等。
(2)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特长。
(3)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如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记录观察等。
(4)注重观察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纵向分析。
3. 教育策略制定针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教师们共同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例如:(1)对于建构区里的“建筑师”,教师可以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建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建构方法。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结合科学探究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结合科学探究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活动背景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确认活动主题:选择了与幼儿相关的科学主题,如动物、植物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准备相关材料:准备了一些动物、植物模型、实验器材、图书等,以便幼儿参与观察和实际操作;•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要求,制定了合理的活动时间、流程和目标。
三、活动过程1. 观察动物模型首先,我们给每个幼儿分发了一个动物模型,如小猫、小狗等。
幼儿首先观察模型的外形、颜色、特征等,并用一句话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探索更多关于这个动物的知识,如食物、生活习性等。
2. 实际操作种植植物接着,在室外活动区域,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种子、土壤和花盆。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导,按照正确的种植方法,将种子种在花盆里,并负责每天浇水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际操作,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
3. 合作进行小实验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组织了小实验。
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从图书馆中选取一本与实验主题相关的图书,然后根据书中的指导进行实验。
比如,测量一杯水的溶解速度、观察热水和冷水的蒸发速度等。
通过实验,幼儿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活动总结和展望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在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详细观察动物模型的细节,积极参与植物的种植和观察,并在小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幼儿们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欲望。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活动中的资源准备不够充分,活动内容可能需要更加细化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室内区域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对室内区域活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园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室内区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教师对室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室内区域活动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 掌握室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3. 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厅四、活动流程1. 理论学习(2:00-3:00)- 邀请资深教研员进行室内区域活动理论讲座。
-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室内区域活动的概念、类型、功能、组织与实施策略等。
2. 案例分析(3:00-3:30)- 分组讨论,针对提供的室内区域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
3. 实践操作(3:30-4:30)- 教师分组进行室内区域活动的实践操作。
- 每组选择一个区域,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年龄特点等设计活动内容。
4. 交流分享(4:30-5:00)- 各组分享实践操作成果,交流经验与心得。
- 全体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五、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 教研员从室内区域活动的概念、类型、功能等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讨论,对室内区域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其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
- 教师们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自己在室内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3. 实践操作- 教师们分组进行室内区域活动的实践操作,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年龄特点等设计活动内容。
- 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室内区域活动。
4. 交流分享- 各组分享实践操作成果,交流经验与心得。
- 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室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中班区域活动观察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班作为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阶段,区域活动在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中班区域活动观察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察的重视程度,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帮助教师掌握区域活动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3. 通过观察,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区域活动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观察前的准备(1)教师分组,每组确定一名观察组长。
(2)制定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结果等。
(3)确定观察区域,如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等。
2. 观察过程(1)教师按照观察记录表,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
(2)观察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特点。
(3)教师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3. 交流与分享(1)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2)教师针对观察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1. 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察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教师掌握了区域活动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观察的准确性。
3. 通过观察,教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共同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教学质量。
五、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察的认识。
2. 制定区域活动观察指南,规范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
3. 定期开展区域活动观察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结合观察结果,优化区域活动设置,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5. 注重观察结果的应用,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玩具,从而增强自己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
同时,区域活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
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观察幼儿的行为,包括以下方面:1、选择行为:观察幼儿在活动开始时所选择的游戏或玩具,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热点,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合作行为: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是否能够与他人良好相处。
3、探究行为: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发现新的东西。
4、表现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行为,包括言语表述、动作表现、面部表情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5、安全行为: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做到安全第一,是否懂得遵守安全规则。
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之后,教师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1、积极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积极行为,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好样的,做得好,太棒了等。
2、指导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亲身示范、提供提示、与他们对话等。
3、激励评价:对于一些不太积极的幼儿,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激励和鼓励,如抱他们、耐心沟通、转换话题等。
4、制度评价:针对一些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制度规则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纪律制度,使幼儿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可行的。
三、结合幼儿行为评价进行课程设计1、个体化设计:针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课程设计,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2、多元发展设计:区域活动不仅是玩耍的时间,也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时间。
应该准备适当多种类型的教材,以便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以便全面发展自己的技能。
3、情感性设计:教师应该把握每一个教诲机会,同时充分考虑幼儿的情感属性,适当给予爱、理解与支持。
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相关措施

62
E-mail:youjiao365jy@
幼教 365·管理 2018 年 2 月
表 1 观察记录的关键性问题
方法 关键问题
核心内容
关键词
通过仔细观看、倾听和研 观察的定义
究来了解幼儿。
观看幼儿行为 倾听幼儿语言 研究幼儿作品
幼儿园观察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幼儿园定期开展观察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观察、讨论、反思,提升教师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心理、认知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2. 培养教师发现幼儿个体差异,关注幼儿个性发展的意识。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三、活动内容1. 观察记录分享(1)教师分组进行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观察记录分享,阐述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心理、认知等方面特点。
2. 分析讨论(1)针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教师展开讨论,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2)探讨如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
3. 反思总结(1)教师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各小组分享反思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活动过程1. 观察记录分享活动开始,各小组依次进行观察记录分享。
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对幼儿的行为、心理、认知等方面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有的教师认为,幼儿的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因素有关;有的教师提出,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法。
3. 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环节,教师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个人反思。
有的教师认识到,自己在观察幼儿时,过于关注行为表现,忽略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有的教师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活动成果1. 教师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现状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现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区域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
本文首先界定了幼儿园区域活动和教师观察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前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方法不科学、观察记录不全面等。
结合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具体策略,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加强观察记录和分析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的观察指导,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和特点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内部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如角色扮演区、艺术创作区、科学探索区、积木搭建区等,幼儿在这些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自由、有序、纪律良好的活动。
这种活动形式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强调幼儿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实践操作中的学习和发展。
自主性:区域活动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多样性:区域活动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活动,包括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互动性:区域活动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材料等进行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践性:区域活动强调幼儿通过亲手操作、实践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园区域活动视导教研(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本园开展了区域活动视导教研活动。
二、目的1. 了解我园区域活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明确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4. 为我园区域活动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依据。
三、内容1. 区域活动现状分析(1)区域设置:我园共设有6个区域,包括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科学探索区、阅读区、运动区。
(2)活动内容:区域活动内容丰富,涉及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3)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引导、支持为辅。
2. 问题与反思(1)区域设置不合理:部分区域空间较小,容纳幼儿数量有限;部分区域功能交叉,影响幼儿活动。
(2)活动内容单一:部分区域活动内容重复,缺乏创新;部分区域活动与幼儿年龄特点不符。
(3)教师引导不足:部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过于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忽视了对幼儿的引导和支持。
3. 改进措施(1)优化区域设置:调整区域布局,扩大区域空间;明确各区域功能,避免功能交叉。
(2)丰富活动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引入多元文化,拓宽幼儿视野。
(3)加强教师引导: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区域活动指导能力。
四、实施过程1. 视导准备:成立视导小组,明确视导目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区域活动现状。
2. 视导实施:深入各区域,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与教师交流,了解区域活动开展情况。
3. 反馈与总结:对区域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总结视导成果,形成视导报告。
五、效果与反思1. 效果(1)区域活动质量得到提高:优化了区域设置,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教师指导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摘要: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玩耍的过程,加强他们对外界的环境的认知和感受,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在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通过观察他们的作品和行动过程,能够感受到他们最近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及时的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对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阶段的教师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需要加强重视,应当善于利用观察和分析的方式展开教育活动,保证课程有效性,对幼儿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师;游戏;观察与分析;提升措施引言:由于教育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记录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了解到最近发展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来促进他们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教师观念上的错误,在观察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和项目,盲目的进行记录,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程,不能充分的将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展现出来,需要快速的调整理念,以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升游戏中观察能力的措施(一)明确观察对象,细化项目目的在展开观察活动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明确观察对象。
在孩子们展开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也可以对一个区域的幼儿进行观察,使用整体和个体的对比,保证观察的对象;其次,展开观察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细化我们的观察目的。
如在孩子们展开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我们的项目和目的。
如“建构区→观察创造能力”“图书区→观察活动专注力”“美工区→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益智区→思维发展能力”等内容,通过具体的项目和目标,保证内容的有效性,保证观察内容的有效性,方便后续的具体分析[1]。
(二)观察指导后反应和游戏状态在幼儿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会对孩子们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比较困惑的地方展开引导和帮助。
在教师帮助玩幼儿以后,要观察孩子们指导后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作者:[李婉英]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学前教育专家M.A.埃贝克提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的确,在教育者面前的幼儿是一本“难读的书”,而观察就是读懂幼儿这本书的“金钥匙”。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
本课题选择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一)符合二期课改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
这无疑说明教育活动已不再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种观察与欣赏,质疑与挑战,支持与引领相结合的有效师生互动过程。
在贯彻《纲要》精神和立足本园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迎合了时代的发展。
(二)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
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扎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功。
在区域活动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解读幼儿行为,能让教师及时追随孩子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三)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区域活动以它独特的形式呈现在主题课程活动中,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们可通过充分的观察,对幼儿活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幼儿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幼儿的方式、材料的提供等研究经历了一个粗浅到深入,由随意到规范的过程。
然而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研究,还未有很明确有效的模式。
本课题“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更加关注幼儿、追随幼儿,也能切实解决幼儿园在推进二期课改进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一)研究的目标:通过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现状调查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和操作策略,切实提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内容: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研究的情报综述。
2、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
3、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及操作原则研究。
4、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案例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筛选、汇总相关情报资料,了解目前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现状,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研究区域中过程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案,解决区域中教师观察、研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实践。
3、微格分析法:运用微格分析法,定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的某情景,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策略进行辩证,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
4、案例研究法: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观察、研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行为的案例。
(四)研究的步骤:1、前期准备阶段:(2006、9—2006、12)①经过对课题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完善,2006年6月向区教育科研办公室申报课题,于2006年12月被批准立项。
②课题立项后,幼儿园非常重视,由业务园长担任课题管理策划,请刘丽敏、林琦两位骨干教师和几位一线教师加入课题小组,明确了课题的研究阶段,制定出各个不同阶段的研究计划和研究要求。
③设计《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调查表》,对江海幼儿园教师进行区域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调查,共分发了54张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④在对国内外情报收集的基础上,撰写了情报综述,通过反复研究、学习和讨论,并对关键概念作较为科学的界定。
2、实施阶段:(2007、1—2007、9)①加强理论学习。
该课题立项不久,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多次采取了“分层次、分渠道、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的方式进行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广开渠道,先后几十次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多次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
②研究进课堂。
在研究中,课题组每学期都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总结反思和观摩、看录像活动,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从而促进课题研究步入正常轨道。
③进行每月一次的区域活动观摩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教师区域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
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制定详细的区域活动观察表格,支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全过程。
④指导教师撰写观察案例、经验及体会,并开展园内的评比,建立案例集、论文集。
3、总结阶段:(2007.10—2007.12)①收集、整理分析全部研究资料、展示研究成果。
②全面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报告和工作报告。
三、研究成果(一)理性思考1、观察的要素我们所指的“观察”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创设的环境、内容,材料的观察。
包括幼儿的兴趣(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游戏内容有哪些、哪些材料是幼儿最喜欢的等等)、需要、专注力、情感态度、交往方式以及产生的疑惑等。
2、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本课题所指的“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察看、关注、倾听幼儿活动情况,分析幼儿的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反思区域活动的对孩子的发展如何。
(二)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课题成员对研究计划进行了及时调整,并梳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1、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观察原则全面观察就是在区域活动时,教师观察各区域活动进展情况,有没有“偏区”现象,提供的材料是否得到幼儿的喜欢,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并考虑在哪方面给予帮助。
重点观察需要教师对某一区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程度如何,材料是否要更换调整。
在“春天来了”的主题中老师投放了内容“数的组成”。
新投放材料后观察了探索区中在玩数的组成的活动情况。
老师看到磊磊,他拿了红绿两种颜色的花心在给小花贴花心,他很随意的插着各种花心,并没有按照我预设好的活动内容在玩,按照花盆上的数字给小花贴上两种颜色的花心,花心总数是花盆的数字,进行活动。
于是,走近他,问:“磊磊,你知道这怎么玩吗?”他看到老师来问他了,他显得很迷茫。
从他的表现中老师知道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
于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给幼儿的内容缺少情趣,初次玩组成,应为幼儿提供实物的内容并带有情趣,孩子们才能在玩中掌握数的组成。
于是老师及时的调整了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场景、不同实物的内容,让幼儿自由摆放,理解组成。
新内容马上让幼儿掌握和受益2、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观察原则。
区角活动中老师的预设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上的,丰富的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焕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但是,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己决定玩什么,就怎样玩。
他们还会发现问题、出现新的活动内容,这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及时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性显著提高。
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高老师投放了为爸爸装饰领带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一条条富有童趣的领带无不凝聚着对爸爸的浓浓之情。
渐渐地,孩子们便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把装饰好的领带戴在自己的身上学做爸爸的样子,还不时地嚷嚷要学妈妈的样子,当观察到这个现象后,高老师及时地充实了很多材料,如:爸爸穿的皮鞋、皮带,妈妈用的拎包、发夹、围巾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积极地与材料有效的互动,学做爸爸妈妈的活动油然而起,孩子们生成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高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帮助幼儿增添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梳理知识、丰富了经验。
(三)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观察方内容1、对区域环境及材料的观察老师通过观察幼儿接触所投放材料的频率和活动方式,来了解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一般、太易的材料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太难的则无法坚持玩下去。
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在科学区可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
又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不逼真,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
教师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减弱了,则考虑投放新的材料。
2、对幼儿及幼儿活动状况的观察①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
佳佳在“建构”角内,与几个女孩结伴一起搭建,用插塑搭出一个高高的烟囱,并在烟囱的底部放入一些木质积木代替柴火,然后围着烟囱模仿生火的动作游戏。
几天后,她搭完烟囱后坐在垫子上看着旁边陶理搭“汽车城”,老师引导她也搭汽车城。
在搭“汽车加油站”的游戏中,教师再次观察到:佳佳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游戏合作伙伴。
②活动参与情况。
观察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以及进入各个区域过动的表现,是果断选择,还是犹豫不决?是独立,还是盲从?作出选择后是坚持玩一段时间,还是不停地变换材料甚至一个角一个角地转悠?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自主性水平。
③认知发展水平。
观察幼儿选择材料操作的心理倾向,操作的方式以及活动结果,了解其认知水平。
如:益智区里新添了一套动物卡片,老师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内容应该如何游戏。
有几个孩子想玩,可是他们不知怎么玩,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
叶叶小朋友没走,她继续坐在桌边,将桌上的卡片翻来覆去琢磨,过了一会儿,她找老师问:“这怎么玩?”老师说:“这是找家禽的游戏,要在许多动物中把家禽找出来。
你能把家禽找出来吗?”叶叶小朋友说:“我不会玩找家禽游戏。
”老师说:“我们两人一起玩,你马上就会玩的!”于是老师和叶叶两个人玩起抽卡片的游戏。
这时也被吸引了,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
④幼儿间的纠纷。
引发幼儿争执的起因很多,如空间的狭小、材料的不充分、规则的隐性控制又不强等,作为老师,若是客观环境造成,则首先要对环境进行改造,若其他原因引发,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析、协商解决。
如:在美工区孩子们为如何制作贺卡争执了起来,甲说:“老师刚教我们的控空方法多好,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方法学做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