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知识的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新和知识的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知识渊博,知多识广。我们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有知识的人”。知识,有书本知识、科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法律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是从动词know "知道”、“了解”演变而来。知识是人类(或前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接受(知道、了解)了这些知识。

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前进的。从“创新”角度来看,创新是利用前人的知

识,通过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探索、想象、观察、分析、推理、思考、实验从而创造、发现或发明出新的理论、规律或事物。也就是取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事物,这就是“科学家”

的创造。是自己的创新,具有“增值”的含量。

因此,知识本身不是创新,知识再多也不是创新。创新的过程是人(学生或科学家)通过想象、思考等智力活动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应用。

参加这次青少年创新大奖赛的好几位中国青少年选手谈了一个很重要的体会:美国学生

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想象和思考,美国学生课后有充分

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中国学生下午6点多才放学,回家要做大量的习题和作业,直到深夜11〜12点才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象和思考。

因此,可以作一个比喻,中国的学生,只能把老师所讲的全记下来,只是一台录音机;

把老师讲的全复诵出来,只是一台复读机;把一篇篇文章或一本本书刻下来,只是一张软盘。

即使能把《四库全书》或《大英百科全书》,甚至首都图书馆全部藏书全刻在脑袋里,也只

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硬盘,但这种录音机、复读机、软盘、硬盘是没有创新能力的。

二•创新和解题能力的关系。

我国中小学,包括奥数班、华数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中考和高考的准备阶

段更是实施题海战术。基础题、综合题、应用题、偏题、难题,什么题都能做,什么题都会做。不仅会分析题类、题型、甚至数据解法答案,全记得。因此,考试竞赛就能拿满分、得冠军、得状元。但是我们说,无论是老师出的题,教科书和习题集里的题,中考和高考乃至竞赛中的题,都是“别人”出的题,都是“前人”解过的题,都是有解的题。题再难,也是走前人走过的路,吃前人嚼过的馍,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

当今科技竞争的问题是,许多高科技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大公司手里。要想成为世

界强国,就要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有本事就自己通过探索思考,把问题找出来,解决它。若没有本事,只能花巨额外汇去购买,外商若不高兴,即使给他们钱他们还不愿意卖给你。

当今科学技术许多领域都有大量奥秘等待我们去破解,例如:如何从海水中取得氢这个巨大的能源,如何对待地球变暖的问题,如何准确预测地震,如何攻克癌症和帕金森氏病。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自己把问题想明白,列出数学模型,列出计算公式,

这是任何习题集里事先没有的。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去实现。

所以,求解现成“题”的能力再强,也超不过一台计算机。计算机解题速度再快,也没

有创新能力。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一台台解题能力很强、计算速度很快的“计算机”,是培养

不出创新人才的。

三.圈养和放养的问题。

我国许多省市、许多中学开展了科技创新竞赛和小小发明家比赛,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这次参加世界大奖赛的好几位中国青少年选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国内竞赛的评委

很重视创新的过程和步骤,在评审过程中,对一些具体过程问得很细。而国际竞赛的评委则很重视创新发明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询问选手的创新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青少年选手把这两种创新竞赛上的评审做法比喻为“圈养和放养”,这个比喻非常

形象。很可能我国不少学生创新活动的构思(或选题)是老师或家长提出的,创新的框架是

老师和家长设计,然后让学生来做,当然创新试验的步骤程序可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

评委对此问得很细。尽管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创新活动的探

索能力,想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挥。他们感觉国外同学的项目,多是“放养”的,

自发性很强,兴趣性很强。对于国内选手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缺陷,而且把最重要的部分忽

视了,是非常可惜的。

四•青少年选手是活动的主体。

记者与国内青少年选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次在美国举办的发奖会现场太震撼

人心了。在开幕式和颁奖典礼上,所有前排位置都是学生的,坐在后面的才是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的大科学家。大会上的聚光灯一直追着青少年选手跑。各国的青少年彼此

交流思想,交换纪念章。评委们主动与参赛选手交谈。整个会议的进程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角,没有安排什么领导人讲话。“大赛完全是学生们的天下,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带来

的快乐”。青少年学生选手是当今科技创新活动当之无愧的主角。这同国内同类大会的风格

很不一样。国内即使是面对学生的发奖会,也主要是领导讲话,然后专家讲话。而学生被定义成听众、受教育的地位,次要的位置。记者报道中说,这是发奖会的细节,我想这可能不

是“细节”吧!

附录:

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落幕,中外学生的创新差异凸现

赵亚辉:一次国际大赛的“三思”

中国学生为何输给美国学生

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展览中心,有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 美誉的第六十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 )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中

国内地的17名中学生获得13个奖项。

【思考之一】获奖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

18个学科大奖中17被美国学生获得,3个顶尖大奖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中国台湾女生获得1项学科一等奖

在最终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来自广州的潘莹获得工程学一材料科学二等奖和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专项一等奖,来自成都的薛来等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团体一等奖,来自北京的王昊昱、王满强获得植物科学团体二等奖,来自武汉的孙可、吕思扬、柴皓曦获得植物科学团体

二等奖,来自福州林雨婷获得动物科学三等奖,来自上海的郭海骏、许青、杨奡获得环境科

学团体三等奖,来自北京的李汉歌获得动物科学四等奖,来自广州的黄静文获得环境科学四

等奖。

中国学生们获奖数量不少,但有份量的不多”,此次大赛的一位评委告诉记者:

“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