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_真意_的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
论陶渊明 真意 的真意
申 明 秀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虽然儒家曾经深刻影响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也一时接触了佛教,但陶渊明领悟的 真意 ,既不是儒家之 道 治国安邦,也不是释家之 道 空,而是道家之 道 自然,陶渊明的归隐虽属于 道隐 中的 小隐 ,但千百年来能像陶渊明这样 真隐 的能有几人,所以陶渊明永远是后人的楷模。
关键词:陶渊明;真意;儒道释;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3-0057-0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自己没有 辨 ,可是后人却 辨 得不亦乐乎,至今莫衷一是。陶渊明领悟的 真意 究竟指什么,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 道 ,而后人之所以出现各式各样的解读,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读者对儒道释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领悟的层次参差不齐,如果真正全面把握了儒道释的精髓,那么就应该英雄所见略同了。本文拟分别从儒道释的视角进一步辨明陶渊明所悟的 真意 。
一、儒家之 道 ?
儒家说 始于宋代,清代沈德潜、刘熙载等坚持陶渊明可以列于孔门,是儒家中的典范,如刘熙载认为: 陶渊明则大要出于 论语 。 [1]
近代以来,梁启超、钱钟书等也主此说,如钱钟书以为 儒家自孔子曾皙以还,亦以怡情与山水花柳为得道 ,则 陶公为自然诗人之宗,而得力未必由于老庄 。
[2]
陶渊明在 述酒 、 拟古 、 咏荆轲 等诗中表现了 忠愤 之情,倾心儒家之情溢于言表,例如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 六经 ( 饮酒 之十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 答庞参军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于是,刘
熙载就认为 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 ,[3]
他把陶渊明归入儒家,此 道 当然是指儒家之道。
道 在孔子口中,含义众多,孔子的最关心的 道 ,是先王之道,即治国安邦之道。如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 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子张)等,可见原始儒家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 治国 ,至于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发挥、润饰,已渐面目全非了。
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 大济苍生 的宏愿,所以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说中年后已归隐的陶渊明,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竟然还是领悟到了 治国之道 ,还难以言传,恐怕就太牵强附会了。
二、道家之 道 !
比 儒家说 更有市场的是 道家说 。古有
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申明秀(1967- ),男,江苏姜堰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文学。
57
第4卷第3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o 3,2008
2008年9月
Journal of Xi an International U nivers ity
Serial No 12
萧统、朱熹等极力倡导,如朱熹认为 渊明所说者庄、老 ,[4]近有胡适、朱自清、陈寅恪等应和,如胡适认为: 陶潜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绝好代表者。 [5]朱自清以为 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 他到底还是 隐逸诗人之宗 。[6]陈寅恪在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一文中则主张 新自然说 ,且响应者众,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既不尽同嵇康之旧自然说,更有异与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者之所为,遂独申创解而发明 新自然说 ,由是陈寅恪称赞陶渊明实为 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葩,它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糅合儒道学说,开创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高度、新篇章,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魏晋玄学中, 道 的涵义和 自然 相同。王弼最终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 末 ,自然是 本 , 自然 是宇宙本体、世界本源或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 是指人们所作为的,是人们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而设的等级名分和教化, 名教 是 自然 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则进一步提出了 名教即自然 的理论,认为道家的 自然 与儒家的 名教 是一致的。而嵇康、阮籍则认为 自然 是一和谐的有秩序的统一整体,其和谐性是根据其统一性和规律性而的,而 名教 是有违于 天地之本 、 万物之性 的,这种人为的 名教 只会伤害人性,败坏道德,破坏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自然关系,因而,他们提倡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生活在晋宋之际而遭逢乱世的陶渊明,耳濡目染魏晋玄学,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便愈加崇尚 自然 ,而孜孜以求返回 自然 。萧统赞陶渊明是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 陶渊明传 ),他曾自称 性刚才拙 ( 与子俨等疏 ),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归去来兮辞序 )。他认为 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 自祭文 )。几番仕进,最终归隐后,他反省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 其一)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归隐到田园、山林才能得到自由、自在。
陶渊明又常常吟咏归鸟以表其志: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 ( 归鸟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归去来兮辞 )归鸟让陶渊明若有所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 其五)诗的末尾两句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言意之辨。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经 第一章)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说,与一般事物不同的是, 道 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王弼也有类似的说法: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在这首诗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可以说是象。象是存意的,所以说 此中有真意 。[7]但真意是什么呢? 欲辨已忘言 , 言 没有了, 象 没有了,只剩下 真意 ,那就是诗人心仪的 自然 ,就是那无法言传的 道 。
沈德潜 古诗源 中对陶渊明 <饮酒>其二十 的批注说: 晋人诗旷达者徵引 老 、 庄 ,繁缛者徵引班、扬,而陶公专用 论语 。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 [8]他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该首诗而言的,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论: 照本书所引(古直 陶靖节诗笺定本 ),单是 庄子 便已比 论语 多;再算上 列子 ,两共七十次,超过 论语 一倍有余。那么沈氏的话就有问题了。 [9]他还认为 真 、 淳 都不见于 论语 ,是道家的观念。可见,关于陶渊明的儒道之辨已无悬念。
三、释家之 道 ?
陶渊明身上的儒道之争已够复杂,而 释家说 又节外生枝,让陶渊明更显得扑朔迷离。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认识,有明显分歧。朱自清说: 陶诗里实在看不出佛教的影响。 陈寅恪尤其反对渊明思想中有佛家成分的观点,他对渊明的 舍释迦而宗天师 的思想取向有详细论述,而主张渊明有佛学思想的人则更多,如游国恩、胡小石等。
佛教初传中土,先是依附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黄老神仙方术,道佛混同,魏晋玄学兴起以后,因为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辨同佛教般若学的真俗空有之说确有一定的相似性,佛教抓住机会,以玄解
58
第4卷申明秀:论陶渊明 真意 的真意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