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疸

合集下载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药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药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药
婴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中医药治疗。

在中医上,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得出有效的方药治疗黄疸症状。

在此,本文将从高级育婴师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药。

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所以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以清热解毒、健脾和胃为主要方向。

首先,需要使用中药泻黄散治疗,该处方是以黄连、黄芩、泽泻、滑石、白术、茯苓等中药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效果,可以有效减轻黄疸症状。

其次,要注意增强婴儿的消化系统,调节胃肠功能,达到从根本上治愈黄疸病的目的。

麻黄栀子甘草汤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处方,主要成分为麻黄、栀子、甘草等中草药,可用于黄疸病患者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的病情。

如果出现失眠、哭闹、大便干结等症状,则需要加减婴儿清肝泻热饮方,该处方主要由黄连、黄芩、柴胡、赤芍、泽泻等草药组成,有助于顺畅婴儿肠胃中积累的湿气,改善肝胆系统功能,免除黄疸对婴儿身体的负面影响。

另外,黄疸婴儿在妈妈的哺乳里往往易受到感染,所以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在哺乳过程中,需要注意清洁,每次喂奶前要先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乳头,确保婴儿吃到的是干净的奶水。

同时,建议母亲在喂奶前先进行乳房按摩,刺激乳腺分泌乳汁,保证婴儿能够从哺乳中摄取到足够的养分,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总之,在婴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处方可以作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合理搭配中药,可以不仅可以调节婴儿体内的功能,改善黄疸症状,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提高婴儿的免疫力。

作为一名高级育婴师,我们一定要精通婴儿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为婴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

中医内科学-黄疸(本科十三五教材)

中医内科学-黄疸(本科十三五教材)

(二)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均不黄,常伴头昏倦怠,眩晕耳鸣, 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证论治】
(一)急黄
疫毒炽盛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 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 脉弦滑或数。
急黄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若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 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倘若湿浊瘀 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可伤及肝脾,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图8-2黄疸病因病机演变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鼓胀等病史。 4.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 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从色泽而言,黄疸色泽鲜明,神清 气爽,为顺证,病轻;颜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若色泽逐渐加深, 提示病势加重;色泽逐渐变浅淡,表明病情好转。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阳黄、急黄、 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若阳黄治疗不当,病状急剧加重,侵犯营血, 内蒙心窍,发为急黄。
黄 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 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 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 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 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及蚕豆病、钩 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等部位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等引起的,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中医中,黄疸被称为“疸”,是由于肝气郁滞、脾胃湿热等引起的病症。

而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就是中医传统的治疗黄疸的方法之一。

黄蒿,又名苦艾,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黄疸等疾病。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是利用黄蒿的药性来帮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1. 取适量的黄蒿,洗净后切碎备用。

2. 取一锅清水,放入黄蒿,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

3. 待煎煮的黄蒿水冷却后,过滤出药液,去渣留汁。

黄蒿熬水去黄疸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黄蒿水的量为100毫升左右,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量调整。

2. 频率,一般每日3次,饭前饭后各一次,连续服用3-5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疗程。

3. 注意事项,在服用黄蒿水的同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在中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对待,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使用或者不当使用。

此外,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来说,平时也要注意饮食和作息的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恢复健康。

总之,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黄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和频率,并且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黄疸的朋友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消毒,防止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损伤正气。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急性黄疸炎的中医治疗

急性黄疸炎的中医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黄疸炎的中医治疗
导语:家中如果有人不幸患了急性黄疸炎一定都着急坏了。

急性黄疸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一般病急,腹部不适,恶心,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皮
家中如果有人不幸患了急性黄疸炎一定都着急坏了。

急性黄疸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一般病急,腹部不适,恶心,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皮肤等出现黄疸。

但是不用着急性黄疸炎治疗由来已久,仅中医治疗就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中医治疗:对于急笥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清利肝胆)为主,须区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而分别施治.至于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原则,肝热气滞者应清热解毒、疏肝化瘀,肝脾不和者应健脾和胃舒肝,阴虚者养阴健脾,根据病情虚实之不同而辩证论治.
1黄疸型
阳黄: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消黄.加味茵陈蒿汤.方中茵陈清热利胆,祛湿除黄.栀子清利三焦之热;大黄泄瘀热;板蓝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三棱,郁金,丹参,丹皮活血凉血.或用双虎清肝颗粒中成药.在治法上须区别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而给予不同的辩证论治.
2阴黄:健脾和胃,温化寒湿,茵陈五苓散加减.方中茵陈,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茯苓,泽泻利湿.
3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开窍
加味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赤芍,生地,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栀子,川连,黄柏泄火解毒,茵陈利湿清热除黄.滑石利湿,草蒲通窍.配用至宝丹或双虎清肝颗粒.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知道了急性黄疸炎的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

对于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对黄疸的解释

中医对黄疸的解释

中医对黄疸的解释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病变,伴有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种类型。

阳黄是由于肝胆湿热、热毒蕴结等因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尿黄等。

中医治疗阳黄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利胆排毒、凉血止血等。

阴黄是由于寒湿内盛、气血瘀滞等因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色晦暗、腹部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

中医治疗阴黄的方法主要是温中散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

中医治疗黄疸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强调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节,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与观察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与观察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与观察护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黄疸,主要由于婴儿肝脏未能及时合成足够的酶来降解血液中的胆红素所致。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脑组织有潜在的毒性,因此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非常重要,需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来调理婴儿体内的气血平衡,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柴胡、木瓜等,可以通过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中药可口服或煎服给婴儿,但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2.光疗:光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光疗主要通过让婴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中,使胆红素在婴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从而转化为易于排泄的物质。

光疗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定时间,具体时间根据黄疸的程度和婴儿的情况而定。

3.西医药治疗:西医药治疗主要通过给予婴儿肝脏保护剂或胆红素结合剂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常用的西药有酚酞、环丙沙星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水平。

西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护理,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黄疸指数监测:黄疸指数是评估黄疸的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通过测量婴儿皮肤的黄疸程度来确定。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黄疸指数,以了解婴儿黄疸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观察婴儿排尿和排便情况:婴儿排尿和排便是评估黄疸病情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婴儿的尿量和便量,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监测婴儿的一般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包括体温、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4.提供适宜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适宜的护理环境,包括保持室温适宜、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外界刺激等,以确保婴儿的舒适和安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疸的中医治疗体会

黄疸的中医治疗体会
21 0 0年 1 O月
4 1பைடு நூலகம்
黄疸 的 中医治疗 体 会
张卫新

要: 论述黄 疸的 病 因病 机及 中 医治 疗 。 黄疸病 因主要是 外感 湿邪 , 内伤饮 食 , 以及 劳倦和 病后 继发 等 , 病机 主要是 湿 阻、 气滞 、 结。 瘀
治疗为利 湿、 脾 、 气、 瘀 、 健 行 祛 通腑 。 关键词 : 黄疸 ; 中医治疗 ; 会 体
中图分类 号 :22 R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6 07 (00 2— 0 10 10— 99 2 1 )0 04— 2
黄疸 亦称 “ 瘅”是感 受湿热 疫毒 , 气机受 阻 , 泄失 常 , 3 黄疸 的辨 证治 疗 黄 , 肝胆 疏 胆汁外溢 , 以身黄 、 、 黄为主 症的一 种病证 。与现代 医学中 目黄 小便 目前 临床 对黄 疸 的 辨证 施 治 , 以 阴 阳为 纲 , 是 即通 过病 理 属 的黄疸含义 基本相 同 ,包括 现代 医学 中的 阻塞性 黄疸 、溶 血性 黄 性 的辨 析 , 疸 为阳 黄和 阴黄 , 文这 里 暂不 谈 阳黄和 阴黄 , 分黄 本 且 疸、 肝细胞性黄疸 , 以及凡是 引起血 中胆红 素异常 升高的疾 病。 谈 具体 治法 : 31 .利湿 :治湿 不 利小 便非 其 治也 ”可 见利 小便 为 治湿邪 的主 要 “ , 1 黄 疸的历史 沿革 中医对 黄疸 的认 识 由来 已久 ,内经 》 有 “ 黄赤 , 卧者 , 手 段 ,金 匮要 略 ・ 《 就 溺 安 《 黄疸病 脉证 治 》 中言 : “ 诸病 黄家 ,但利其 小便 , 黄疸 ” 伤寒杂 病论 》 黄疸 分 为黄 疸 、 疸 、 疸 、 劳疸 、 疸 。《 把 谷 酒 女 黑 而金代 刘 完素 《 间六 书 》 日 “ 便不 利者 , 发黄 之 河 亦 小 湿热 五种 。 圣 济总 录》 为九疸 三十 六黄 。《 生宝 鉴》 《 分 卫 中将黄 疸概括 证 也 。” 李东 垣 在《 垣 十 书》 东 中记 载 : “ 小便 不 利 , 躁 而渴 , 烦 加茯 为阴黄 、 阳黄两 大类 。《 岳 全书 》 出 “ 黄 ” 景 提 胆 的病 名 , 为“ 伤 苓 、 认 胆 猪苓 、 滑石 、 当归 、 桂 。 其实 治湿 不唯 利小便 一途 。 官 ” 叶天士治 则胆气败 , 液泄 , 为此证 。”沈 氏尊 生 书》 “ 行疫 疬 , 而胆 故 《 有 无 以 湿 热黄疸 创立 分 消三焦 法 , 们 明确 指 出 了治 疗 湿邪 的具 体 方 为我 法 。“ 湿热 气蒸 而 成 , 泄 必用 气 分宣 通 自效 ”“ 上焦 、 中运 、 治 ,开 佐 致发黄 者 , 俗称 为疸黄 , 人最 急 。” 杀 2 黄 疸的病 因病机 利肠间, 亦是 宣通 三焦 也 ” 。又如 《 匮要 略 ・ 金 黄疸 病脉证 治》 载: 记 中医认 为产 生黄 疸 的原 因为外 感 湿 热疫 毒 , 内伤 饮 食 、 胃 脾 假令 脉 浮 , 当以汗 解之 , 宜桂 枝加 黄芪 汤 主之 。” 又云: “ 黄疸 虚弱 、 劳倦 、 后续 发等 。病机 为 : 胆气 机受 阻 , 泄失 常 , 汁 腹 满 , 不 利而 赤 , 病 肝 疏 胆 小便 自汗 出 , 为表 和里实 , 此 当下之 。 大黄消 石 宜 外溢 , 为黄疸 。本人 经过 多 年临 床 实践 认为 其病 理 因素 主要 为 汤 。 而在 《 门法 律》 , 昌进 一步 提出 “ 发 ” 医 中 喻 洁净府 者 , 下而泄其 从 湿阻 、 滞 、 气 瘀结 。 湿 于小便 也 。” 利湿 具体 方法 有 利尿 、 通便 、 宣肺 。 21 .湿阻 : 景《 匮要 略 ・ 病 》 “ 张仲 金 黄疸 篇 黄家 所得 , 湿得 之 ”阐 从 , 利 尿法 基 本 每个 病 人都 可 以选 用 , 以五苓 散 , 五皮 饮为 基 本 明黄 疸 之证 始 于湿 , 为脾 属 土 , 运化 水 湿 而 恶 湿 , 饮 食 不 方 , 认 主 如 药如 : 泽泻 , 猪苓 , 茯苓 , 白茅根 , 车前 子 , 大腹皮 , 茯苓皮 等 。 节, 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 阻滞中焦 , 水流湿 , 火就湿 , 火 通 便法也 是 基本每 个病 人 都可 以选 用 , 如 : 黄 、 榔 , 夏 , 药 大 槟 法 苍 就燥 , 气相求 , 同 湿热 之邪 首先 侵 犯脾 胃, 致使 脾 胃运 化 、 输 功 朴 , 转 路路 通等 。 能受遏 , 升降功 能失 常 , 而 壅阻 肝胆 , 体受 损 , 进 肝 疏泄 失控 , 以致 宣 肺法 适 用 于外 感 引起 的 黄疸 或 是 黄疸 病 人合 并 外感 风寒 胆汁不 循常道 渗入 血分 , 于 肌肤 , 趋膀 胱 而发 黄疸 , 溢 下 其病 机 关 或 风热 , 临床具 体 应用 可 以选 杏仁 , 白皮 , 桑 桔梗 , 麻等药 物 , 升 临 键 是湿 , 以湿为 本。湿 邪 留滞体 内 , 影 响脾 的功 能 , 首先 因为脾 主 床 上宣肺 法用 的并 不多 。 运化水 湿 ,诸湿 肿滞 , “ 皆属 于脾 ” 湿 为有 形之 邪 , 结肝 脏 , 疏 3 。 蕴 肝 . 2健脾 : 古有 明训 : 治湿 勿 忘健 脾 ” “ 。脾 为后 天 之本 , 气血 生 化 泄 功 能受 阻 , 响胆 的排泄 功 能 , 影 导致 胆 汁 侵人 血 液 , 于 肌肤 , 之 源 , 溢 脾失 健 运 , 气血 化 生 渐少 , 气虚 无力 推 动血 运 , 虚无 以 充 血 因而 发黄 。清代黄 元御 《 四圣心 源 》 为黄 疸 : 病 起 于湿 土 , 认 “ 其 而 盈 管道 , 肝血 瘀滞 , 脏本 身 失去 滋养 , 失 职而致 胆汁外 加重 肝 疏泄 成于风 木。” 这与 现代 医学 的急性 黄疽 性 肝炎 发病 很相 象 。 《 而 临 溢 , 而形成 恶性 循环 , 一 步加 重病 情 。当选 一些 运脾 、 脾药 从 进 健 证 指南 》 一步 说 明黄 疸 的产 生 是 由于 “ 液 为湿 所 阻 , 于脾 , 物 : 、 进 胆 渍 茯苓 薏仁 , 苍术 , 豆 , 子参 等 。 扁 太 浸淫肌 肉 , 溢于 皮肤 , 色如 熏黄 。” 33 _行气 : 何 肝病 都 存 在气 机郁 滞 这 一 因素 , 疸 也 不例外 , 任 黄 行 2 气滞 : . 2 黄疸 属 于肝 胆 疾病 , 有 的 肝脏 疾 病 , 有 气机 郁 滞这 气 解郁 也是 治疗黄 疸 的主 要方 法 之一 ,行 气 的具体 方法多 种 , 所 均 舒 病理 因素 , 邪侵犯 肝脏 , 疏泄 功 能失 常 , 病 肝 必然 影 响气 机升 降 肝 解郁是 行气 , 肺利水 是 行气 , 下腑 实 是行 气 , 宣 通 活血化瘀 是行 出入 。肝气郁结 , 导致 胆汁 排泄 障 碍 , 生黄疸 。 发 气 , 使气机 疏 通 , 液 畅达 , 可 以称 为行气 。湿 热之邪 首先 凡能 血 都 气 机郁结 而导致 的黄疸 其 表现 形式 : 为 玄府 不能 , 府 即汗孔 , 侵 犯脾 胃 , 脾 胃运化 、 输 功 能受 遏 , 降功 能 失常 , 而壅 ① 玄 致使 转 升 进 玄府与脏 腑之 气相通 , 升 降 出入 的 门户 , 阻遏 , 毒不 能 阻 肝胆 , 体受 损 , 泄 不 调 , 是气 湿邪 热 肝 疏 以致 胆 汁不 循 常道 , 于肌 肤 而发 溢 外泄, 可以出现黄疸。②为水府不通 , 水府即膀胱 ,膀胱者 , “ 州都 黄疸 。所 以临 床上 治疗 常在 祛 湿退 黄 的基 础上兼 以行 气 , 气 的 行 之宫 , 液藏矣 , 津 气化则 能 出也 ” 膀胱 不利 则水 湿贮 留。 为胆府 中药有玄 胡 、 楝 子 、 金 、 手 。 。 ③ 川 郁 佛 不通 , 胆府 即大 肠 , 汁 的排 泄 , 胆 必是 经 由胆道 排 人肠 道 , 气 机 3 若 . 4祛瘀 : 肝藏 血 , 肝热 人 血 , 血热 ; 主疏 泄 . 蕴 结于 胆 , 则 肝 湿热 肝 阻滞 , 传化 , 肠失 胆汁不 能进 入肠 道 , 发为 黄疸 。 即可 胆 相表里 , 导致 血瘀 , 热与瘀 血胶 结 , 湿 阻塞 不通 , 故缠绵难 愈 。 著 23 结 : 血作为 黄疸 的病理 因素认 识 由来 已久 。 伤寒 杂病论 》 名 老 中医关幼 波老 先生 指 出湿 热黄 疽 的发 生是 “ 热胶 固之邪 , _瘀 瘀 《 湿 “ 色必黄 , 脾 瘀热 以行 ” 明确 提 出瘀 血 可 以导致 黄疸 的 发生 。唐 代 瘀 热人与 血分 。阻滞 百 脉 , 逼迫 胆 汁外 溢 , 浸渍 肌肤 出现黄 疸” 所 孙 思邈在 《 千金翼 方 ・ 疸 》 黄 中言 : “ 时行 热病 , 多必 内瘀 著 黄 。”张 以提 出“ 《 治黄必 治血 , 行 黄易 却 ” 血 的治 疗原 则 。 目前 临床上 以活 氏医通 》 进一 步指 出 :以诸 黄 虽多 湿 热 , 经脉 久 病 不无 瘀 血 血 化瘀 为 主治 疗 黄疸 并 不 多 ,可 能考 虑 到活 血 易 导致 出血 的 问 更 “ 然 阻滞 也 ” 。以及《 临证 指 南》瘀 热 在里 , “ 胆热 液泄 ” 所致 。 名老 中 题 。 临床 观察 的结果 表 明【 以活血 祛 瘀为 主治疗 病毒性肝 炎所 著 但 l J , 医关幼 波老 先生 认 为 “ 湿热 仅仅 留在 气 分 , 至弥 漫 上 、 下 三 致 难治性 黄疸 , 显优 于单 用清 热利 湿为 主的 治疗方法 。 甚 中、 明 焦, 虽有恶 心 , 纳呆 , 腹胀 , 身重胁 痛 , 力 , 乏 甚至 发 热 等证 , 一般 但 ① 凉 血活 血 : 旨在 清除 血 中瘀 热 , 血 脉通 利 , 热得清 。 常 使 瘀 不 会出现黄 疸 , 瘀阻 血脉 才会 出现 黄疸 ” 肝病 形成 血瘀 的原 因 用 中药 : 芍 , 皮 , 角 , 而 。 赤 丹 水牛 紫草 , 石等 。 寒水 简单 分析 如下 : ②养 血活 血 : 血 日久 必耗 阴津 , 用 养血 活血 , 瘀 ��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作为一位高级育婴师,对于婴儿黄疸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黄疸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经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宝宝健康的长期影响。

中医认为,婴儿黄疸是由于胎儿期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在宝宝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黄疸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缓解黄疸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中医常用的处理方法: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宝宝畅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按摩宝宝的腹部、脊椎和小腿等部位,可以选择轻轻揉捏,或者用手指缓缓地顺着宝宝的经脉走,都能有效地帮助宝宝消除黄疸。

2.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婴儿黄疸问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和龙胆草等,这些草药都有利于清除胆红素,促进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的症状。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3. 饮食调理宝宝的饮食也是可以帮助缓解黄疸的。

中医建议在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多给宝宝喝一些苦味汤水,以帮助胆囊分泌更多的胆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此外,还可以多给宝宝喝生姜和红枣茶,或者用米汤、绿豆汤等做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排毒。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对于宝宝出现黄疸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病痛。

此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宝宝解决问题,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表现。

对于轻度黄疸,一些传统的中药熬水方法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其中,黄蒿熬水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黄蒿熬水去黄疸的方法。

首先,准备黄蒿。

黄蒿,又名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黄蒿可以在药店或中药店购买到,通常以干燥的形式出售。

购买时要选择质量好、无杂质的黄蒿,以确保熬制出的水质量纯净。

其次,熬制黄蒿水。

将适量的黄蒿取出,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然后将水煮沸,改用小火煎熬20-30分钟,直至水变成淡黄色。

煎熬时要不断搅拌,以免黄蒿粘锅。

待水煎熬完成后,关火,让水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接着,饮用黄蒿水。

熬制好的黄蒿水可以分次饮用,每次100-200毫升,每日3次。

饮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蜂蜜或者柠檬汁,以改善口感。

黄蒿水不宜冷饮,最好是温热饮用,以利于吸收。

最后,注意事项。

饮用黄蒿水去黄疸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

在使用黄蒿水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黄蒿水并非治疗黄疸的根本方法,对于严重的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黄蒿熬水去黄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缓解黄疸症状的功效。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对有黄疸症状的人群有所帮助。

黄疸中医理解及特色治疗经验论文

黄疸中医理解及特色治疗经验论文

黄疸的中医理解及特色治疗经验【关键词】黄疸;中医理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内经》时期就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种,对各种黄疸的病机、症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创制了治疗黄疸最为重要的、沿用至今的方剂茵陈蒿汤。

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制了治疗黄疸的又一重要方剂茵陈术附汤,至今仍然为治疗黄疸“阴黄“的主要方剂。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多可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及消化道肿瘤等。

1 黄疸的中医认识1.1 中医对黄疸病因的认识中医认为,黄疸的形成离不开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

导致黄疸形成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六种,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因湿性重浊、黏滞,而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疏泄不畅,瘀于体内,溢于肌肤体表而形成黄疸。

湿邪滞于人体内,又可以根据人体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寒湿和湿热两种情况,分别形成阴黄和阳黄。

此外,有不少医家亦强调瘀血对于黄疸形成的影响。

清·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曾指出:“瘀热以行。

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

”吴军、田谧等[1]认为只有当湿邪不但瘀阻气机,同时又伤及血分时,才能发生黄疸,肯定了黄疸与邪热伤血的关系,认为黄疸的发生无不涉及到血。

1.2 黄疸的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形成黄疸。

《景岳全书·黄疸》提到:“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

”“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

浅淡中医治疗黄疸

浅淡中医治疗黄疸
医 疗 论 坛
Me i il Tr ame t oum d e a e t
C ieeju lo tnmeiiea d eho hr ay hn s o ma fe o den n tnp am c h ・ 7・ 7
浅 淡 中 医治 疗 黄 疸
黄疸病 的治疗 源远 流长 ,内容 丰富 ,早 在 《 内经》 即 有关 于黄疸病 名和主要 症状 的记载 ,如 《 问 ・ 素 平人 气象 论》 说 : “ 黄赤 ,安 卧者 ,黄疸 ,…… 目黄 者 日黄疸 。 溺 ” 《 匮要 略》 又把黄疸分为黄疸 、谷疸 、酒疸 、女 劳疸 、黑 金
1 黄 疸 的 源 流
血作用 ,所谓 肝主 藏血 ,是 指肝脏 具有 贮藏 血 液 、调节 血
量的生理功 能 ,在机 体生命 活 动 中起 重要 的作 用 ,而其 病 理症状错综复 杂 ,表现 出肝郁 、肝火 、肝风 、肝 水 、胁痛 、 黄疸 、积聚 、鼓胀 等一 系列病 症 。 自古 以来 ,医书 中对 肝 病的论述 颇 为详 尽 ,更有 “ 善治 肝 者乃 善 治百 病 ” 之说 ; “ 胆者 ,中清之 府 ” 内藏 清 净 之 液 ,即 胆 汁。胆 汁 味苦 , ,
其创制 的茵陈蒿汤成 为历代 治疗黄疸 的重要方 剂。《 病源 诸 候论》 又 将其 分 为 二 十 八候 。而 《 济 总 录》 又 分 为 九 圣
疸 、三十六黄 。两书都记述 了黄疸 的危重证候 “ 急黄 ” ,并
提到 了 “ 阴黄 ”一证。元代罗 天益在 《 卫生宝 鉴》 进 一步 把阳黄与阴黄 的辨 证施 治加 以 系统化 ,对临床 具有 较大 指 导意义。程钟龄在 《 医学心悟 》 中创 制茵 陈术 附汤 ,成 为 治疗 阴黄的代表方 剂。 《 岳全 书》 提 出了 “ 黄 ” 的病 景 胆 名 ,认为 “ 伤则 胆气败 ,而胆液泄 ,故为此 证” 胆 。

名老中医张瑞霞金虎退黄汤治疗残留黄疸的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张瑞霞金虎退黄汤治疗残留黄疸的经验总结

2020年1月中医中药名老中医张瑞霞金虎退黄汤治疗残留黄疸的经验总结卢芬萍1,寇少杰2,白艳2,高改娅2,郝亚娟2,杨牟琴2,薛敬东2*(1.陕西双博中医肝肾病医院,陕西西安,710003;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3)摘要:残留黄疸多出现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后期,病机复杂,常规的退黄治疗效果欠佳,张老认为湿邪阻滞、瘀血内结是导致该病最基本的中医病因病机,其病位可涉及肝、脾、肾、胆、胃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临床上表现为“湿—瘀—虚”的演变过程,但以湿邪、瘀血贯穿疾病始终。

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为基本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方剂金虎退黄汤治疗急慢性肝病后期残留黄疸,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金虎退黄汤;黄疸;肝病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20)01-0127-02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01052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陕中医药发[2018]40)。

作者简介:卢芬萍(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肝病。

*通讯作者:薛敬东,E-mail :139892849977@.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Jinhu Tuihuang decoction of in theChinese medicine Zhang Ruixia treatment of residual jaundiceLU Fen-ping 1,KOU Shao-jie 2,BAI Yan 2,GAO Gai-ya 2,HAO Ya-juan 2,YANG Mou-qin 2,XUE Jing-dong 2*(1.Shaanxi Sunshine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for Liver and Kidney Disorders,Xi'an 710003;2.Shaanxi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Xi'an 710003,China)ABSTRACT:Residual Jaundice occurs in the late stage of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the pathogenesis is complicated,and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s not good,Zhang Lao believes that dampness block and blood stasis are the most basic pathogenesis of TCM.The disease influences liver,spleen,kidney,gallbladder,stomach,etc.The disease is mostly a mixture of virtual and real.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ampness -blood stasis-deficiency",but dampness and blood stasis run through the disease from beginning to end.The basic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clearing away heat,remoring dampnes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ducing yellow is combining with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many years,and the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Jinhu Tuihuang decoction is used to treat residual jaundice in the late stage of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effects.KEYWORDS:Jinhu Tuihuang decoction;jaundice;liver disease张瑞霞主任医师是第二、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肝病科学术带头人,为首批陕西省名老中医。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黄疸诊疗常规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7 应注意与萎黄、黄胖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阳黄1 湿热兼表症状:黄疸初起,目白晴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消露消毒丹。

2 热重于湿症状: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例方:茵陈蒿汤。

3 湿重于热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腔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或滑。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例方:茵陈四苓汤。

4 胆腑郁热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

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红苔厚而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草药的奇妙功效调理肝胆改善黄疸

中医草药的奇妙功效调理肝胆改善黄疸

中医草药的奇妙功效调理肝胆改善黄疸肝胆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其中肝脏负责合成、分解以及代谢许多重要的物质,肝胆功能的不正常运行会导致黄疸等一系列疾病。

中医草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调理肝胆和改善黄疸的功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草药在调理肝胆和改善黄疸方面的奇妙功效。

一. 黄柏黄柏又名黄腊、杞变,是中医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

黄柏味苦寒,性微寒,归肝、心、大肠经。

中医理论认为,黄柏有疏肝和胃的功效,可清热解毒,并能改善黄疸等症状。

黄柏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采用煎服或研末外用的形式。

煎服黄柏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通常使用黄柏10克,水煎服。

此外,黄柏还可以作为外用药物,用于治疗湿疮、烂疮等皮肤病。

将黄柏研末撒在患处,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功效。

二. 槟榔槟榔又称为檳榔,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肝胆和改善黄疸等病症。

槟榔味苦辛,性很温,归肝、胃、脾经。

中医理论认为,槟榔有行气活血、止痛解毒的功效,并能改善黄疸等症状。

槟榔一般以研末或煎服的形式使用。

研末槟榔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黄疸等病症,通常使用槟榔3-5克,研末后用沸水冲泡。

对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也可以将槟榔煎服,其用法与黄柏类似。

三. 茵陈茵陈是中草药中的常见材料,也被用于中医调理肝胆和改善黄疸。

茵陈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经。

中医认为,茵陈有疏肝和胆、清热解毒的功效,并能改善黄疸等症状。

茵陈可使用煎剂、研末、泡茶等形式。

煎剂茵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通常使用茵陈10克,水煎服用。

对于湿热所致的湿疹、黄疸等,也可以将茵陈研末后外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此外,茵陈还可以泡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四.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广泛用于中医调理肝胆和改善黄疸。

枸杞子味甘苦,性温,归肝、肾经。

中医理论认为,枸杞子有滋补肝肾、明目补虚的功效,并能改善黄疸等症状。

枸杞子主要以煎服的形式应用。

将适量的枸杞子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慢炖煮15分钟,即可服用。

热毒炽盛黄疸的中医治疗

热毒炽盛黄疸的中医治疗

热毒炽盛黄疸的中医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症证。

一、辩证要点1、辨性质一般地,起病迅速,病程短,黄色鲜明,舌红、脉弦数、属热证、实证,为阳黄,其中起病急骤,黄色如金、变化迅速,舌绛者,为急黄,而起病较缓,病程长,黄色晦暗或熏黑,舌淡或暗,脉迟缓,属寒证、虚证,为阴黄。

对阳黄需进一步辨湿热孰轻孰重。

以发热重,或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饮,烦渴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紫少津,苔黄腻,脉弦数为主症者,为热重于湿;而以身热不扬,身困倦怠,胸膈痞满,口干粘不思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黄,苔折腻或白滑而厚,脉弦滑或濡稍数为主症者,则属湿重于热。

上述两组症状相兼并见,无明显偏重者,为湿热并重。

2、辨病位及证候特征黄色鲜明,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为主症者,位在脾胃,证属脾胃湿热;黄色鲜明,胁肋胀痛,口苦呕恶为主症者,位在肝胆,属肝胆湿热证;黄色鲜明,胁肋剧痛,痛彻肩背,呕恶严重甚则呕逆胆汁者,位在胆并及于肝,证属胆热瘀结;以黄色如金,高热烦燥,呕吐频作,甚或神昏、抽搐为特征者,位在肝胆,证属热毒炽盛,熏灼肝胆;而身黄如金,入夜身热甚,神昏谵语,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吐血、便血者,则位在心肝及胆,证属热毒内陷心营;黄色晦暗,肢冷畏寒,腹胀纳少,便溏为主症者,位在脾及肝胆,证属寒湿困脾、若见黄晦暗,头晕腰酸,脘痞腹胀,肢体困重,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腻等症,则位在肝、胆、脾、肾,证属阴虚湿阻;而以黄色暗滞,胁下痞块,舌质淡暗、瘀紫者,则位在肝胆、属血瘀证。

3、辨病势轻重常综合黄疸色泽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情况判定,一般认为,黄疸逐渐加深、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极度疲乏、厌食严重,提示病势加重;黄疸逐渐变浅,患者神清气爽,纳食增加,病情趋向好转,为顺证病轻;黄疸色晦无泽,患者烦燥不宁或神昏嗜睡,纳差呕吐,甚或吐血、衄血、则为逆证,病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黄疸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

《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

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新生儿黄疸中药方剂: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中医学在《内经》中对黄疸已有初步认识。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曰黄疸。

”黄疸的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以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

说明前人通过实践,对黄疸这一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细致的。

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症的性质,概括为阳症和阴症两大类,就是现代所说的“阳黄”与“阴黄”。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种类型介绍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

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

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

病因热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

病因是寒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

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

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

病因是血瘀。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便燥。

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

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

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

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

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

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

适用于阴黄。

4.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
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将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