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的思考与实践word精品文档4页

合集下载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一、背景介绍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成功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而,目前教育中存在一些困境,例如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机会。

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或设计一些创新的方案。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新思维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或个人的研究项目,让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结论。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视觉或实物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颗植物的叶子,让他们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并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应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可以包括书籍、文章、视频、图片等形式的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并且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三篇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三篇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三篇《篇一》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技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更具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实践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制作、设计等,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创设创新氛围: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创意。

4.举办创新竞赛:定期举办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力。

5.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激发学生的灵感。

6.第一个月: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7.第二个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8.第三个月:建立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开展创新竞赛的筹备工作。

9.第四个月:举办创新竞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和讲座。

10.第五个月:总结工作经验,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

创设创新氛围和举办创新竞赛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创造。

邀请专家讲座将为学生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1.第一个月: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每周安排2次课程,每次1小时。

2.第二个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每周安排1次活动,每次2小时。

3.第三个月:建立创新氛围,每周组织1次创新交流活动,每次1小时。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汉城乡楼阁台小学张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协同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努力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一、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

遇到新知识,需要操作时,为了能保证学生操作的正确性,我一般采用模仿性操作。

让学生感知实物或模型,在头脑中形成操作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学具把此表象表达出来。

通过模仿性操作,让学生能够充分领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概念。

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将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去模仿平均分山楂片。

由于教师在讲解中强调平均分,让学生学习12后,学生重复教师的分法,去体会平均分,并举出这个山楂片的12,通过操作进一步让学生明确12的含义。

学生会操作的非常好。

这种操作虽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高,但效果较好,适有于低年级或者中年级与旧知识联系较少的新知识中。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动脑思考。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摆弄,边操作边思考,使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时的操作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具体的意向,通过动脑去完成操作意想。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在教学了12、13后,向学生提出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进行14教学。

勤于动手实践的教学(3篇)

勤于动手实践的教学(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勤于动手实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探讨勤于动手实践的教学模式,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勤于动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失败、改进,这种经历有助于他们形成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品质。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实践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等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决策等能力。

3. 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动手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具备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动手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勤于动手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2. 创设实践平台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如实验室、实习基地、创新创业项目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动手实践教学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自身动手实践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勤动手善动脑,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勤动手善动脑,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探究科学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新版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要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我谈一下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习惯动手,即是实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在科学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让同学们学会合作和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做实验,调整他们的分工,调动大家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小节《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什么地方用定滑轮,什么地方用动滑轮合适,我先设计好实验步骤:第一步,用测力器测出钩码的重量;第二部安装定滑轮,利用定滑轮把这个钩码拉到一定的高度,观察测力器上所用的拉力和用力的方向,填好记录卡。

再把动滑轮装上,把钩码挂在动滑轮上,利用动滑轮把钩码拉到相同的高度,观察测力器上所用的拉力和用力的方向,填好记录卡。

先让任务完成较好的组,派员汇报本组实验得出的结果,再抽查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将数据接近的小组记录纸张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分析归纳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此时同学们对实验结果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此时提问:定(动)滑轮会在什么时候使用?同学们不难在生活找到答案:升旗时不方便将国旗送到旗杆顶,可以使用定滑轮;往高处提重物,可以在上面安装定滑轮,人在下面向下用力就能把重物提起;起重机提很重的物体时,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此时我抓住机会,再问学生:你能想个办法让滑轮帮忙,既可省一半的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吗?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会有兴趣更深入地探究这个问题,开始研究下面的滑轮组实验操作,得到更大的收获。

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发表时间:2013-08-19T15:54:09.56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9月上供稿作者:崔国勋[导读]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在课堂展示中信心百倍,才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

崔国勋〔摘要〕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作为有责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促使课堂高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提升更会使课题质量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力结果归因动机水平问题情境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不是完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问题。

现在推行的高效课堂,尤其注重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要比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更为高效。

因此,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就成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怎样学习、促进课堂高效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 要加强学习目的培养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只有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学习起来才能有精神,信心十足,因为学习需要是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强有力的心理因素,而且内在需要所激发的动机同样也是强有力的,那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的呢?①要要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评分和评价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而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又反作用于学习目的明确。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摘要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括。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多种感官参加,互相配合,提高感知效果,再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对表象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为一定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从而完成由感知操作到抽象概括这一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思维能力一、在操作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公式、性质等,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或让学生自备学具,千方百计的启发、诱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兴趣的动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培莽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分数的意义概念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纸片,一个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一条绳子,运用这些学具,让学生动手先把圆形纸片对折,同时观察折痕,两份大小怎样,是怎样分的,用同样的方法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绳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彩笔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学具上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2、3/4、5/8 等,这时学生觉得学的很有兴趣,通过他们的手就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分数,借此进一步引导理解单位“1”的意义,我们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及绳子等,通过“平均分”可以得到一个分数,那么我们把班级平均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强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理解了单位“1”的意义。

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在操作中大胆积极思维,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明确了“分数的意义”。

通过这一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就越好,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摘要: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文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激励性评价;自主性实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课改纲要》都要求:“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可以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上面不难看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中学习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化学研究的基础平台。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把书本知识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呆板。

经常采用一种“空对空”的模式即: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探究能力及其匮乏。

因此,只有做到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具体来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实验前的知识回顾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避免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看教材边做实验的状况。

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

小学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和背诵来获取知识,但这种方式缺乏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机会。

因此,动手实践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采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动手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优势动手实践学习是一种基于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系列任务和项目,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相比于传统的纸上谈兵,动手实践学习有以下优势。

首先,动手实践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和体验,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动手实践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动手操作和总结经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动手实践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实验和创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二、小学教育中的动手实践学习实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动手实践学习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 设计实践性任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性任务。

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触摸、看、闻等方式感受和探索科学现象;而在美术课上,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 建立实践性项目与实践性任务相比,实践性项目更加复杂和综合。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跨学科和跨年级的合作,将多个任务融合到一个项目中。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在社区中开展环保行动,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培养实际动手和实践抽象思维

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培养实际动手和实践抽象思维

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机会
设立劳动课程: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劳动技能。
组织劳动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劳动活动,如打扫卫生、种植花草、制作手工艺品等,让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开展劳动竞赛:学校可以开展劳动竞赛,如烹饪比赛、手工艺品制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劳 动热情。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如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让 学生在家庭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创新思维:在劳动中需要不断尝试新的 方法,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来创新
逻辑思维:在劳动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逻 辑顺序进行,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来组织
空间思维:在劳动中需要处理空间关系, 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来理解和处理
时间思维:在劳动中需要处理时间关系, 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来规划和安排
决策思维:在劳动中需要做出决策,需 要运用抽象思维来权衡利弊
如何在劳动中培养抽象思维
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抽象概念 观察思考: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思考、总结,形成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在劳动中遇到问题,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在劳动中尝试新的方法、工具,培养创新思维
抽象思维在未来的应用
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合作能力
劳动中需要与 他人交流,表 达自己的想法 和需求,从而 提高沟通能力
劳动中需要与 他人协调,解 决矛盾和冲突, 从而提高协调
能力
劳动中需要与 他人合作,共 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通过劳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培养团队精神:在劳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在劳动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在劳动中,学生需要自我管理,从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范文精选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范文精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

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

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精品文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刚入学儿童不善于思考问题,往往不知道从哪里想起,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运用学具指导儿童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1、在学具操作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兴趣在每个学生身上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转移,只不过在有些人身上,某些兴趣有幸得到了及时的诱导、规引和强化,成了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而有些人萌发的兴趣,没有得到及时的诱导与规引,从而导致自生自移。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

但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

这样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

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先让学生用二根小棒摆一个角,学生很快就摆出来了;接着我又要求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

这下他们可发愁了:一个角要用二根小棒,三个角不是要用六根小棒吗?只有三根小棒可怎么摆哟?我鼓励他们说:“你们仔细想想三根小棒可当六根小棒用,看谁能摆出来!”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们精品文档“艰难”的创新实践,终于有人创造出了这样的摆法,这样的教学,既巩固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具操作中引发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求异是创造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学具操作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积极探索,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邯郸学步。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演示:把7 个梨子平均分在 3 个盘子里,已经在每盘放了 2 个,只剩下 1 个苹果了。

我问学生:“还能再分吗?”几个学生都说不能分了。

可有一名学生却说:“还可以分。

”这时教室里发出了嘘气声,有人甚至嘲笑他:一个苹果怎么分到了3 个盘子里呢?我又一次问他:“还可以再分吗?”他坚持说:“还可以再分,我可以分给大家看。

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来自于动手实践

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来自于动手实践

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来自于动手实践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安排动手实践的课型主要有《理解物体和图形》、《理解钟表》,其它课型中也穿插实践性的内容,而一年级小朋友动手操作水平较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特别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平时我是这样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1)学具的摆放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随意触动。

(2)听教师口令动手操作。

这就要求学生在听清教师的操作问题之后,一声令下,再动手操作,只有在这个情况下学生才是带着问题实行有序的操作,否则很有可能成为无效劳动。

我还特别强调手势语言的训练。

如:1、2、3、4、5、6、7、8、9、10的手势表示法,并要求学生非常熟练的表示,有利于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训练,在反馈时便于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又如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我们每人有两只手,伸直食指和中指,就自然形成了“<”“>”号。

两手放胸前,左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右手伸出两根手指形成“>”号,我们能够使用两只手作为两个符号实行练习。

教师出示两个数,如4和5,问:“4和5比一比,如何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呢?”学生默念:大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并准备手法。

当教师说“一二三”,学生就会伸出准备好的左手说4小于5。

当手指举出后,哪位学生不懂或者用错了手指,教师一目了然,就能即时地纠正。

在学习《理解物体和图形》这个单元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或者用废旧用品做了各种各样的正方体、正方形;长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三角棱锥;圆柱、圆锥;圆形、球等,上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反复摸、反复看、试着玩,通过摸、看、玩,让他们自己讨论总结这些物体的特点,讨论完了以后,一个孩子大声告诉我:“我发现球能够滚动,圆柱放倒也能够滚动呢!”这时候我就很高兴的鼓励他们:“你们可真棒!试试看你们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物体的特点呢?”通过鼓励他们就发现了一些规律,争先恐后的发言:“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有六个面,六个面都一样大……”这样学生通过摸、看、玩,自己就总结出物体的特点来了。

其他(心得)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思维能力

其他(心得)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思维能力

其他论文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思维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进行《活动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研究载体。

最近几年来,我作为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又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对于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思维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系统钻研教材,确定渗透切入点。

翻开“综合实践活动”活页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尖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用来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养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其动手、动脑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教材,而这些内容与科学教材中的要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思考要在科学教学中渗透这些科技知识。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项统计:科学教材中哪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内容有联系。

结果发现:科学教材中的《磁铁游戏》、《太阳能热水器》、《日晷和圭表》等课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磁悬浮列车》、《利用太阳能设计比赛》、《量天的人》等课文关系十分密切,完全可以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进行渗透相关的科技知识,以缩短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科学《昆虫》一课时同时渗透《蝗虫的生活习性》一课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够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其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研究知识内涵,选定渗透方法科学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内涵必须加以研究。

只有在寻找知识规律的基础上,选定的渗透方法才会有效。

(一)查找资料。

多少年来,学生们总是在教室里学习,听老师讲课,而现在已是信息时代,显然光靠听老师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查找资料的能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查找资料不仅包括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浏览,根据需要,提取和分析相应的资料,找到答案。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抓住知识传授与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和推理、动口交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动手、动脑、动口;生活化;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新知识,老师常要运用讲解法,听课中经常碰到的情况是老师认真详尽地把有关问题向学生讲得一清二楚,学生听得“头头是道”,但在作业中,还是问题多多!为什么呢?老师除了把数学课上得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新知。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粉笔盒、牙膏盒、电冰箱、电视箱等﹚中选取素材,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几何图形比较抽象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教学过程,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然后用硬纸板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平行四边形里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的思考与实践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怎样才能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我想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天生就有动手和动脑的强烈意愿,只不过我们常常不放心、不信任我们的学生,认为这个太难,那个太复杂,这个不能做,那个做不好,于是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和动脑思考的都被我们自己全包办了。

下面我谈谈关于这两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解放学生双手的思考与实践
积极的动手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

这些动手活动要能鲜明地反映出并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

如果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就应当吸引他们参与到富有思想内容的动手活动中,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体现出来。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几点有益的尝试。

1.模型制作
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如让学生动手制作氨基酸的分子模型,然后演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并盘曲折叠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活动。

有的学生用纸剪成十字形,然后在4个十字臂上标上羧基、氨基、氢、R基来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时,有的用透明胶布粘,有的用回形针,有的用图钉,有的用小夹子,有的用钉书钉;有的用化学上表示分子的球棍模型,有的用泡沫……我不得不惊叹
这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得不为他们拍手叫好!这使我深信:只要我们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还以最精彩的一面。

于是我乘胜追击组织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高等动植物细胞、原核细胞、细胞分裂、DNA分子等系列模型制作与演示活动。

他们制作材料五花八门,制作方法丰富多样,演示时多彩多姿。

并且还让他们自己评选出最有创意的模型、最环保的模型、最美观的模型、最易操作的模型……然后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作为教学模型。

那些我们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内容,过去我们大讲特讲,反复强调,费时费力,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

现在他们只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搜寻合适的材料,并且动手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他们想办法解决,或变换材料或更新思路或与同学交流或请教师指导。

这时他们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解放学生双手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怪现象:刚开始学生对实验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是后来就越来越冷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通过认真的反思和调查发现,学生的双手仅在做重复的劳动,而不是在创造性地劳动。

于是我想学生没有按要求动手并不是坏事,只要加以因势利导就能收到奇效。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课本要求用50摄氏度~65摄氏度水浴加热,可是不少学生直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到沸腾,结果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质疑,是尊重事实,还是尽信课本?而另一些学生按照课本来做同样也产生砖红色沉淀。

很显然,事实证明都可以。

那么我
自然要学生想想,哪一个更合理?有学生给了大多数都认同的解释:直接加热到沸腾,试管容易爆裂,溶液易冲出试管,危险性更大。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们怎么会对这种带来强烈自豪感的创造性的活动无动于衷呢?
二、解除思维枷锁的思考与实践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是讲得准确而易懂的,可是学生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你问问他,他就像未曾上过课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要集中注意力和引起兴趣是很困难的。

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

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他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使它变得更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①唤醒思考;②让学生热爱思考;③让学生善于思考。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并且教学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

因此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
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与实践的事情!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