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专题101页PPT
合集下载
环境中农药的毒性研究-PPT课件

化学农药作为一类非生物性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将经过生物的吞噬和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发生转农药在生物间的转移和分布特别应注意的是农药可能在食物链的转移过程中而导致生物浓缩现象的发生最终可能导致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高位营养级生物以及人类发生中毒以及死亡的严重后果尤其是那些难以被生物降解的农药更容易产生生物浓缩现象由此造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18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性
一、 有机氯农药1 ▪农药用量较大的为六六六(六氯笨)和DDT。DDT 是最早合成的高效广谱有机氯农药,广泛用于农业、 畜牧业、林业及卫生保健事业。1874年由德国化学家 首次合成,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人米勒发现其具有杀 虫性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其作为强力杀虫剂在世界范围 广泛应用,为农业丰产和预防传染疾病等方面做出了 巨大贡献。为此,米勒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9。
4
一、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与环境中物理、化学、 生物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内因有农药本身的溶解度、极性、分子大小等; ▪外因有农药的吸附作用、水及空气的流动、温度、 pH值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作用 。
5
一、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分布1 ▪农药在农田上大量反复施用,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使用农药,黏附在作物上的药量一 般占30%左右,其余大部分落于土壤。此外,还有雨 水携带农药以及洗涤植物体表的农药进入土壤。 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一般通过大量流动和扩散两种作 用。 ▪大量流动由外力造成,比如农田土壤翻耕、地表径流 和土壤水淋溶作用引起的农药转移等。
▪还能经胎盘传递给胎儿。对胎儿和婴儿存在潜在危害。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人体的脂肪样品中都可检测出
18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性
一、 有机氯农药1 ▪农药用量较大的为六六六(六氯笨)和DDT。DDT 是最早合成的高效广谱有机氯农药,广泛用于农业、 畜牧业、林业及卫生保健事业。1874年由德国化学家 首次合成,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人米勒发现其具有杀 虫性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其作为强力杀虫剂在世界范围 广泛应用,为农业丰产和预防传染疾病等方面做出了 巨大贡献。为此,米勒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9。
4
一、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与环境中物理、化学、 生物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内因有农药本身的溶解度、极性、分子大小等; ▪外因有农药的吸附作用、水及空气的流动、温度、 pH值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作用 。
5
一、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分布1 ▪农药在农田上大量反复施用,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使用农药,黏附在作物上的药量一 般占30%左右,其余大部分落于土壤。此外,还有雨 水携带农药以及洗涤植物体表的农药进入土壤。 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一般通过大量流动和扩散两种作 用。 ▪大量流动由外力造成,比如农田土壤翻耕、地表径流 和土壤水淋溶作用引起的农药转移等。
▪还能经胎盘传递给胎儿。对胎儿和婴儿存在潜在危害。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人体的脂肪样品中都可检测出
农药中毒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农药中毒预防
规范储存农药: 储存农药的地 点要干燥、通风,并且要远离 人口密集地区。
定期培训和教育: 培训农药使 用者正确使用农药和应急处理 方法。
农药中毒预防
选择安全农药替代品: 尽量选择对人体 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产品。
结论
结论
农药中毒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 带来严重的危害。 通过正确的使用和预防措施, 可以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结论
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对农 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环境危害: 农药对土壤、水域和生态系 统的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和生物多 样性减少。
农药中毒危害
食品安全危害: 农药残留物通 过食物链传递,威胁食品安全 ,可能引发食品中毒事件。
农药中毒预防
农药中毒预防
安全使用农药: 遵循农药说明书防护装备,如手套 、口罩、工作服等。
农药中毒危害 及预防PPT课件
目录 导言 农药中毒危害 农药中毒预防 结论
导言
导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 物质,但若不正确使用或长期 接触,会导致中毒。
本PPT介绍农药中毒的危害以及 预防措施。
农药中毒危害
农药中毒危害
健康危害: 农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不 良影响,如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
环境毒理学(董国日)07-3 农药的毒性ppt课件

37
38
P C2H5O
O CH2CH2 S
CH2CH3
C2H5O S
O
P CH2CH2 S CH2CH3
C2H5O
O
22
2、水解作用 a、磷酸酶:可使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发生水解,生 成烷基磷酸或烷基硫代磷酸。
O
O
C2H5O P O
NO2
+ C2H5O P OH HO
NO2
C2H5O
C2H5O
对氧磷
二乙基磷酸
S PS
+ CH2COOH H2NCH3
乐果酸
24
(二)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重者伴有心 律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震颤,进一步可出现惊厥 昏迷、循环衰竭,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
2、迟发性神经毒性 急性中毒8-14天后,临床表现为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
30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与天然除虫菊
素的化学结构相似的杀虫剂。其杀虫谱广、药效高,对 哺乳类动物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毒性较大)。我国常 用的品种有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 杀虫菊酯、甲醚菊酯等。
31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主要分布在脂肪和神经组织。
1、2,4,5-T 2,4,5-三氯苯氧乙酸 。高毒。2,4,5涕中二恶英有三致作用,在许多国家被禁用。
34
3、除草醚 C12H7O3Cl2N 对人畜低毒。长期接触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 致癌:可引起小鼠肿瘤。 致畸:使胎儿发育异常(因除草醚水解后生成2,4-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第一节 概述
38
P C2H5O
O CH2CH2 S
CH2CH3
C2H5O S
O
P CH2CH2 S CH2CH3
C2H5O
O
22
2、水解作用 a、磷酸酶:可使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发生水解,生 成烷基磷酸或烷基硫代磷酸。
O
O
C2H5O P O
NO2
+ C2H5O P OH HO
NO2
C2H5O
C2H5O
对氧磷
二乙基磷酸
S PS
+ CH2COOH H2NCH3
乐果酸
24
(二)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重者伴有心 律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震颤,进一步可出现惊厥 昏迷、循环衰竭,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
2、迟发性神经毒性 急性中毒8-14天后,临床表现为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
30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与天然除虫菊
素的化学结构相似的杀虫剂。其杀虫谱广、药效高,对 哺乳类动物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毒性较大)。我国常 用的品种有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 杀虫菊酯、甲醚菊酯等。
31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主要分布在脂肪和神经组织。
1、2,4,5-T 2,4,5-三氯苯氧乙酸 。高毒。2,4,5涕中二恶英有三致作用,在许多国家被禁用。
34
3、除草醚 C12H7O3Cl2N 对人畜低毒。长期接触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 致癌:可引起小鼠肿瘤。 致畸:使胎儿发育异常(因除草醚水解后生成2,4-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第一节 概述
环境毒理学 ppt课件

第二章
Chapter 2
环境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ppt课件
1
Brief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中毒机理研究 环境毒理学实验 要介绍环境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相关的内容,包括毒物、毒 性、毒效应、剂量的概念,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与非损害作用,毒物的生 物转运与转化、毒性评价和中毒机理研究等。
(引自好好学习网, 2005) ppt课件 18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经皮肤吸收
• 经皮肤吸收是毒物由外界进入皮肤并经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 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 经皮肤吸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角质层的屏 障作用;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须经过颗粒层、棘细胞层、 生发层和真皮。 • 影响因素主要有:毒物的理化性质、皮肤的完整性、人体健 康状况等。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各种来源的外来化学物
工业化学物
环境污染物
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农用化学物
生活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
生物毒素
医用药物
军用毒剂
放射性核素
ppt课件 6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毒物
•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暴露就能引起生物机体 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反之则为非毒物。
ppt课件 9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常见剂量
• • • • • • • 绝对致死量(LD100)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致死量(LDmin) 最大耐受量(LDmax) 半数效应剂量(ED50)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 毒物与机体接触的时间、方式或途径和观察指标发生改变时, MEL和MNEL也将随之改变。
Chapter 2
环境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ppt课件
1
Brief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中毒机理研究 环境毒理学实验 要介绍环境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相关的内容,包括毒物、毒 性、毒效应、剂量的概念,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与非损害作用,毒物的生 物转运与转化、毒性评价和中毒机理研究等。
(引自好好学习网, 2005) ppt课件 18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经皮肤吸收
• 经皮肤吸收是毒物由外界进入皮肤并经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 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 经皮肤吸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角质层的屏 障作用;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须经过颗粒层、棘细胞层、 生发层和真皮。 • 影响因素主要有:毒物的理化性质、皮肤的完整性、人体健 康状况等。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各种来源的外来化学物
工业化学物
环境污染物
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农用化学物
生活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
生物毒素
医用药物
军用毒剂
放射性核素
ppt课件 6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毒物
•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暴露就能引起生物机体 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反之则为非毒物。
ppt课件 9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常见剂量
• • • • • • • 绝对致死量(LD100)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致死量(LDmin) 最大耐受量(LDmax) 半数效应剂量(ED50)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 毒物与机体接触的时间、方式或途径和观察指标发生改变时, MEL和MNEL也将随之改变。
1第一章 农药环境毒理

4. 农残及农药环境毒理研究现状
学科、网站、科研机构和单位 蔡道基
——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
第二节 农药的环境行为
(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转移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与代谢
1、农药代谢的基本形式
(几种形式?定义?)
(1)衍生: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经过酶的作用,或在 自然环境中通过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或受土壤中 微生物的作用可氧化、还原为其他类似衍生物。
化为更稳定、毒性更大的光化异构体。
(4)裂解:农药在生物体内通过酶的 作用产生水解或脱卤,导致农药分子的 裂解,通过裂解可使农药从非极性化合 物转化为极性强的化合物。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5)轭合:脂溶性农药在生物体内经过氧化、 还原或水解而形成的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 后,与生物体内的糖类、氨基酸等结合成轭 合物。
低质农药品种被淘汰:如无机类、有机金属类、 高毒、长残效等 (超)高效低毒与易降解品种得到发展:如苯醚类、 拟除虫菊酯类、磺酰脲类、三唑类等。
如何避免水果蔬菜的农药残留?
1、清水浸泡洗涤法:叶类蔬菜,菠菜、生菜、小白菜 等。清水冲洗,盖过果蔬5厘米,流动水浸泡不少于30 分钟。 必要时加入水果蔬菜洗剂之类的清洗剂,如此 清洗浸泡2~3次。 2、碱水浸泡清洗法:碱性环境下有机磷类杀虫剂分解。 清水冲洗, 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10克配制 成碱水,浸泡5~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果蔬,重复洗 涤3次左右。
例:OCL(有机氯):DDT,多种氧化衍生物
OP(有机磷):杀螟松在昆虫和植物体内均可被 氧化成类似衍生物,而在土壤中易被细菌还原成胺基杀 螟松。
(2)异构化:主要是有机磷中的硫代磷酸酯 类,其中的硫原子和氧原子互换
农药环境毒理PPT课件

-
21
➢ 取 食 藻 类 的 小 鱼 体 内 含 量 达 3 PPM( 与 水相比3000倍);
➢ 取 食 小 鱼 的 大 鱼 体 内 含 量 达 8 PPM( 与 水相比8000倍);
➢食鱼性水鸟体内含量则高达39PPM(与 水相比39000倍)。
-
22
三、农药在食品中残留的控制
1.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2.合理使用农药,包括施药方法、
13.砷铅类
14.甘氟、毒鼠硅
15.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 磷胺,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用。
-
40
限制性使用的农药:
1. 在水稻田禁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又决定试 验);
2. 在果树、蔬菜、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 制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 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 灭威、灭线磷、蝇毒磷、硫环磷、地虫硫磷、氯 唑磷、苯线磷14种高毒农药;禁止氰戊菊酯、三 氯杀螨醇在茶树上使用;
用每公斤体重摄入药物的毫克数来表示。 在人的一生中每日摄入该剂量不会产生
明显的毒害。在推算时,要加上安全系 数,国际上一般规定将试验动物的无作 用剂量缩小100倍左右,有些国家要求 更严,如日本要求缩小200~500倍。
-
26
(3)根据ADI值推算最大允许残留量(PPM)
➢ 最大允许残留量:供消费食品中可允许的最高农药 残留浓度。 ADI值×人体标准体重 最大允许残留量= 食品系数
高残留,易积累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3.二溴氯丙烷:致突变、致癌作用;对男性会
毒害精子,引起不育 。 4.杀虫脒:致癌,1990年起三年内停止生产,
1993年起停止在农业上使用。
-
37
农药环境毒理PPT课件

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改变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 天敌
❖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响
❖ 蜜蜂
❖农药对蜜蜂的毒性
– 高毒类:拟除虫菊酯类、氟虫腈、敌敌畏 – 中毒类:内吸磷、 – 低毒类:灭幼脲
➢ 防止农药对蜜蜂中毒的措施
– 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 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 – 喷洒农药期间关闭蜂巢或迁移,高毒药3天以上,
❖ (二)次要害虫上升
➢ 概念:指施用某些农药后,农田生物 群落中原来占次要地位的害虫,由原 来的少数上升为多数,变为严重害虫
➢ 原因:杀死了次要害虫的天敌、减少 对食物竞争
❖ (三)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 田间杂草种群会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节 农药残留对生态安全 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
• 根据天敌适当调整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
– 1.当靶标生物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进行化学防治 – 2.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抑制靶标有害生物种群时采用化
学防治
• 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
– 1.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及剂 型
– 2.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或浓度 – 3.选用合适的施药方法 – 4.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
本章重点
• 一、概念: • 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允许量、
安全间隔期、生物富集 •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 三、农药对生物圈中有害生物和非靶标
生物的影响。 • 四、论述在植物保护中,怎样做到安全、
合理的用药。
四、农药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关系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
农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
农药
❖ 天敌
❖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响
❖ 蜜蜂
❖农药对蜜蜂的毒性
– 高毒类:拟除虫菊酯类、氟虫腈、敌敌畏 – 中毒类:内吸磷、 – 低毒类:灭幼脲
➢ 防止农药对蜜蜂中毒的措施
– 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 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 – 喷洒农药期间关闭蜂巢或迁移,高毒药3天以上,
❖ (二)次要害虫上升
➢ 概念:指施用某些农药后,农田生物 群落中原来占次要地位的害虫,由原 来的少数上升为多数,变为严重害虫
➢ 原因:杀死了次要害虫的天敌、减少 对食物竞争
❖ (三)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 田间杂草种群会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节 农药残留对生态安全 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
• 根据天敌适当调整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
– 1.当靶标生物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进行化学防治 – 2.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抑制靶标有害生物种群时采用化
学防治
• 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
– 1.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及剂 型
– 2.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或浓度 – 3.选用合适的施药方法 – 4.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
本章重点
• 一、概念: • 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允许量、
安全间隔期、生物富集 •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 三、农药对生物圈中有害生物和非靶标
生物的影响。 • 四、论述在植物保护中,怎样做到安全、
合理的用药。
四、农药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关系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
农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
农药
农药毒理学PPT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抽搐
躁动不发。 惊厥、血压 下降、呼吸 停止、见上 帝
毒作用机理
体 内 磷酸根迅速与 乙酰胆碱脂酶 活性中心结合 形成磷酰化胆碱酯 酶,因成失去分 解乙酰胆碱的作用
机磷农药
酰胆碱蓄 积
过度刺激胆碱 神经系统,引起 组织器官功能 性改变
中毒
正常人体中胆碱酯酶含量超过了生理需要量,故少量的有机磷化合物进 正常人体中胆碱酯酶含量超过了生理需要量 引中毒。如果进入人体的有机磷化合物较多时 如果进入人体的有机磷化合物较多时,则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 碱 不 能 及 时 被 分 解 蓄 积 , 致 使 出 现 一 系 列 的 临 床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H3C CH3 CN O C C H C O O C H
r
r
是一类人工合成、与天然除 学结构相的杀虫剂,经消化道和 吸收,经皮肤吸收甚微。在体内 一般认为其与DDT一样属于神经 位传导抑制剂 大剂量口服会引起呼 吸速率增加,血压下 降,血液浓缩,直至 昏迷,休克,死亡。 对哺动物有三致作用, 2000年我国已经停止 生产和销售
Cl P,P'—DDOH '
Cl
Cl P,P'— '—DDA
Cl
DDT进入人体内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 脏转化成毒性比DD 的DDD和DDE以及 的DDA。人体内的D 是DDT经DDD转化 的。 在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DDE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 组织。
六六的代谢方式 氯
Cl Cl Cl
O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 P 敌敌畏 O C H CCl2 UDPGA
磷酸酯酶
羧酸酯酶
Cl2HCH2CO 二氯乙基 葡糖苷酸
GA + (CH3O)2PO2H +UD 二甲基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