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观点 :
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基础之上 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 品 之间 一国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 度
二、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Qw
CC1
300 270
PA
C1A AA
Import S E
200
Export
• 在市场被瓜分的情况下,日本生产轿车的成本被抬高 ,没有必要继续生产轿车与美国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只 是把美国轿车赶出日本市场,回到没有贸易状态。一国资 源总是有限的,美国不可能同时生产所有产品。日本将资 源转移到卡车生产上,将产量扩大至200万辆,并以每辆 1.5万美元的低价向美国出口。由此形成两国的分工生产 和汽车的双向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
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 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 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 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 创新能力。
一、“钻石”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基本因素:要素条件, 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 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 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四组因素 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 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
不足:
1.年轻的理论,并不完善 2.完全归因于需求偏好相似的贸易,有失偏颇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 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 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 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哈佛商学院浓厚的管理学传统。以往理论主要 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认为一国只要遵循比较成 本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利,各国利益是一致 的,强调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波特认为各国、 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完全竞争下各国应致 力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获取更多利益,从管 理学角度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
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 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 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 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饱和, 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
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 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 互补性的产业 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假说
•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尔 (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 《论贸易和转变》 提出的。 •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 品贸易发展。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喜爱偏好、收入水平 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化
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的分类
初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臵、非技
术工人、资金等。
高级生产要素: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才和科研机构等。
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高级要素对 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初 级生产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 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 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
所作的需求反应。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花费 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收入的变动
es>1 0< es <1 es <0
富有弹性 缺乏弹性 负弹性
高档物品(奢侈品) 生活必需品 低档品(劣等品)
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
家庭总支出
林德尔认为: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
总成本:
企业利润最大化短期均衡 整理上式得: 边际成本: βW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利润为零即:TR=TC TR=Pixi TC=WLi=W(α+βxi) 整理得:
PP-ZZ模型
dε/dc<0,P/W与c是正相关的,PP曲线的斜率为正
结
论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 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 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 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 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 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
(1)老练挑剔的买主可促进产品高标准的 建立。 买方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公司感到买 方压力,促使其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 务。 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 作开发新产品。
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文化上 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 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 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 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 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相反,买方要求越低, 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服务提高得越 慢。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 的重要途径。
• 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 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 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垄断的因素。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 ,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 ,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 市场。
2013-9-14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 1、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 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称“ 异质商品”。 • 3、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 源流动性较强。
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ZZ曲线斜率为负
PP-ZZ模型
由于Lci=xi,所以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企业数或 产品种类等于总劳动除以企业的劳动投入: 右式分子分母同除以L,得:
2013-9-14
结论
1、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 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 成本和产品价格 2、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 但消费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 的增加提高了福利
2013-9-14
基本假设模型
…………………(1)投入产出关系函数
……………………(2)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3)产品市场均衡
其中:li是i企业劳动需求,α是固定投入,xi是企业i的产出 ,β是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L是社会总劳动力或总人 口,ci是每人对产品i的消费,Lci代表产品i在市场上的需求
(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使公
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需求的到来,积极从事产 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 同时,国内领先的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 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和公司得到 发展的机会
(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 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2013-9-14
• 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得到更有效使用,各 国的消费量也没有减少。
• 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生产技术、 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国家,也 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2013-9-14
基本假设
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模型中的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 争,而是垄断竞争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2013-9-14
• 开放市场后,两国生产者面临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 。企业有可能通过增加产量形成规模经济,使平均成本下 降。如果美国先行一步,将轿车生产扩大至200万辆,成 本和价格随之降到每辆1.5万美元,就有可能占领日本市 场。
迈克尔· 波特
迈克尔· 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 学商学院教授,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公司和政 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 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 著名的三部曲: 《竞争战略》1980年(提出了获取竞争优 势的三种战略) 《竞争优势》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提出了“钻石 理论”) 研究逻辑: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 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 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 迈克尔· 波特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
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评
价
贡献:
1.很好的提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释 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更贴近实际。
PC
X
100 E 70 AC
C
M
P*
0
80 100
200
280 300
Qr
三、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 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 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 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 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 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对某一行业的竞争 优势有重要影响。
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 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 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 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 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 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的)。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 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 集中、信息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 果,建立起强大的产业簇群。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与国家竞争优势
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 上都大不相同,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 的选择和搭配上。
国内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
机遇和政府作用
机遇是指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资成 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导致石油成本的飚升), 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性 需求、战争等。 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发展的正常进 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丧失, 落后国家的公司可利用新机会获得竞争优势。
规模经济理论
保罗·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
纽约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 庭,毕业于纽约肯尼迪高中、耶鲁 大学、麻省理工 1979年一夜成名 1982年任政府经济顾问团国际 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短暂的政客 生涯 1992年支持克林顿竞选 主要贡献: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理 论分析框架、战略性保护贸易理论、 货币(汇率)理论 1991年获克拉克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 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 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 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 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 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 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 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