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Veda)神话
资料
![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872b14650e52ea551898d7.png)
【湿婆天】湿婆,梵名S/iva 。
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
亦称鲁达罗(梵Rudra ,荒神)。
为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
古印度婆罗门教圣典中之梨俱吠陀卷首即见其记载。
湿婆天为两极神格,兼具破坏之恐怖与救济万病之恩惠,盖系象征印度季风的疾风骤雨之凄惨,与风雨后万物复苏之生机。
其异名极多,自摩诃婆罗多以来,均称作湿婆天,于富兰那圣典(梵Pura^n!a )中最常见。
据说其有极大之降魔能力,额上第三只眼之神火能烧毁一切,曾将妖魔之三座城及爱神烧成灰烬。
又传闻其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亦善于跳舞,被称为舞王。
湿婆天系对立于创造宇宙之梵天与司掌维持之毗湿奴,而专事破坏,故而印度教有所谓三神一体(梵Trimu^rti )之教义。
湿婆天即系湿婆派之主神,而以男性生殖器官为其象征,盖以印度教认为毁灭即有再生之意,故表示生殖能力之男性生殖器被认为是其象征,而受到教徒之祟拜。
湿婆天在佛教中常以大自在天、摩醯首罗之姿态出现,与后世左道密教有密切之关系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传说“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冰心的《观舞记》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而在这段舞蹈背后,却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题记这个传说要追溯到五千年前那时候的印度并没有今天的繁华,有的尽是一片凄凉的破旧,但还是生活着一些人,天上还有一群神。
干旱已经使印度接近崩溃和毁灭,持续了4个多月的旱灾已经让古印度人民严重缺水,河也早已流干了,缺水的危险已遍布了活着的仅仅几百人的心中,国王也已换了一任,四个月中更换两次国王,这是古印度前所未有的。
这场干旱,是太阳神制造的,“同谋”的还有雨神,水神。
这是由于国王2个月没有祭拜太阳神,惹怒了他,才这样惩罚印度王国。
然而太阳神的女儿——斯特曼,却不如其父亲般恶煞,她同情印度王国,她害怕王国的绝灭。
这天,她逮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父亲外出,水神,雨神随行时,偷走了圣钵中的圣水。
吠陀的神话人物
![吠陀的神话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e1ae4c28c281e53a5902ff30.png)
吠陀的神话人物吠陀是印度古老的圣典,也是哲学宗教的起源。
吠陀是知识的意思,你对吠陀的神话人物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是分享的吠陀的神话人物,一起来看看吧。
吠陀(Veda)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圣典,也是哲学宗教的起源。
吠陀是[知识]的意思,婆罗门教认为这是古圣人(Rsi)受神的启示(Sruti)而写出来的。
吠陀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R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沙磨吠陀(Sama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合称四吠陀。
四吠陀中最原始的是梨俱吠陀(Rgveda),其大部分是居住在东迦布尔的五河地方的印度雅利安诗人,写出的歌诵天然的诗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篇。
梨俱吠陀(Rgveda)是劝请者所用的圣典。
沙磨吠陀(Samaveda)是由苏摩祭时咏歌者(Udgatr)所用的赞歌加以编辑而成的,是一种仪式书。
夜柔吠陀(Yajurveda)和沙磨吠陀(Samaveda)一样,是祭祀所用的圣典,两者之间不同之处在於夜柔吠陀(Yajurveda)有许多梨俱吠陀(Rgveda)所没有的独创祭词。
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的性质与前三个吠陀不同,前三个吠陀是公认的圣典,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是以招福禳灾之咒法为主。
由於他的性质和其他吠陀不同,所以很晚才被并入四吠陀之名。
吠陀之神话吠陀神界的构成要素,大致上可以说是吠陀诸神乃是天然现象之神格化。
梨俱吠陀(Rgveda)中主要的神只如婆楼那(Veruna 司法神),因陀罗(Indra 雷霆神),阿耆尼(Agni 火神)都是天然现象的某部分。
西元前五世纪时,耶斯卡(Yaska)所著的尼录多(Nirukta)一书中,有对诸神详细的分类。
依诸神的性质,可分为支配天空地三界,即天位(Dyuathana),空位(Antriksasthana),地位(Prthivisthana)三位。
宇宙是诸神活动的舞台,总共分为三界,即天界(Div),空界(Antariksa),地界(Prthivi)。
印度的阿育吠陀是什么
![印度的阿育吠陀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7ad6b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5.png)
印度的阿育吠陀是什么你了解吠陀吗?你知道阿育吠陀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阿育吠陀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阿育吠陀简介阿育吠陀起源“阿育吠陀”(Ayurveda)是“生命科学”的意思,Ayu是“生命长寿”的意思,Veda是“知识”或“方法”的意思。
阿育吠陀是现今地球上最古老的整体健康保健体系,它于5000年前在印度著述于文字,阿育吠陀典籍涉及身心方面,在著述前,该古代医疗体系智慧是“生命通用方法”(San印度阿育吠陀是什么tana Dharma)灵性传统的一部分,在此我想指出Dharma常被诠释为宗教是不对的,Dharma的实际诠释是“生命的方法”,San印度阿育吠陀是什么tana意思是“灵性的存在无始无终”,即我们所谓的IS、宇宙。
人们相信史前时代的著名圣人韦达·维亚萨(VedaVyasa)是天神转世,他将阿育吠陀的完整知识及自我觉悟的直接灵性洞见付诸文字,称为《吠陀经》及吠陀文献。
最初有四部主要的灵性典籍,包括在健康、占星术、灵性、商业、政府、军队、诗歌、精神生活及行为等其它主题里。
这些书籍被称作四部《吠陀经》,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以诗歌体描述存在的本质,是印欧语系中留存最古老的书籍,起源于公元前3000多年。
《梨俱吠陀》指的是宇宙学,称作数论派哲学(Sankhya Darshan,印度语称哲学为Darshan Shastra,意即“自我觉悟的知识或科学”)。
数论派哲学谈论普茹夏(Purush)及普茹克绿蒂(prakriti),与中医的阴阳类似;也谈论基于阿育吠陀及瑜伽两者基础的宏观世界(Mahat) 及宏观世界的微观表现(Aham)的宇宙原理,它包含健康及疾病的本质、病理及治疗原理的诗句。
在《梨俱吠陀》中可见瓦塔(Vata)、皮塔(Pitta)、卡法(Kapha)三能量的讨论,治疗身心疾病及获得长寿的草药及香料。
《阿闼婆吠陀》列有阿育吠陀的八个分支:内科、头颈手术、眼耳鼻咽喉科、外科、毒理学、精神病学、小儿科、老年病学(或返老还童学)、孕育学。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3ac0c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5.png)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吠陀经》(梵语:ववव,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吠陀经的简介《吠陀经》又译为《韦达经》,它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
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
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
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
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焚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
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由四部书构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
从第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
《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
《耶柔吠陀》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句子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佛教五戒的故事
![佛教五戒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ace2a234b35eefdc8d33320.png)
戒杀生的故事戒杀生的故事---又哭又笑的山羊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比丘众问佛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有什么好处?佛以此因缘告诉众比丘们∶“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没有好处的。
”然後佛陀就说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波罗奈的梵施王(Brahmadatta)时,有一个婆罗门要杀一隻山羊祭祖,他对徒弟们说∶“把这隻羊带到河里洗一个澡,刷好它的羊毛,在颈项上挂一个花圈,给它吃一点谷料,然后牽它回來。
”他的徒弟们就照着去办事。
当他们在刷羊毛时,山羊先开始笑了一阵,然后接着哭起來。
他的徒弟们很是驚奇,就问山羊是什么缘故,它对他们说∶“等回去见到你师父后,重覆你的问题就行了。
“他们就趕快把山羊带回來见师父,並告诉他河边的事。
婆罗门於是亲自问山羊为何它先笑後哭,山羊说:“很久以前,我也像你一样是一个波罗门,教授吠陀(Veda,婆罗门教的圣经),我也像你现在一样杀一隻山羊來祭祖,因为造了这个杀业,我沦落在畜生道500世,被人砍断我的头已经499次,我先开始笑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在畜生道的最后一生,从今天以后我将不再受断头之苦。
但是后來我哭是你为了祭祖而杀了我,你将沦落在畜生道而被断头500次,因为可怜你,所以我才哭了。
”婆罗门听了,对山羊说∶“很好!我已决定不再杀你了。
” 山羊对他说:“不论你是否杀我,我今日难逃一死。
” 婆罗门说∶“放心,我会派人看顧你的。
” 山羊说:“你不明白业力的,你的保护是很微弱的,而我的恶业是很强大的。
”婆罗门於是吩咐他的徒弟们把山羊放到草地上去,並交代不要讓人伤害它,他的徒弟们就照着吩咐去做了。
山羊在草地上吃草时,伸长着颈项去吃长在一个大石头后的草,突然天空出现一道闪电,闪电击中大石,把它劈为几塊,一塊锋利的石片飞向山羊,正好把羊头切断,这时一群村民聚在羊屍处,对这奇怪的事议论纷纷。
一个树神见到买羊,洗羊,与羊谈话,放羊,闪电,石劈羊头的整个过程,现身來劝告村民说∶“你们千萬不要去杀生啊!当你们知道了杀生的果报以后,你们才会停止杀生。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印度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布拉马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印度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布拉马](https://img.taocdn.com/s3/m/e46a52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3.png)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印度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布拉马布拉马(Brahma)是印度神话中的创世之神,也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布拉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中,布拉马以各种形态和传说形象出现。
本文将探讨布拉马的起源、特征和神话故事,以展示古今中外不同文化中对创世之神的理解和表述。
布拉马是印度教中三位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湿婆神(Shiva)和毗湿奴神(Vishnu)。
布拉马从印度教教典《吠陀》中诞生。
根据传说,布拉马原本没有任何形象,他是一个无性的存在,具有无可想象的力量和智慧。
布拉马创造了所有神明、人类和世界。
在整个印度神话中,布拉马被描绘成一个拥有四个头的神明,每一个头象征着一个吠陀,代表着印度神话中的四个时代。
他通常坐在莲花上,穿着白色的衣袍,手持一本吠陀经书和一朵莲花。
布拉马的形象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宇宙的创造力。
印度神话中的布拉马也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之一。
传说中,布拉马创造了人类的四个阶层:婆罗门(贤者)、刹帝利(武士)、吠舍(牧师和商人)和苏达拉(劳动者)。
这个划分系统被称为“种姓制度”(Caste System),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拉马在印度神话中的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是布拉马的诞生。
据传,湿婆神的妻子帕尔瓦蒂(Parvati)想要和湿婆一同成为宇宙的创造者,于是她变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
湿婆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无法控制地爱上了她。
然而,布拉马对于母女俩的计谋感到震惊和愤怒,他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一只附着于他的头上的第五只头,来制止湿婆和帕尔瓦蒂的过度亲近。
这一举动造成了布拉马的头部被诅咒,不再被崇拜。
此外,在印度神话中还有许多与布拉马有关的故事和神话。
例如,布拉马在创造世界时使用了自己的头发,创造了众多的万物;他也曾经赐给人类吠陀经书和至高的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和精神成长。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中,创世之神的形象、力量和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的探索和想象。
韦陀
![韦陀](https://img.taocdn.com/s3/m/717e82e29b89680203d825e8.png)
韦陀简介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
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
有的人把韦陀与韦天将军相混。
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
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大藏经》记载韦驮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一十八世为将军身,五十四世为宰相,造亭接众一百二十所,开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树钵八百万,设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条,造佛寺四十六所。
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
一十七世为真童身。
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
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
头戴凤翅兜鍪(móu)盔。
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锁子甲。
若人发愿造印图文一张,乃至千万张,无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无量矣!经名Veda,又作围陀,毗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驮,薜陀,鞞陀等。
译曰明智,明分等。
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
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为四分。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
曰毗陀,讹也。
一曰寿,谓养生缮性。
二曰祠,谓享祭祈祷。
三曰平,谓礼仪占卜。
兵法军阵。
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
’金光明最胜王经慧沼疏五曰:‘四明法,即四薜陀论,旧曰韦陀,或毗伽罗论,皆讹谬也。
一颜力薜陀,此云寿明,释命长短事。
二耶树薜陀,此云祀明,释祀祠之事。
三娑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
四阿达薜陀,此云术明,释伎事。
’法华文句八之三曰:‘毗陀论,此云智论。
’玄应音义十九曰:‘毗陀,或言韦陀,皆讹也。
应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
’唯识述记一末曰:‘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
印度古代的吠陀经典
![印度古代的吠陀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64147e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8.png)
印度古代的吠陀经典在印度神话宗教中,吠陀经典是一系列古老的宗教文献,被视为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们被认为是传递神圣知识的媒介,是印度古代智慧和信仰的象征。
吠陀经典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利塔》、《萨玛》、《雅各德》和《阿塔尔威达》。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老的宗教仪式、祭祀、咒语和灌溉等内容。
一、《利塔》- 宗教仪式和祭祀《利塔》是吠陀经典中的第一个部分,它是关于宗教仪式和祭祀的指南。
它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告诉人们如何进行各种祭祀和仪式,以供奉神灵和实现心灵的和谐。
这些宗教仪式包括了复杂的火祭、献祭和咒语。
《利塔》内的文本被视为对于宇宙秩序和生活道路的解读,是印度古代宗教仪式的基础。
二、《萨玛》- 特殊的咒语《萨玛》是记录了特殊的咒语和诗歌的部分。
这些咒语被认为有着特殊的力量,能够引导灵魂通往内在的灵性境界。
它们演唱或朗诵时,被认为能够唤起深层次的灵感和觉醒。
《萨玛》的文本也含有对音乐、舞蹈和美学的指导,使其成为音乐和艺术重要的参考书。
三、《雅各德》- 宇宙奥秘和哲学《雅各德》是吠陀经典中的第三部分,它包含了关于宇宙奥秘和哲学的内容。
这部经典探讨了生命、死亡、宇宙循环和灵魂转世等哲学问题。
《雅各德》也被视为对于伦理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指南,并提供了指导人们践行善行和追求真理的智慧。
四、《阿塔尔威达》- 神秘的知识《阿塔尔威达》是吠陀经典中的最后一部分,它传达了神秘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部分探讨了灵魂的本质、直观的洞察力和实现个体解脱的道路。
《阿塔尔威达》中的文本被视为神圣的秘密,只有有资格的人才可以理解和应用。
总结吠陀经典是印度古代的宗教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信仰和智慧。
它分为四个部分,《利塔》、《萨玛》、《雅各德》和《阿塔尔威达》。
这些经典涵盖了宗教仪式、祭祀、特殊咒语、宇宙哲学和神秘智慧等广泛的主题。
吠陀经典被视为对于神圣知识的保护和传递,是印度古代智慧和信仰的典范。
它们至今仍然对印度教和印度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https://img.taocdn.com/s3/m/853402c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0.png)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
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
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着。
阿育吠陀传统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
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而著称。
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
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的。
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传授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Indra)。
因陀罗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贤达之士,他们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
在历史上,阿育吠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经典之一的《阿闼婆》(Atharva)问世,其中阿育吠陀作为吠陀圣典的补充——副吠陀,附属于阿闼婆吠陀。
尽管阿育吠陀医学早已经应用于实践,但直到此时它才由口头相传编撰成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以下为阿育吠陀医学的八大分支:1.Kayachikitsa(内科学)2.Shala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3.Shalya Tantra(外科学)4.Agada Tantra(毒物学)5.Bhuta Vidya(***学)6.Kaumarabhritya(儿科学)7.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8.Vajikarana(生育学)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医学分化为两个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和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化的科学。
这两大学派编写了阿育吠陀医学的两本主要著作—《遮罗迦集》(Caraka Samhita)与《妙闻集》(Susruta Samhita)。
印度神话概述
![印度神话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004755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3.png)
印度神话凡是伟大的文明都有伟大的神话,纷繁复杂的印度神话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其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关系密切。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过无数次战争后,他们的势力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并大肆奴役当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坏以及改变。
历史渊源印度神话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
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
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
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
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
,这一时期,宗教方面,出现了耆那教,其艺术和哲学价值也是最高的。
其中印度神话最著名的要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
这是两篇非常庞大的诗史,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了。
《摩柯婆罗多》中最有名则是鼎鼎大名的人类英雄黑天。
对印度神话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找这两本书的翻译版来看看。
其实与印度神话相关的书籍还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书系列。
通常,往世书分为十八大往世书与十八小往世书。
这些书应该算是众神的个人传记和专题介绍,比如《梵天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大鹏往世书》等等。
神话选例最高灵魂与时空观出典:《摩奴法论》第一章所谓最高灵魂,既是伟大的创造神梵天,又称‘创造者’、‘生主’。
传说,当最高灵魂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最高灵魂之中。
一些有趣的武器名(怪物猎人)
![一些有趣的武器名(怪物猎人)](https://img.taocdn.com/s3/m/b72de9d049649b6648d747ad.png)
11)ヴァルハラ
中译瓦尔哈拉 Valhalla 就是上面提到的奥丁用来招待战魂们的英灵殿,有五百四十个大门,每个门宽可容八百位战士并排进出。正门上方有一个野猪的头和一只鹰;这鹰的锐目能看见世界的各方。宫殿的四壁是由擦得极亮的矛所排成,所以光明炫耀;宫的顶是金盾铺成。宫内的座椅上皆覆以精美的铠甲,这是奥丁给他的客人的礼物。在瓦尔哈拉宫中,勇士们每日在宫外的旷野上搏斗,直到傍晚再闻传饭的角声,这才携手回去,而这时在宫外死于搏斗的战魂也将会复生(奇怪的神话,本来就是死人,怎么再死一次?)。这里有盛筵飨待那些被接引上天的战死者,美貌的瓦尔基莉们此时也穿着纯白的长衣,殷勤地为勇士们劝觞。大杯盛美味的神羊乳,大盘盛野猪肉,请勇士们放量饮啖。这野猪肉乃是神之野猪沙赫利姆尼尔(Sahrimnir,神猪,每日割完肉,次日就会长好,可怜的猪……)的肉,每天由神宫的厨子安德赫利姆尼尔(Andhrimnir)割下来在大锅里烧好,却从来没有不够的时候。在那里,美丽的瓦尔基莉们又在侍侯,将大斗里的神羊乳倾在各个勇士的心爱的杯子里,这杯子是用他们仇敌的头盖骨做成。奥丁本人也会在心情好,或者有他所欣赏的战魂来到是出现在殿上(平时的接待活动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做的),但是从来都是仅喝一点酒,不会吃肉,因为奥丁毕竟是神格,与不久前还是人类的战魂们不同,是不需要吃东西的。
15)豪剣アグニ
中译豪剑吠陀 这个就差得比较离谱了,上文里我已经说过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神话 而アグニ= Agni=阿耆(qi 阳平)尼,阿耆尼仅仅是这部神话中的一个神而以,他是由火神格化而来,在吠陀中地位颇高,在地界之神格中居首位。主要的能力在于破除黑暗。他与因陀罗,苏摩(Soma 酒神)并为吠陀中的第一位神,其实在神话中最高等的神还有一个那就是阿修罗(Asura),因为是恶神,所以被排除在最高神格之外了…………
四大古国文明之印度背后的神话
![四大古国文明之印度背后的神话](https://img.taocdn.com/s3/m/41d5fcc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9.png)
四大古国文明之印度背后的神话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为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他们是指在文明发源地的影响,每个发源地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要讲的是-古印度。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印度教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三大神创造之神梵天,维系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创造之神梵天他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
后人描述他为一个肤色粉红、四头四臂的老人。
他身穿白袍,四张脸朝向东南西北,象征四部吠陀经;四臂则分持念珠、盛有恒河水的水罐、权仗、弓箭等物,其中念珠用来记载时间,恒河水用来衍生万物。
他平时坐在莲花宝座上,有时也骑天鹅或乘坐由七只天鹅拉的战车出巡。
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当他演化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并高高在上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堕落。
他住在天宫,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世间疾苦;只要见到下属的老婆漂亮,就想图谋不轨;还充当黑社会保护伞,很多魔鬼因为得到他的庇护而放纵作恶。
种种道德败坏的恶行,令世人疏远了他,全印度只有两座供奉他的庙宇。
后来梵天又创造了智慧女神萨拉斯瓦蒂,却又贪图其美色娶之为妻,更是大违伦理,因此印度教徒愈发鄙视他。
公元6世纪后,对梵天的崇拜逐渐衰落,他原先作为万有之神的很多特质,不是转移到湿婆身上就是被赋予给了毗湿奴。
毁灭之神湿婆他的来源我们无法得知,他被称为毁灭之神湿婆,,虽然一般人听起来,觉得毁灭之神比较恐怖.但实际上,毁灭的背后也代表了重生,与再造,所以其实他也是再生之神.当我们的身体和所有的物质在时间的老化作用下变的无用之时,他施予仁慈创造更新。
婆神是三只眼,头发纠结,有新月在头上作为装饰.通常在绘画中,头上还绘有恒河女神,因为恒河从天上降落人间之时,先从他的头上流下以减轻压力.他的身上戴有头骨念珠和茹铎克沙念珠,表明他是瑜伽士.脖子上缠有代表死亡和时间的神蛇,代表他超越时间的控制.身上披有虎皮,代表他是一切力量的主人和源泉.他的武器是三叉戟,坐骑是大白公牛。
印度神话中的神祇统治
![印度神话中的神祇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ae4132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3.png)
印度神话中的神祇统治印度神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神话之一,其中的神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神祇在印度文化中代表着各种力量、属性和价值观。
他们统治着人们的生活、自然界和整个宇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印度神话中一些重要的神祇及其统治的领域。
1. 布拉玛(Brahma)布拉玛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
他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拥有四个头的神祇,每个头代表着一个吠陀经典。
布拉玛统治着创造的过程,他以智慧和创造力为人们带来生命和灵感。
2. 湿婆(Shiva)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被视为宇宙的毁灭者和重建者。
他是一位自我放逐、沉思和冥想的神祇,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坐在羊皮垫上的苦行者。
湿婆统治着摧毁和变革的领域,他以解放和重生为信徒带来希望。
3. 妙音天女(Saraswati)妙音天女是学问、艺术和音乐的女神祇,被广泛崇拜和供奉。
她常常被描绘成坐在莲花上,手持乐器的女神。
妙音天女统治着知识的领域,她是求知和创造的象征。
4. 薄荷维(Lakshmi)薄荷维是财富和幸运的女神,她是印度教中最受崇拜的女神之一。
薄荷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富有和仁慈的女神,经常与金钱和财富的象征物一起出现。
薄荷维统治着财富和繁荣的领域,她赐予人们物质上的满足和成功。
5. 印度拉(Indra)印度拉是主宰天空和天气的神祇,被视为雷电之神。
他是负责保护和平和让生命顺利的军神,他的武器是雷霆。
印度拉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英俊勇敢的男神,骑着一匹白象。
他统治着天空和天气的力量,为人们带来雨水和丰收。
6. 地母神(Prithvi)地母神是女性力量和丰收的象征。
她被认为是大地的化身,人们把他当作母亲般崇敬。
地母神统治着大地、土地的生育力和农作物的丰收。
7. 安波波拿(Hanuman)安波波拿是一个来自《罗摩衍那》的神祇,是悟空的忠诚信徒和猴王。
安波波拿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白猴,拥有非凡的力量与智慧。
他是战斗和奉献的象征,他以保护和服侍人民为使命。
印度教的多元神话体系研究
![印度教的多元神话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bfc5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6.png)
印度教的多元神话体系研究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体系之一,拥有着独特而庞大的神话体系。
这些神话故事既描绘了印度教信仰者心目中的神明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印度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结构。
本文将对印度教的多元神话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主要元素及其意义。
一、创世神话印度教的创世神话十分丰富多样,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摩诃婆罗多》中的创世故事。
根据这一神话,宇宙最初是处于无物状态的,一切都是混沌与黑暗。
创造神婆罗多(Brahma)出现,他通过自身的力量将宇宙分成了天地两个不同的世界。
婆罗多的创造使得宇宙成为一个有序、平衡的体系。
二、三主神在印度教神话中,有三位最重要的神明,称为“三主神”:婆罗多、湿婆和梵天。
婆罗多是宇宙的创造者,他象征着创造、发展和生育的力量。
湿婆则代表着毁灭和重生的力量,他被描绘成一个持有三叉戟的神祇。
梵天则是宇宙的维持者和强力的象征。
三、其他神明除了三主神外,印度教的神话体系还拥有众多其他重要的神明。
例如,巴拉拉玛(Balarama)是乡村和牧场的神,他也是克什纳(Krishna)的兄弟。
克什纳则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此外,孔雀神吠陀伊梅瑟(Vedavyasa)被认为是印度教神话的传说作者,他是《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同时也是智慧和文化的象征。
四、神与信仰者的关系印度教的神话体系对信仰者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提供了一种对神明的崇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印度教徒对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认同。
信仰者通过神话中的故事和象征,深入了解自己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指导。
五、神话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融入了一种道德和伦理观。
例如,《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角色们都面临各种道德困境和抉择。
通过这些故事,印度教传达了对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思考和理解。
这些道德和伦理观在印度社会中起到了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结论印度教的多元神话体系是印度文化与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神话故事,印度教向信仰者传递了宗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印度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点。
阿育吠陀的起源
![阿育吠陀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4362e67bf46527d3240ce098.png)
真正的印度神油源于阿育吠陀(又称生命吠陀),完全采用草本植物提取而成,Ayurveda为梵文,中文一般誉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医学。
阿育吠陀由两个字合成Ayur指生命,veda指知识,因此为生命的科学。
它不仅是一门医学体系,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和悉达(siddha)医学,他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
5千多年来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因此被誉为医疗之母。
阿育吠陀对植物的医疗特性有独特的先知灼见,可是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中国的中医及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疗方法都可以看见阿育吠陀的影子。
君必强印度神油,印度神油初心家族提示Renovistion Exports Pvt.Ltd (REPL)于1994年成立于印度历史名城巴特那,在公司执行官阿什法克育的领导下,已成为印度最著名的阿育吠陀(印度传统草药医学)顺势疗法专利药品供应商,贸易商,出口商。
君必强印度神油,印度神油初心家族提示PEPL位于阿育吠陀顺势疗法领域前5名PEPL销往印度,美国,英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PEPL通过ISO认证,阿育吠陀顺势疗法获得GMP证书和生产许可。
君必强印度神油,印度神油初心家族提示1,南非醉茄(印度人参)南非醉茄也成印度人参,虽为南非醉茄,它却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地道药材,印度人参被公认为有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2,黑种草苜蓿(谐音木须)油是一种一年开一次花的植物,主要产自印度,南亚和西亚国家,有一种刺鼻的苦味和香味,它包含了几种非常有价值的成分,一些古老的伊斯兰圣书把它誉为可治愈百病的草本植物。
3,芥子油芥子油甙中的异硫氰酸酯对身体可有效抗癌,促进消化。
这种营养都存在于白色食物中,例如大蒜,洋葱等。
邮说医学史40:古印度的吠陀
![邮说医学史40:古印度的吠陀](https://img.taocdn.com/s3/m/83f323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8.png)
邮说医学史40:古印度的吠陀邮说医学史40:古印度的吠陀医学古印度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4000-3000年,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最早的文明。
公元前3000-2000年,这一地区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4世纪,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从西北部大批入主印度,逐渐成为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居民。
由于部族之间矛盾不断,经常发生战争,促使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地位不同的等级阶层,即不同的种姓,包括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自由民和商人)和首陀罗(奴隶)。
公元前10 世纪,印度雅利安人中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
在梵文中,“吠陀”(veda)的本意是“知”,即“知识”“智慧”“启示”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圣经”。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为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用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初期最古老的文字著作,主要阐述宗教和生命哲学,包含了一些医药知识。
印度(1949):象岛石窟中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相神一体像。
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其主要经典有《吠陀》《梵经》《摩奴法典》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卷《吠陀》经《梨俱吠陀》(Rigveda)、《娑摩吠陀》(Sama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
一开始它们由口头流传,后来才被集录成文,写在棕榈叶或树皮上,得到传承。
第一卷《梨俱吠陀》(又译作《赞诵明论》)属于早期吠陀时代的经典,“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于公元前1500-前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四卷《吠陀》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它是印度最早的医学文献,被看作印度医学的起源。
《梨俱吠陀》中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司和巫术。
书中提到伤口和蛇咬伤的治疗、如何取出箭头及截肢术以及许多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
吠陀名词解释
![吠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5a48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2.png)
吠陀名词解释
吠陀(Veda)是印度古代的宗教文献,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
经典之一。
吠陀共分为四部分,包括《利迦吠陀》、《萨马吠陀》、《雅各思吠陀》和《阿塔芮吠陀》。
这些经典按照语言和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涵盖了印度教的神话、仪式、仪式的道德教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利迦吠陀》是最古老、最重要的吠陀经典,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仪式和英文表达。
它包含了超过1000首赞美诗、呼
唤神灵和神秘的咒语,一些还提到了社会和政治问题。
《利迦吠陀》的内容主要以神灵赞美、献祭仪式和神秘的口诀为中心,它们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实践和信仰形式之一。
《萨马吠陀》是印度教四部吠陀经典中音乐和歌唱的组合。
它包括了被称为“萨马垂书”的赞美诗歌和其他宗教仪式的歌曲、口诀。
《萨马吠陀》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在宗教仪式中崇拜神灵,这些歌曲被认为是神灵服务和神圣音乐的最早形式之一。
《雅各思吠陀》是吠陀经典中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各种神话和传说,神话中的神灵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雅各思吠陀》中包含了许多有关神灵的故事,如创造神宙斯(Indra)的故事、神圣的法律和道德行为的故事等。
《阿塔芮吠陀》是吠陀经典中唯一的以学问和知识为主题的部分,它包括了关于仪式、宇宙起源和神秘力量等方面的内容。
《阿塔芮吠陀》的内容非常复杂,它包括了许多关于道德、宇宙和哲学的教训,以及有关印度教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的描绘。
总的来说,吠陀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关于神灵、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哲学教义等方面的内容。
吠陀经典不仅对印度教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吠陀文学名词解释
![吠陀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30d16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0.png)
吠陀文学名词解释
【题目】:
[名词解释]:吠陀文学。
【答案解析】:
是指吠陀文献中富于文学性的成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以四大吠陀本集为主,再加上注释、阐述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吠
陀愿意为知识、学问,后来转化成教义、经典之意。
通常听说的吠陀,是指四
大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也最有文学价值。
吠陀文学名词解释:
吠陀文学指早期的以“吠陀”为名的文献集及其所附录的文献,所用语言较古典梵语为古老,语形变化的分歧较多,称为吠陀语,但较晚的文献的语言已接近古典梵语。
这些文献并不都是文学作品,有不少是记录上古时期的巫术、宗教、礼仪、风俗、社会思想、哲学等活动的文献。
最古的集子名为《梨俱吠陀》和《阿达
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美的古诗。
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书”,已发展了散文文体。
更晚的《森林书》和一部分较古的《奥义书》,以及各个
传授“吠陀”的学派所撰写的文献和各种《经书》中,文学作品不多,语言已
接近古典梵语。
最晚的著作所属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至4世纪。
“吠陀”(Veda)原意是“知”,有“知识、学问和智慧”的意思,原指“古印度宗教知识总称”,后转化为“教义、经典”之意。
吠陀经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吠陀”又译为“韦达”,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四吠陀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四吠陀什么意思?作何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d30a20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2.png)
四吠陀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catur-veda。
又作四韦陀、四围陀。
为古印度传统之正统思想,亦为婆罗门教之根本圣典。
吠陀,又作皮陀、韦陀、薜陀、毘陀论经,意译作智论、明论、无对。
吠陀与古印度祭祀仪式具有密切不可分之关系。
以职掌之不同,分吠陀为四种,即:(一)招请诸神降临祭场并赞唱诸神之威德者,属作烧施(梵hotr)祭官之「梨俱吠陀」(梵Rg-veda),又作黎俱吠陀。
(二)祭祀时配合一定旋律而歌唱者,属咏唱(梵udgātr)祭官之「沙摩吠陀」(梵Sāma-veda),又作娑摩吠陀。
(三)唱诵祭词,担当祭仪、斋供等祭式实务者,属供牺(梵adhvaryu)祭官之「夜柔吠陀」(梵 Yajur-veda),又作夜殊吠陀。
(四)于祭仪之始,具足息灾、增益本领,并总兼全盘祭式者,属总监祭式(梵brahman)祭官之「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又作阿达婆吠陀。
前三者又称三吠陀,或三明(梵 trayi-vidy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吠陀(Veda)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圣典,也是哲学宗教的起源。吠陀是[知识]的意思,婆罗门教认为这是古圣人(Rsi)受神的启示(Sruti)而写出来的。吠陀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R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沙磨吠陀(Sama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合称四吠陀。四吠陀中最原始的是梨俱吠陀(Rgveda),其大部分是居住在东迦布尔的五河地方的印度雅利安诗人,写出的歌诵天然的诗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篇。梨俱吠陀(Rgveda)是劝请者所用的圣典。沙磨吠陀(Samaveda)是由苏摩祭时咏歌者(Udgatr)所用的赞歌加以编辑而成的,是一种仪式书。夜柔吠陀(Yajurveda)和沙磨吠陀(Samaveda)一样,是祭祀所用的圣典,两者之间不同之处在於夜柔吠陀(Yajurveda)有许多梨俱吠陀(Rgveda)所没有的独创祭词。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的性质与前三个吠陀不同,前三个吠陀是公认的圣典,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是以招福禳灾之咒法为主。由於他的性质和其他吠陀不同,所以很晚才被并入四吠陀之名。
梨俱吠陀(Rgveda)中所定的诸神等第
第一位 因陀罗(Indra 雷霆神) 阿耆尼(Agni 火神) 苏摩(Soma 酒神)
第二位 阿须云(Asvin 耦生神) 马尔殊(Maruts 风神) 婆楼那(Veruna 司法神)
第三位 乌舍(Usas 晓神) 沙维特利(Saviitr 阳神) 布拉斯帕蒂(Brhaspati 祈祷主)
五, 巴尔加鲁耶(Parjanya)由雨云神格化而来,是降雨之神,他用桶(Kosa)或水囊(Drti)降雨於地界,灌溉草木。
六, 其他空界的小神
1.德利陀•阿布德耶(Trita aptya)其性格可称为小因陀罗,是驱退恶魔之神,住在瓦罗城(Vala)。後来其神格被因陀罗合并而成为伴神。
2.水之子(Apam napat)身上有光,为水灵
三, 马尔殊(Maruts)由暴风神格化而来,鲁陀罗(Rudra)是他的父亲,云(Prsni)是他的母亲。他全身都是红色的,身周的光芒像火一样,肩上背著枪,胸前有金色的饰物,穿著金色的盔甲,乘坐金色的车,行动时如狂暴的猛兽。
四, 伐尤(Vayu)的名字由Va(吹)而来,由风神格化而来。伐尤(Vayu)是诸神当中速度最快的。有一说认为他是吠陀三神之一:天-苏里耶(Surya),地-阿耆尼(Agni),空-因陀罗(Indra)或是伐尤(Vayu)。因此他在吠陀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能力在於替人治病以及让人长生。
二, 婆楼那(Veruna)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与希腊的乌拉诺斯(Uranos)及拜火教的Ahuramazdah性质类似。Veruna的名字来自包容Var,是由天空神格化而来。他穿著金色衣服,时常乘著马车在天空中巡视,是全知之神。他是规律的保护者(Rtasyagopa),在自然界支持天空第三界,掌管四季昼夜的运行。
第四位 伐尤(Vayu 风神) 特耶瓦布替维(天地) 维西鲁(日神) 鲁陀罗(Rudra 荒神)
第五位 阎摩(Yama 焰摩死王) 巴尔加鲁耶(Parjanya 雨神)
天界之神格
一, 特尤斯(Dyaus)和希腊的宙斯(Zeus),罗马的朱比特(Jupiter)为同一神格。Dyaus的名字来自发光Dyu,是由光明神格化而来的神祇。乌舍(Usas 晓神),阿须云(Asvin 耦生神),苏里耶(Surya),阿迭多(Aditya),马尔殊(Maruts 风神)等都是他的子女。
三,苏摩(Soma)为酒神,也是祭坛中重要的神,主要工作是制作诸神饮用的饮料。梨俱吠陀(Rgveda)中记载他是月神,并与太阳女神苏里耶(Surya)结婚。
四,萨拉维蒂(Sarasvati)是地界三大神之外最有名的女神,是河川之神。到了梵书中她又兼为语(Vau)之神,为智慧之保护神。此神格後来发展成梵天之妻吉祥天女(Laksmi)。
二, 鲁陀罗(Rudra)他在梨俱吠陀(Rgveda)中并没有显著的地位,後来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和夜柔吠陀(Yajurveda)当中才慢慢演变成後来的湿婆(Siva)。他手持弓矢为武器,後来的吠陀中说他有千眼,有黑色的腹部和红色的背部,脖子是青色的。当他发怒时会以其武器,即霹雳之矢杀害人畜,损伤草木,可说是破坏神。但其并非全然的恶神,他又会治人畜之病而被尊为Jalasa-bhesaja(治疗者之意)。
三, 密特拉(Mitra)此神与拜火教之Mithra相当,神力和智慧与婆楼那(Veruna)相当,有宇宙之王(Samraj)及规律之主(Rtasya gopa)等尊号。後来此神格与婆楼那(Veruna)同化。
四, 苏里耶(Surya)相当於拜火教的Hvare,希腊的海利澳斯(Helios),是由太阳本身神格化而来。其能力为使用天之眼监视下界众生的行动,用其光明除去夜的黑暗。他乘著由七匹马牵引的车,从东边出来,由西边下去。他是晓之女神乌舍(Usas)之子。
七, 马德里须温(Matarisvan)与希腊的普罗米休斯(Prometheus)类似,是由天上把火传到地上的神,是阿耆尼(Agni)的异名。
地界之神格
一,阿耆尼(Agni)是由火神格化而来,在吠陀中地位颇高。阿耆尼(Agni)主要的能力在於破除黑暗。
二,布拉斯帕蒂(Brhaspati)祈祷主,为地上之祭坛之神,有一说认为他是阿耆尼(Agni)的祭官,手持铁斧,立於规律之车上。
四,小守护神吠陀诸神中,有许多有Pati(主)知名,最初只是对於神的能力的尊称,後来则独立为单一神格
吠陀之神话
吠陀神界的构成要素,大致上可以说是吠陀诸神乃是天然现象之神格化。梨俱吠陀(Rgveda)中主要的神祇如婆楼那(Veruna 司法神),因陀罗(Indra 雷霆神),阿耆尼(Agni 火神)都是天然现象的某部分。西元前五世纪时,耶斯卡(Yaska)所著的尼录多(Nirukta)一书中,有对诸神详细的分类。依诸神的性质,可分为支配天空地三界,即天位(Dyuathana),空位(Antriksasthana),地位(Prthivisthana)三位。宇宙是诸神活动的舞台,总共分为三界,即天界(Div),空界(Antariksa),地界(Prthivi)。天界是光明的世界,即天国,在人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地,又名大虚(Vyomon),又名光明(Rocana)。天界分为三部分:顶上(Sanu),高处(Vistap),背部(Prstha),合称三光明界(Trirocana)。天界底下就是空界,即人肉眼可见的天空,由於空界界於天界和地界之间,故又称为中间界,天界和空界交界处有一天棚,称为穹窿(Naka)。空界分为两部分,靠进天界的部分称为天分(Divya),靠近地界的部分称为地分(Parthiva)。地界与天界距离很远,飞行要千日才能到,又称为Bhuni,Ksaim,Ksa,Gma。地界分为前方(Purastat 即东方),後方(Pascat 即西方),上方(Uttarat 即北方),下方(Adharat 即南方),因此地界又称四极界(Caturbhrsti)。
八, 阿迭多(Aditya)为[无限无缚]之意,为太空神格化而来。这是一位女神,其神力在於能给予人自由。
九, 乌舍(Usas)的名字来自发光vas,为晓之女神。相当於希腊的海澳斯(Heos),罗马的阿乌诺拿(Aurora),在吠陀当中被赞誉为诸神当中最美的女神,擅长文学,为天父特尤斯(Dyaus)之女,夜之女神拿德利(Ratri)之妹,日神苏里耶(Surya)之母。她穿著灰色如舞姬般的衣服,年龄虽然很老,但是每天都会重生,外貌永如少女一般。她的工作是打开天的门户,除去夜的黑幕,驱逐恶魔与黑暗。
三,阿布沙罗斯(Apsaras)在梨俱吠陀(Rgveda)中还没有很明显的描述,後来经过夜柔吠陀(Yajur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和梵书,阿布沙罗斯(Apsaras)已经成为重要的天女,其名字为[动於水中]之意,与希腊的水之仙女(Nymph)为同一神格。她住在河边,喜欢在榕树(Nyagrodha)及菩提树(Asvattha)等树下吹笛,唱歌,舞蹈和游戏。又喜欢赌博而能保佑赌博者有好运。阿布沙罗斯(Apsaras)是乾闼婆(Gandharva)之妻。
魔神
一,阿修罗(Asura)与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诃罗(Ahura)为同一神格,但在吠陀中阿修罗(Asura)逐渐成为恶神,擅长变化。後来到奥义书中演变为苏罗(Sura)为天,阿修罗(Asura)为非天之说。
二,罗刹(Raksas)始於梨俱吠陀(Rgveda),到了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描述越来越多,是恶鬼的一种。阿修罗(Asura)与天界为敌,罗刹(Raksas)则与人类为敌,擅长画作各种形象危害人类,常作犬形或是秃鹰,或是枭,或是其他鸟类,有时又会化作兄弟或是爱人或是丈夫的外貌,喜食人肉,马肉。
五, 沙维特利(Saviitr)由太阳的活动神格化而来,其名字是[鼓舞者]之意。他的外貌全部都是金色的,头发是金色,舌头手腕眼睛手臂都是金色的。他乘著金色的车,由两匹发著光的马牵引,来往於上下界之间,主要的工作是举起他金色的史手腕,让人们从睡眠中起而活动,到了傍晚再使他们睡著。他的神力可以让神和人不死,可以驱除恶鬼魔物,驱逐人的恶梦,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他的力量就连因陀罗(Indra)和婆楼那(Veruna)也无法抵抗。
六, 布咸(Pusan)即[营养者]之意,是太阳滋养万物的神格化。他是畜牧的保护神(Psaupa),手中拿著金枪和刺铬,乘著由羊牵引的车,能为旅行者驱逐猛兽和盗贼,也能引导死者的灵魂到达天国。在日本称为[道祖神]。
七, 毗湿奴(Visnu)在印度教中与湿婆(Siva)同为中心神格,但是在梨俱吠陀(Rgveda)的地位颇低,後来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及夜柔吠陀(Yajurveda)中才慢慢提高地位,到了梵书中才确定其主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