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强音荡山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贺敬之文学馆于他的家乡--枣庄市台儿庄区落成。该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古运河畔,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毗邻,与大战遗址台儿庄火车站隔河相望。文学馆占地24亩,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库、书画厅、讲习所、资料室、贵宾室等。文学馆主体部分为三层仿古式建筑,整个建筑气势宏伟,书香四溢。四周廊庑环绕,青石栏杆上镌刻着贺敬之手书新古体诗,诗刻飘逸俊秀;正门上方以将军红大理石砌面,“贺敬之文学馆”6个镏金大字由全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先生书丹。他还为该馆撰写了一幅楹联:“缪斯出峄邑,千篇佳什藏梓里;壮采洵诗豪,一代强音荡山河。”诗妙书佳,堪称一流。

进入正门的序厅,厅内下面的红色大理石基座上,立着一尊贺敬之先生的古铜色塑像,神采奕奕,目光深邃。塑像的背景是延安宝塔山、台儿庄翠屏山、黄河、大运河、钱塘江大潮浮雕,意为出生在大运河畔翠屏山下的贺敬之,向往革命奔赴延安,成长一代文艺大师,讴歌祖国大好河山,体现了“一滴敢报江海信,百折再看高潮来”的豪情壮志。厅内回荡着《白毛女》、《南泥湾》、《翻身道情》等人们熟悉的乐曲旋律,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学氛围。展室集图片绘画、实物藏品、雕塑模型、手稿原著为一体,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贺敬之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和卓越贡献。

1924年11月5日,贺敬之出生于山东省峄县贺窑村(现枣庄市台儿庄区贺窑村)。在北洛村私立小学读书,他接触到革命作家鲁讯、蒋光慈等人的作品,引起了他对文艺的极大兴趣。1937年,贺敬之考入山东滋阳乡村师范学校。台儿庄战役爆发后,他又辗转湖北、四川,在国立第六中学梓潼分校学习。其间,他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阅读了大量进步的、革命的文艺作品,特别是读了许多宣传共产主义、宣传革命的启蒙书刊,并开始习作诗歌、散文。1940年春,怀着对革命的追求,贺敬之到达延安。在延安,他先入徐特立领导的自然科学院中学部读高中,后又经何其芳亲自面试考入鲁讯艺术学院文学系。从此,贺敬之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贺敬之的诗歌创作开始于1939年。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1940年至1942年的作品,主要是《并没有冬天》和《乡村的夜》这两本诗集里的诗。这时期诗篇的一个明显而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忠实于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和再现了他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他所体验到的真实的思想感情。第二阶段,包括1942年至建国初期的作品,主要是《笑》与《朝阳花开》这两本诗集里的诗。这时期的诗篇,是诗人从起步到成熟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作品,突出特点是努力追求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注重采用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诗。

从《回延安》、《放声歌唱》以后的诗篇,以其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著称,诗人坚持表现时代精神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为抒怀对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的创作代表了贺敬之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时代新歌”在主题思想上注重通过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思索,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人们普遍关切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大问题,做出富有启迪性的、引人思索的回答。《放声歌唱》被称作是“标志着一个诗的时代的开始”的杰出诗篇,“开了一代诗风”;《雷锋之歌》被称作“路标式的作品”;《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中国的十月》等,被称作是“中国当代诗歌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发表后,在解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歌剧《白毛女》就是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创作出来的。《白毛女》在这个转折关头出现,通过“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强烈对比,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共产党,把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追求光明、追求解放的斗争推向高潮,并取得最终胜利。《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贺敬之文学艺术生涯中纪念碑式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贺敬之采用长短五、七言形式创作了一些新古

体诗,如《方日杂咏》、《峡西行》、《青岛吟》、《三峡行》、《故乡乡》、《富春江散歌》等。无论是写山写水,还是写古写今,都是反映诗人从个体到集体的感情,深沉、凝炼,聚含着时代风雨和人世感喟,是古典韵味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贺敬之曾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和党组书记,党的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拨乱反正,主持宣传文化界冤假错案的平反,整顿文艺界,调整文艺工作总口号,在文艺理论方面有着卓越建树。他多次出国访问,交流文化,传播友谊,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