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论辩思想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早的和最宽泛的原子论者之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墨子主要思想内容如下: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摒弃私利之心,追求公共福祉。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教人,勇者律人”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
2. 尊尚贤才:墨子认为,贤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应该被尊重和推崇,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使人们受益。
他主张“用人原则”,强调选用贤能之人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 反对战争与武力:墨子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坚决反对战争与使用武力。
墨子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动用武力。
他提出了“非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
4. 力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离合”和“悬鼓”等力学原理,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墨子的力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至今。
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墨子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思想。
他认为,感性知识是通过五感获得的有限的个别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普遍的知识。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知识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6. 科学实践:墨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墨子提倡学习并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道德教育:墨子主张实施道德教育,提倡行为的正义和秩序。
他认为道德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尊贤、反战、力学、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科学实践和道德教育。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墨家逻辑思想
墨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学又被称为辩学,“辩”的概念是《墨经》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辩字”在《墨经》中包含有辩论和思辨的意思。
在墨家逻辑中,“辩”首先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才是一个辩论、争辩的过程。
在辩的过程中,还要遵守唯物主义的原那么。
《墨经》的“辩”的概念直接源于墨子。
据先秦古书记载,墨翟是一个词锋锐利的辩者。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墨子是自觉地认识到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的重要性的,并将思维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个写出具有体系的逻辑学说——《墨辩》六篇: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肯定墨家逻辑在世界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科学价值,他认为墨家逻辑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培根、穆勒和印度陈那的学说相比较。
胡适也曾高度评价墨家逻辑的历史成就和学术地位,说《墨经》作者是“科学和逻辑的墨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墨辩》六篇各有所重,分别论述了关于思维形式〔例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思维方法〔例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认识。
从《墨辩》六篇的总体结构来看,墨子已经明确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墨子具体论述了概念的本质、划分和作用,阐述了判断的实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推理的三个范畴和各种推理、论证的具体形式,总结了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揭示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
这些,都可说明墨子逻辑形成了一个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所构成,以思维形式和规律为对象、内容的逻辑学体系。
墨家的逻辑纲要《小取》中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名”排在第一位。
《小取》中所说的“以名举实”的“名”就是概念。
“实”就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
“举”,《经上》里说:“举,拟实也。
”拟就是摹拟、反映。
墨子思想总结
墨子思想总结墨子思想总结墨子(约公元前468年-约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齐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墨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墨家学派,主张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念,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儒家、法家、道家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将以1000字对墨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思想,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相互关心、互相爱护,而不局限于亲情、友情或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反对仅仅关心自身或狭隘的集团利益,提出了「以义持礼」的伦理观念,认为道德应该超越私利,而以公正、公平和平等为依据。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纽带,摒弃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差别。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
他提出了「明经」和「经济」两大教育目标,认为维持社会和谐需要通过教育使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明经」指的是普及教育,使人们都能够接受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经济」则指的是培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人们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墨子主张教育以爱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通过教育能够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子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非攻」,即反对战争和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墨子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破坏,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呼吁停止战争和追求和平。
他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通过外交和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以武力相争。
他指出战争的根源是人们的私欲和争夺,只有通过「兼爱」和「非攻」的理念,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
墨子对礼教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批判了当时礼教中的虚伪和形式主义,主张以人的内心和真实的情感为核心进行行为准则的判断。
在他看来,礼仪应该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真诚,而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
他提倡以心意为标准进行判断,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彼此的理解。
墨子的思想虽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著作,但其思想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儒家、法家和道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墨家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一支,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的著作中。
墨子思想主张以目的性原则为核心,重视实用性和社会道德,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墨子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出“兼爱”思想,即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所有人。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彼此关爱,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战争和伤亡。
他反对用战争解决争端,主张通过公正的仲裁来解决争端。
第二,墨子重视实用性,主张“光明利器”原则。
他认为,人民生活困苦,社会需要改善生产力和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他提倡科技发展,提出“工名”,崇尚技术人才和手艺人,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墨子强调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
他主张“尊名”、“正命”,即尊重道德标准和规范。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理”,尊重道德和社会公义,实行互助互利、均富共享的价值观。
他提倡“天下公义”,即平等对待社会中的所有人。
第四,墨子反对奢侈浪费和虚荣心态。
他主张“节用”、“去奢”,争取将浪费的资源用于更有价值的场合。
同时,他反对华丽的礼仪和庸俗的生活方式,主张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
第五,墨子认为天命应该服从人的意志。
他认为人不应该九死一生地追求命运的安排,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墨子思想的影响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墨子反对战争和杀戮,并提出“兼爱”思想,强调理性和道德,倡导相互扶助、平等、和睦、和谐。
这些思想的实践意义不仅限于古代,而是在当今社会中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墨子强调实用性和科技发展,提出“工名”概念,讴歌手艺人和科技工作者。
这种思想观念的实用性和积极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其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墨子强调个体价值和努力的意义,认为天命应该服从人的意志。
他主张自我实现和奋斗,反对盲从和机会主义。
墨家的论证理论探讨
墨家的论证理论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以应对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诸家代表阶层不同,其观点也各异。
为了维护自家立场,反驳他家主张,先秦诸子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系统论证理论,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性根基。
何谓论证墨家论证理论框架主要阐述于《墨经》中,它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其中,《小取》是墨家论证理论的总纲,而《经说上》和《经说下》是对《经上》和《经下》中所提主张的解释说明。
论证有零主体论证、单主体论证和多主体论证之分。
严格来讲,只有建立在多主体互动基础上的论证才称为论辩,但有时论证理论家把只考虑到反驳(如图尔敏的论证概念)或论辩性外层(如约翰逊的论证概念)的论证也称为论辩。
墨家论证概念主要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但兼顾了多主体互动情形。
墨家自号《墨经》为《辩经》,后人也称其为《墨辩》。
墨家论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辩”,有关论证的各种主张主要围绕“辩”展开。
“辩”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之辩”,即区别、分辨;二为“言语之辩”,即辩论、论辩。
后期墨家学者在《墨经》中首次给出了“辩”的界说:首先,“辩”就是“争彼”,即人们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由于认识分歧而进行论辩;其次,论辩对象不能是两种不同事物,只能是同一个特定事物,否则就无法辩争;再次,论辩双方对同一对象的主张必须相互冲突,这样才能引起争辩,分出胜负;最后,论辩必分胜负,没有胜负则不是论辩,而判定胜负的标准是论辩者所持的主张是否恰当和正确。
在墨家看来,所谓“辩”就是论辩双方围绕某个事物展开论争,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主张,并以这种主张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胜负为终结的一种言语行为活动。
作为两个具体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辩”开始于意见分歧,展开于因意见分歧所进行的具体论辩,结束于意见分歧的消除。
墨家伦理思想
墨家伦理思想墨家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它发端于尧舜禹,流传于商鞅变法时期,极盛于战国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伦理思想要属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了。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与儒家创始人孔子齐名,史称“孔墨”。
他曾经游说列国,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得到实行他政治主张的国家。
由于战乱不断,他晚年在魏国居住,并创办了自己的学派-----墨家学派。
墨子生前周游各诸侯国,进行过广泛的社会政治活动,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但他终身未能踏入仕途。
墨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多保留在墨家的典籍中,《墨子》一书收集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五十多篇,成为后世研究墨家的重要资料。
1、孝道。
墨子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天下最为崇高的品德。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禽兽不如的人;反过来,对父母不孝敬的人则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
他认为“人生有三年,而父母生之;天下无不爱其亲者”。
在《兼爱》一文中,他将父母比喻成太阳,认为太阳会发光,可以给万物带来温暖。
而儿女们只不过是太阳的光辉。
所以,他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超越父母。
2、仁义。
2、父子关系。
墨子反对父子相隐。
他认为,天下的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儿女抚养成人,使他们长大后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可是,在现实中,由于条件所限,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那些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女。
所以,即使父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揭露了自己儿女的罪行,也不应该感到内疚,因为这是“天下之通义”。
3、兄弟关系。
墨子认为,一个人不管他多么贫困,多么卑微,如果有兄弟,都要互相扶持。
否则,这个家庭就不会兴旺起来。
在《节用》一文中,他强调君子的责任就是要和别人一起去节约,因为君子必须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帮助别人。
他还提出,君子不仅要关心自己的衣食,更要关注别人的饥寒冷暖。
4、男女之别。
墨子认为,妇女虽然处于从属的位置,却拥有独立的人格。
她们也应当受到尊重,丈夫应该像对待普通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妻子,不能够随意侮辱或虐待她们。
古文阅读墨子中的伦理观点
古文阅读墨子中的伦理观点古文阅读:墨子中的伦理观点墨子,中国古代思想家、伦理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墨家,对于社会伦理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墨子的伦理观点入手,探讨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墨子强调“兼爱”与“非攻”。
他提出了普遍的仁爱原则,主张人们应无差别地对待他人,摒弃攻伐与战争的行为。
在墨子看来,个体的利益不能凌驾于集体的利益之上,人们应当以仁爱之心相互关怀,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这样的伦理观点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和平与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墨子主张大公无私。
他指出,人们不应该从个人私利的角度出发,只关注自身或家族的利益,而是应当追求公平与公正。
墨子认为,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应当建立在公正和道德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
此外,墨子注重行动和实践。
他认为,伦理道德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说教,更要体现在日常的行为实践中。
墨子提倡“以言害行”的观念,即言行要一致,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个人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实践对于伦理意识的培养和传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伦理行为的好处,才能更好地践行伦理观点。
墨子的伦理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倡导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精神,提出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总结起来,墨子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伦理观点通过提倡“兼爱”与“非攻”,强调大公无私和实践行动的重要性,为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墨子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思想亦为后人上溯和学习。
古人常说“兼爱无疆”,正是受墨子思想的启发。
墨子的伦理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总结并评述墨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墨家主要思想墨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创始人墨子被尊称为墨子先生。
墨家主要思想体系包括兼爱、非攻和尚同,形成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念。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
他们主张“爱人者,兼爱之”。
墨子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关爱和尊重,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墨子反对社会上的等级制度和歧视,主张广泛的人道主义,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这种兼爱思想对于当时孔子等儒家而言是一种新观念,因此墨家与儒家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墨家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非攻的原则。
他们认为战争是不道德和无意义的,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墨子强调通过智慧和道德来实现和平,反对以武力征服他人。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非常激进,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战争和混乱。
墨子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争端,这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
墨家的尚同思想强调了对社会规则和权威的怀疑和批判。
墨子认为,社会的规范和制度应该以道德和公正为基础,而不是等级制度或权力的滥用。
尚同思想主张尊重和平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墨子通过提出对社会制度和权威的批判来推动社会变革,试图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墨家的主要思想具有许多积极的特点。
首先,墨子提出了兼爱思想,强调全人类的平等和普遍关怀,这为后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次,非攻思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争端,强调了和平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种观念对于减少战争和暴力冲突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墨子的尚同思想批判了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滥用,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墨家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墨子提倡兼爱,但这种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实现。
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竞争,兼爱思想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非攻思想虽然很美好,但在战乱时期可能显得过于理想主义,没有考虑到自卫和保护的必要性。
最后,尚同思想对现有制度的批判并没有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也没有解决权力和统治者的问题。
墨子提出的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
一、概述墨子,又名墨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墨家之祖”。
他在其著作《墨子》中,提出了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对于人们在言论交流中的准则和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针对墨子提出的这三条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提出标准1. 以名实为主墨子认为,判断言谈是非时,应该以事实和真相为准则。
言谈的真假应该以其所涉及的事物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不应被主观的看法和情绪所左右。
只有以名实为主,才能摒弃一切偏见和误导,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判断言论的是非。
2. 以经证为据除了以事实和真相为准则外,墨子还强调了言谈是非应该以经验和证据为依据。
言论的真伪应该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而不是凭空臆测或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
只有依靠充分的经验和有力的证据,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言论判断。
3. 以道义为本墨子在提出判断言谈是非的标准时,还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
言谈应该秉持道德真理,符合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
不仅要注重言行的正当性和公正性,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对他人的影响和后果。
只有以道义为本,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应用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墨子提出的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例一:某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关于某个事件的评论,指责其是一场政治阴谋。
我们可以根据墨子的标准来判断其言谈的是非。
1. 以名实为主: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景,而不是轻信评论者的观点。
2. 以经证为据:我们需要收集事件的相关资料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
3. 以道义为本:我们需要考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后果,以及评论者的动机和立场。
例二:某公司在宣传中夸大其产品的功效和效果,引发了用户的质疑和争议。
我们可以根据墨子的标准来判断其言谈的是非。
1. 以名实为主:我们需要对产品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和核实,而不是轻信宣传者的说辞。
2. 以经证为据:我们需要收集产品的相关资料和证据,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墨子辩语言艺术
墨子辩语言艺术摘要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
其中,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堪称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
本文从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逻辑技巧两方面来探讨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
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
论文百事通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
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
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
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
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
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很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理解,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
《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
【墨子哲学系列-15】墨子逻辑学的“三表法”
【墨⼦哲学系列-15】墨⼦逻辑学的“三表法”我们继续分享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墨⼦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墨⼦的辩证思想:三表法,三表法是著名的“墨辩”的核⼼⽅法。
墨家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以及古希腊逻辑,并称为“世界三⼤逻辑学”。
01什么是“三表法”呢?什么是“三表法”呢?墨⼦说:“何谓三表?⼦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之者。
” 墨⼦说,如何去论证过去的⾔论是否正确呢?必须订⽴⾔论的准则,也可以理解为,真理的评估标准,说话没有准则,就好⽐没有在陶轮之上放⽴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是⾮利害的区别。
所以⾔论有三条准则:有考察本源,有推断根据,有实践应⽤。
“有本、有原、有⽤”,这就是著名的“三表法”。
简单来说,就是要考察⼀个知识是否是为真理,是否值得信任,可以从三个⽅⾯考察:有本源、有论据、⽽且还能得到实践的检验。
有本之者,就是说有历史经验佐证;有原之者,就是说有实际的评价佐证;有⽤之者,就是说有实践后的效果佐证。
02“有本、有原、有⽤”的“三表法”⽐如墨⼦说,要证明⼀个治国策略是否正确,按照“三表法”,就⾸先要看古代圣王是否有这样的作为,其次就要考察百姓的所见所闻,⽼百姓对这个政策的看法;最后还要考察,践⾏这个策略之后,是否对国家百姓真的有利。
“有本、有原、有⽤”的“三表法”,是墨⼦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今天我们对⽐在古希腊,⼏乎在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演绎法”,是⼀种纯粹理性逻辑,也是⼀种重要的形式逻辑。
演绎法也被称为“演绎三段论”,⽐如那个著名的例⼦:⼤前提是:⼈都有⼀死;⼩前提是:苏格拉底是⼈;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也会死。
03三表法是从经验出发数学和⼏何学,其实就是基于演绎法,演绎法的特点是从⼀些基本的公理和定理出发,构建整个知识⼤厦。
在这个形式逻辑中,⼤前提是根本,是绝对的真理,所以,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结论是坚实可靠的。
墨经中的伦理思想
墨经中的伦理思想清朝时期,《墨经》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石,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封建社会的时代,《墨经》无疑为人们指针明示了正义、道德准则,对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的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墨家伦理思想1、墨家以天道思想为基础。
墨家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尊重个体的自尊、自爱,认为客观的道理与个人的感情、行为相统一。
2、墨家强调“道”的重要性。
墨家认为“道”是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原因,而礼仪则是道之基础。
它强调“恭敬”和“谨慎”,把它们奉为礼仪行为的基本准则,提出“礼义廉耻”的重要思想论断,引导人们做到“至正不偏”。
三、墨经中的伦理思想1、维护和推崇正义。
墨经强调“正义”的重要性,称“正义”为“上义”。
墨经支持正义,鼓励人们做正义的事,反对邪恶的行为。
墨经督促人们以正义的态度看待事物,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效地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2、维护家庭传统。
墨经强调尊重家庭传统,把家庭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基础。
墨经强调以“父子情深”为根本,以“孝贤”为本,做“家之主”,慎重处理家庭的关系,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维护家庭的传统,传承家族的文化。
3、推崇仁义。
墨经以“人道”为基本思想,强调“以仁为本”,认为仁义是社会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墨经要求人们以仁义的心态看待事物,追求社会公平,充分体现个人的高尚情操,遵循道德准则,自觉履行良心职责。
结论:《墨经》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石,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帮助人们在正确的道德准则上行走。
墨家伦理思想以人为本,强调“道”的重要性,把守正义、尊重家庭传统和推崇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
这些准则不仅反映了封建时期伦理思想的重要价值观,更是支撑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秩序。
《墨经》辩学思想探析
《墨经》辩学思想探析一.《墨经》又称《墨辩》是墨家后期的著作,大概成书于战国末期,是由《墨子》53篇中的6篇组成,分别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
(1)《经》上与《经》下分别阐述逻辑学以及科学的一些概念和命题。
(2)《经说》上、与《经说》下是用来分别解释《经》上与《经》下的观点的。
(3)《大取》阐述逻辑学与伦理学的一些思想。
(4)《小取》是《墨经》中逻辑学思想的纲要。
二.《墨经》中的逻辑学思想1.逻辑学的三大起源(至今仍有争议)(1).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2).起源于古印度(3).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代表作就是《墨经》依据:这三个起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起源于辩论的研究。
2.《墨经》中的四种辩论形式:(1).譬、《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明之也。
通过举其它物体的事物例子来说明我要说明的事物(就相当于现在的类比推理)(2).侔、《小取》:侔也者,比此而俱行也。
意思是说如果两个事物是同一类,那么从某一事物的一种属性也就能推出另一事物的某一属性。
(有学者认为这个方式具有演绎逻辑的成分)(3).援、《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引用对方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对方既然驳倒了你的观点也就等同于驳倒了自己的观点。
(4).推、《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犹谓”也者,同也。
“吾岂谓”也者,异也。
一种反驳的方式,我给你一个证明,让你去反驳它,当你驳倒以后,我就告诉你,刚给你的证明其实跟你的某一证明是一样的。
三《墨经》中的伦理学思想(兼爱)。
1.兼爱的体现(1).《大取》:爱众世与爱寡世想若。
兼爱之,又相若。
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意思是说,爱人多的世代和爱人少的世代一样都要爱,爱过去的人和爱现在的人也一样都要爱。
(2).《大取》: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己,人也;爱己,爱人也。
意思是说,不光要爱别人也要爱自己。
谈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谈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前言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主张强调爱和克己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道德化。
他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学识,获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
墨子关于政治和伦理学的思想同样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他的书《墨子》中的辩论,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墨子辩论的背景在中国战国时期,辩论活动是常见的文化活动之一。
辩论活动除了在学术和哲学领域中广泛进行,还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鼓吹自己的观点,反对别人的观点时,人们必须使用逐渐规范化的技巧和思想方法。
这种技巧和方法被称为“辩”,其中就包括了“论证”、“指责”、“驳斥”、“辩护”等。
墨子在辩论中充分发扬了这种技巧和方法。
他使用了简明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把复杂的哲学原理和政治观点表达出来。
他的辩论技巧超出了那个时代辩论的水平。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的观点不能被轻易反驳。
在他用语言构建的世界里,辩论就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他的语言直接、明了、透彻,让人们不难理解他的观点,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墨子思想的认识。
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墨子的辩论的语言艺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展现:概括性墨子总是试图通过简单的模式和逻辑精辟地表达他的观点。
用具有概括性的语言和句子,来说明他的理念,这可以使表达更加清晰简明,让听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墨子在《公输》中的辩论中表达了一个基本观念,即爱与利相互对立。
通过这个概括性的思想,他成功地将他的整个辩论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抽象性墨子多用抽象的词语来描述他的思想。
他使用的语言模糊但不含糊,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辩论中,他表现出来的对“仁”的高度发扬或让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思考到了更广泛的层面和问题。
这种抽象的语言通过更具象的例子和案例,可以更好地交流和传达墨子的思想。
规范性在墨子的辩论中,语言的规范性充分体现出他个人的语言表述能力。
他清晰、具体、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有时还是有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 毕业论文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Analysis of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of MoZi摘要墨子,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并主张艰苦力行。
该学派的经典著作《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墨子》中的说理论辩艺术是我国古代论辩科学的精华,其论辩朴实无华,推理严密,说理清晰,持之有据,以理服人,讲科学,重实践。
它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研究墨家学问,把握墨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纳贤惜材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建设多元文化,促进科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三表法”的标准和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三种方法来探讨墨子高超的说理论辩艺术。
关键词:墨子;说理论辩艺术;三表法;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AbstractMozi , who is a famous thinker of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founder of Mohist school, promotes some political ideologies such as the universal love, non-offensive, morals advocating and advocate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ing tough tasks.The classic work of Moist School is Mo Zi, which is a rich encyclopedia.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in this book is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debat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featured by its powerful words, close reasoning, clear analysis, solid evidence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Mo Zi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ing of reasoning pros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language. Studying 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f Mozi, researching the Moist knowledge and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Mohism inspired u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 ciety and attracting the talents. What’s more, it will also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multiple cultures and promoting the flourishing th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e excellent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f Mozi in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 the criterion of Three Methods, illustrating by metaphors, giving examples and evidences and the use relativity theory.Keywords:Mozi,;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that theoretical debate; Three Methods; reasoning in the metaphor; the relativity theory; analysis and exemplifi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2)一、墨子思想及其论辩目的 (2)二、《墨子》说理论辩的主要依据:三表法 (2)(一)第一表: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3)(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5)(三)第三表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6)三、《墨子》的说理论辩方法 (7)(一)寓理于喻 (7)(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8)(三)举例论证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2)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墨子与墨家战国时期的理性主义
墨子与墨家战国时期的理性主义墨子与墨家——战国时期的理性主义墨子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墨子理性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于战国时期乱世苦民的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伦理和宗教方面的观点。
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
他强调要以理性和公正来治理国家,通过实行兼爱、非攻的原则来消除争斗和冲突,使人民得到安宁和幸福。
墨子主张以推行宽仁之政、禁止侵略的非攻之道,并通过兼爱之道来弥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他认为,通过实行这些原则,可以减少战争、减轻人民的苦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墨子的理性主义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种对当时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
他反对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家族私利之上的统治,主张以德治国,以能力和道德来选拔人才。
墨子认为,统治者应当负责任地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只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而行事。
他的理性政治观点对后来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伦理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人人都有被爱和关怀的权利,人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人,而不应该因为种族、身份或地位而产生歧视。
他主张用兼爱之道来和平地解决争端和冲突,以达到和谐与统一。
同时,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非攻”,认为战争只会带来苦难和毁灭,人们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和纠纷。
在宗教方面,墨子对当时的祭祀制度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祭祀应该是一种虔诚和敬意的表达,而不应该被商业化和滥竽充数的现象所侵蚀。
墨子主张宗教归于实际生活,认为宗教信仰应该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规范相一致。
他反对虚伪和形式主义,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自律。
墨子的理性主义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受到了一些重视,但在墨子去世后逐渐式微。
然而,他的理念却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墨子的学术思想是怎样的.doc
墨子的学术思想是怎样的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墨家学说,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与儒家并称显学。
那么你想知道墨子学术的思想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了!学术思想①兼爱非攻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②天志明鬼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⑤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
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⑥非命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
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墨家十论解释
墨家十论解释
墨家十论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十个方面。
1. “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攻伐,相互残害,就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
2. “非攻”即反对战争,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对防御性的战争,他是支持的。
3. “尚贤”是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4. “尚同”则是“尚贤”思想的扩大,不仅一般官吏要“尚贤”,而且“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
5. “节用”、“节葬”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
6. “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7. “天志”即天的意志,天下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是天的城邑;人无论是年长、年幼、高贵、卑贱,都是天的臣民。
因此,墨子思想
中的“天”,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8. “明鬼”指鬼神的意志与命令。
9. “非命”即不相信命定论。
墨子认为人们生在世上贫贱或富贵、长寿或短命等都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
国学精粹——墨家
国学精粹——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dí),世称墨子。
《姓氏寻源》说墨氏出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裔。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对儒家的批判:1.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墨家的基本思想:1、兼爱完全的博爱(将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2、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3、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4、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5、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6、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7、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8、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9、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10、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墨家的论辩思想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151010320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3班学生姓名:秦银鸽指导教师:马世年老师墨家的论辩思想学生姓名:秦银鸽指导老师:马世年老师【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社会的动荡孕育了一大批能言善辩的学者,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辩论艺术,而墨辩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辩论艺术。
本文从辩的来源、目的、方法、过程、内容、结果以及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七个方面来探讨墨家的论辩思想。
【关键词】墨子论辩逻辑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
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
墨家善辩。
墨子以“名辩”为基础,总结并提出有关辩说理论,创立了墨家辩学,使谈辩成为专门的学问。
后墨家以辩著称于世,他们的名辩学说因此被后人称为“墨辩”。
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主要注重对具体内容的辩论,而名家,诸如公孙龙、惠子等人,则主要注重对一些概念的辩论。
后期墨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期墨家的逻辑思想,而且批判和总结了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因此,它是我国先秦时期水平最高的逻辑思想。
墨子《小取》篇对“谈辩”,即辩的目的、内容、方法、原则都作出了规定,其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这段话基本上把墨子辩学的要领和盘托出了。
一、辩之定义《经》所谓“辩”,约相当于今所谓“论证”。
《经下》云:“谓辩无胜,必不当。
说在辩。
”辩而当者胜,这也还是“名实合”的精神,跟那些以诡辩取胜,是有根本分歧的。
从文字学上看,“辩”含有辩论、辩解、辨明的文字意义。
“论”含有议论、评定之意。
合起来即有通过议论来评定、辨别是非之意。
从本质上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它离不开思维逻辑。
因此,辩论也是一种逻辑斗智。
二、辩之目的墨子将明是非、审治乱、别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作为辩的目的。
《墨子 经说》云:“辩,争彼也。
辩胜,当也。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辩,就是争辩、说理、分清是非异同。
争彼就是讨论认识对象的是非问题,是是是,非是非,确定此是彼非或彼是此非,这正是论辩的任务和目的,墨子反对以是为非、似是而非的争辩术。
在他看来,只有是关于矛盾命题的争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
如对面山上的那只动物,第一个人说是猫,第二个人说不是猫,这叫“争彼”,即同一对象的一对矛盾命题之争。
如果那是只猫,则第一个人说的是真,第二个人为假;如果那不是只猫,是只狗或者其他动物,那么第二个人为真。
二者不同真,也不同假,那么结论必然只有一个,即:一真一假。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
辩,就要有理可循,有章可依,否则就是以辞夺理,无理取闹。
三、辩之方法《墨经》还提出逻辑的辩论要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
一条是“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就是说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另一条是“通意后对”,即主张辩论双方互相沟通,先了解对方的主张再对立起来,这就可以避免偷换概念。
墨子在辩论中也用到了很多逻辑方法。
言必有譬,无譬不言,先譬后言,是墨子惯用的辩论手法。
墨子用染丝为喻,说明君王和诸侯要慎重选用人才,也说明教育感染的重要;用锐利的刀容易磨损,高大的树容易遭人砍伐为喻,说明做人“太盛难却”的道理;用杀一人是杀人,发动所谓仁义战争是杀更多人为喻,推行其兼爱、非攻学说,等等。
喻理透彻,分析中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隐喻形式的譬喻方法则能够巧妙地将暗藏在譬喻中的道理表现出来。
墨子劝说楚王不要发动侵略宋国的战争,公输般辩不过墨子,很不服气,他扔掉手中的器械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了,但是我不说。
”墨子微笑着说:“我知道你想用什么方法对付我,我也不说。
”公输般与墨子的这段对话,话中有话,话外有音,这就是暗示。
他俩的对话,把一旁的楚王弄糊涂了。
他不解地问墨子:“你怎么知道公输般对付你的办法?”墨子回答说:“公输般的办法,不过是想杀了我。
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守城了。
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弟子正拿着这些守城兵器,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即使杀了我,也攻不下宋城。
”用隐喻和暗示,在说理或驳斥中,充满机敏睿智。
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语,却深喻要说的道理,轻言细语的谈话里,往往暗藏机锋。
矛盾律也是墨子论辩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辩论方法,它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不能对同一事物对象作出不同的断定。
墨子的学生向墨子请教。
学生问:“有人说学习没有用处。
您认为是这样的吗?”墨子反问道:“既然学习无用,那他的观点值不值得学习呢?”言下之意,如果他的观点值得学习,说明学习是有用的;如果他的观点不值得学习,那不正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吗!墨子就是利用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驳斥“学习无用”的观点。
墨家把矛盾律叫做“悖”,从墨子到后期墨家,都非常熟练地运用逻辑学中的矛盾律,避免谬论,驳斥对方相互矛盾的地方。
墨家对归谬推理运用得得心应手。
墨子由鲁国北上齐国去游说,半路上遇到一个算命的先生。
算命先生对他说:“老天爷今天在北方杀黑龙,先生您的面色黑,不能到北方去。
”墨子没有理会算命先生的话,继续向北走去。
墨子来到淄水河边,河水暴涨,过不了河。
他只好掉头原路返回。
在路上,又遇到了那位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很得意:“我对您说过,您不能去北方。
您不听我的话,白跑了一趟吧。
”墨子反驳说:“淄水暴涨,南方的人不能过河到北方去。
同样,北方的人也不能过河到北方来呀,他们中间,有的脸是白色的,有的脸是黑色的为什么都不能如愿呢?况且,老天爷在东方杀青龙,在南方杀赤龙,在西方杀白龙,在北方杀黑龙,照您的说法,天下的人都不能走路了,这岂不是欺骗大家吗?所以,您的话不能听。
”墨子从对方的言论中引出谬误,从而驳倒对方。
恰当的归谬法,可以不知不觉地让对方由主动变被动,请君入瓮,然后推出意想不到的结论,使对方无法反驳。
辩论双方有时候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这时不妨换一种辩驳方法。
迂回诱入,就是很好的辩论方法。
墨子为了不让楚国攻打宋国,找到公输般,想通过他说服楚王,停止将要发动的战争。
要说服楚王,必先说服公输般。
墨子便采用了迂回诱入的方法。
公输般见墨子风尘仆仆赶到楚国,明知故问:“先生来楚,有何见教?”墨子答道:“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除掉他。
事成之后,送您一千金。
”公输般断然拒绝:“先生知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马上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
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多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口。
发动战争,损失自己本来就少的人口,而去争夺并不短缺的土地,应该不算作是聪明吧。
宋国没有罪,却要受到攻击,这不能算是仁爱;你懂得这个道理,不去向楚王据理力争,不能算作是忠诚;争辩达不到目的,不能算是坚定;您知道杀一个人是不义,但却还要用战争去杀更多的人,这不能算是明晓事理吧。
”一席话,让公输般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墨子先诱使公输般说出自己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然后围绕对方的观点,从仁爱、忠诚等方面,展开论证,经过一连串的发难,得出“杀一人不义而杀更多人”的结论,使得公输般的观点自相矛盾,无力反驳而认输。
四、辩之过程墨子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用名、辞、说三种思维形式来解释论辩过程的思维程序。
“以名举实”,就是用语言名词来表达实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所谓的概念就是要揭示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
“实”是客观事物,“名”则必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墨子∙经上》指出:“名、达、类、私。
”《经说上》解释:物,达也。
有实必待之名命之。
马,类也。
若实也者,必以是名命之。
臧,私也。
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以辞抒意”,就是用句子表达一个观点或意见。
辞在墨子看来是一种表征,是对事物实在状况的一种判定。
辞从内容是看是一个命题,它所表达的是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从形式上看,辞是一个语句,它是词构成的。
“以说出故”,就是要通过说的方式以明确“立辞”的根据和理由。
《墨子∙大取》篇中说:“夫此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
立辞而不明其所生,妄也。
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
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也就是“故”作为事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立辞的理由和根据。
五、辩之内容后期墨家有一个很有名的命题,即“杀盗非杀人”。
夜半三更,月黑风高,强盗到一家偷东西,惊醒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屠夫,在与强盗的搏斗之中,他顺手抄起一把刀,将强盗追杀于门外。
鲁国京城出了杀人案,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消息传到墨家那里。
墨子说:“杀强盗,不是杀人。
”把强盗杀了怎么说没有杀人呢!墨子解释说:“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
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
”(《墨子∙小取》)这就是墨家有名的“杀盗非杀人”命题。
这个论断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诡辩,纷纷驳斥这种观点;有人则认为这一论断有道理,不是诡辩。
《墨子∙小取》中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
”表面上看,“盗多”与“人多”,使用的是同一个词“多”,但它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
“盗多”,是指在一定人数中,盗贼人数多,不改变总人数数量,属于相对之“多”;人多,是人的总数数量多,属于绝对之“多”。
两个“多”并非一个概念,所以盗多不能说人多。
同样,在“杀盗非杀人”中,“杀盗”和“杀人”,同一个“杀”,意义截然不同。
杀盗,或是执法者依法处死盗贼;或是某人出于自卫,将盗贼杀死。
前一种情况,用的是执法之剑;后一种情况,用的是自卫之剑。
它们都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杀人。
从这一意义上看,“杀盗非杀人”不是诡辩。
六、辩之结果在对待辩论的结果方面,墨家后学反对庄子的“辩无胜”观点。
庄子认为各家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辩也者,有不见也。
”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是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
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庄子∙齐物论》)对庄子这种完全的怀疑主义,墨家给予了有力的批驳:“辩,争彼也。
辩胜,当也。
《经说》曰: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
是不俱当,必或不当。
”“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
《经说》曰:谓,非谓同也,则异也。
同则或谓之狗,或谓之犬也。
异则(马)或谓之牛,牛或谓之马也。
俱无胜,是不辨也。
辩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
当者胜也。
”从逻辑的角度反驳了庄子无是无非的观点。
七、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