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自主阅读我自己的歌(之一)严重的时刻黑马
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课件7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课件7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752746f5e53a580216fcfeaa.png)
首首 页页
预预预习习习引引引导导导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炙.zhì热
戛.jiá然
恍.huǎnɡ 惚 蹒.pán 跚 菜畦.qí
踱.duó着 粗犷.ɡuǎnɡ 花圃.pǔ
绯.fēi 红
醍.tí醐
墓碣.jié
间������������à������或
古刹������ℎà
中间������������ā������
首首 页页
预预预习习习引引引导导导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 国,1923年加入瑞士籍。他始终是一位求索者,那些 于1946年给他带来诺贝尔奖的伟大文学作品和他 的生平可以为此作证。1904年,他搬入波登湖畔盖 恩霍芬的一所旧农舍,过着自由作家的生活。1911 年,他进行了一次欧洲之行,回来之后不久便移居瑞 士,先搬到伯尔尼,1919年最终定居蒙塔诺拉(堤契 诺),他最丰富的创作期在那里开始,直到他于1962 年在当地逝世。克服个人危机是黑塞作品的焦点 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也涉及宗教和政治问题。代表 作有《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 蒙》《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
首首 页页
预预预习习习引引引导导导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水上勉,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生于 1911年,卒年不详。小时家境贫寒,8岁时入相国 寺为僧徒,几年后逃出寺院,靠半工半读念完中 学。曾就读于日本立命馆大学。1938年,出版了 第一部小说《煎锅之歌》。后从事过送报、编 辑等多种职业,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59 年,小说《雾与影》出版,并获成功。尔后,他的 文学作品多次获奖,成为日本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https://img.taocdn.com/s3/m/19000743cf84b9d528ea7a24.png)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诗人赋予三棵被砍伐后遗忘在路
边的树以人性,表达出作者因树的痛苦而痛
苦,因人与树的离合而悲伤的独特情绪,隐 隐传达出遗忘的终究会记起,厮守的亦须要 别离的无奈与哀怨,整首诗笼罩着一层冷峻 的忧郁美。
3.在《三棵树》中,前面说三棵被伐倒的树 是“三条盲汉”,后面又说树的“两个伤口 像一双眼睛”,这两种“比喻”之间是否有 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名师点拨】 不矛盾。“三条盲汉”这个 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粗壮,也给 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树怎么会失明呢? “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表明树仿佛也睁 开了眼睛,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2)相关知识 米斯特拉尔的人品 智利产生了两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加 夫列拉· 米斯特拉尔(1945)和巴勃罗· 聂鲁达 (1971)。有人说聂鲁达宛似智利南方波澜壮 阔的大海,米斯特拉尔则像北部峥嵘巍峨的 高山。在这高耸入云的大山下面,却孕育着 炽热的熔岩。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看上去 “以为她是大理石,其实却是活生生的肉体 ”。
失恋痛苦的篇章。《一棵松树在北方》就是
一首典型的失恋诗。
这首诗是用寄寓法写的,通篇无人,但通篇
写的恰恰是诗人自己,是诗人强烈的心理活
动,无穷的依恋、向往和痛苦。短短一首诗
抓住了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汇成了一个总的意境,便是无穷的 依恋、向往和痛苦。 这首诗写得真实、巧妙、深沉,而又通俗易 懂,所以不难为人们所接受。截至20世纪初,
[技法归纳] 1.借助拟人的手法,也借助态度与情绪的变 化。 这首具有“写实”风格的诗作,并非单纯描摹 了外部的现实,而是在对现实的描绘中,形成 了一种更集中、更独特、更内在的体验和表达。 这充分说明了诗之所以为诗,在于诗人能够使 语言摆脱一般的日常使用,焕发一种活力,表 达出全新的经验,就像在这首诗中所发生的, “三棵树”被赋予了生命,诗人引领读者进入 了一个物我交融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58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课件(58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5505ce0b4e767f5acfcef5.png)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参考一(简洁版): 第一部分: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 玉环被杀,痛思玉环 第三部分: 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
参考二(诗化版): 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种植 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 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
(二)朗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 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论世: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 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 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 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 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 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 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 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唐宣宗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核心素养目标
《我自己之歌》赏析(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我自己之歌》赏析(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46f513e9ec3d5bbfc0a7466.png)
《我自己之歌》赏析李野光这首长诗是《草叶集》初版12首诗中的第一首,那时没有标题,到第二版才标为《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直到1881年出第七版时才确定为《我自己之歌》。
诗题在中国最初由徐志摩译为《我自己的歌》,后来楚图南改译为《自己之歌》,近年赵萝蕤又译为《我自己的歌》。
这两种译法我觉得都不十分确切,因为在这里“我自己”是诗的主题,正如“大路”是《大路之歌》的主题一样。
一种翻译忽略了“我",另一种翻译中的“我自己的”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所属性的定语(与“别人的”相对),故决定改译为《我自己之歌》,似觉全面一些.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这是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
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由于这几种身份在诗中交替出现,彼此混淆,所以许多地方不好理解。
例如此诗最初问世时,读者看到第24段中举出的诗人名字,便把“我”完全看成了惠特曼本人,并到诗中去寻找作者的自传,结果得出的印象是他为人傲慢、粗鲁而好吹嘘,这当然对诗人十分不利。
后来经过一些友好的评论家和惠特曼本人相继解释,说诗中的“我”并非就是诗人,而主要是指19世纪美国的代表人物,这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如某位批评家说的,如果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这首诗倒是好理解得多,因为对于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说他自己“里外是神圣的",说他“溺爱我自己",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我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https://img.taocdn.com/s3/m/13a5070d90c69ec3d5bb7524.png)
在诗歌艺术中魏尔伦以他那反叛又不失传统的 诗风、哀而不伤的诗意为他在法国的诗歌舞台 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2)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魏尔伦的诗歌 创作 魏尔伦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手法。他 往往选取一个精选的场面,用以描绘或表现心 灵的一种感受和情绪。他对心灵的挖掘细致深 入,写出了微妙的内心情绪,刹那间的、难以 捕捉的感受。
长短错落、摇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这样 的分行方式,不只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重 要的是,
它形成了另一种暗示:这似断实连、如“游 丝一般延伸”的诗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风演 绎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样吗?“分行”不只是 简单排列、分割了文字,而是通过这种“分
割”创造出了诗意。
3.诗歌的修辞美。 这首诗用字虽然不多,但包含的修辞因素却 十分丰富。诗人调动了各种语言技巧,如比
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 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 其单纯的品质来。
2.资料链接
(1)忧伤的诗人
忧伤的诗
法国诗人魏尔伦是法国象征派的“诗人之王”。
魏尔伦常将自己内心的感觉融入自然的情景之中,
在他看来,自然如同奇异的梦一般,使他沉溺于 自然与人性的谐和之中。他的一些优秀之作毫无 晦涩费解之意,都比较明朗轻快,清新自然,流 畅舒缓,虽然他的作品是忧伤之作却不流于颓废。
诗人面对单调凄清之景,心灰意懒,
深感莫名的倦怠与懊丧。诗人自觉无法同命运 抗争,就如同眼前的枯叶任随秋风飘零一般。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一生无法排遣的忧虑以及自 觉是命运玩偶的感情。
3.结合作品,分析《秋歌》是怎样把诗歌的 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 诗人没有着力铺陈秋天的各种景象, 也没有过多倾诉“我”的内心感受,只是用极 其简约的文字,在内在情绪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点上,截取出了三个画面,组成了一幅微妙的 “内心风景”。譬如,第一节中的“秋声”究 竟为何物,诗中没有言明,或许泛指大自然在 秋天发出的各种声响,它们应和了诗人内心的 伤感。
高中语文自主阅读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自主阅读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2196905964bcf84b9d57b74.png)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点评:“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肯定众生的悲剧。“无缘无故在 世上死”,肯定悲剧的必然性。个体生命的灭亡是人类悲剧的典型 形式,它发生在人的意识超越了能力的虚空地带。当生命壮大、完 美、达到辉煌顶点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的疲惫、枯萎。再 多美好的愿望,衰朽的能力也无法企及,死神将吸走最后一丝气息。 人生的路走到尽头,人必然死去。“望着我”给这种必然性留一丝回 光返照。“我”又成为垂死者依恋尘世的载体,是亲情,是友情,是爱 情,还是没有达到终极价值的遗憾?不可界定。眼巴巴“望着我”,“我” 又不能让其再生。“严重的时刻”就这样给个体生命画上圆满的篝 .ɡōu 火 处������ℎǔ置 处������ℎù所 2.写汉字 ������������á������缘分
鞍 凹 .ān 子 .āo 陷 中间������������ā������ 间������������à������隔 空������ū虚 废������ū墟
里尔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布罗茨基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 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 被称作“街头诗人”。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 邓》是他早 期创作的代表作。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 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 (1966)、《诗集》(1966)、《悼约翰· 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 的停留》(1970)等。 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 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课件5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自主阅读课件5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c7c457bf5335a8102d22075.png)
新课助读
自主பைடு நூலகம்理
4.辨用法 (1)典范 典型 ①参观了人类的创造力树起的两种截然不同、无可挑剔的完美 典范之后,十一月的黯淡的太阳才刚刚悬在天顶。 ②雷锋是毛泽东同志亲手树起的典型。 提示“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只能用于好 的方面,为名词。“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有正面的,有 反面的,为名词;另一种意义是具有代表性的,为形容词,可受副词修 饰,而“典范”不能受副词修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难忘的经历》的叙事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难忘的经历》的叙事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华彩、流丽、 繁富。写感觉务求精确、细腻,从不同角度反复地写,强化读者的 印象,以至于句子很长,单句、复句重叠,句子内各种成分重叠,“欧 化”特点鲜明。如“用自己的力量,在赤道非洲,为最最贫穷的人,为 最最孤独的人,为千百万饱受睡眠病和其他热带疾病折磨的久病不 起的黑人,建立一家医院”,句子主要成分只有“建立一家医院”这样 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此前都是修饰性的状语,这些修饰成分,起到 了加大语言信息量、充分表达主观感受的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难忘的经历》 (1)多少年过去了,我又一次站在斯特拉斯堡的这座……使之永垂不 朽。 点评:独特的建筑风格,珍贵的历史遗迹,别样的艺术氛围,都渲染了 一种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 (2)阿尔贝特· 施韦策,这个名字今天对许多人来说是如雷贯耳…… 这就是《我的一生与思想》。 点评:如雷贯耳、独一无二、无与伦比、最杰出、最完整、最深湛、 最富启发性、最崇高,一个人能当起其中的任何一个词已经很难得 了,但在此处,作者却不惜用尽所有溢美之词,施韦策的光辉形象可 见一斑。
新课助读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https://img.taocdn.com/s3/m/0944aa3d67ec102de2bd8924.png)
大,后来劲头很小。
【为虎作伥】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 势所迫,又难以中止。 【与虎谋皮】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
人)利害冲突,绝对办不到。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徒步 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 来后患。 【龙争虎斗】比喻双方势均力敌,斗争激烈。 【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险要。
三、词语辨析 (1)塑造· 创造 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或 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 成绩或东西。 塑造 例:①这篇小说成功地______了一位知识分 子的形象。 创造 ②劳动人民_______了历史。
(2)匀称· 匀整 匀称:均匀。匀整:除均匀意外,还有整齐之 意。 匀称 例:①这人身段_______,容貌姣好。 匀整 ②他的字写得非常________。
的区别,这个比喻说出了诗与散文的根本区别。
虽然使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句法,但由于组 织协调方式的不同,诗歌成为一种语言舞蹈。
②布莱克的诗歌是音乐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但最主要的特点,也 是使他称得上大师的特点之一是,他的诗歌具 有美妙的音乐性。他曾把自己的诗谱上曲子吟 唱。其实,它们本身就是音乐。例如他的《手 稿》中《别试图吐露你的爱情——》这首诗宛 若一阵清风,“不露形迹”地轻轻飘过。再如 他的《笑歌》就像一条“哈——哈——”地欢 笑着奔腾而过的溪流;他的《致缪斯》就像一 根游丝,缓缓游移着,直到最后才突然迸发出 受压抑的情感。
第四节:把缔造老虎的脑髓比作铁匠冶铸铁器。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
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 “可会笑笑”,说明上帝造物的法则。第六节: 强调上帝之万能,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
![《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ffde7d4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f.png)
3.词义辨析 装饰·装潢 二者都有装点物品、装修物体的意思。“装饰”侧重指对身体或物 品加以装点和修饰;常用于人的衣着打扮和房屋的美化修整,适用范 围比“装潢”大。“装潢”侧重指装点物品的外表,使物体美观,有 气派;有时含有虚装外部气派、声势,掩盖内部虚弱之意;常用于书 画、屋室、门面、器物等。 例句:①他们会说话,用言语 装饰 自己的道德仁慈,又用言语 作惠,虽惠不贵。 ②墙上挂着红木镜框 装潢 起来的名画。
戴假面具者 一个面具,一个她自己的永远自然的伪装者, 掩蔽着她的面孔,掩蔽着她的形态,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改, 即使她睡着了也不让她自在。
2.从诗歌的二、三节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自我”的?
作者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 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 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 的乐观精神。
3.这首诗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草叶集》 相关知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 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集热情地讴歌了民主和自由,民主精神正是 《草叶集》的灵魂。《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重大革新,诗人打 破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在诗 句结构上,诗人大量采用叠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运用象征、 比喻等表达技巧,并吸收了一部分俗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 风格。诗集感情真挚,风格豪放,读后使人回肠荡气。
这是我最后一别,让我回头再看一看你; 我身体里滴滴答答的钟声更加缓慢微弱了, 退席、日暮,不久是心跳停息。
长期以来我们生活、欢乐、抚爱在一起; 多么美好哟!——如今却要分离——再见,我的幻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黑马》 《黑马》写于1960年,是布罗茨基早期诗歌 的代表作。布罗茨基是美籍俄罗斯诗人,出 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酷爱写 诗,被当局视为异端,在1964年因“游手好 闲罪”被判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他 的诗歌继承了“白银时代”的诗歌传统,又 从英国玄学派诗人那里汲取了营养,显示出 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冷静 和沉思的风格。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瓦尔特·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 的诗作无拘无束,汪洋恣肆,创造了一种不拘 音节、不押韵脚的现代自由诗体。思想上他歌 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 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他的诗集《草叶集》 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开创了美国文学史的 新篇章。
句式的重复、递进,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
奏。
5.如何理解《严重的时刻》中“严重的时 刻”? 【名师点拨】 “时刻”指的时间,也就是
永恒,永永远远。
那为什么用一个形容词“严重”来修饰时间 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做一个 简单题目: 时+空=? 人+我=?
题目显然很简单,第一题答案是宇宙,第二
3.黑马 比喻和夸饰。 为了强化黑马之“黑”,诗人用了大量的比 喻和夸饰。比喻,如从“乌煤”“夜晚”等 这样有形的形象,到“针的内部”这样惊人 的比喻。夸饰如“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 影。/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如此漆黑, 仿佛处于针的内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 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这 匹黑马无疑是“黑”的,但“它无法与黑暗 溶为一体”。
(3)约瑟夫· 布罗茨基(1940~1996),俄罗斯
诗人,1972年加入美国国籍。他的诗充满俄
罗斯风味,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 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追 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①《我自己的歌(之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 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 化,特别是文学方面,主要从属于英国,还 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 主义文学。当时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 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束缚,在 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要发现 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的 独立人格。
(2)多音字
胸脯pú . 脯 果脯fǔ . 难民nà n . 难 n 难缠ná . 凹陷āo 凹 . 碾子凹地名wā .
二、字形辨认
果脯fǔ . 浦口pǔ . 辅助fú . 肋骨lè i . 威胁xié . 协助xié . 瞳孔tó nɡ . 曈曈tó nɡ . nɡ 朣朦tó .
四、词语释义
①汪洋恣肆: 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广,气势豪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 ____
② 无 缘 无 故 : 长时间地站首。“佇”是“伫”的异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佇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即作者或抒情主人 公直接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往往 借助判断、呼告等手段,直接表达感情体验。
特点是直接袒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惠特曼的直抒胸臆是 美国新大陆盛世气象的自然体现。
2.严重的时刻 回环与反复。 在诗歌的构思和形式上,诗人独具匠心。诗 歌只有四节,每一节都写一个场景,在语言 构成上也相同,不断出现的“此刻”,不断 展开的追问,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层层深入 的效果。每一节的最后一行的三个字,短促 有力,点破主题,尤其是最后“望着我”三 个字,读者似乎能够从中感到那目光的震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 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 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 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关于这一 点,诗人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写道:我 为我的理想追求斗争了多年之后,“发现自 己在31岁到33岁时仍然醉心于一个特别的愿 望和信念„„这就是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 将我的身体的、感情的、道德的、智力的和 审美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明白白地端出 和忠实地表现出来。”
(2)勒内· 马利亚· 里尔克(1875~1926),奥地
利诗人。他曾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罗丹等,
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他一生在寂寞、孤单、痛苦中度过,诗作充 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 诣很高,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
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
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影响。
中潜意识的世界(“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最后一句“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是点题之句,含义隽永,“黑马”也成为人 迸发的主体力量的象征。
4.《我自己的歌(之一)》形式自由,有散文
化的风格,但是诗中仍有较强的节奏,这种
节奏是如何形成的?
【名师点拨】 诗中暗藏的节奏,很大程度 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我 承担的你也将承担”,“父母的父母也是在 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词汇、
的内心不安,长期处在孤独、恐惧、苦闷和
思索之中。在世纪交替的年代,里尔克在苦 闷中思索,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和探究。
对于纷纭复杂的事物,他分别用心灵的耳朵
去听,用心灵的眼睛去看,然后用含蓄谨严
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凝炼语言,将他深刻
的、独到的感受抒写出来。这一首诗就是他
观察遍世上的真实,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之 后体现精神的焦灼和对终极意义的追问的典 范之作。
自主阅读
我自己的歌(之一) 严重的 时刻 黑马
诗海探珠
自 主 阅 读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赏析】
这首诗抓住“宦游人”对季节变
换、景物各异而独有的敏感这一特点来描写, 勾画了一幅绚烂明媚的早春图。画面上有五
因此,它在无言地召唤着那些能够并敢于深 入黑暗的核心的骑手,在茫茫的黑暗中寻索, 在幽冥的征途上保持内心的方向感。“它在 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寻找能与黑暗对抗的
意志力。我们是否配骑上这匹黑马?在缄默
中,诗人已从内心中挖掘出了答复。这里的 “黑马”,也不是一匹真实生活中的马,
也是诗人的一种想人内心
题答案是人类,这样这首诗的主题已经出来
了,原来作者指的是宿命,并不仅仅是指他
自己,也不仅指你或我,而是在这宇宙里所
有苍生共同的命运,而在这所有苍生里面, 只有人类不但被命运支配着,而且还能够感 觉出这种被支配。
[技法归纳] 1.我自己的歌(之一) (1)散文化的语言 全诗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形成了一种散 文化的语言。它不受韵律限制,长短不一, 错落有致,平白如话,近乎口语。表达方式 多种多样,能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也可以有所侧重。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有利于 诗歌的展开,便于作者纵情高歌、抒发强烈 的感情。
一成不变而又难以言传的感慨。
3.结合《黑马》诗文,赏析“黑马”的形象 内涵。 【提示】 作者塑造了“黑马”神奇的形象。 这匹黑马无疑是“黑”的,但“它无法与黑暗 溶为一体”。它的“黑”不是弥漫的、向外的, 而是内凝的、有着巨大压强的。黑马之黑“令 人胆战”,更令人清醒。“它为何在我们中间 停留?”“为何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嗖嗖? ”“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诗人说, 那是由于它的孤独,它的命运伙伴——骑手的 缺席所致:“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 一种黑暗”。
这首神秘诗无疑是在写人生——人的生命,
写生命的孤独、无奈,生命的痛苦和恐惧。
“无缘无故”是贯穿全诗的一个关键词,也
贯穿了整个人生的所有哭哭笑笑、生生死死。 我们无缘无故地哭,无缘无故地笑,无缘无 故地走,无缘无故地死,然后回望我们的一 生,凄凉和萧索感油然而生!所以,这种呆
板的形式结构里边隐藏和对应着作者对生命
2.《严重的时刻》:这首诗很短,语言也 很朴素,却内涵深刻,包含一种对人生、世 界的独特理解。请结合诗文对此进行理解分 析。 【提示】 这首诗很短,每一节都三句,文 字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基本不变的四节诗中 却藏有细微的变化,这变化主要是从上到下 依次四个字“哭、笑、走、死”,我们发现: 这四个字不就是人的一生吗?——哭着诞生 于世,笑着开始成长,慢慢地展开了生活, 然后死于生命的尽头。
全诗尾联和首联照应,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
语言洗练,对仗工整。
【思考】
【提示】
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惊”字表达独特,作者为什么要用“惊”?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葳蕤(ruí . ) 肋骨(lè i) . 伫立(zhù ) . 篝火(ɡōu) . 瞳孔(tó nɡ) . 瑟瑟(sè . ) 鬃毛(zōnɡ) . 地窖(jià . o)
六、整体预知 我 自 己 的 歌 之 一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点题,赞美自己,歌唱自己 叙述自己的举动,闲步 对自己的希望,永远健康 顺乎自然,保持活力
( )
第1节 第2节 严重的时刻 第3节 第4节
谁在此刻哭我 谁在此刻笑我 谁在此刻走向我 谁在此刻望着我
他还说:“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时我 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叫一切事物以它为 转移的主体和核心,必然是一个肉体与灵魂 的统一体,一个人——这个人,我经过多次
考虑和深思之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
己——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这就是这首 诗歌的产生背景。
②《严重的时刻》 《严重的时刻》选自《图象与花朵》,是诗 人早期的一首成名作。里尔克生活在两个世 纪交替的年代,混乱的现实和思潮,使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