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球的历史简介

地球的历史简介

引言:概述: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包括形成阶段、地质活动阶段和生命演化阶段。

形成阶段发生在45亿年前,地球由星云演化而来。

地球经历了长时间的冷却和固化,进入地质活动阶段。

地球上的地质活动不断塑造着地球的表面形态,并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最终,生命在数十亿年前开始在地球上演化,并经历了时间的长河,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正文:一、形成阶段:1.星云演化:地球是宇宙诞生后由星云中的物质聚积而成的。

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开始于宇宙大爆炸后的原初星云,其中包含了各种化学元素和尘埃颗粒。

2.行星凝聚:随着星云的旋转和引力作用,物质开始聚集形成行星。

地球的形成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由无数的小块物质碰撞、合并而成的。

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固体和气体组成的球体。

3.冷却与固化:地球刚刚形成时非常炽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冷却并逐渐变得固体。

这个过程称为冷却与固化,它发生在大约45亿年前。

二、地质活动阶段:1.构造运动:地球上存在着构造板块,它们不断地以极慢的速度运动着。

构造运动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包括板块边界的碰撞、分离和滑动等现象。

2.地壳演化: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它不仅是地球表面的支撑物,还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层。

地壳演化主要包括地壳的不断形成和破坏,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形地貌。

3.火山喷发:地球上的火山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发至地表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一种表现,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壮观的火山喷发景观,并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4.地震地质:地球地质活动还包括地震,它是地壳中岩石发生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还为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三、生命演化阶段:1.原始海洋:在地球形成后的几百万年里,地球表面是一个炽热的火球,没有液态水存在。

但随着地球的冷却,水开始在地球表面存在,并形成了原始海洋。

海洋中的原始生命开始形成。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 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 (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 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 大盆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 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 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 页岩层。
地史学教程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 了华北板块雏形-华北陆核。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 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 1750Ma。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 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三、晋宁运动
2017/3/12
八、喜山运动 (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地史学教程 Nhomakorabea(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 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 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 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 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地球的外壳由数十个板块构成,它们之间像是一盘拼图,相互靠近或远离。

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表面产生巨大的运动,掌握这些运动规律,对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地球历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变形和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了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碰撞、分离和变形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造山运动:就是指板块碰撞,挤压和抬升等。

在过去三千多万年中,地球曾经多次发生过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像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等山脉。

2. 拉张运动:指板块的边缘,出现了两个板块的相互分离和扩张,就会发生拉张运动。

拉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剪切和断裂,产生了堡垒湾、瓶颈河和马斯克拉特海谷等地形。

3. 滑移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不彻底断开,只是部分剪切,其中一个板块滑过另一个板块,导致了地震和地形变化等。

二、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区分板块构造运动类型的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动力学机制:1. 推拉动力学机制:板块碰撞后,因板块之间的压缩作用产生了压力和热能,这些能量会驱动板块向周围运动。

在碰撞的过程中,更加深的岩石会上浮,形成了山峰,而边缘的岩石则会下沉,形成了海沟或深槽。

2. 热运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的热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热能会通过地幔对板块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岩石圈的分层和构造。

此外,地球内部的地热运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

以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影响:1. 地震: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有关系,每年都会有大约一百万次地震发生,其中大部分与板块运动有关。

2. 火山喷发:火山爆发通常在板块之间或板块下方的深处发生,这与板块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板块的碰撞和移动,可以抬升地幔中的岩浆,从而形成火山口。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 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 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 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 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地球科学概论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构造运动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根据夷平面上沉积物或风化壳 的年代可以判断其形成年代;
根据夷平面的高度可以推算准 平原形成后地(Di)壳的上升幅度。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3-1 多(Duo)级海成阶地
地壳稳定时期在海(湖)面附近形成的 。地壳重新上升可形成明显高出海(湖)面 的海(湖)成阶地。地壳多次地稳定—上升 可形成多级海(湖)成阶地。
3-2 多排海蚀凹槽
地壳间歇性上升可形成高出海面的多 排海蚀凹槽。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3-3 多排溶洞
因为成排的溶洞原来一般在潜 水面附近经潜蚀作用形成,
出现多排溶洞表明该地区发生了 垂(Chui)直运动。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美国西部海岸(An)多级海蚀阶地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故该地区500年来,既有垂直运动, 也有水平的运动。
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三、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
地貌
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表形态。构 造运动对一些地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用。反之,这些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成为 研究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
由于古老的地貌往往早已被剥蚀殆尽(Jin) ,所以现今地貌一般反映的是新构造运动所 造成的结果。
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不整合构造的时代确定
不整合是构造运动的反映,利用不整合 确定构造运动时代的方法是:
现代构造运动(recent tectonism):
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sm):
新第三纪以来发(Fa)生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运动(paleotectonism):
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指中国北方早元古代末发生的构造运动。

随着这一运动,发生了大量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

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8亿年)发生在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它抬升了川鄂地块和下扬子海槽周围的所有边缘海褶皱,大量花岗岩类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扬子板块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理历史分布的影响: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

除了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留的海槽和华南其他地区未被滇东泥盆系剥蚀的古陆或山脉外,加里东运动在华南形成了同一板块,改变了中国东部的古地理格局,它已成为南中国海的北部陆地,以秦岭为界,南为海,北为陆。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晚元古代,南、北伸展断裂沉降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发育深海沉积,晚志留世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加里东-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晚s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拼合)5海西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灰掩没 3.6米
柱面光滑
考证得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马 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4
2
4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壳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三、晋宁运动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四、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五、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六、印支运动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七、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八、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三幕:
I幕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II幕始于中新世初期,III幕更新世到现在,高原的急剧隆升。

(完整版)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完整版)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完整版)⼗⼤地质构造运动详解⼗⼤地质构造运动详解⼀、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于中国北⽅始太古代末的⼀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闪岩相—⿇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粒岩—⽚⿇岩区最具有⼴泛性和⼀定代表性,属于⼀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平运动⾩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它使⾩平群及更⽼地层普遍发⽣变形和产⽣以⾓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度不整合确定的。

⼴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泉不整合、探马⽯不整合及⾦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吕梁及中条⼭等地发现不整合界⾯外,阴⼭、燕⼭、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古陆西缘康定群中⿇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西吕梁⼭的表现最典型,故⽽得名。

与此同时,⼭西五台⼭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一、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应力导致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这种运动是地球地质历史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地壳的构造,还决定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的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升降;另一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板块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当前对地球构造和运动机制最广泛和最科学的模型之一。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数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进行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等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岩石的形成与演变岩石是构成地球的主要物质,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与地壳运动和地球历史密切相关。

岩石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固化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变质岩则是由其他类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岩石的演变主要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作用实现。

这些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形态和成分,还为地表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岩石的演变还受到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为了准确研究和描述地质年代,科学家们建立了地层系统,即将地球上所有年代的地层按照其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通过研究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并推断出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岩石形成与演变等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和规律。

四、构造地质与地貌形成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及其对地表地貌影响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中的应力、应变、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地貌形成的机制,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构造地质作用下,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七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七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现代水平运动的实例
全球主要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F.普雷斯等,1982)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水平运动(5cm/a)
水平运动的卫星监测
一般来说,地壳岩石的水平运动, 要通过精密的测量才能被揭示。
–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通过卫星所做的 观测,1995年宣布北美大陆和非洲正在以 2cm/a—1cm/a的速度向背离欧洲的方向漂移。 –1996中国的叶叔华宣布上海地区相对于欧洲 稳定地区每年向东运动约7—8mm。
同一地区不同时期
如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始时以每年平均约0.5毫米 的速度从海底缓慢上升,以后上升速度加快。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
如北美东部现代升降运动速度平均每年约0.3-0.5 厘米,而西部山区则平均每年约1—1.5 厘米。 一般情况下,地壳运动以缓慢的方式进行,位移量 短时间内不易察觉,长期的积累才能观察到。
(二)
岩相分析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 综合特征。
一定沉积环境,其沉积物必然在矿物成分、颜色、颗粒粗细、 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既为岩 相。
一旦沉积环境发生变化,岩相也即随之变化。 • 岩相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如入海处 的三角洲相)三类。
– 海相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等; – 陆相分为坡积、冲积、洪积、湖泊、沼泽、冰川、风成等 相。
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褶皱隆起为山,遭受侵蚀;地 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第三节
岩层的产状和岩层变形
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 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 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分别称顶面和底面。 –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尖灭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 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堑裂谷
东非大裂谷
坦 噶
( 6500km )中段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贝加尔湖
深达 1620m, 世界第一深。
莱茵河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中国构造运动表

中国构造运动表
建康运动、伊犁运动、萨乌尔运动、周陂运动、淮南运动
江南运动、八桂运动、柳汀运动、江西运动、南山运动、东陂运动
宁夏运动、平阳运动、曲靖运动、大明山运动、梨园河运动、桂北运动
湘桂运动、祁连运动
古浪运动、崇余运动
怀远运动
郁南运动、云贵上升
凤台运动、满家滩运动、陶来运动、霍邱运动、新邵运动
澄江运动
双桥运动、雪峰运动、迤东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豫西运动、昆阳运动、?山运动
衡阳运动、田阳运动、四川运动、台黎运动、茅山运动、星子运动、闽浙运动、萍乡运动
兴安运动
南澳运动
朝阳运动、宁镇运动、三湾运动
南象运动、三都运动、平而关运动
桂西运动、下扬子运动、金子运动、灌阳运动、艮口运动、龙华运动
安源运动、一平浪运动
秦岭运动、通化运动、苏皖运动
黔桂运动、东吴运动、鸣山运动、东南运动
昆明运动、鲁中运动
白垩纪
K
燕山期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印支运动210
天山运动295(华力西运动)
广西运动415(加里东运动)
兴凯运动520
晋宁运动800
四堡运动1000
吕梁运动1800
五台运动2500
阜平运动2600
迁西运动2800
印支期



(Pz)
二叠纪
P
华力西期
石炭纪
C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加里东期
奥陶纪
O
寒武纪
?
兴凯期

构造运动表
地质年代(Ma)
主要构造运动(Ma)
构造期
地方性构造运动

内力地质作用 有构造运动

内力地质作用 有构造运动

内力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削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

第四纪的下限为二百万人。

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将更新世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中古生代二叠,石炭,泥盆,志留,奥陶,寒武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

产状的三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优势面是对岩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

根据以下指标确定:1 时间优势指标 2 性质优势指标3数量优势指标4产状优势指标活断层评价的方法活断层评价一般需要首先了解工程场地及其附近是否存在活断层,以及活断层的规模、产状特征,活断层活动时代(其中最晚一次活动的时代最为重要),活断层活动性质(粘滑、蠕滑)、活动方式(走滑、倾滑)、活动速率等特征。

还要了解和评价断层地震危险性,即是否为发震断裂,其最大震级及复发周期。

物理风化系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有热力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有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河流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影响岩体工程性质的因素岩石的强度和质量岩体的完整性水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 1 任务要求及勘察工程概况2拟建工程概况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4 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不良现象的描述与评价5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的评价6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用7提出地基方案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
1.阜平运动(25亿年)
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
2.吕梁运动(19亿年)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
3.晋宁运动(10-8.0亿年)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4.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广西)运动使华夏板块向北俯冲,最终与扬子板块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板块——华南板块。

5.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

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2 大规模海退,华南板块上升为陆,与华北板块连成一体。

秦岭洋消失,秦岭褶皱带形成。

3 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7.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4 侏罗纪中国东部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共有三次强烈的喷发。

白垩纪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
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8.喜马拉雅运动
1 时间:
N2
~~~~~~~II
E3 - N1
~~~~~~~I
E2
印度板块由南半球向北运动,最终碰撞到欧亚大陆上
意义:
(1)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格局
(2)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Pengaea继续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