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共20页文档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一、新闻回顾:理学家谢家麟、建筑学家吴良镛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科学家的科技人生资料速览NO.1: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谢家麟的科研人生中新网2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金怡濂(1929.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叶笃正(1916.2.21—),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最高科技奖历年获奖人物名单:
年度
获奖人,出生日期,领域头衔,院士头衔
2000年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另一位是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最高荣誉,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创设时间2000年,属于政府奖。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专家不超过两名。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文
俊
, 世
年
界
著
名
数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袁◎
2000
隆
平
, 杂
年
交
水
稻
之
父
, 高
年
士性
能
计
算
机
领
域
的
著
名
专
家
,
中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东
生
, 地
年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
境
科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
年
速
器 物
年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1奖项历史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毛泽东为“发明证书”亲笔题字。
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包括“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要成果。
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盘点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盘点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盘点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月28日,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国务院授予“辛道路的指标理论与在非线性哈密顿系统中的应用”等2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等2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结构照明型三维成像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等26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等16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北方早熟高产优质春玉米杂交种龙单13选育与推广”等228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瑞士医药专家丹尼尔·魏思乐、美国物理学专家肯·金特、意大利环保专家科拉多·科利尼、美国信息管理专家张汝京、日本工业设计专家荣久庵宪司等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花落两家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双空缺。
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却在连续空缺6年后,被“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双双摘取。
“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主持完成。
此项目研制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个国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热结构材料,可满足航空航天器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搭载和长寿命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继法国和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由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涉及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不仅开辟了我国高性能航空炭刹车制造新产业,且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后第4个能生产这种复合材料的国家。
科技奖人情味渐浓从这次的获奖目录看,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中渗透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
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颁发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
师昌绪,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河北徐水人。
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
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
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
师昌绪院士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
师昌绪一直非常关注母校的发展,2003年我校65周年校庆时,师老为“西北工学院旧址纪念碑”书写了碑名并亲赴汉中古路坝参加了“西北工学院旧址纪念碑”建成仪式,2008年师老夫妇还专程返校参加了我校70周年校庆。
(宣传部王凡华)两院院士、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14日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 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 ,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 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 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 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 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 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 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 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 行广泛引用。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 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 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 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 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 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 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 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 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 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 ,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 家)
金怡濂:我国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 的著名专家,是我 国巨型计算机事业 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 ,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 天技术专家,也是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 创者之一。同时,作 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他 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 技术的发展。
2010年史昌绪(1920-,著 名材料科学家),王振义 (1924-,内科血液学专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作者:晚综
来源:《晚晴》2019年第02期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得益于这样一批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将他们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当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
自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如下。
让我们一起致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2000年正式設立,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人调整为800万/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望所归——解读“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一)

陈传宏 : 2 0 年开始奖励 以来 , 从 00
的成就 , 而且他们致力于人才培养 , 他 正 国院士在评 价吴孟 超院士 的学术成 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的9 位获奖者都是 们 的很多学 生都已成 为相 关学科专业 就 时说 . 吴 院 士 不 但 在 理 论 上 有 重 大 德高望重 的科学家 特别是2 0 年 , 0 5 一
和高难度在 国际上也是 名
列 前 茅的 ” 。
仪式 ,胡锦涛亲自为获得 20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 05
术 奖的 叶 笃正 家 05
最 高科 学 技 术 奖 有 多少 人 获 得提 名 7 整个 评 审 程 序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叶 笃 奖评审组 织的评委 的认可 ,更关键 的 行审定 五 、 科学技术部对结果进行审核
正 院士是我 国现代气 象科学 的奠基人 是他 们在 相 关学 术界 得 到高度 评价 。 后报国务院i 六 国务院批准 , 并报请国
之 一 ,也 是 国 际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科 学 研 如 , 在谈到叶笃正院士的学术成就 时, 家主席签发奖励证书。
究的开拓 者之一 ,对我 国气象科 学事 著名气象 学家符淙斌 院士 多次用 ” 国
记者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业 的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他 们 两 位 际大气科 学领域 为数 不 多的几个顶尖 得者一位 9 多岁 , O 一位8 多岁。 0 对于获
科学家不 但治学严谨 ,在 自己所从 事 科 学家之一 ”来评价 叶笃正 院士的学 奖者年龄你有什么看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自1955年设立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1955年至2022年的科技奖获奖名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1955-195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1955年首次进行的科技奖评选共评上一等奖5项,其中包括吴有训等人的“燃煤气体灶头的研究”、郑力行等人的“冶金工业用配分模型”等。
1956年至1959年期间,科技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分别评出多个获奖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机械等多个领域。
1960-196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从1960年至1969年,科技奖继续评选一、二、三等奖,每年获奖项目数在60个左右。
其中1962年的获奖项目中,胡长春等人的“近光学相干测量的装置及方法”一项开创了近光学相干测量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0-197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科技奖评选恢复到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
1974年的科技奖评选对于推动中国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民生等人的“52一号烘干机”的获奖项目在提高农作物干燥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198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这一时期,科技奖的评选进入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阶段,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奖等不同类别。
1984年的获奖项目中,中国科学院陶力院士以及李国祯团队的“DNA链表达修饰及DNA突变”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90-199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技奖的评选在1990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科技合作特别科学技术奖”。
1999年的科技奖中,孙家栋等人的“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专家) • 年 叶笃正(—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 ,世界著名肝脏外
三()班陈婉妮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 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 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 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 者社会效益。
• 创办时间: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 奖金:万元
历年获奖科学家名单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者 和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 者。
• 王选:计算机学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巧妙地利用数学知 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 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字秒的领先水 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年代中 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技术),而王选早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 的第一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二十多年 来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由于贡献杰出,王选年获第届日内瓦国际 发明展金奖。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升奖;年获陈嘉庚奖;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 学奖;年获王丹萍科学奖;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年、年及年、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 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曾获奖:
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 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 奖(1994) 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 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2006)。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汉族, 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 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2006年4月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 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 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 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 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 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 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 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 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 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1937年2月5日 -2006年2月13日)生于 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 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 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 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 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 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 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获得荣誉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 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 织奖(IMO)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风华正 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 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2011年12月20日获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 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省安庆市宜秀 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 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 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 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 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 位。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 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24年 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 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 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 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 化剂之父”。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获“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 国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北京油化纵横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深潜中国海——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黄旭华 新华社 刘诗平 摄就可以制订第二次打击计划,进行核报复。
在国际政治波诡云谲的严峻形势下,1958年,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核潜艇,中央很快批准立项。
当时,我国曾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的支持,然而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
” 面对苏联的傲慢,毛泽东一挥手,字字铿锵:“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1958年夏天,34岁的黄旭华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在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他匆匆出门了,没有带任何行李,他以为像往常一样很快会回来。
来到北京后,他才得知自己被选中参与“09”工程研制。
领导告诉他: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要一辈子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不能对任何人透露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黄旭华内心波涛翻滚。
一方面他很荣幸当时能够成为首批选定的29个专家之一。
另一方面,他践行了自己的保密承诺,父亲与哥哥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回去。
家里一直不晓得他干什么。
直到30年后,母亲看到他寄回去的《文汇报》一篇报道,才猜出了他从事的职业,开始冰释前嫌地理解他的难处和苦衷。
核潜艇研究总体组成立之后,大家凝聚在同一任务和目标下,热情高涨。
总体设计进度很快,大家边学习、边研究、边验证,居然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提出5个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其中3个普通线型、2个水滴线型。
黄旭华在今天评价这5个最初方案时,首先用了“非常粗糙”来肯定,然后用“价值很大”来赞美。
5个方案里包含了很多创新性思维,这为核潜艇后来二次上马的技术争鸣起到了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作用。
此后的几年中,核潜艇工程遭遇了极“左”思想的干扰,随之而来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紧接着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技术条件显著不足。
1962年,研究室进行整编,大批人员进行分流。
黄旭华的研究工作也遭遇了“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历程。
他从容地对新知识进行反刍与消化,有两年时间泡在试验水池里,以期蓄势待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