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之“用心品读 感悟精华”(四)

合集下载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
中国从古至今就有无数诗词歌赋和水墨丹青书画倾诉对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在唐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而且描述离别的场景也往往被浓重的友情所覆盖。

古人对友情的渴望和珍惜的情怀,也值得我们学习。

一起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

桃花浪:每年春汛正值桃花开放。传说 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 跃过龙门的化为龙。 月中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秋季,恰 逢桂花开放、桂叶碧绿,故以“折桂” 借喻高中状元。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 喻前程远大。 丹凤朝阳: 比喻贤才逢明时。 书剑: 文武兼修。 平步青云:平:平稳,稳当;步:登 上,行步;青云:青天。指人一下子轻 易登上很高的官位。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六)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 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 (2)被贬蛮荒的愁苦和政治失意的愤懑:颔联、颈联(前半句)写只身去 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 (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 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意象:春风、绿树、柴扉、杜鹃、社燕、流水。
季节 生机 隐逸 离别 回归
社燕: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称。春社:春耕前祭祀土神。 联想:“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二)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八)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①。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②, 惟留汉将功。

品送别诗 悟惜别情

品送别诗  悟惜别情

品送别诗,悟惜别情一、导入师:在我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人的奇葩,那就是“执手相看泪眼”般的送别诗。

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别诗,力争在这节课总结送别诗常见特点的基础上再加上后续训,让同学们在“送别诗”的鉴赏上有规律可循,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山中送别》1、解诗题师: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送别的地点在山中。

2、读诗文师: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读通顺吗?(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读)师:边读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表格。

师: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柴扉3、明诗意生:《山中送别》却是在朋友走后才写的,因为古诗有语,“山中相送罢”一个“罢”字就说明此时王维的朋友已经走了。

师:对啊,作者另辟蹊径,只是把分别的场面用一句话轻轻带过,他只是把一个看似平常却又耐人寻味的动作把自己的那种心思表白的无遗。

你知道这是什么动作?诗中的哪个词吗?生:掩。

师:掩是什么意思?生1:遮掩,掩盖。

师:那“柴扉”又是什么意思?生2:柴门。

师:掩柴扉是什么意思呢?生:关上柴门(师插话,那“掩”呢)“关”的意思。

师:诗人这一掩,可把他的心事全暴露了,这一“掩”,掩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他可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友人与他交谈的话语,也可以是画面,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生1:这一“掩”掩出了作者的孤独,你想想啊!王维原来一直与他的好友吟诗作对,现在屋子空荡荡的,他是多么孤独啊!生2:我觉得写出了王维的寂寞,在关上柴门的时候,王维可能想到了他与友人游戏山水,煮酒论诗的温馨,可现在的王维只剩一个人了。

(生带着感觉读)生3:我觉得“掩”出了王维的忧愁与惆怅,他愁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好友再见面,另外,“日暮”一词也写出了诗人的愁。

(师插话:“日暮”是什么意思?)生4:夕阳西下6、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日暮”有忧愁的意思,确实在古人眼中,“日暮”这个意象就是愁的象征。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摘要:在古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亲人、朋友之间的别离往往是经年累月的。

因此,古人对送别尤为重视。

在离别之际,古人通常会设酒饯别、折柳相送,一些文人墨客甚至会吟诗相送。

对于诗人来说,也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而形成了送别诗这种特殊的诗词文体。

一别数载难相见、一曲离歌千般味,这些送别诗当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它虽然不具备政治价值,但是展现出了人世间情感的珍贵,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的价值和鉴赏教学的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诗词;送别诗;鉴赏;教学一、古代诗歌中送别诗的鉴赏价值(一)培养人文情感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在这些诗词当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在临别之际表现出了对亲人的安慰与劝勉,这其中蕴含着送别双方深厚的情感。

部分诗人是送别亲人出行远征,部分诗人则是送别友人做官赴任,送别的原因虽然多样,但是其中的情感同样真挚感人[1]。

在对这些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送别诗鉴赏可以培养他们的友情意识,使他们更加珍惜与身边同学的感情。

(二)熏陶审美情趣与其他的诗词相比,送别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大多是伤感惆怅的,给人以悲凉凄清的感受。

在部分壮别诗和阔别诗当中,作者也会表达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情感。

在对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这些情感,这有利于他们审美情趣的熏陶,体现出了语文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

受到“以悲为美”这种传统审美特征的影响,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大多给人以“弦泉幽咽”的感受,这些诗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引人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还有部分送别诗一反常态,给人以“云雷奋发”的感受,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倾向。

在对这类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诗人的乐观精神,感受到奋发的力量。

《送别》读后感

《送别》读后感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对人生、友情和离别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绘的离别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离愁别绪。

诗人借助杨柳青青、御河夹岸的景象,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氛围。

这种以景生情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其次,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爱护和对其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诗人既劝慰友人,又流露出对自己现实的不满,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和遗憾。

同时,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待朋友的态度,提醒我要珍惜身边的友谊,用心去关爱和陪伴朋友。

此外,诗中“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感慨,让我对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有了更深的体会。

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我们会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终究会面临分别的时刻。

这种离别虽然令人痛苦,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更加珍视那些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程的朋友。

总的来说,《送别》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让我对人生、友情和离别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提醒我要珍惜身边的友谊,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程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与朋友的相处时光,用心去经营和维护我们的友谊。

赠别 读后感

赠别 读后感

《赠别》读后感
《赠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的内容如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读完这首诗后,我深受感动。

它不仅展示了王之涣对离别情感的独特观察力和敏锐感受力,也揭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向我们展示了王之涣扎实的诗词功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使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到唐代诗人的才情与风采。

诗人通过对杨柳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如“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这里的“杨柳”象征着离别的情感;“东风”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无常。

这种细腻的描绘技巧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的场景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如“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里通过对比攀折杨柳的痛苦和离别的无奈,突显了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无常。

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赠别》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杨柳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诗人的才情与风采,使我们更加敬仰和怀念这些伟大的文学家。

王维《送别》赏析11篇

王维《送别》赏析11篇

王维《送别》赏析11篇王维《送别》赏析1王维古诗《送别》赏析作者:【王维】年代:【唐】体裁:【五绝】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又题:《山中送别》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李白《送别》读后感

李白《送别》读后感

李白《送别》读后感
李白的《送别》诗,以其深情厚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依依不舍之情。

诗的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为送别场景提供了宏大的舞台。

青山白水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环境,又暗喻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人用“孤蓬”来形容友人,既表现了友人的孤独与无依,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诗人以浮云和落日为喻,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心中的漂泊与不安,以及故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动人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

诗人挥手告别,班马萧萧鸣叫,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总的来说,李白的《送别》诗以其深情厚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依依不舍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李白的高超艺术造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

读完这首诗,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珍贵和美好,我们应该珍惜与身边人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古代《送别诗》名篇撷拾赏析枯木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以表深情。

古人外出,有的访亲寻友,有的贩运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生离死别,难以一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离别愁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

何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

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送别诗第一高手当属诗仙李白,各种情形的送别诗在他那里信手拈来,或者酣畅淋漓,豪放洒脱,或者饱含热情,意境开阔。

篇篇经典,句句绝妙,如有神灵之助,不愧“诗仙”称号。

譬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年轻之时,喜欢结交,仗义疏财,豪放洒脱,气吞如虎,“少年不知愁滋味”,“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使得送别犹如英雄会。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首送别,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梦想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志在千里,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思乡之情,深藏心底。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年李白,与友相别,虽然依依惜别,依然志向不改,即便是犹如孤蓬漂泊不定,也有朋友默默惦念之情,当以自勉。

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岁月蹉跎,结识孟浩然,当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友出游,不能随往,以诗寄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王维的古诗在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送别王维古诗的赏析1送别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

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送别时的离情别恨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

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在唐代,诗便是人们表达离情的不二选择。

虽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交通、通讯条件仍比较落后,一次分别,很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种种风险,所以我们的古人常把生离和死别联系起来。

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

不同内容的送别,王维所表现的具体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与至爱亲朋的离别对人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特别是在交通、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由离别所带来的空间阻隔,常使人们在面对离别时不禁黯然神伤,“人世死前唯有别”,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对离别的普遍强烈感受。

凡是送别多少都有一种凄凉之情、伤感之意。

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和《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前一首诗歌以高台送友时的即目所见,经“飞鸟还”与“行人去”相对举,别情自见。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能不露情态,最高。

”[1]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

飞鸟还,则行人可息矣,而犹去不息,日暮途远,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则愿其早歇,念之深,爱之至也。

”[2]徐增说得透彻。

后一首写天寒日暮之际,诗人于湍流侧畔送友,伫立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含蓄地表现不舍的别情。

正如刘永济先生所说:“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送别诗朝代:隋代作者:佚名原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有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2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古代送别诗的认识和体会

古代送别诗的认识和体会

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从语言表现上来说,它体现
出婉转到无比激烈之间的多变性,诗中抒发思念则更是深沉感人。


也正是古代送别诗所蕴涵的精髓所在。

送别诗,是抒发对某位朋友的思念之情。

字里行间,总是在某种意义
上流露出一种轻轻的惋惜和怅惘,断绝友谊链条的伤心,也无可避免。

而具体到作品本身,一则送别诗,总要既友善地表达对某人的思念之情,又须写出一定的故事性,以加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滋养历久弥
新的诗文魅力。

至于古代送别诗最能够体现文人侠士情怀的,当莫不是《离骚》,白
居易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所写的“客影入汉丝,耻教绣幕中”,“江水远
不及,路傍寒枝竭”,抑扬顿挫的笔墨,不禁令人回味无穷。

这也是最
能够表达古人送别苦楚的一首诗,诗中犹如一幅幅深沉感人的画面,
隐隐泛起心中朦胧的思念。

古代送别诗借助笔墨运用着不同的方式,通过抒情的文字及寓意,将
对对方的思念浓缩到极致,犹如书本里的神秘隐私,唤起人们内心深
处一种极为诗意思绪,仿佛每种情思都由诗词回绕,在抽象美中创造
出实实在在的离情愁。

也正因为有这样诗意的忧伤,所以古代送别诗
的经典文学年华才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一直流传下去。

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作,把眷恋、分离、离愁的思
念浓缩成一篇篇完美文学作品,唯有读者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抽象美与
深刻疏离,被它犹如千般情丝缠绕着,把心放在心底,沉淀凝重,一
种淡淡的时光来驻足期。

最新送别古诗王维 送别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3篇)

最新送别古诗王维 送别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3篇)

最新送别古诗王维送别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古诗王维篇九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离别诗的感悟

离别诗的感悟

离别诗的感悟离别,这两个字总是带着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就像秋天的风,轻轻地吹过,却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迹。

想想看,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

有些人会陪我们走很长的一段路,一起看过美丽的风景,一起经历过风雨;而有些人,可能只是短暂地出现,然后就像流星一样划过我们的天空,消失不见。

这就是离别啊,它总是来得那么突然,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和小伙伴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就到了该回家的时候,那种不舍的感觉,就像是心里被挖走了一块。

那时候的离别,可能只是几个小时或者一天,但对于小小的我们来说,却像是过了好久好久。

长大了,离别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刻。

毕业的时候,和同学们相拥而泣,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那些一起欢笑和流泪的瞬间,都随着离别而成为了回忆。

我们知道,以后可能很难再相聚,每个人都要踏上自己的新征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时候的离别,就像是一把刀,在我们的心上划下深深的口子。

再后来,我们可能会经历爱情的离别。

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就像歌里唱的:“你转身向背,侧脸还是很美。

”明明那么爱,却不得不分开,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

我们会在夜里辗转反侧,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然后默默地流泪。

可是啊,离别并不全是悲伤的呀!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感情。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就像秋天的树叶,虽然会飘落,但它也曾经在枝头绽放过最美的色彩。

离别让我们学会了放下,学会了向前看。

它让我们知道,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相聚才显得更加珍贵。

而且,离别也不一定就是永别啊!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某个街角再次相遇,那时候的我们,会带着满脸的笑容,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所以啊,不要害怕离别,不要让悲伤占据你的心。

要相信,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就像那首诗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别》的感受

《送别》的感受

《送别》的感受
《送别》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描绘了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这首诗歌的情感非常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悲伤和不舍。

诗中描绘了主人公与友人的相聚和分别,以及在分别时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悲伤。

整首诗流畅而抒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将人们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在人生中,我们经常会经历离别和变化,而这些是无法避免的。

读完这首诗歌,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更加注重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送别》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离别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的人生哲理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之“用心品读感悟精华”(四)
《芙蓉楼送辛渐》品读感悟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第三课的课文。

这首诗是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王昌龄此时为江宁(今南京)丞,虽然以清才妙笔赢得“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好名声,但不拘小节,多受谤议,仕途相当不得意。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把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初读诗句感受其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那状阔高远的境界,接着用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作比,使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

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用意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二、品读诗句感受其心
这里是谁孤单寂寞?是啊,大地苍茫,寒雨连绵而下,落在江面上,也落在诗人的心头,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友人离去后,和他相对的就只有那远处矗立的孤山。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诗人却发出了这样的千古绝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江宁丞相时所做。

公元741年王昌龄因为敢说真话,引起许多官员的不满,在这些奸险小人的联合攻击之下,他被贬到江宁(今南京)做官,从此远离洛阳的亲人朋友。

第二年好朋友辛渐途经江宁返回洛阳,第二天清晨两人在芙蓉楼前分别。

诗人报国无门,处境可怜,他为什么还那么坚定地表示无论怎样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王昌龄让朋友辛渐捎回家乡的真的是报平安的口信吗?
他只是对亲友说吗?还想对世人说、对后人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诵读诗句感受其志
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是啊!多忠贞的诗人啊!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可是始终没有改变爱国的志向,没有改变高尚的情操。

让我们一起诵读诗人这种高尚的品格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小结写法浓情吟诵
作者运用了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写法来言其志:表达自己一种高远的志向,坚定不移的性格。

使用最普通的方法来表达送别之情。

千言万语都在景中,此处无声胜有声。

人分千里,情在诗中,让我们怀着浓浓的情,再来吟诵这表达作者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的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