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_刀志学

合集下载

斑茅割手密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斑茅割手密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2, 38(5): 914−920/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195, 30971837, 3086015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30B00),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0-3),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91009Z, 2010GXNSFB013027, 2011GXNSFF018002)和广西农科院基金项目(200906Z, 200923, G2010005, G2009008, G2009010, 桂农科2011YT01, 桂农科2012YZ1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s): 张革民, E-mail: zhanggm68@; 李杨瑞, E-mail: liyr@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liuxihui@Received(收稿日期): 2011-07-2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2-01-19;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2-03-05.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20305.1038.009.htmlDOI: 10.3724/SP.J.1006.2012.00914斑茅割手密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及遗传分析刘昔辉 方锋学 高轶静 张荣华 宋焕忠 杨荣仲 方位宽 段维兴 罗 霆 张革民∗ 李杨瑞∗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 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 / 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 / 甘蔗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7摘 要: 以斑茅GXA87-36(♀)与割手密GXS79-9(♂)杂交获得的经形态鉴别为真杂种的后代材料GXAS07-6-1 (斑茅割手密杂合体)及其双亲为材料, 利用体细胞染色体计数以及SSR 、SRAP 分子标记对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 并利用SRAP 分子标记对斑茅GXA87-36、割手密GXS79-9及其杂种后代遗传位点的传递进行分析。

斑茅抗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斑茅抗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草业科学C A O X U E2019年第6期总第25◦期斑茅抗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常丹、张建波\鄢家俊、安金婵2,李达旭、白史且〃(1•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43; 2.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斑茅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抗旱是斑茅作为甘蔗品质改良和能源草利用的重要特性,在甘蔗选育中,斑茅一直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正常浇水和持续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其抗旱性相关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隶属函数分析,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参试材料的抗旱性,53份材料中筛选出3份强抗旱材料,26份较抗旱材料与24份弱抗旱材料,以期为斑茅及其近缘种育种,转录组分子机理研究以及抗旱基因挖掘提供材料基础。

关键词:斑茅;抗旱;胁迫;隶属函数中图分类号:S54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 - 3971 (2019) 06 - 0026 - 13D O I:10. 3969/j. issn. 2096 -3971. 2019. 06. 005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禾本科(Poaceae)鹿茅属多年生、密丛高大草 本,株高可达4m以上,具抗逆性强、分蘖多、根系 发达等特点,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

它是甘蔗的近缘种,与甘蔗属、蔗茅属、硬蔗草属和河八王属的植物起源密切相关,一起被称为“甘蔗属复合体”。

由于抗旱、耐瘠薄及抗病等特性,斑茅是甘蔗 品质改良的主要基因库,广泛运用于甘蔗育种,目前已经创制出一批斑茅和甘蔗杂交材料,促进了甘蔗的选育。

由于生物量大,纤维含量高于欧美的能*收稿日期:2019 -09-09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干旱胁迫下斑茅抗氧化系统与基因表达组学应激响应研究”(19YYJC0492)资助作者简介:常丹( 1985 -),女,四川广元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草种质资源开发与分子育种工作。

*通讯作者:白史且(1964 -),男(弈),四川金阳人,博 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草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应用工作。

植物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植物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植物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植物学论文选题参考1、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烟叶植物学特性的观察Ⅰ、烤烟烟叶腺毛的密度及其与烟叶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关系3、四种薄荷植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的比较4、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形态比较5、华南地区野生狗牙根植物学形态特征变异研究6、新疆野生樱桃李的生态-生物学研究Ⅰ.生态因子与植物学、物候学特性分析7、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8、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9、利用浮萍检测Cu、As及其复合污染的植物学毒性10、甘蓝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学性状初步观察11、乳香基原的本草学、植物学和成分分析研究12、UV—B辐射增强的环境植物学效应研究13、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体系构建14、甘肃酒泉第三纪红色岩系的孢子花粉组合及其在地质学和植物学上的意义15、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6、俄罗斯空间植物学研究进展17、青刺果的植物学特性及其人工栽培技术18、甘蔗×斑茅及其双亲的农艺,工艺,植物学性状和染色体观察19、三种迷迭香植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研究20、香料烟不同叶位和成熟度叶片的植物学特性研究二、植物学论文题目大全1、万寿菊W205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遗传及植物学特征研究2、植物学野外学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3、斑茅染色体和植物学性状观察研究4、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5、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植物学研究进展6、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7、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8、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9、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10、植物学——植物中的一氧化氮信号分子11、贵州苦丁茶植物学特征及分类鉴定12、德庆贡柑的植物学性状与品质评价13、云南稀有茶树品种"紫娟"的植物学特性和品质特征14、烟叶植物学特性的观察Ⅱ、烤烟烟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15、稀土环境植物学效应16、植物学网上实验教学平台运行系统的构建17、句容宝华山山龙眼化石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在气候学和植物学上的意义18、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植物学领域的应用19、七种栽培类型菊花的植物学特征、产量及有效成分比较研究20、如何打造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理念与行动三、热门植物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烟叶光合特性及其植物学性状的调控效应2、超声在植物学领域的应用3、核桃芽接接穗生理成熟的植物学形态特征4、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植物学中的应用5、萝卜几个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6、枸杞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指标的探讨7、雪莲的生殖生态学研究Ⅰ.生境、植物学及物候学特性8、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9、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研究10、植物学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的考核研究11、甘蓝胸质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学性状初步观察12、关于蓝莓植物学特性的研究13、湖南刺葡萄植物学性状及抗病性研究初报14、辣椒品种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15、烤烟不同水分条件下成熟期叶片植物学特性16、比较教学法及其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7、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18、AFLP技术及其在植物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9、多媒体系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0、植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及其保护:第16届国际植物学?…四、关于植物学毕业论文题目1、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2、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石层的发现及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意义3、玛咖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4、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5、野生鸭茅植物学形态特征变异研究6、桃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指标探讨7、植物学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践8、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9、木瓜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归类及管理原则10、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孢粉组合及其在地理和植物学的意义11、中国梅(Prunus mume)的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12、RNA干涉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植物学意义13、蔓生型南瓜资源部分植物学数量性状的评价探讨14、钙对烤烟产质量及其主要植物学性状的影响15、山楂叶植物学及化学成分研究近况16、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模式探索17、植物学野外实习立体教学模型的构建18、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植物学特征分析19、中国梅的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20、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五、比较好写的植物学论文题目1、关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2、食用豆类的植物学特征、营养特点及产业化3、饲用苎麻种质资源植物学与品质性状鉴定4、空间植物学研究现状及趋势5、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6、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介绍植物学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7、北柴胡移植试管植株与种子植株植物学性状分析8、地外植物学与空间利用9、河南吴城晚始新世的植物化石及其在植物学、古气候学上的意义10、玫瑰不同品种植物学及开花习性比较11、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12、植物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13、提高植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14、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5、现代教育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16、钙对烤烟产量及其主要植物学性状的影响17、肋果茶的植物学特性及其营林价值18、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19、几种现代教育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20、海南岛野生苦丁茶树的发现及其植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徐超华;陆鑫;马丽;刘新龙;刘洪博;苏火生;林秀琴;蔡青【摘要】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0.294 2)最低;②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0)002【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斑茅;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作者】徐超华;陆鑫;马丽;刘新龙;刘洪博;苏火生;林秀琴;蔡青【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1甘蔗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25 (4 ):495-508DOI:10.13430/ki.jpgr.20231029001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杨德卫1,张海峰2,余文权3(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州 350019;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州 350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州 350000)摘要: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

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

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基因Progress on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Rice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YANG Dewei1,ZHANG Haifeng2,YU Wenquan3(1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9;2Institut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il Fertilizer,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0;3Tea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0)Abstract:Agricultural germpla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crops,livestock and poultry,agricultural microorganisms and medicinal plants. There are 134,000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preserved in China, among which 74,000 are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How to accurately evaluate and utilize such huge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ice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breeding. 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collection,evaluation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creation of new strains of rice,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of rice,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rice germplasm creation,and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xcellent genetic resources of rice,and summarized a new model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 creation and utilization. Finally,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rice core germplasm construction, germplasm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mining,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sharing and win-win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d and prospec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re seed resources,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germplasm resources,the sharing mechanism of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收稿日期:2023-10-29 修回日期:2023-12-06 网络出版日期:2023-12-19URL: https:///10.13430/ki.jpgr.20231029001第一作者研究方向为水稻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E-mail:***************通信作者:余文权,研究方向为茶树资源利用与茶文化,E-mail:****************基金项目: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工程(XTCXGC2021019);院平台提升建设项目(CXPT20230003);院东西部合作项目(DKBF-2024-12)Foundation projects:Fujian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eyond the "55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XTCXGC2021019);Institute Platform Upgrading Project (CXPT20230003); The College's East and West Cooperation Project (DKBF-2024-12)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5 卷germpla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 and innovative utilization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Key words:rice;germplasm resources;innovate;utilization;gene农业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1]。

最新关于《中华本草》:斑茅的解析

最新关于《中华本草》:斑茅的解析
3. 斑茅的草本特性使其在园艺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盆栽、花坛 边缘装饰等。
感谢观看!
1. 斑茅的采集时间
01
02
03
1. 斑茅的采集时间通常在每 年的春季,当其生长到一定 高度时进行。
2. 采集斑茅的最佳时间是在 早晨或傍晚,此时斑茅的水 分含量较高。
3. 斑茅的采集时间需要根据 其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 调整,以确保采集到的斑茅 质量最佳。
2. 斑茅的加工方法
1. 斑茅的加工方法主要包 括晒干、研磨和筛选等步骤 ,以确保药材的纯净度和有 效成分的保存。
2. 在斑茅的加工过程中 ,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阳光 直射和潮湿环境,以防止 药材发霉或变质。
3. 斑茅的加工完成后,应 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 环境中,以保持其药效和品 质。
3. 斑茅的保存技巧
1. 斑茅在采集后应立即进行 干燥处理,避免湿气导致药材 变质。
3. 斑茅的保存期限一般为一年左 右,过期的斑茅药效会大大降低 ,不建议使用。
3. 斑茅的生长环境
1. 斑茅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 的沙质壤土为佳。
01
2. 斑茅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也能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对光照的需 求并不强烈。
02
3. 斑茅的生长环境需要有一定的湿度,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因 此需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03
二、斑茅的采集与加工
3
疫力,增强抵抗力。
2. 斑茅的临床应用
1. 斑茅在临床上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 性关节炎,具有显 著的抗炎和镇痛效
1 果。
2. 斑茅还被用于治
3. 此外,斑茅还可
疗胃病,如胃炎、胃
以用于治疗皮肤病,

中药斑蝥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斑蝥的现代研究进展
米 炒 品 比 较 相 差 甚 微 。 药 理 实 验 结 果 也 表 明 , 10C烘 1 ̄
辛 、热 ;有大毒 ;人药始载于 《 神农本草 经》 ,体内含有 的
斑蝥素具有较强 的抗肿瘤活性 ,因而具有 重要 的药用 价值 。 目前 ,对斑蝥素及其衍 生物 的研究 开发 一直是 抗肿瘤 药物 的研发热点 ,临床上各 种斑蝥 素及 其衍 生物 的制剂 有近百 种之 多。同时斑蝥 又具有 毒性 ,能 引起 肝 肾胃中毒甚 至坏 死 。近年来民间流传用 中药斑 蝥治 疗各种 中晚 期癌症 及某 些皮肤病 ,因此造成斑 蝥 中毒 的情 况时 有发生 J 。笔 者现 将对斑蝥 的化学成 分 、炮制工 艺及 药理作 用等 方面 的研究 综述如下 :
酮 ( g 0 L) 氯 仿 ( g 5 L) 二 氯 甲 烷 、 乙 醚 1 :4 m 、 1 :6 m 、 (g 6 mL 、乙 酸 乙 酯 ( g 5 m ) 等 。研 究 表 明斑 蝥 1 :50 ) 1 :10 L 素是斑蝥抗癌的有 效成 分 ,也是其毒性 的主要成分 。 12 微 量 物 质 . 斑 蝥 虫 体 内还 含 有脂 肪 、蜡 质 、蚁 酸 、色
赵丽娜 张 振 凌
郑州 4 00 50 8 河南 中医学院 ,河南【 摘成果 。
要】 :通过查阅文献 ,从中药学 、中药炮 制学 以及药 理学 等 角度 回顾 斑 蝥在化 学成 分、炮制 原理 和药理 作用 方 面的现 代研究
【 关键词】 :斑螫 ;化学成分 ;炮制工艺;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R 3.4 91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57 (00 9 0 3 0 07 81 21 )0 - 03- 2
补 了传统炮制方法 的不足 。 2 4 去除头足翅 的作用研究 .

中药斑蝥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斑蝥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斑蝥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斑蝥(canthari)属昆虫纲,鞘翅目,芜菁科(Mylabris),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全虫。

由于芜菁科昆虫多数个体的成体和幼体体内含斑蝥素,因而这一类昆虫虽然形态不同,但药用功效基本相同。

故人们习惯上把芜菁科昆虫统称为斑蝥。

其性辛、热;有大毒。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可以治疗痈疽、溃疡、廯疮等病症,具有攻毒蚀疽、破血散结的作用。

近年临床发现有多种新用途,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疗效,如治疗风湿痛、神经痛、梅核气、斑秃、乳腺增生、鼻炎、传染疣、肝炎、癌肿等。

利用斑蝥及其衍生物制成的一些疗效显著的中成药、生化药、生化药等相继问世,如鹅掌风药水、治廯药用红膏、治癌药斑蝥素及斑蝥素片、斑蝥素注射液、去甲斑蝥素、去甲斑蝥素片、斑蝥酸钠片、复方斑蝥酸钠片、斑蝥素乳膏等。

由于斑蝥制剂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癌症有相当的治疗效果,因而有必要对斑蝥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治疗癌症的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功效更著、毒性更低的药物鉴定基础,同时结合临床研究,使其更有效地造福于肿瘤患者,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就其斑蝥的化学成分、炮制工艺及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抗癌作用)方面的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斑蝥、斑蝥素、抗癌1、斑蝥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斑蝥的现代炮制研究3、斑蝥的药理作用研究4、临床研究5、具有抗癌作用的斑蝥制剂1 斑蝥素(cantharidin,CA)1.1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斑蝥素是斑蝥抗癌的有效成分,也是毒性的主要成分。

斑蝥素为无色无味发亮结晶,是斑蝥酸的内酐,斑蝥素毒性极强(斑蝥素小鼠腹腔注射的LDS0为1.25~1.7 mg/kg;斑蝥酸钠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3.4~0.26rag/kg;去甲斑蝥素腹腔注射LDS0为25.4士1.9mg/kg)。

斑蝥素能引起小鼠腹腔积液肝癌细胞明显萎缩、退化,胞质多空泡等形态学改变;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继而影响RNA和DNA的合成及细胞周期的进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斑茅蔗后代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研究

斑茅蔗后代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6 5 期 2 0 年 1 月 06 2
文章编号




大 学


Vo 5 No 6 L2 .
De . 2 0 。 9 ~ 6 2 c 0 6 58 O
J u n l fHu z o g Ag iut rl iest o r a a h n rc l a v ri o u Un y
程中其遗传动态的研究却鲜有报道l 。本试验研究 1 ]
在甘蔗伸长期, 于晴天上午 1 :0 0 0 时左右采集 斑茅杂种与甘蔗 回交过程 中, 回交后代在有关生理 主茎 +2 ( 小 区 5片 )迅 速装 入 已挤 出空 气 的 叶 每 , 生化性状上与亲本间的差异及其遗传动态, 为进一 保鲜袋中, 密封置冰壶中带 回实验室 , 清水洗净, 用
斑 茅 Era t u r n n cu ( t )J s e 每 公 顷 1 65段 双芽 苗 。田 间管 理 与一 般 大 田生 i n h sa u di a e s Rez e wit 99
具 有抗逆性 强 的特 点 , 直受 到 国 内外 甘 蔗 育 种家 产相 同。 一 的重视 , 到 目前 为止 , 斑茅 与甘蔗 杂交 和 回交过 1 采样 、 但 对 . 3 测定 项 目及 方法
温下利用 电导 率 仪 ( D I 型 ) 定 电导 率 , D I A 测 然后
供 试材料 为广 州甘蔗 糖业研 究所 海南甘 蔗育 种 在沸水 中加 热 1 n 冷 却 至 室温 后 再 测 电导 率 , 0mi, 场选育 的 1 斑 茅 B 品系 ( 别 为 Y E 18 、 最 后利 用其 比值 表 示 细胞 质 膜相 对 透 性 ; 照 张 志 0个 C 分 C 0—0 参

斑茅cDNA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和表达特性分析

斑茅cDNA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和表达特性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11): 2022−2028/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This study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Fujia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9J05050),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2007AA100701), the Program of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Supe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48 Program) (2006-G37),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Fi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Fujian Science Department (F2007AA100701), the earmarked fund for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System.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s): XU Li-Ping and ZHANG Mu-Qing.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queyouxiong@Received(收稿日期): 2009-02-18;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9-06-25.DOI: 10.3724/SP.J.1006.2009.02022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Analogs from Erianthus arundinaceus cDNAQUE You-Xiong, XU Li-Ping *, LIN Jian-Wei, XU Jing-Sheng, ZHANG Mu-Qing *, and CHEN Ru-Kai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R-genes) encode some conserved motifs.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motifs present in the known NBS-LRR R-gene sequences and R gene analogs (RGAs), several degenerate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applied in the RGA isolation from Erianthus arundinaceus using PCR approach. In total, 6 RGAs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with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s of EU685835, EU685836, EU685837, EU685838, EU685839, and EU685840. Multiple alignments showed that the encoding sequences of the six clones were highly conserved and strikingly similar to the eleven most typical NBS-LRR type R-gene peptide sequences, especially at the four NBS motifs of P-loop, kinase-2, kinase-3a, and HD. The identity percentage at the amino-acid level ranged from 8.3% to 93.0% among all 17 sequences tested and from 30.5% to 45.6% among the six RGAs clon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aspartic acid residue (D) at the final residue position of the kinase-2 motif also indicated that all of E . arundinaceus RGAs might belong to non-TIR group. The Real-time PCR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RGAs were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in roots, stalks and leaves of E . arundinaceus , and their expression could be up-regulated in leaves by the exogenous signal molecules SA and H 2O 2. Therefore, it suggested that E. arundinaceus RGAs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isease resistance in an SA- and H 2O 2-dependent defense response pathway. Further studies should aim to clone full-length R-genes in E. arundinaceus and characterize their functions in defense responses. Keywords: Erianthus arundinaceus ; Resistance gene analogs (RGAs); Degenerate primers; Real-time PCR斑茅cDNA 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和表达特性分析阙友雄 许莉萍* 林剑伟 徐景升 张木清* 陈如凯福建农林大学 /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福州350002摘 要: 植物抗病基因具有一些特定的保守结构域。

斑茅蔗后代杂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斑茅蔗后代杂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表 1 杂 交组 合 及 其后 代
Ta l Cr s i g c mb n t n a d t er p o e is be1 osn o i a i n h i r g n e o
它方 法所 不 能 比拟 的优 点 。分 子鉴定 杂 交后代 真 实
性 的方法 有 很 多 , RAP 、 S 。 、S RE1 、 如 DE S RE IS 81 ,]
斑 茅 蔗 后 代 杂 种 的分 子 标 记 分 析
何 慧怡 劳方业一 刘 睿 陈健 文
( 州甘 蔗 糖 业研 究 所 / 东省 甘 蔗 改 良与 生 物 炼 制 重 点 实验 室 , 州 50 1 ) 广 广 广 1 3 6
摘要
对斑茅 蔗 B . B 两个群体 的 3 7个无性系进行 S R和 Al ie C和 9 S ul 分子标记分析 , 现其 中 2 个 品 k 发 3
品种 问杂交 后代 。长 期 近亲繁 殖使 甘蔗 栽培 品种 的 明显 , Al— k 但 u l e标 记 不 能 鉴 别 杂 交 后 代 的 真 实 i
遗 传基 础趋 于单 一 化 。如果 不 引入 新 的种 质 , 蔗 性[ 。通 过 S R与 Al—k 甘 3 S ul e标 记结 合 , 能在 育 i 就 育 种难 有 突 破 性 进 展 。斑 茅 E inh s r n ia 种 的早期 , 据需要 从 实 生 苗 开 始 剔 除 假 杂种 和不 ra tu u d n — a 根 CU Rez ewit 甘 蔗 的 近 缘 属 植 物 , 具 有 含有 斑茅 血缘 的后 代 材 料 , 而 加 快 育 种进 程 及 加 e S( t)J s e 是 它 从 广 泛 的适 应 性和 良好 的抗 旱 、 虫 、 抗 抗寒 、 抗病 特性 , 快斑 茅种 质资 源 的有效 利用 。 生 长势 旺盛 , 根性 好 。将 斑 茅 的优 良基 因引 入 甘 宿 蔗, 是数 十年 来 甘 蔗育 种 研 究 的热 点 之 一 。广 州 甘

斑茅野生种抗旱性鉴定

斑茅野生种抗旱性鉴定

斑茅野生种抗旱性鉴定肖芙荣;曹哲群;徐荣;尹以龙;王先宏;陈疏影;刘鲁峰;何丽莲;李富生【摘要】[目的]筛选出抗旱性优良的育种材料,为甘蔗的抗旱育种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8个不同无性系斑茅野生种为试验材料,正常浇水为对照(CK),在甘蔗伸长期初期需水量最大时进行干旱胁迫,测定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并对各指标变幅进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8个不同无性系材料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斑茅90-14>斑茅83-180>斑茅Ⅱ91-125>斑茅I 9109>斑茅92-37>斑茅89-8>斑茅93-77>斑茅82.53.[结论]在伸长期干旱胁迫下,斑茅90-14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物质代谢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理响应.【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1)008【总页数】6页(P1611-1616)【关键词】斑茅;生理指标;抗旱性;鉴定【作者】肖芙荣;曹哲群;徐荣;尹以龙;王先宏;陈疏影;刘鲁峰;何丽莲;李富生【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盈江县甘蔗站,云南盈江679300;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研究意义】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属禾本科甘蔗属,是喜温、喜光的C4作物,也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1]。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张木清;洪艺珣;李奇伟;刘少谋;张垂明;杨荣仲【期刊名称】《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04(013)001【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8省区的30个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 Jesw.]无性系的分子多态性进行了分析, 共扩增出87条多态带,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 5.1条, 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 64.89%,多态信息量(PIC)为0.58,说明我国斑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0个斑茅无性系归为4大类,同一地区的斑茅无性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总页数】6页(P1-6)【作者】张木清;洪艺珣;李奇伟;刘少谋;张垂明;杨荣仲【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9.02;Q346.+5【相关文献】1.中国黑子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分析 [J], 刘小俊;李跃建;赵云;房超;滕有德;王茂林2.斑茅抗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J], 常丹; 张建波; 鄢家俊; 安金蝉; 李达旭; 白史且3.斑茅抗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J], 常丹; 张建波; 鄢家俊; 安金婵; 李达旭; 白史且4.基于主要表型性状的不同采集地斑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王春芳;余兴华;王先宏;杨清辉5.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二):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J], 郑雪芳;张木清;李奇伟;劳方业;邓祖湖;陈如凯;杨业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

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

鼠脾抗 体细胞生成反应 以及 小 鼠皮肤迟发 型超敏反应都显示
出明显 的抑制作用, 而且上述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一定 的剂 量一 效应关系 。邓 氏等…报 道, 驱虫斑鸠菊 的低 、中、高 3个剂 量体 内对脾脏 T 、B淋 巴细胞的增殖活性 、血清总抗体和针对 人 A 7 黑素瘤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含量 、 细胞表面抗原 C I 35 B D9
用 与 药 物 浓 度 有 一 定 的 剂 量 一 效应 关 系, 可 以提 高小 鼠血 清 还
。 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活性 、C I D 9 B细胞亚类表达、小鼠 D H反 T
苦素, 斑鸠菊酯醇, 斑鸠菊大苦素, 斑鸠菊醇, 紫镣 查尔酮, 、 、 3 4 2 、5 五羟基一 一 、4 一 6 甲氧基一 一 2 查尔酮 (、4 、4 ) B一 3 、2 、5 , 香 树 脂 醇 , 萝 卜苷 , 甾 醇 ;并 含 有 挥 发 油 , 括 丁 香 烯 胡 豆 包 (3 0% 、 B 蒎烯 ( 16% 、 乙基丁基醚、芹子烯、龙脑烯 4 .6 ) 一 2 .6 ) 等, 种子含有斑鸠菊黄烷苷一 对羟苯 甲酯、斑鸠菊 黄烷苷 ;同时 含有大量的钾 、钠 、镁 、钙 、磷及稀有元素锂 、锶等 。 2 药理作用 2 1 消炎作用 . 全草可驱蛔虫, 并有消炎作用 。
消肿 、散 寒止痛、驱虫等 功效, 治湿 寒性或黏液质 性疾 病, 主 如 白癜风等 。据 资料, 以驱虫斑鸠菊为主药而研制的新药和
制剂有卡力孜然 蜜膏、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驱虫斑鸠菊注射液 、 复方卡力孜然 酊、复方卡 力孜然片 、 白巴布期片等多剂型产 驱 品。 1 年, 近 0 各专家学者对该药 的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其 制 剂的临床应 用进行 了研究, 现归纳如下 。 1 化学成分

生物质能源潜力植物——斑茅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生物质能源潜力植物——斑茅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生物质能源潜力植物——斑茅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鄢家俊;白史且;梁绪振;常丹【期刊名称】《草业与畜牧》【年(卷),期】2009(000)003【摘要】对四川岷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和沱江流域的野生斑茅资源进行了考察收集.考察结果表明:斑茅在四川盆地和周边的丘陵地区有大面积的野生分布,其主要分布范围在北纬29°32.696'~31°01.612'、东经102°16.919'~105°32.491'、海拔310~801m的范围内,并严格按居群采样法收集到13个居群共130个单株野生斑茅.通过对斑茅的生境和野生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提出斑茅可作为能源植物开发的建议.【总页数】3页(P29-31)【作者】鄢家俊;白史且;梁绪振;常丹【作者单位】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024【相关文献】1.西藏甘蔗亚族植物种质资源考察采集报告 [J], 杨清辉;萧凤回2.神农架蔷薇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考察 [J], 苏丕林;明军3.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草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保存利用现状及前景 [J], 白昌军;刘国道;张瑜;虞道耿4.云南棉花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总结报告 [J], 汪若海;胡绍安;杜君;王坤波;宋国立;栗维兴;吴叔康;马荣宪5.拯救保护极小种群植物——濒危植物长序榆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J], 陈文荣;曾丽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卷01期Vol.30,No.01草 业 科 学PRATACULTURAL SCIENCE125-13001/2013斑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刀志学1,2,白史且1,2,陈智华1,鄢家俊2,张建波2,3(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43;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摘要: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甘蔗属近缘物种之一,具有可再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纤维含量高等特点,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育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同时,也作为新兴能源植物被研究和利用。

本文综述了野生斑茅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分子标记技术及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斑茅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斑茅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斑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育种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3)01-0125-06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甘蔗属近缘野生种之一[1],别名大密、笆茅、霸王草,为禾本科蜀黍族蔗茅属、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具有分布区域广、耐干旱、耐贫瘠和分蘖能力强等优良特性[2-3],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育种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斑茅种质评价、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基于此,本研究就斑茅在遗传多样性、育种和抗性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斑茅的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1 斑茅的植物学特性和生态分布斑茅为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分蘖能力强,秆粗壮,高2~6m,具多数节,无毛。

叶片互生,叶长1~2m,宽2~5cm,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颖果长圆形,花果期8-12月[4],开花期随海拔的降低而推迟。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广大地区分布,海拔可达2 200m,常生于水分充足的地方,具有喜湿耐渍的特点,同时还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丘陵、山坡和荒芜土地上生长良好,是优良的固土护坡植物,可与其他灌木杂草共同生长,有很强的生态竞争能力,常连片形成单优势群落[5]。

2 斑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2.1形态学标记 形态学标记是指用肉眼能观察到的生物外部特征,是基因的表现型。

长期以来,从形态学或表型性状来检测遗传变异被认为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目前,国内对斑茅形态学的研究还仅限于某些形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

其中,株高、茎粗、叶宽、锤度、茎秆蜡粉和叶鞘茸毛等性状指标的研究早有报道[6-7],这些形态特征描述对研究斑茅的归属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Xiao[8]观察了斑茅、甘蔗属的3个原种(热带种、大茎野生种、割手密种)和1个商品种及蔗茅种共47个无性系的花、茎、叶等器官,发现斑茅的株型、营养茎和叶片宽度较相似于甘蔗属的热带种和大茎野生种,高大型斑茅尤其如此,其它性状相似于蔗茅属较多。

梁绪振等[9]研究了斑茅株高、旗叶长、茎粗、穗长、小穗数、倒二叶宽、旗叶宽、穗节数、茎节数、倒二叶长和穗中部小穗长11个形态学特征变异性,发现不同斑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斑茅的表型性状直观反映材料间的差异,因此,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工作及育种材料的选择通常以其形态学指标为依据。

2.2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是对植物染色体数目、核型特征、带型及减数分裂行为等进行分析的方法[10]。

它克服了形态学标记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方面应用广泛。

国内对斑茅染色体数目研究较多,报道的类型主要有2n=20,40,60。

同时,对不同染色体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农艺性*收稿日期:2012-05-20 接受日期:2012-08-02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863课题———甘蔗属等新型能源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技术研究(2012AA101801-01)作者简介:刀志学(1987-),男(傣族),云南普洱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

E-mail:daizuwangzi88@163.com通信作者:白史且(1964-),男(彝族),四川金阳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牧草及草坪资源开发。

E-mail:baiturf@yahoo.com.cnPRATACULTURAL SCIENCE(Vol.30,No.01)01/2013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6,11-13]。

此外,戴艺民等[11]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福建斑茅根尖染色体核型特征,得出30对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染色体臂比均在1.70以下,长度最长的染色体与最短的比值小于2,属原始的1A型。

刘文荣等[14]利用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为供试材料,分析染色体核型表明,海南斑茅92-105的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60=60m,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其他材料的核型均属2B型。

邓祖湖等[15]分析拔地拉(Badila)、斑茅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特征发现,斑茅92-77和92-105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全部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比均小于1.70,长度最长的染色体与最短的比值小于2,属原始的1A型。

国外Nair和Praneetha[16]、Tagane等[17]研究斑茅的细胞形态,发现有2n=40,60两种类型。

2.3蛋白质标记 蛋白质水平(即生化标记)包括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指由一个以上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及等位酶(指由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这类标记反映基因表达产物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可用于鉴别不同物种或品种。

国内使用生化标记研究斑茅种质起步较晚,应用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解决斑茅分类问题和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方面。

在解决分类问题方面,Xiao[8]对甘蔗属5个原种和1个商品种、蔗茅属4个原种以及斑茅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对斑茅分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廖兆周等[18]报道了甘蔗属5个种和“割手密”种以及“糖蔗”有相似同工酶谱,7条公共酶带,表明这5个种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关于后代的真实性选择和鉴定,邓海华等[19]以甘蔗与斑茅属间杂交F1杂种崖城95-41作母本,与父本CP57-614和川蔗57-416杂交,对两组合后代实生苗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得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PxA6、PxA7可作为F2代辅助选择的工具。

刘少谋等[20]以斑茅为亲本进行甘蔗杂交育种研究,通过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分析,发现参检的28个斑茅杂种F1代单系全部系真杂种;137个BC1单系中,有125个被初步认定为斑茅杂种后代。

国外对于斑茅蛋白质标记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仅见Besse等[21]使用基因组印记杂交技术区分以甘蔗属为母本与蔗茅属间杂交的144个后代,表明43%的后代为自交体。

2.4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是基因水平上的标记,可直接在DNA水平上检测遗传变异。

它能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任何组织器官甚至细胞作检测,数量极多,遍及整个基因组,多态性高,遗传稳定,不受环境及基因表达与否的限制,由于分子标记存在以上优点,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

当前,国内已有基于分子标记研究不同斑茅种质材料的报道。

冯斗等[22]用RAPD标记分析斑茅及甘蔗属、蔗茅属间的亲缘关系,发现斑茅不适合列在甘蔗属中,其可划归蔗茅属或另立新属。

Zhang等[23]通过RAPD标记分析斑茅的遗传多样性,发现斑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张云武等[24]通过分析和比较甘蔗属及其近缘种的部分rbcL基因片段(1 137bp)表明,rbcL基因难以用于系统发育研究,因为其在甘蔗属和近缘属种间的进化速率缓慢而不稳定。

Zhang等[25]采用ISSR分析斑茅无性系的分子多态性,表明我国斑茅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同时,应用分子标记鉴定斑茅与近缘物种杂交后代真实性的报道较多。

何慧怡等[26]和陈建文等[27]对斑茅亲缘关系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表明ISSR和SSR是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的较好方法。

此外,杨荣仲等[28]通过引物筛选、反应体系建立与条件优化,从4个随机引物中获得6个与斑茅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其中以S431的1 020bp标记、S121的620bp标记、S364的1 050bp标记效果较好,这对检测是否含有斑茅亲缘材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吴水金等[29]通过ITS来鉴定斑茅杂种后代是否为真实杂交后代,为甘蔗育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国外对斑茅种质的分子研究尚未见报道。

3 斑茅种质资源的抗逆性3.1抗寒性 抗寒性是植物抵御低温冻害的能力,研究斑茅抗寒机制有利于抗寒种质筛选和新品种的培育。

目前,对斑茅野生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研究较少。

丁灿等[30-31]通过低温处理斑茅无性系离体叶片发现,叶片中游离脯氨酸(Fpro)含量因低温处理而增加,测定Fpro含量的材料以成熟叶片为宜。

此外,还就低温与不同原生地斑茅无性系叶片中Fpro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叶片中Fpro含量与其抗寒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Fpro可作为甘蔗近缘野生种抗寒力鉴定的指标。

Ram等[32]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耐低温性研究发现,冬季种植的杂交体秸秆62101/2013草 业 科 学(第30卷01期)产量和碳的储存量有所增加,表明杂交后代中已经渗进了抗寒基因。

3.2抗旱性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植物的外部形态,还表现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乃至具体的生理代谢。

因此,深入研究斑茅抗旱能力,分析干旱胁迫下斑茅如何维持吸水力,有助于减轻干旱对其的危害,为培育新品种提供抗旱的基础材料,因此,近年来,斑茅抗旱机制研究颇受重视。

杨李和等[33]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了人工水分胁迫下云南蛮耗割手密、云南西双版纳割手密、云南富宁斑茅组合后代的相关抗旱生理指标,得知云南富宁斑茅组合后代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遗传优势。

吴水金等[34]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斑茅及其杂种后代的生理状况,表明斑茅具有很强的抗旱性。

张木清等[35]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斑茅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的变化,结果表明,斑茅的抗旱能力强于甘蔗。

陈义强[36]对抗旱甘蔗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及斑茅杂种后代抗旱性的分析表明,甘蔗与斑茅的属间杂交可以创造出甘蔗抗旱新品种。

在抗旱分子机制方面,张积森等[37]初步探讨了斑茅SAMDC、OAT、BADH3个关键逆境适应相关基因在水分胁迫下的表达机制,为斑茅抗旱分子机制初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余爱丽等[38]用RACE技术克隆了斑茅的抗逆性基因,获得了斑茅的20S蛋白酶体α亚基的cDNA序列,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发现,物种间蛋白酶体进化相对保守,为进一步研究蛋白酶体在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机体防御、蛋白降解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基本的研究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