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发表时间: 2004
--------------------------------------------------------------------------------
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3]温锦英给民俗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前述诸位学者对民俗旅游界定,虽然有的比较宽泛,有的过于细致和繁琐,但大多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基础的一项旅游活动。笔者认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成为一项方兴未艾、发
展前景广阔的旅游活动,主要在与其资源主体——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强烈的传承性,内容贴近民间,形式生动活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界定民俗旅游的立足点;除此之外,理论上的探讨还需结合当代民俗旅游的开发实践。因此,界定民俗旅游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民俗旅游的资源主体,其次应表述其属性和基本特征,还要结合民俗旅游开发实践指明其形式。
参照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把民俗旅游界定如下: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新兴旅游活动。常见的游览形式有认知民俗事象、参观民俗建筑(包括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和民俗主题公园等)、参与节庆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和参访家庭等。
(三)民俗旅游的分类
对应民俗的分类,陶思炎依据民俗范畴,表现空间、产品性质、服务功能等为标准对民俗旅游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划分。他以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旅游范畴为标准,将民俗旅游产品划分为物态、动态、心态、语态等民俗旅游类型;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5]但现实中的民俗旅游活动与理论上的探讨稍有差异,比如心态、语态等民俗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旅游类型。王德刚把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品牌经营模式、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6]这6种模式在山东均有分布,且比较切合中国民俗旅游的实践。笔者依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及其现状,把山东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以下6种: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下文将结合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对此分别详述。
二、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
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性强
传承性是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传承性的风俗习惯不能称之为“民俗”。深受齐鲁文化熏染的山东民俗自其产生后,就一直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虽然历史上发生了数次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山东民俗的齐鲁文化根基。这一点在山东民俗旅游的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民居建筑均历史悠久,保留了其固有的传统特色。就婚姻制度而言,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山东婚姻习俗固有的程序。在近现代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异,但“六礼”所规定的婚姻的几个基本环节未发生根本改变。就丧葬民俗而言,“三年之丧”在民间仍被完整地遵循。
2、地域特点鲜明
山东各地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胶东受沿海的自然条件和齐文化的影响,海洋民俗旅游和经商习俗比较浓郁。鲁中则受农耕文明和鲁文化的
深刻影响,宗教民俗旅游、家族制度、古典婚俗旅游(曲阜)独具特点。鲁西南,鲁西北以运河民俗旅游为特色,交通相对不便的鲁南(临沂等地)则较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民俗。
3、影响广泛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山东民俗作为齐鲁文化的中下层文化,其影响非常广泛。凭借齐鲁文化的传播,山东民俗的影响波及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北人南迁,均把华夏的衣冠制度和山东的齐鲁文化传统带到南方;北方的胡族入侵中原,无不把儒家文化作为其立国之本,这就是中国历史特有的“征服者被征服”的文化现象。这二者均显示了齐鲁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同理,山东民俗也被南北方的人民认可和接受。在旅游开发实践中,潍坊国际风筝节开风气之争,使潍坊一夜成名,继而,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掀起一股节庆旅游热。
4、开发较早
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诞生在山东,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山东。一般认为,中国民俗旅游的热潮始于1991年建成开放的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旅游村,然而,早在1978年,青岛就接待了第一批海外民俗旅游者;同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1983年后接待海外旅游者;1984年,潍坊就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节;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1987年,曲阜开发了古典婚俗旅游,泰安举办了首届国际登山节……这一切都表明山东开中国民俗旅游风气之先,引领了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现在,山东的民俗旅游从资源质量上和开发规模上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这是比较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它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游者观赏。主要有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0多个博物馆,不仅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而且种类齐全。各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旅游网”。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是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二)节庆民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