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第一章:概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项目,也为发展地方的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第二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态中所蕴含的游览、体验价值,具体涉及各种民俗文化。
它体现了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与现实的文化品位,更是地方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第三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利用与价值挖掘,营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开发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体验等。
(二)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
(三)开发民宿旅游,提供更多元化的住宿体验。
(四)建设搭配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如洗手间、休息区等。
第四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是指利用开发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旅游副产品和服务。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
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如旅行社组织的行程、夜间文化游等。
(二)优化交通环境。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
(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为提高游客体验质量,要增强人才培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积极推广宣传。
扩大民众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认知度,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提供广泛的渠道。
第五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尽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开发过程中也可能给旅游资源带来破坏。
山海经中的奇异动物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山海经中的奇异动物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瑰宝,记录着丰富多样的奇异动物和神话传说。
这些神秘的动物和文化传承至今,在旅游开发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的奇异动物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并分析其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一节:山海经与奇异动物山海经是一部古代文化宝库,记载了大量神秘的奇异动物。
其中,有的是残忍凶猛的魔物,如九尾狐、蛊虫等;有的是祥瑞吉祥的神兽,如龙、麒麟等;还有许多既不凶猛也不祥瑞的飞禽走兽,如狨猴、凤凰等。
这些动物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节:奇异动物民俗文化的内涵奇异动物民俗文化是指以奇异动物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包含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元素。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为这些动物编织的神话故事,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内涵。
比如,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权威和吉祥,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第三节:奇异动物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奇异动物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奇异动物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游客来到奇异动物的活动区域,可以近距离接触,感受到神秘和魅力。
其次,奇异动物民俗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丰富的传说和故事为旅游景点增加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最后,奇异动物民俗文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节:奇异动物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案例分析中国各地都有与奇异动物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景区和活动。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以其独特的石象、石猴等奇异动物景观而闻名。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峨眉山,欣赏这些奇异的动物雕塑,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类似的例子还有云南的石林、广西的龙胜。
这些地方通过开展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旅游开发,既保护了奇异动物民俗文化的传承,又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以“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Tourism Overview83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以“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吴亚亚1,2一、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概述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民俗文明传承范畴的文化遗产而言的,其是通过人们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保存并发展而来的文化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向于精神文明传承范畴。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民族、地区代代相传,具有活态性而非历史的“遗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文化的组成内容。
2001年,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开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序幕,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及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度。
特别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登封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凸显了嵩山历史建筑群在中华文明的特殊地位,实现了“申遗”成功的目标,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可忽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分为口头传述、表演艺术、民俗和节庆、文化场所、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几大类。
其中,民俗庆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式,不仅涵盖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生活的价值和方式。
因此,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地区往往容易受旅游者的青睐。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在于当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俗中的庆典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属于基于人物纪念的民俗庆典类活动,充分体现了地域民俗和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

2922017年5月下半月刊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满族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时为了拓宽旅游服务的领域,展示地区、民族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并满足旅游者了解异地民俗风情的需要。
合理的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不仅能为满族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旅游价值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满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并且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形成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
这也对满族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满族的医药、宗教、民间艺术、服饰等都是满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推动旅游发展,更为保护传承满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保障。
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到浓浓的满族风情中,满足旅游者休闲、猎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满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展,能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让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满族人喜爱各式的娱乐活动如狩猎、跳舞、摔跤等,开发各种有满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还能更多的吸引游客。
满族不仅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节日,其中大多数都带有娱乐性质,让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气息同时也参与了其特有的娱乐活动。
3.满族民俗文化体现着满族人的精神面貌满族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满族族人之间的情感。
通过参与其民俗旅游活动,对于游客来事,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地区区域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丽江古城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老的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民的故乡。
纳西族是著名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社会公认。
因此,在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成为了重要的元素。
首先,丽江古城的布局、建筑和风俗都有着浓郁的纳西族特色。
其建筑主要包括木结构的民居、水系和街巷等,这些建筑构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和发扬纳西族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任务,因为这有助于维护古城的历史风貌,增强其吸引力和特色。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其次,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也是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如纳西族音乐、舞蹈、曲艺、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形象生动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体验,这带动了丽江旅游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不能将商业化利益放在首位,应该注重文化内涵和品质,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承,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最后,纳西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是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传统的宗教文化为丽江旅游注入了禅意和灵性。
宗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加强。
政府要对宗教文化保护做出更明确的政策和措施,民众应该在传承时充分保护宗教文化的完整性和纯洁性。
在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保护和发扬历史和文化遗产,提高旅游质量和旅游体验,从而使丽江古城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旅游文化胜地。
家乡风俗的民俗旅游开发

家乡风俗的民俗旅游开发家乡是我们情感的归属地,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在家乡,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能体味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家乡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将家乡的风俗民俗进行旅游开发,让游客在体验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家乡的历史文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家乡的风俗民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这里,人们遵循着祖辈留下的习俗,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在我家乡,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会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庙会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这一天,庙会上还有各种传统节目和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家乡的风俗民俗旅游开发,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挖掘和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俗和民俗活动。
其次,要加强对本地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到制作过程和技艺的魅力。
再次,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家乡的风俗民俗故事传播给更多的游客和游客。
最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舒适、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家乡的风俗民俗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家乡,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纯朴,体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的风俗民俗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也成为我家乡经济的一大增长点。
家乡风俗的民俗旅游开发,既是对家乡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播。
通过挖掘和开发家乡的风俗民俗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家乡文化,为家乡的繁荣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家乡风俗,在民俗旅游开发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魅力,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引领着游客走进家乡的文化世界,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旅游活动来推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开发与保护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保护。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消费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旅游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的制作与销售,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历史与传统的结晶。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参与到传统的节日庆典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 增加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因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兴趣而选择前往旅游,这样就能够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对于促进地方的发展和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历史的见证。
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保护,可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防止其流失。
2. 保护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旅游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从而增进友谊和互信。
民俗开发方案

民俗开发方案背景介绍民俗,也称民间俗事,是特定日常生活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习俗、风俗、节庆等。
民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地域等特点,代表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传统、生活、信仰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精髓。
目前,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民俗文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针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和推广也呈现出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
开发目标本文以“民俗开发方案”为题,主要是针对如何开发和推广民俗文化做出研究、提出方案。
开发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通过推广和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民俗文化,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2.提高民俗文化的知名度:通过市场营销和宣传,增强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和体验。
3.提供体验式旅游产品:通过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把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别具魅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开发方案为达成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开发方案:1.建立专业的民俗文化团队首先,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民俗文化团队,负责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整理、传承和推广。
团队成员可由学者、专家和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完善相关的民俗文化法规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3.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市场营销和宣传是推广民俗文化的关键。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组织展览、举办庆典、发行图书、制作纪录片、开展微信公众号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
4.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重要手段。
可以开发主题旅游线路、举办民风民俗活动、提供定制旅游服务等,让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
5.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建立全面的民俗文化数据库,收集整理和保存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对于民间艺术、音乐、食品、服饰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该领域学者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资源支持。
结论“民俗开发方案”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
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
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5.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另外,北京“傣家村”餐厅从建筑外型、内部装横、员工服饰、饮食风味、歌舞表演均反映傣族民俗文化,形成一个“主题餐厅”。
在国外也有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宾馆,它预示了酒店的一个重要趋势��主题化,“丝绸之路酒店”、“客家宾馆”等主’题酒店一旦出现,必将比一般酒店更有特色、更具客源吸引力。
6.短期表现式: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
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开发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体现民俗文化特色的适当形式。
对于客家文化而言,原生自然式是最佳选择,即在客家聚居地区选择一个交通较为便利、围屋完整、集中、多样,山歌艺术、风土人情和饮食、土特产等均有客家特征的村落,加以适当修整,大力宣传,推向旅游市场。
在村落中若设置宾馆。
餐厅,则可考虑采用主题酒店形式,即辅以主题附生式旅游开发模式。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
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
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
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
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
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
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
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
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对客家文化而言,旅游开发直重点围绕以下内容:1.建筑方面。
展现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反映其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防御外来袭击的抵抗力的两种文化功能;2.艺术方面。
展现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外江戏)、广东梅州五华木偶戏。
1984年起广东梅州开始举办“中秋山歌”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于非客家人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在欣赏时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欣赏。
3.饮食方面。
客家菜具有威、肥、香三个特点,梅莱扣肉、白斩鸡、醋排骨、炒酱鸭等为传统客家风味名菜;还有珍珠粉和擂茶,二者与客家山歌并称客家三宝,有“不吃珍珠粉,不算到客乡”之说,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健力。
4.节庆方面。
主要有元宵举行的埔寨烧龙灯,该活动已有15O年历史,颇为壮观,也可举办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源流方面。
客家人的历次大规模南徙线路,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客家名人事迹,客家人历史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过程等等,是游客很感兴趣的内容,应尽量安排进旅游活动线路中。
1994年广东梅州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客家春秋”,是将客家源流与艺术结合起来的良好尝试。
四、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注意点1.要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
传统上客家人聚居于山区,交通不便,距经济发达的旅游客源发生地相对较远,一般孤立开发一个村落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宜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可按历史上客家人迁徙线路或与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如山水古迹等进行线路组织。
2.要开发一个理想的客家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