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考研历史学 元明清文学必备知识点10
考研历史学元明清文学必备知识点102015历史学考研知识点:元明清文学《诗文》的部分一、基本知识1、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
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2、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3、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二、主要作家与作品1、精读作品: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归有光《项脊轩志》、袁宏道《徐文长传》、张岱《柳敬亭说书》等。
2、阅读作品:归有光《寒花葬志》、袁宏道《满井游记》等。
三、思考与练习1、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古代元明清笔记
第四章话本小说一、基本知识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全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全唐代⽂学常识(1)陈⼦昂,字伯⽟,梓州射洪(今四川)⼈,主要作品是《感遇诗》三⼗⼋⾸。
其《登幽州台歌》⽤直接抒怀的⽅式倾吐怀才不遇的感情。
(2)王勃,字⼦安,“初唐四杰”之⼀(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主要作品有《王⼦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
(3)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4)王之涣,字季陵。
主要作品有《凉州词》、《登颧雀楼》。
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5)孟浩然,字浩然,襄阳⼈。
唐代第⼀个⼤量写⼭⽔诗的⼈,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过故⼈庄》、《春晓》等,集结为《孟襄阳集》。
(6)王昌龄,字少伯,江宁⼈。
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
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
后⼈辑有《王昌龄集》。
善边塞诗、宫怨诗。
(7)王维,字摩洁,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诗⼈兼画家。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园⼭⽔派代表。
主要作品有《送元⼆使安西》,⼜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
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常侍。
与岑参齐名,并称“⾼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燕歌⾏》、《别董⼤》等,后⼈辑有《⾼常侍集》。
(9)李⽩,字太⽩,别号青莲居⼠,⼈称“诗仙”。
与杜甫齐名,⼈称“李杜”。
唐代三⼤诗⼈之⼀。
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夜吴歌》、《望天门⼭》、《秋浦歌》、《宣州谢?I楼栈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集》。
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峰。
韩愈称赞说:“李杜⽂章在,光焰万丈长。
”(10)杜甫,字⼦美,⾃称少陵野⽼,曾任左拾遗、检校⼯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部。
与李⽩齐名,⼈称“诗圣”。
唐代三⼤诗⼈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唐宋元明清,各大历史朝代代表文学常识
唐宋元明清,各大历史朝代代表文学常识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文学常识是每个同学都应该熟练掌握的。
在背诵文常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背诵,这样一是不容易出错,二是有了一定的条理之后,可以按照当前的顺序往下细分,方便大家记忆了解。
先秦时期诗经四书五经风骚屈原【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被称为“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歌谣;“雅”-正声雅乐;“颂”-祭祀歌舞。
代表作品《关雎》《蒹葭》。
知识延伸:六艺指:《国风》《大雅》《小雅》《颂》;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五经:《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诗经》《周易》《礼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屈原】“风骚”代指《楚辞》与《离骚》知识延伸:《离骚》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秦汉时期《史记》汉赋汉乐府乐府双壁前四史二十四史【司马迁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赋】形成于汉代,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特征:以铺陈夸张为主要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代表作品:《七发》《大人赋》《鹏鸟赋》【汉乐府-乐府双壁】形成于秦代,兴盛于汉代,负责制作、采集、整理乐曲和歌词。
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壁”【前四史】班固《汉书》、司马迁《史记》、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Part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竹林七贤世说新语木兰诗元嘉三大家【三曹】曹操《短歌行》、曹丕《七步诗》、曹植《洛神赋》【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知识延伸:建安风骨特指“三曹”和“七子”的诗歌创作所变现出来的精神、风格、风骨。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元嘉三大家】南朝时期,谢灵运、严廷之、鲍照作品风格: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世说新语】时期:魏晋南北朝内容:纪录魏晋南北名士的轶闻趣事和玄虚清谈,同时又是这一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一、中国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诗歌和神话传说。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口头诗歌和民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赋和《史记》。
汉赋是一种具有浓厚骈文色彩的文体,其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音韵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史记》则是一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唐诗以其格律严谨、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词则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抒情写景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3、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
元杂剧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戏曲形式,其表现出的情感强烈、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明清小说则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入人心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强调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倡导新文化、新文学,鼓励作家们创作具有现代性和反传统色彩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左翼文学时期: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革命和政治斗争,强调文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丁玲、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唐宋元明清
唐代文学复习知识要点1、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2、《祭十二郎文》的作者韩愈3、享有”孤篇盖全唐之作”称谓的是《春江花月夜》4、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品《从军行》5、”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是诗人王翰的诗句6、唐代传奇创作达到极盛阶段是中唐7、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但使卢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8、继屈原之后的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9、《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10、初唐吴中四士张若虚、包融、张旭、贺知章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1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冰王13、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14、唐代的诗歌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15、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元稹16、一般以八句为完篇的律诗, 每两句成一联, 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__首联___, 第二联为__颔联___, 第三联为__颈联___, 第四联为__尾联___。
16、”大李杜”指的是__李白___和__杜甫___;17、《长恨歌》的作者是__白居易___《月下独酌》的作者是_李白____。
18、享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之美誉的诗人是__王维___。
19”温李”指的是_ 温庭筠____和李商隐。
20古诗是指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诗格律自由, 不拘对仗, 平仄, 押韵较宽,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有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体和杂言体。
21、古文运动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22、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要求严格, 常见类型有五律, 七律和排律, 一般每首八句, 律诗发源于南宋齐永明时, 至初唐时期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23、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唐代文学常识(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主要作品是《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登幽州台歌》用直接抒怀的方式倾吐怀才不遇的感情。
(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4)王之涣,字季陵。
主要作品有《凉州词》、《登颧雀楼》。
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5)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等,集结为《孟襄阳集》。
(6)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
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
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善边塞诗、宫怨诗。
(7)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诗人兼画家。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
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9)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I楼栈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
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
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
唐宋元明清文学_复习要点
唐宋元明清文学复习要点1、隋朝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代表作《昔昔盐》,他对初唐四杰有直接影响。
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人称“斗酒学士“。
2、上官仪的诗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杜审言最擅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 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
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
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有《从军行》,卢照邻有《行路难》,骆宾王有《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5、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起着比四杰更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首先在于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一开始即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文学发展史的问题,这就比四杰等人只一味提倡《诗经》,甚至连屈宋、枚马、曹王都一律加以否定要切实得多。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和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及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起,构成一个言志抒情的系列(除鲍照皆五言)。
6、“吴中四士”是指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称。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n 軍】1.官名。
东汉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
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至隋唐,兼为郡官。
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2. 唐宋时“參軍戲”的脚色名。
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宋时也称为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因此,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 笔记
明清文学明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长篇章回小说(一)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回目提示每章的主要内容,历代兴亡和战争故事是它的主要题材。
元末明初出现第一批章回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根据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经说话和戏曲艺人不断补充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
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留着“讲史”的痕迹。
如“话说”、“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艺术的特征。
回目多为对偶整齐的双句,如《三国演义》开篇▪桃园共契顿教龙虎会风云▪萍水相亲为恨豺狼当道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明君贤相的理想▪《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生活年代约在元末明初。
▪1、主要内容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是一部生动的三国历史画卷。
▪2、思想倾向1)小说主题有明显“尊刘贬曹”倾向,皇权神圣的意识。
▪“正”与“邪”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
(2)善于通过错综复杂情节表现矛盾斗争,尤善描写战争。
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
(3)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重大的进步。
▪以前的通俗小说,都是以写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性格很少注意。
《三国》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这种意识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宋元金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荣,它们偏离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
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一)话本的产生及说话艺术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活动和“说话”伎艺的日益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对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的统称。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而“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的出现,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了。
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相比唐传奇和变文,话本体裁特色在于:○1为延迟正文开讲时间,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因此汲取变文中压座文的经验,在正文之前吟诵几首诗词或讲几个小故事(诗词、小故事大都和正文相关,可以相互引发),叫做“入话”;○2说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和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3话本结尾常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残留着说唱文学的遗响;○4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故事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这是章回小说分回的起源。
2、“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只靠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及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但只是取悦皇帝大一种方式。
而唐代民间的“说话”仍保留在文献中,有讲三国故事的,有讲士子与妓女爱情故事的。
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看,唐代的说话艺术渐趋成熟,就现存的唐本看,虽然情节不够集中,语言不够通俗,但无疑使宋元话本的先驱。
古代文学笔记(除诗文部分均有)
中国古代文学Ⅳ导言元明清文学概说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定位·目标·方法定位:探路—上路—飞跃—收获目标:学习元明清文学的目标——三种能力的提高。
(1)、原典、文本的阅读能力;(2)、文学艺术的鉴赏判断能力;(3)、人文精神的汲取方法:(1)、多读作品;(2)、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结举例:戏曲: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渊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古典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成熟(小说至唐而一变,鲁迅语)宋元——话本——更趋成熟明代——长篇小说《三’》《水’》《西’》等——很高的成就清代——文言小说《聊’》《儒’》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古典小说发展最高阶段诗文词:元代百人流传明清数千之多明诗: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四千多人,《全唐诗》所收作者的两倍清诗:数以万计《全元文》作者3000余人,60巨册,3万多篇叶恭绰《全清词钞》3196家,唐圭璋《全宋词》1331家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1、政治方面2、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3、社会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世俗化与个性化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一)文学样式的主流由传统诗文变为戏曲小说,文学发展由雅趣俗。
(二)更加“人化”的文学。
(三)表现了鲜明的时代新思潮。
(四)语言表现出明显的近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五)数量多,规模大,海涵一切的集大成面貌。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四、元杂剧的内容分类五、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艺术发展社会现实两方面提供了契机。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1-(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原始歌舞周朝“优人”伎艺汉代“百戏”中之角抵1-(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1-(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元杂剧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明清笔记1
三高启(1336-1374)1.生平2.文学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3.创作:才情奔放清新俊逸歌行体豪宕凌厉奔放驰骋虽“仿古”,但“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最有可能成为大家的一个人,他被腰斩,唯一的希望湮灭了。
四台阁体、于谦与茶陵诗派1.台阁体(教材60页)三杨2.于谦(1398-145)《咏石灰》《咏煤炭》不事雕琢信手而成但有时推敲不足失之平易3.李东阳与“茶陵派”(1)生平(教材66页)(2)主张诗学汉唐宗法杜甫诗法声调(3)创作摆脱“台阁体”束缚广阔的生活视角真情实感第二节明中期诗文一李梦阳与“前七子”1.前七子教材67页2.李梦阳的文学主张(1)模拟前人诗文格调“文必秦汉,时比生态”(2)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真诗乃在民间”3.创作优:面对现实重视时政缺:拟古而不能创新学习古人只着眼于形式方法二李攀龙、王世贞与“后七子”1.后七子教材67页2.李攀龙继承“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明史·李攀龙传》)“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
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耶?”(《再与何氏书》)古乐府古体诗临摹七律七绝“高花矜贵,脱弃凡庸”尤其七绝“有神无迹,语近情深”3.王世贞“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艺苑卮言》卷3)作品数量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影响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元明清文学笔记整理
8、拟话本:三言、二拍、一行(三言“拟话本”是最高代表)又称短篇小说。文人模拟松原话本的创作,也有文人根据明代话本改变的创作,不是说话艺术的底本,而是成为供案头阅读的白花短篇小说。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9、“三言”:是指由明代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汇编整理)它“极摹人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合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元明清文学
名词解释:
1、话本:指唐宋时期,讲故事时“说话”一人所用的文学底本,“话本”实际上是一种“白话小说”,由入话、正话、结尾等部分构成。题材内容有灵怪、公安、爱情故事等、由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等种类。话本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到宋元时期才渐趋成熟。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的前身是唐传奇,是小说的成熟阶段。
4、南戏:流行于温州、浙江一带的戏曲,大约产生于两宋易替之际,称作“南曲戏文”,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声腔轻柔婉转。题材多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成熟的标志是《琵琶记》,四大南戏:《荆钗记》、《拜月亭记》、《刘志远白兔记》、《杀狗记》等。
5、散曲:金元时期我国北方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代表作有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6、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源自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
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
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
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
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
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
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
明清古代_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前后文学发展特点:明初繁荣、中期低谷、后期变革复苏、跃动(1明前期文学①明初文学繁荣:由于元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宋濂、高启、刘基等文人,《水浒传》《三国演义》出现;②明初到明中期从繁荣—低谷。
原因:(A治专制:废除宰相、大兴党狱、特务统治、削藩等;B文化专制:提倡程朱理学;C思想高压:治本于心,其用无穷,实行“八股取士”,大型文字狱,笼络文人)还有文人自身的原因,精神匮乏。
(2明代后期:文学的复苏、变革、跃进期。
首先表现在小说领域,其次为戏曲、诗文原因:1、商业经济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形成了市民化的读者群。
带来了文人士子世俗化。
导致文学作品商品化;市民的情趣、生活、审美、形象进入到文学作品中。
2、进步的社会思潮的推动。
王阳明《心学》;出现了泰山学派(李贽等人),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张人人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3、文学自身的原因。
小说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走向成熟的实机已到;小说戏剧能更广阔、更灵活的反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小说戏剧更有形象的具体性和感人性特点。
二、发展的:小说——戏曲——诗文第二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两个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志的《三国志著》二、七实三虚:清代的章学诚认为《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来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三国》以虚运实,表达出政治伦理思想、人民对明君仁政的渴望心理和作者的审美理想。
三、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1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刘备”仁德爱民”是汉之苗裔。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汉贼”。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2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的表现。
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
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
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
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
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
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
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陈子昂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
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
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
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
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第一节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
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
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
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
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
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二、王维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
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
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
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
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节边塞诗派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高适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也歌颂了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塞下曲》抒写了诗人向往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
《蓟中作》、《蓟门五首》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又批评了朝廷的政策。
除边塞诗外,高适早年诗歌中还有一些抒发怀才不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