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版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卷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12月份)带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2. 曾国藩家书记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
材料表明()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B.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D.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3.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4. 如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5.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
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
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B.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C.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D.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6.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战争后,开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
这些银行的设立()A.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B.说明西方侵略中国方式有所改变C.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D.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影响中国发展7. 如表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8. 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
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
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3.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
据此推断,该时期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D.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5.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
这反映出A.贵族生活被全社会效仿B.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C.宗法制对社会影响深刻D.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7.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行政管理有力B.农业发展需要C.社会政局稳定D.生产工具改进9.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化学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高一联考化学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古代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描述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石灰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B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变C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很多美轮美奂的自然现象都与胶体有关,例如天上的云朵、雨后的彩虹等。
下列有关3Fe(OH)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煮沸的NaOH 溶液中滴加饱和3FeCl 溶液制备3Fe(OH)胶体B .可通过丁达尔效应区分3Fe(OH)胶体和3FeCl 溶液C .制备3Fe(OH)胶体时应不断搅拌,加速扩散D .制备3Fe(OH)胶体时应煮沸至产生红褐色沉淀时停止加热3.在无色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 .224K Mg SO Cl ++--、、、B .33Na Fe NO Cl ++--、、、C .2234Ba Na NO SO ++--、、、D .23Ca K ClO NO ++--、、、4.化学用语能方便、快捷的解释化学问题,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双线桥的表达错误的是( ) A . B .C .D .5.下列物质的用途和性质描述均正确,但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6.下列溶液中所含()c Cl -最大的是( )A .1500mL0.2mol L NaCl -⋅溶液B .12100mL0.3mol L BaCl -⋅溶液C .131L1mol L KClO -⋅溶液D .1350mL0.1mol L FeCl -⋅溶液7.铜是一种不活泼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置换出2H ,但其溶于稀硝酸,反应原理为232Cu NO H Cu NO H O -+++++↑+——(未配平),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NO 为氧化产物B .该条件下的氧化性:23NO Cu -+>C .可推测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盐酸D .理论上每收集到2.24LNO (标准状况下),溶解Cu 的质量为9.6g8.下列关于含氯元素的物质性质实验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气溶于水配制氯水:22Cl H O ClO Cl 2H --++++B .氯气溶于热的NaOH 溶液中制备氯酸钠:232Cl 2OH ClO Cl H O ---+++C .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2CO :22232ClO CO H O CO 2HClO --+++D .将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232Cl 2Fe 2Fe 2Cl ++-++9.设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7gOH -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A 0.9NB .每有21molCl 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一定为A 2NC .常温常压下,由CO 和2N 组成的28g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A 2ND .标准状况下,222.4LH O 与足量22Na O 充分反应生成2O 的分子数目为A 0.5N10.实验室存在碳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某实验小组为测定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实验。
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西汉初期,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后,汉武帝时期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经济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政府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政策,故C选项正确;材料“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可知,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会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并未涉及相关裁减机构和人员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时期,故D选项错误。
2. 以下标志代表不同的国际组织,中国没有参加的是参考答案:C3. 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
”此处的“历史贡献”是指A.实现了民族B.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C.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参考答案:B从材料“民族革命”“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族,故A项错误;CD项是政治革命的内容,故排除。
点睛:材料“民族革命”“历史贡献”是解题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辛亥革命在民族革命方面的“历史贡献”。
4. 俄罗斯学者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其采取的方式越是残酷和无情”。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12月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蓝细菌和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A.都有拟核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C.都有线粒体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2.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化学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A TP、脱氧核苷酸、线粒体外膜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②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均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间相互识别有关③酶、激素、A 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④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⑤细胞内的[H]都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⑤3.图为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其水解产物为氨基酸B.若②为脂肪,则其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C.若③为蓝藻的遗传物质,则其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4.科学家对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提出假说和科学验证的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家制备纯净细胞膜的过程中,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B.在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两层的实验中利用了磷脂分子头部的疏水性C.罗伯特森所描述的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D.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5.有一种胞间连丝的形成是因为在高尔基体小泡融合形成细胞板时被伸入其间的内质网膜阻止而形成的。
如图表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如甲图中的激素起作用时B.图乙中③与特定受体相结合,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及选择透过性的特点C.图丙中的④表示胞间连丝,只能传递信息不能运输物质D.胞间连丝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6.某同学用黑藻、菠菜、番薯等植物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从而得出“绿色植物的活细胞中都有叶绿体且细胞质都能流动”这一结论。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 先代贵族B. 功臣C. 王族D. 少数民族首领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A. 诸侯B. 大宗C. 小宗D. 卿大夫3.“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 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 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4.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5.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A. 赞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B. 赞同分封制,赞同郡县制C. 反对分封制,赞同郡县制D. 反对分封制,反对郡县制7.如图是秦阳陵虎符。
虎符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____,左才阳陵”。
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空缺部分应是()A. 皇帝B. 丞相C. 御史大夫D. 太尉8.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鲁山一高高一年级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3.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
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B.土地私有制的产生C.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D.“初税亩”的实施6.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主张体现了A.天人合一观念B.朴素辩证思想C.逍遥自由观念D.朴素唯物史观7.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
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
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附详解)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的“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
同时西周又分封了周公儿子到鲁地,分封姜子牙到鲁国北部。
西周此举()A.确立了贵族世袭的特权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C.旨在加强控制东部地区D.适应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出现了“公室”与“私家”的争斗,鲁国一度出现“公室卑,三恒强”“四分公室”的现象,再有齐国的“田氏代齐”、晋国的“三家分晋”等。
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B.民族交融逐步加快C.分封体制不断强化D.思想文化日益繁荣3.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4.汉武帝下令对普通手工业者的资财,每4000钱收税120钱,叫一算;而对商人的资财,每20就收一算。
对普通人的辂车,一车收一算;而对商人的辂车,则一车收两算。
这体现了汉武帝()A.比较重视工商业发展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以行政抑制商业发展D.实行手工业官营制度5.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
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
由此可见()A.胡汉矛盾无法缓解B.汉族文明相较而言更先进C.胡汉文明存在交流D.南北的建筑样式走向统一官僚政治转变,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故B排除;C.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故C排除;D.材料也没有反映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故D排除。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名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名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重要的人类遗址。
皇城台是遗址的核心区域,供社会上层人士居住,最高等级的墓葬也在皇城台之上。
中下层人士则生活在城内的其他山峁之上。
据此可知,石峁文明()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呈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C.领先于中原其他文明D.已经形成君主专制国家2. 西周初期的井田制下,“公田”收益归天子或者是管辖的贵族所有,“私田”收益则归属于百姓自己,这种制度相较于之前要求百姓将耕种所得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上贡给天子和贵族的做法,有了极大的进步。
材料意在说明西周初期的井田制()A.刺激了百姓的生产热情B.确立了土地的国有属性C.剥夺了诸侯贵族的权益D.开启了集体耕作的模式3. 武王伐商后,颁布《世俘》,文中说周人已完成天所授予的“克商”大任;周人克商是在效仿殷商先人受天命伐夏的政治义举,以会同诸侯的方式昭告天下,周人“宅兹中国”。
据此可知,西周()A.神权与王权开始结合B.沿袭了商朝的政治制度C.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D.极力构建政权的合法性4. 孟子对战国时期的某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评论道,(这一主张)否定了亲情和家庭的特殊性,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就等于没有父亲,没有君主,这样的社会将变得混乱无序,这样的人如同禽兽一般。
孟子评论的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A.老子B.墨子C.韩非D.荀子5.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有土地数量大、质量优,由中央内史(后为治粟内史)统摄。
国有土地的收益成为国库收入的主要财源之一。
秦简《仓律》中有五条关于国有耕地管理的立法,国家还指定了国有耕地的种子,规定了耕种方法和使用刑徒等来统一耕作。
秦国这一做法()A.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D.促进了庄园经济快速发展6. 秦兼并巴蜀后(公元前316年),便以巴蜀地区为基地,将“羌”“冉”“笮”“徙”“邛”“僰”“濮”等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例证。
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将“诗仙”李白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及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一众文人墨客在乱世里的辛酸无奈也得以客观真实地展现。
李白的自由不羁、酒脱恣意是真,但嗜酒如命、幼稚糊涂也是真:高适的沉稳谨慎、脚踏实地是真,但严肃冷峻、执拗固执也是真。
高适虽年少资质平庸,但他始终未曾放弃。
直到晚年终于开始在仕途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正是因为影片塑造这些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打破了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
因此,观众看到的高适,更像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从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到中年时的失落愤懑,以及对于朋友李白时而尊敬仰望、时而恨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十分真实。
或许这些“成长型”英雄并不完美,但他们身上依然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将青春与激情融入对理想的表达中.构筑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人物的塑造之外,《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精良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剑的身影,还是他写出《将进酒》时。
乘着仙鹤扶摇直上所看到的如梦似幻的景象,这些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颇具浪漫色彩的瑰丽想象被直观地呈现于荧幕之上.激荡得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致力于呈现大唐气象万千的风貌,让观众们多角度、沉浸式地同时体验到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
三维动画是影片的主要呈现形式,将人物和场景刻画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在此基础上,电影还别具匠心地将二维水墨场景穿插全片,在恢弘盛景之间,更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学轻柔写意又不失色彩的韵味。
多种形式结合,将一个个细节拼合成大唐的全景长卷,时代磅礴史诗感扑面而来。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题同步训练免费试卷
选择题先秦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要实现“德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个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
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德治,将“仁”作为思想核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A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所列思想不符,排除C;韩非子轻视道德,排除D。
选择题汉武帝时,董仲舒作《天人三策》,对战国以来的古今治乱之道和天人关系问题作了系统地阐述。
这做法A.解决了社会危机B.消除了道家影响C.推动了儒学发展D.抵制了佛教传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系统的阐述了其新儒学的主张,推动了儒学的发展,C正确;A说法夸大新儒学的作用,排除;新儒学对道家思想有吸收,B排除;此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D 排除。
故选C。
选择题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汉武帝时期设立②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③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太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五经”,汉武帝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①②正确;“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才出现,③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官学,不属于地方教育,④错误。
选项A正确;B、C和D项错误。
选择题某一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该农书是A.B.C.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B项正确;《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其内容不包括公元之后的农业科技,A项错误;《王祯农书》记述的是元代即13世纪前后的农业科技,C 项错误;明代的《农政全书》是对17世纪以前我国农业科技的总结,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21版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 .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 .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 .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2. (2分) (2016高三上·武邑月考) 图是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从中不能读出()A . 陶器制造较发达B . 人文思想较浓厚C . 城邦民主较完善D . 公民有强健体质3. (2分)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A . 自然法B . 《十二铜表法》C . 公民法D . 万民法4. (2分)(2019·余杭模拟) 史载,西周时诸侯国用人以“亲亲”、“贵贵”为标准,这体现出的原则是()A . 分封制B . 宗法制C . 官僚制D . 中央集权5. (2分)《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 嫡长子继承权B . 等级关系森严C . 神权强化王权D . 血缘政治色彩6. (2分) (2020高一上·辽阳月考) “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这反映了秦朝()A .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 .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 .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7. (2分)(2019·浙江模拟)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
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
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
这表明政治制度()A . 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 . 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 . 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D .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8. (2分)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A . “立嫡以长不以贤”B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9. (2分)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期中)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的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
这一规定()A .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B .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 . 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D .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10. (2分) (2016高一上·兰州期中)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A . 《十二铜表法》制定B . 罗马公民法的制定C . 罗马万民法的形成D . 《民法大全》的编成11. (2分) (2017高一上·广州期中) “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
若以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A . 改变了原有社会制度B .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C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 . 保障了工人农民的权益12. (2分)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在“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最可能的是()A . 筹集税款B . 任命大臣C . 招募军队D . 干预立法13. (2分)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材料体现了()A . 民主共和B . 中央集权C . 地方分权D . 分权制衡14. (2分) (2017高一上·会宁期中) 美国的一份法律文献规定:“凡出生在美国或归化的美国人都享有公民权”,“各州不得以种族、肤色和曾经是奴隶身份为由限制公民的选举权”。
对这些条款的不正确解释是()A . 废除奴隶制度为基础B . 保护黑人的公民权C . 根本上消除了种族歧视D . 发生在美国内战后15. (2分)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1871年德国全国410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3.9%.1910年德国全国人口6492.6万,农村人口占40%,城镇人口占60%.这说明()A . 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B . 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变革C . 德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D . 市场统一推动了德国生产力发展16. (2分)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19世纪中期,受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德意志地区自上而下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A . 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B . 满足农民土地需要C .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D . 对外殖民扩张获得成功17. (2分) (2018高一上·通榆期中)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A . 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B .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 .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18. (2分)假如你生活在1859年,下列社会现象你可能观察到的有①俄国公使在北京游历②美国军舰在汉口江面游弋③法国传教士在广西传教④中国的外交部门挂着“外务部”的牌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C . ①②③D . ②③④19. (2分) (2019高一上·南海月考)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海防论认为:“日本近在户阔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久之患”,因此极力主张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建设:而塞防论则认为不可忽视西北危机,力主收复新疆。
这说明()A . 中国东南沿海的外患威胁比较大B . 清朝政府昏庸无能,官底腐败C .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 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20. (2分)(2017·娄底模拟) 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肤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A .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B .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C .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D .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21. (2分) (2018高一上·福州期中) 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
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A . 分裂割据,反对革命B . 各省响应,共同反清C . 投靠列强,破坏革命D . 党内合作,共同反帝22. (2分)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 .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B .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 .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3. (2分) (2016高二上·吉林期中)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A .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 .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C . 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 . 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24. (2分) (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
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A .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B .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C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D .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25. (2分) (2018高一上·宁夏期末)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次会战是()A . 淞沪会战B . 太原会战C . 徐州会战D . 枣宜会战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0分)26.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
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
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
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