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合集下载

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1)概述与出行生成预测

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1)概述与出行生成预测

精选2021版课件
28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回归分析法
(3)参数标定
p1
1 x11 x1n
P=XB
P
p
2
X 1
x21
x2n
X’P=(X’X)B
p
m
1
xm1
xmn

其中可以证明: 当各变量Xi线性无关时,矩阵
(X’X)可逆
b0
B
b1
(
X
T
X
)1
X
T
P
精选2021b版m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17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类型分析法 (3)家庭类型划分
[案例]:英国伦敦1963年交通规划家庭类型划分 1)年收入(英镑)划分为6级
收入级别 收入范围
1 <500
2 500~ 1000
3 1000~ 1500
4 1500~ 2000
5 2000~ 2500
6 >2500
类型分析法 (3)家庭类型划分
[案例]:英国伦敦1963年交通规划家庭类型划分 3)拥有车辆数划分为3类 0辆,1辆,≥2辆
根据以上划分可以看出,伦敦1963年规划把家庭 划分为6×6×3=108类
精选2021版课件
20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类型分析法
(4)模型
Pi as N si Ni as si
类型分析法
[例题]
解:由题设知预测未来家庭总数Ni=8000,由类型 分析法模型得
Pi as N si Ni as si 8000 (2.5 0.02 2.9 0.05 9.0 0.03) 34678

道路交通规划基础2四阶段法

道路交通规划基础2四阶段法

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交通产生、吸引量,如假定其是
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
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ü 把现状已有的交通小区的产生、吸引量乘上增长率,得
到各小区未来年的产生、吸引交通量。
ü 增长率法特点:简洁方便。但是增长率确定过于粗略,
精确度较低。
Page 11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步行
自行车 汽车 摩托车
公共汽车 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1.转移曲线:
根据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绘制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与 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特点是简单直观。 2.函数模型
线性模型(最为简单) Logit模型
Page 34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一:出行生成(交通的产生与吸引)
2. 原单位法: ü 是将单位交通源产生的平均交通量作为原单位,将原单位
与总单位数量相乘而得到整个研究地区的总生成交通量。 ü 常使用的原单位有:居住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就
业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类型的家庭每户平均 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用途土地单位面积平均产生的交通量。 ü 原单位的现值是从OD调查结果中分析得到。最常用的方法 是函数法。
OD交通量
个人属性
轿车利用层
方式选择层
公交利用层
轿车
公交车
Page 32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选择类型
3.集计选择:以交通小区为单位
4.非集计选择:以个人为单位
5.二者择一
步行、自行车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给居民出行带来种种困扰。

如何经济高效地组织城市交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出行行为进行分析。

一、需求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需求主要由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就业分布等因素所决定。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交通需求的基本因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的有限性,交通需求也相应增加。

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交通需求的升级,人们更加追求舒适和私人化的交通方式。

就业分布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影响巨大,合理的就业布局可以减少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行为也受到个体效用理论的影响。

便利性、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安全性是决定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个体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会权衡不同交通方式对上述因素的影响,以追求最大化效用。

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公共交通可能会因为避免交通堵塞和寻找停车位的麻烦而成为首选;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私家车,可以提高灵活性和舒适性。

二、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供给主要包括道路、公共交通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和建设成本的高昂,道路资源短缺是制约城市交通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有限资源下,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对于交通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

发展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可以分担私家车的通勤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还要考虑交通拥堵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交通拥堵不仅会延长行驶时间,还会增加燃油消耗、污染排放等成本。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制度,包括交通信号灯优化、交通拥堵预测和调度等措施。

此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车辆分时分段使用也是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例如设立交通限号、拥堵通行费等。

三、政府的角色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需要考虑到政府的角色和职责。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城市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成为了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交通出行量也随之增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交通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率不断上升,对道路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加剧了交通需求的增长。

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都需要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为城市交通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交通供给分析交通供给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为满足交通需求所提供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交通供给的分析主要从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供给的基础。

城市交通网覆盖范围越广,交通连接越便捷,交通供给越充足。

其次,交通设施是满足交通需求的重要条件。

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对于城市交通供给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交通服务是衡量交通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交通服务包括公交车运力、出租车服务质量、交通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交通体验。

三、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城市交通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对交通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公共交通运力有限等问题成为交通供给不足的表现。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供给的建设难度较大。

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且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城市交通规划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交通供给水平,规划者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以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第5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第5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21
5.3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3.1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 (1)出行目的 )
出行目的不同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化较大的原因,是因出行目的的不 同,对交通方式的服务质量要求不同 。
表5-3-1 2005年北京市区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结构
(1)出行速度与时耗 )
出行时耗包括路途行驶时间、中转换乘时间以及候车时间。除了 车速影响行驶时间,换乘次数增多会导致换乘时间增加,与候车时间 增加一样导致出行时耗的增加。 到达时刻的准确性,对于不允许迟到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很 大。因为准时性是一个概率问题,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依据经验,将 准时性概率转化为时间补偿,纳入到总出行时间中加以考虑,因此我 们把准时性因素也并入到出行时耗的范畴中。
平均的出行距离(英里) 11.36 12.11 7.84 7.02 28.26 6.00 43.08
20
5.3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地区特性与交通方式选择有着较强的关系,地区特性指 标主要包括居住人口密度、人口规模、交通设施水平、地形、 气候、停车场和停车费用等。 因平日和公休日的交通目的差异很大,因此交通方式选 择特性也就不同。 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原因有多种,如果不考虑不同地区 之间的差异,在一个城市内主要影响因素有出行需求特性、 交通方式特性、个人及家庭属性等。
1752表521不同度量方式下的交通结构交通结构类型度量指标单位优点缺点出行方式结构出行量人次反映全方式出行优先级交通方式构成通过交通调查得到模糊了次要级交通模式比重乘行方式结构反映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客运量的构成通过统计资料方便获未考虑运距因素客运方式结构客运周转量人公里考虑各种方式客运量运距的客运周转量构成客观反映交通结构交通统计资料要求较高1852不同的国家和城市有不同的出行模式和出行结构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焦自玲:201430610049 王 悠:201430610005 汤 静:201430610047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 城市交通运输:就是城市区域系统内和城市 间,利用运输工具,通过时间的延迟、空间 的占用,将客货的发生点和消失点联系起来 ,使客货发生位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停车场 维修站 加油站 车站
交通标志 交通信号 信号灯
驾驶员 乘客 行人等
城市交通系统的总体结构
• 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 目标 • 目标:沟通城市中各个功 能组成部分,在安全、经 济、迅速、方便、低公害 的条件下提供最大服务, 使城市成为动态的有机整 体。 •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 目标又可分解为三个子目 标:提高社会效益、提高 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 。
• 1.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边界 • 在确定边界时,主要考虑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站点,要划分 到综合交通枢纽的范围内。 • 分界点确定原则: • (1)现有城市和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地理边界; • (2)各运输方式管理系统划分的行政边界; • (3)使划分到枢纽范围内的各种设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 (4)考虑组成枢纽的站点包括分解站点的等级及运量规模对 枢纽的影响,使枢纽工作有较强的可控性和独立性; • (5)满足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功能要求; • (6)民航的机场等设施既要满足城市对外交通的要求,又要 保持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 分类:城市内站点,城市边缘站点,城市外站点。
• 二、城市交通流量分析
• • • (一)城市交通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在道路上所通行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分为车流量和人流量。 1.城市交通量的时间变化

北京市某交叉口交通量和时间关系
日本和欧洲大城市平均小时交通量的变化

组团城市交通需求预测_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组团城市交通需求预测_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86 规 划 师 P L A N N E R S
们在基于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 结果的基础上对各交通区吸引量进行调整。
通过比较仅以路网和交通需求平衡为基 础的湖州市组团区域间的分布交通量和湖州 市区域间的预测分布交通量,可对湖州市各 交通中区的交通吸引量作相应调整。调整公 式为:

2.3 对规划期限内交通需求预测量的 调整
利用双约束重力模型,将各交通中区居 民的交通需求预测值在规划路网上的分布情
况( 无区间分布约束的条件下) 进行分析,可 以看出,仅以路网和交通需求平衡为基础的 湖州市组团区域间的交通量明显高于采用上 述方法预测得出的湖州市区域间的分布交通 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基于土地 利用性质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没有考虑 到城市组团间居民出行分布的“约束”条件。 这些“约束”条件有:①城市采用组团式发展 模型而对区域间居民出行分布产生的影响, ②城市构成要素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对各交 通中区交通吸引量的影响,③城市组团区域 之间道路网络对区域间居民出行吸引的制约。 这些“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 在组团区域间的交通吸引量,影响了对各个 交通小区交通吸引量的预测,因此,需要我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是根据城市交通系统 及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状预测未来,根据交 通历史数据、客观资料和逻辑推断,寻求交 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分析未来趋势。交通需 求预测涉及城市的经济、人口、土地使用性 质等各个方面,要准确把握城市交通这个复 杂系统的特征,对交通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 就需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理 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统 一的研究方法。
The Forecast of Traffic Need in Cluster Cities/Li Wenyong,Yang Min,Chen Xuewu,Wang Wei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密度不断增大,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快速、环保的交通方式,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背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

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出行品质,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改善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庞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经超过5000公里。

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更是超过10000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将会继续扩大。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将加快城市交通流动,降低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

再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将推动城市土地价值提升,带动周边地产开发。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交通问题将长期存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规模。

大城市的人口基数庞大,对交通需求量大,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庞大。

再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差异性。

不同城市的交通状况和需求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动力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发展需求、交通出行需求、环境保护需求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技能需求、素质需求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能力。

建议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导,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继续壮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发展现状、基本要求、技能需求、素质需求、未来发展前景、持续增加、高素质、培训、引导。

1. 引言1.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是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于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主要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城市交通规划、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环境。

未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

培养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将变得尤为重要。

建议加强对这些人才的培训和引导,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北京工业大学毛海虓【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实践,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要概述各部分基本内容及分析要点。

【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一. 概述图1: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以相关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构建为基础,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近期交通改善等规划全过程,在如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①系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内在关系,剖析城市交通出行特性;②深入分析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预估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有效支撑交通规划方案的构建;③分析、论证、评价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指导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保障交通规划编制成果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贯彻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以城市交通特性和供需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并通过“源与流”、“供与需”、“行与停”等辩证关系的统一,将几部分内容融为一体。

其中以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重点,突出城市交通出行特性与交通系统方案(“供与需”)的协调,涵盖了对机动车、公交(含常规公交、轨道)、自行车等交通子系统的诠释。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⑴城市布局特性、交通出行特性、交通网络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够,由此交通症结的把握不准,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有的放矢;⑵交通分析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规划只关注交通系统的论证,忽视交通“源与流”的辨证诠释;或只关注道路系统的评价,而缺乏对公交、停车、交通服务水平、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的系统分析。

上述缺陷均直接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进行探讨,旨在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需求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是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它通过对城市交通状况、人口分布、出行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以确定规划的目标和重点。

以下是需求分析的几个关键要素。

1. 城市交通状况城市交通状况是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指标,包括交通拥堵程度、交通流量、道路条件等。

通过分析交通状况,可以确定哪些区域和道路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以及该如何优化道路网络和交通组织,提升交通效率。

2. 人口分布与密度城市人口分布与密度对于公共交通需求有很大影响。

人口密集的区域通常需要更为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因此,对城市人口分布和密度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

3. 出行特点和需求不同城市的居民出行特点和需求存在差异,需求分析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例如,一些城市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对无障碍公共交通需求较大;而另一些城市存在大量通勤需求,对地铁和快速公交等高效交通方式的需求较大。

因此,需求分析应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出行特点和需求。

二、设计原则与方法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性。

1. 综合交通模式现代城市的公共交通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交通模式,例如地铁、公交等,而应综合利用各种交通模式,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

例如,可以将地铁与公交、自行车共享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提供更为便捷和灵活的公共交通服务。

2. 饱和度与覆盖度平衡公共交通路网的设计应兼顾饱和度和覆盖度。

饱和度指的是公共交通线路的运力和服务质量,覆盖度指的是公共交通网络的到达率和线路密度。

两者都是衡量公共交通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在规划设计中平衡考虑。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交通需求分析4.1前言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作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模型,进而预测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下的交通流量,为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4.1.1交通需求分析的内容运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居民出行分析、暂住人口变动分析、对外交通枢纽交通分析、客运交通分析、货运交通分析、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分析、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分析、路网流量预测八部分。

重点对居民出行分析、对外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资料分析的结论,对未来规划道路网的可能交通量分布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

4.1.2交通需求分析遵循的原则交通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交通需求分析应遵循如下原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客运出行基本交通特征规律·与土地利用相互配合·反映政策的敏感性4.1.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交通需求分析是对城市的未来状况进行定量描述,能否正确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对现状交通资料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合理结论。

本次交通需求分析建立在如下基础:·城市总体规划·道路基础资料、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有关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相关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工程专项规划资料4.1.4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预测分析年限保持与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4.2 居民出行分析运城市居民分为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现状暂住人口比例较小,根据以往在各地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经验表明,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出行特征虽有所差异,但差别不大,同时,考虑到暂住人口的发展,到2020年,暂住人口的交通特征将与常住人口趋于一致,尤其在对交通设施的使用上。

本次需求分析中,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按同一交通特征考虑。

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分析_图文.

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分析_图文.

do :i 10. 3969/.j issn. 1005 152X. 2010. 13. 001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分析杨远舟 1, 2, 毛保华 1, 2, 刘明君 1, 3, 赵宇刚 1, 2, 蒋文1, 2(1.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44;2.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交通复杂系统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100044;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 , 北京 100038[摘要 ]论述了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 8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 , 阐明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

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梳理其内在联系 , 为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综合运输 ; 框架分析 ; 运输体系[中图分类号 ]F51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52X(2010 13-0001-03Fram e w ork Analysis of the M odern Com prehensi v e Transportation Syste m of Chi n aYANG Yuan-z hou 1, 2, M AO Bao-hu a 1, 2, LIU M i ng-j un 1, 3, Z HAO Yu -gang 1, 2, JIANG W en 1,2(1. Integrated Transport Research Cen ter of Ch i na , Beiji ng J i aotong Un ivers ity , Beiji ng 100044; 2. MOE Key Laboratoryf or Urb an Trans portati on Co m p l ex Syste m s Theory and T echnol ogy , Beijing J i aotong U nivers it y , Beiji ng 100044; 3. In stit u te of Co m preh ens i ve Tran s portati on, Nati onal Devel opm en t and Refor m C o mm issi on , Beiji ng 100038, Ch in aA bstract :The paper i ntroduces t he m a i n contents o f the e i ght co m ponents of the m odern co m 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 mo f Ch i na and elaborates on the ir interre lati onships . M oreove r , re lated stud i es can f u rt her clar if y t he content of t he construction ofcomprehensi ve transpo rt syste m and stra i ghten out t he i nte rnal co m plex ities , prov i d i ng reference for f uture progra mm i ng and i m p l ementation .K eyword s :co m prehensive transporta ti on ; fram e w ork ana lysis ; transportation sy stem[收稿日期 ]2010-06-21[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6CB705507; 北京市教委产学研联合博士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B J 2009-04;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科技创新基金(141080522[作者简介 ]杨远舟 (1982-, 男 , 苗族 , 湖南邵阳人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综合运输发展理论研究 ; 毛保华 (1963-, 男 , 湖南祁阳人 , 博士 , 教授 , 博导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城市轨道交通系主任。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需求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是在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状况和居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需求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规模和分布: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例如,人口密集的区域需要增设地铁或轻轨交通系统,而人口相对较少的郊区可以设置巴士或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

2. 出行需求和目的地分布:分析居民的出行需求,包括上下班、购物、娱乐等方面,确定主要目的地的分布情况。

在规划公共交通路线时,应重点考虑连接这些重要目的地的线路,并确保线路的覆盖面广。

3. 交通拥堵情况:分析城市的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确定哪些区域存在交通压力大的情况。

针对拥堵区域,应考虑增加公共交通线路的投入,以减轻交通压力。

4. 环境保护需求:城市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因此在公共交通规划中应考虑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如发展自行车道、设置自行车租赁站等。

二、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下为一些常见的设计考虑因素:1. 线路规划: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公共交通线路,覆盖主要目的地,并与其他线路有良好的衔接和转换。

同时,要考虑线路的通行容量,以及现有交通网络的补充和完善。

2. 车辆配置:根据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出行需求,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进行配置。

可以选择地铁、巴士、有轨电车等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并根据不同线路的客流量合理调配。

3. 站点设置: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站点,站点应分布均匀,并与周边交通网络有良好的衔接。

站点设计应方便乘客进出,并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和必要的设施。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则之交通需求预测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则之交通需求预测

3.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法时根据调查资料,建立生成量与其主要影响因 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通过对主要 影响因素的预测,进而预测交通生成量.
回归的形式有多种,自变量有一元也有多元,函数关系有 线性也有非线性。
在交通生成预测中一般以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为自变量,如 交通区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数、就业岗位数、各类土地利 用面积等。
出行产生量:由家出行的全部家庭端点数和货物出行的全
部起点数之和。换句话来说,单位时间内某一分区的出行 产生量等于家庭端点在这个分区的由家出行数,与起点在 这个分区的非由家出行和货物出行的出行数之和。
出行吸引量: 由家出行的全部非家庭端点数,与非由家 出行和货物出行的全部终点数之和。或者说,单位时间内
由于一个分区的交通出行发生量主要是由这个分区的土地 利用形态决定的,而起讫点的概念与用地形态没有关系。 从起讫点的概念出发,无法由分区未来的用地模式预测分 区的交通出行发生量。因此,后来交通学家们提出了产生 点和吸引点的概念.
产生、吸引交通量与生成交通量的关系
PA 1 1 2
…...
i
…...
m
合计 A1
2.50
平 均
2.00
1.871.751.661.942.072.041.951.781.721.60
出 1.50
1.37

1.12
1.09
次 1.00 数 0.50 男
0.70
()
0.00
6~10 16~20 26~30 36~40 46~50 56~60 66~70 年龄段
2.00 1.50 1.00 0.50 0.00
1.原单位法/生成率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OD调查中,可得出单位用地面 积(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交通生成量,如假定其 是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 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

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

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容量,缓解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模型构建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城市道路交通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交通流量。

交通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拥堵程度和交通效率。

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是用于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容量的数学模型。

它通过对道路流量、速度和密度的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二、模型构建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道路基本参数、交通流量、行驶速度、交通需求等。

1. 道路基本参数道路基本参数包括车道数、道路宽度、车道宽度、交通分道、交叉口数量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容量。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到道路的基本情况,为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2. 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段的车辆数量。

交通流量的大小受到交通需求和道路容量的限制。

通过交通流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到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分布情况,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3. 行驶速度行驶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

行驶速度的大小受到道路状况、交通流量和交通管理的影响。

通过对行驶速度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状况,为模型的研究提供依据。

4. 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量。

交通需求的大小受到人口、经济、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交通需求的测算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的交通需求状况,为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三、模型应用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可以用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优化等方面。

1.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的过程。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分析模型,可以评估不同方案的交通容量,选择最优方案,并预测未来交通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则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货物和人员运输的方式和手段。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方法及实践等方面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进行详细探讨。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城市:城市是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文化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3)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城市基础设施辐射区域。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建设和发展都要遵循城市规划的要求。

(4)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是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测和评估等环节组成的完整体系。

1.2 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预测分析:通过对城市发展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预测,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等因素,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设计。

(3)规划评价: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规划实施的效益等方面。

(4)规划调整: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对城市规划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货物和人员运输的方式和手段。

(2)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指用于交通运输的设备,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

(3)交通设施:交通设施是指为交通运输提供服务的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等。

城市交通规划的关键要素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的关键要素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的关键要素分析一、引言城市交通规划是指针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和设计工作,旨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有许多关键要素需要综合考虑,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二、人口与城市规模人口和城市规模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规划者需要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确保交通系统能够满足人口的出行需求。

此外,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规划者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规划,合理布局交通设施,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交通需求与出行模式交通需求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而出行模式则是交通需求的体现。

不同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出行模式存在差异,规划者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和习惯,以及不同群体的出行特点,从而根据需求合理规划交通系统。

例如,对于人口密集的商业区,规划者可以优先考虑建设公共交通设施,以减少私家车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而对于居住区较为分散的城市,规划者则需要考虑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四、交通设施与道路网络交通设施和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核心要素。

规划者需要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出行模式,合理规划交通设施的布局和道路网络的建设。

交通设施包括公交站点、地铁站点、停车场等,规划者需要考虑设施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人口的出行需求。

道路网络则包括主干道、支路、环线等,规划者需要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组织形式以及与其他交通设施的衔接等因素,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五、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规划者需要在规划交通系统时,充分考虑交通安全问题,包括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同时,规划者还需要考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交通对空气、水质和噪音等方面的污染。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一、概述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内部人口和物流流动的必要渠道,在不断变化的城市中,保证公共交通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是城市交通运营的关键。

公共交通是服务于城市的公共设施之一,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合理和可持续性,需要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与供给进行系统性的平衡分析。

二、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是想要保持城市交通妥善运转的起点,该分析需要考虑下列因素:1.人口和人口密度:人口越多,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就越大,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

2.城市的扩张与变化:城市在不断变化,公共交通需求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化。

3.移动方式的选择:人们选择何种出行方式也会对公共交通需求产生影响。

4.时间和季节:城市公共交通需求随着不同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人们的倾向会有所不同。

三、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分析是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过程进行的分析。

该分析考虑以下因素:1.车辆总数和车辆运行情况:公共交通车辆的总数和运行效率将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情况。

2.路网和路况:路网和路况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运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设施和服务:城市公共交通的设施和服务是否到位,以及服务质量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是分析公共交通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是一个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分析的过程。

政府和交通运营商必须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和供给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平稳和高效的交通,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1.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析需要考虑以下方面:a.交通变化:城市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分析应该考虑城市人口和迁移模式的变化。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和行动,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影响已经改变。

对于公共交通供应汽车的数量、大小和途径要以需求变化为基础来考虑,适应于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需求。

b.公共交通工具及设备:交通工具和设备对于定向运输具有重要作用。

车型选择、车辆的配置、车站和车辆停靠的间距、车道的设置,以及照明、信息控制、安全监测设备等都能影响交通供应的进程。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以上海嘉定区和宁路为例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以上海嘉定区和宁路为例

第23卷第4期2023年8月交 通 工 程Vol.23No.4Aug.2023DOI:10.13986/ki.jote.2023.04.017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以上海嘉定区和宁路为例刘 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摘 要:为提升城市交通安全水平,从对交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道路线形设计入手,从横断面设计㊁纵断面设计㊁平面设计等方面提出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建立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分析的框架;并结合上海市嘉定区和宁路实例,分析交通安全问题,结合实际条件从交通设施及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评价;道路线形设计中图分类号:U 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432(2023)04⁃100⁃06收稿日期:2022⁃09⁃20.作者简介:刘 雨(1992 ),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E⁃mail:sophialiuyu@.Evaluation and Analysis framework of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A Case Study of Heni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LIU Yu(Tongji Architectural (Group)Co.,Ltd.,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traffic safet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in evaluation indexes and key poi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ross section design,vertical section design,plane design and so on,and establishes the framework of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Hening Road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and puts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rom the traffic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road traffic safety;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road alignment design0 引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机动车出行不断增多,交通安全事故呈现出逐年上升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历年交通事故数据显示,20172018年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增长,从18万起增加到21万起,2018 2020年均为21万起以上;2016 2020年非机动车交通事故逐年上升,2020年已近3万起.如何发现潜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提高城市道路安全性,对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则是通过对道路及其设施图1 2016 2020年全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数和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供有利于交通安全的条件,以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危害程 第4期刘 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图2 2016 2020年全国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数度,提高安全水平.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起源于英国,随后澳大利亚㊁新西兰㊁丹麦㊁荷兰㊁美国等国家相继实施[1].我国交通运输部于2004年发布‘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 /T B05 2004),并于2015年升级为公路行业标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T B05 2015),对完善公路设施,改善交通环境,提升公路安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于2019年发布了‘城郊干道交通安全评价指南“(GB /T 37458 2019),规定了城郊干道交通安全评价的一般规定,以及各个阶段交通安全评价的基本要求㊁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2].图3 交通安全评价技术路线图标准和规范虽然列出评价内容,涵盖内容较广,但对于城市道路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其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不强,部分核验指标较为简略.本文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着重考虑道路线形设计中对城市交通安全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如坡度㊁坡长㊁视距等),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1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总体结构1.1 总体设计框架道路是交通的基础,其必须具备满足交通需求的一些功能特性.因此,道路线形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乎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对于道路设计而言,道路的平面线形㊁纵断面线形㊁横断面布置形式会对使用者的驾驶行为及车辆性能产生影响[3],交通设施管理也会影响道路实际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本文对道路安全相关规范中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炼,结合城市道路特点,从对驾驶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入手,从平面㊁横断面㊁纵断面的线形设计和道路管理措施这两大类,4个方面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框架.1.2 道路线形设计1.2.1 平面设计规范中对道路平面㊁纵断面㊁横断面的各项指标都进行规定,道路平面线形包括直线㊁缓和曲线㊁圆曲线半径㊁圆曲线超高及加宽㊁视距等,这些指标构成的平面线形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但在城市道路中,由于路段较短以直线段为主,圆曲线较少,因此在评价时更加关注直线段长度㊁视距㊁交叉口转弯半径这几个维度,对于圆曲线超高㊁加宽㊁最小半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本研究结合城市道路特点,注重考虑最不利情况下的停车视距情况㊁有货车情况下的交叉口转弯半径这2个关键因素.101交 通 工 程2023年1)视距根据规范: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发现一定距离迎面而来的车辆或障碍物时,采取紧急制动措施所需的最小安全距离,分为会车㊁超车和停车视距3种类型.本研究中:在城市道路中,由于交通管理方式的差异,路段一般设置有交通标线或隔离栏等设施,城市道路会车和超车情况相对公路较少发生.因此,以停车视距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停车视距是指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看到前方障碍物时紧急制动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之为停车视距.考虑最不利情况下(如夜间㊁信号灯损坏等特殊情况)的视距三角形.具体评价过程如下参考‘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TB05 2015):图4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示意图对于视距三角形,主要根据上述方法绘制后,需保证视距三角形内通视良好没有遮挡.2)交叉口转弯半径根据规范:平面交叉口设计中转弯半径对道路通行能力有显著影响,如果弯半径取值不合理,轻则发生车辆抢道㊁占道㊁相互干扰,重则至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在交叉口范围内合理的转弯半径对城市交通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在评价该项指标时,一方面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也根据城市道路机非混行的特征,着重考虑货车转弯半径及防护设施,以防止由于内轮差造成的交通事故.1.2.2 横断面设计以往的规范中对非机动车的路权和安全隐患核验要求相对较少,易忽略机非冲突㊁非机动车坡度过大等问题.本研究中,在横断面设计中着重考虑非机动车特征,尽可能在设计阶段就保证其通行路权,使各行其道,降低安全隐患.图5 大货车转向盲区示意图该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横断面布置,车道宽度,路面材料等方面的设计.1)横断面布置对于城郊道路,由于历史建设原因,往往是公路设计,因此在早期建设时并未考虑非机动车道,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机动车出行的增多,路权冲突日益突出,非机动车道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对于城市支路,往往为单幅路设计,机非混行;在周边交通需求较少的情况下影响较小,但随着道路流量增加,周边需求增多,尤其如果该路段涉及桥梁或隧道,那么对于非机动车独立通行空间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尽可能在设计阶段就保证非机动车行驶空间非常重要.因此,在评价该指标时,应以实际交通需求为主,充分考虑非机动车路权㊁坡度㊁以及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所需要的制动距离等因素,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尽可能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2)路面材料根据规范:目前电动自行车作为非机动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双闸制动需要的制动距离至少为9m.本研究中: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4],最不利情况下的同时使用前后车闸的制动距离为8m 左右.综合考虑,在不利条件下非机动车制动距离需20m 左右.因此,可根据实际条件,在临近交叉口的下坡段选择性的设置防滑路面,以提升非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表1摇电动自行车制动性能规定试验条件试验速度/(km ㊃h -1)使用的车辆制动距离/m 干态25同时使用前后车闸≤7单用后闸≤15湿态16同时使用前后车闸≤9单用后闸≤19 来源:‘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 2018)201 第4期刘 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 3)车道宽度根据规范:车道宽度是保障车辆安全有序通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其主要取决于车辆车身的宽度,横向安全距离以及车辆行驶时的摆动宽度.同理,在电动自行车广泛应用后,其车速远大于自行车.本研究中:在评价时也应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行驶时的横向位移情况,尽可能保证2.5m 及以上的非机动车道宽度.1.2.3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中竖曲线的坡度㊁坡长等都会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参考研究数据[5]可知随着纵坡的上升交通事故率也急剧上升.而在纵断面设计中,对于城市道路尤其是郊区改建道路,常常受到现状建成段㊁铁路桥㊁河道等方面的限制,纵坡有时会处于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的设计最大临界值.为了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在设计评价时需充分考虑纵断面调整的可能性,尽可能避免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临界状态,保证纵向上行驶的安全性.该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竖曲线坡度㊁坡长㊁竖曲线半径㊁视距等方面.图6 道路纵坡度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1)纵坡坡度及坡长根据规范:最大纵坡限制值主要是为了保证车辆能以适当的车速在道路上安全行驶,即上坡时顺利㊁下坡时不致发生危险.最大坡长的限制基于车辆行驶的平顺度㊁乘客乘坐的舒适性㊁视距与相邻两竖曲线布设等方面考虑,坡长过短㊁起伏频繁将影响行车顺适.在本研究中:结合实际案例,考虑到电动自行车占比较大,行驶较快,对非机动车坡度及坡长进行重点关注和评价,既路段上的非机动车坡度和坡长需满足规范要求,尽可能避免非机动车处于设计极限值,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2)竖曲线视距根据规范:视距主要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当车辆行驶时,驾驶员一旦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车辆与障碍物或车辆与车辆相撞.在本研究中:城郊结合区域下穿路段,隧道路段相对城区较多,而这些路段需要重点进行视距验证.其中,由于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是以保证纵面行车视距为依据推导的,当凸形竖曲线半径满足规范要求时,其视距也满足要求,故凸形竖曲线可不进行视距验算;对于凹形竖曲线需要进行视距验证.因此,评价中本研究采AUTOTURN 软件对凹形竖曲线进行模拟仿真,以保证通视良好无遮挡.1.3 交通设施与管理对于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则是主要从标志标线,沿线交通信号控制设施,监控设施,交叉口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设计受限难以调整的路段,可从管理和设施等方面提出改善意见,如增设或减少标志标线㊁改善路面材料㊁增加交通监控设施㊁增设隔离设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建议,以降低交通安全隐患.2 交通安全评价案例分析 上海市嘉定区和宁路2.1 现状概况评价路段和宁路(规划一路 树屏路)大约300m,现状和宁路-树屏路交叉口南侧霍城路和西侧树屏路已建成.评价路段途径祁迁河,该航道为六级通航航道;因此,在祁迁河桥及其延伸段的建设上需要满足通航要求及桥梁梁底标高设计要求.图7 和宁路线路走向2.2 设计问题分析及改善建议对于纵断面设计,坡度和坡长对交通安全影响较大.祁迁河桥南段道路坡度为3%,坡长为141.210m;301交 通 工 程2023年祁迁河桥北段道路坡度为3%,坡长为199.711m.由于该路段涉及到交叉口,且为单幅路,因此,祁迁河桥南北两侧机动车道坡度满足特殊条件下的规范要求.祁迁河桥北段纵坡和坡长仅符合特殊条件下的规范极限要求;祁迁河桥南段纵坡满足特殊情况下的规范要求.由于非机动爬坡能力和制动性相对较弱,在3%的道路坡度下,根据现有设计方案,易导致非机动车在下坡段横向上集聚变道,与机动车相互干扰;纵向上由于坡度较大,制动能力不足,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和宁路(规划一路 树屏路)路段以祁迁河桥最高点为分界线,结合两侧工程条件,分别对祁迁河桥两侧坡度(3%)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对于南段方案:与现状道路顺接,祁迁河桥南段坡度保持3%不变.由于非机动车道坡度较大为3%,因此,为保证非机动车行驶安全,可通过交通管理措施提高非机动车横向安全性和纵向安全性.图8 南段交通改善措施图9 北段纵断面调整方案 对于北段方案:整体抬升控制点(K1+334)高度,使K1+334至K+534路段坡度小于3%,结合周边地块标高,建议将其调整至2.8%,避免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和坡长均为极限值,造成安全隐患;纵坡调整后,竖曲线各参数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平面线形,由于该路段为直线度,故只对视距和转弯半径等因素进行评价.对于视距,由于宁路设计速度为30km/h,树屏路设计速度为40km/h,规划一401 第4期刘 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分析框架路为支路,考虑不利条件下的设计车速,故也采用30km/h的设计速度.货车下坡时停车视距大于小客车,考虑最不利情况下的停车视距,结合规范下坡段采用货车停车视距(35m)进行验算,保证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通视良好没有遮挡.对于交叉口转弯半径,也需要满足货车的行驶需求.对于横断面设计,主要考虑其车道布置及宽度.结合纵断面非机动车道坡度分析,原设计方案中交叉口处非机动车道有所缩窄(2.5m),为避免非机动车在下坡段侧向摆动造成的安全隐患,建议在满足规范条件下调整断面宽度,保持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宽度基本不变(3.5m),并增设机非隔离栏,以保 图10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核验示例证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避免横向干扰.图11 和宁路-树屏路交叉口北进出口改善前后方案/m 对于交通管理设施,一方面对现有交通设施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则针对设计问题从交通设施角度提出改善意见.本方案中共增设2处行车安全提醒标志㊁2处路面图形标记㊁2处机非隔离栏㊁1处非机动车彩色防滑路面,并结合交叉口管理实施方案,保证交叉口交通监控㊁限速等设施的完备性.表2 交通设计改善意见汇总问题分类问题分析采取措施1祁迁河桥北段:非机动车道处于3%的道路纵坡,相对较大:且在3%的坡度下处于极限坡长调整北段控制点K1+334的高度,使坡度从3%调整为2.8%,避免其处于该坡度下的极限坡长2祁迁河桥南段:非机动车道处于3%的道路纵坡,相对较大横向干扰纵向制动①调整北进出口道断面,重新划分车道宽度,保证非机动车道基本不变②结合断面调整,增设机非隔离栏③北进出口东西两侧增设行车安全提醒标志,以警示提醒④北进出口非机动车道增设路面图形标记,以警示提醒⑤将北进口非机动车道设置为彩色防滑路面3其他⑥保证和宁路-树屏路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的完备性(如交通监控和限速标志等)2.3 案例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可知,可根据技术框架从4个角度进行关键问题分析.结合案例经验,对于城郊道路,往往会对非机动车道的设计有所忽略,因此,主要问题往往集中于非机动车道路权保障㊁非机动车道坡度㊁坡长校核等问题上.为保证道路安全性,可从提升道路横㊁纵安全性角度进行分析.横向上,需要减少横向干扰,使各行其道.因此可通过增加隔离设施,明确标志标线,从保证通行空间的角度进行优化改善.(下转第110页)501交 通 工 程2023年 排队长度与事故各影响因素的拟合多项式为:y 1=5.45024x 1+8941.90134x 2+2411.8332x 3+12.33987x 4+11.89326x 5-11298.30488(R 2=0.95764)平均车速与事故各影响因素的拟合多项式为:y 2=-0.00907x 1-75.44156x 2-21.67229x 3-0.25807x 4-0.65659x 5+135.92785(R 2=0.89265)4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交通运行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提出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演变机理与影响因素,选取实际交通情况作为仿真模型的校核场景,确定仿真参数的标定思路,分别对常态和突发事故2种场景进行仿真参数的标定,模拟了不同突发交通事故的场景.确定了突发事故不同影响因素的仿真设计方案,分别实现对不同输入交通量㊁车型组成㊁占用车道数量㊁占用车道长度和不同事故持续事件5种影响因素下的场景方案仿真,通过检测事故上下游的车速变化和排队长度来评估不同类型交通事故的影响.结合仿真评价结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拟合不同影响因素下交通事故最大排队长度和平均车速,得到预测结果,并得到不同影响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程度的贡献权重,为公路管理部门制定管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张晶晶.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传播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0.[2]王建军,周伟.线性模型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干涉车流波模拟理论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S1):143⁃149.[3]朱健,丁鹏程.非常发性瓶颈区可变限速控制方法[J].交通科技与经济,2020,22(1):38+58.[4]谢陈峰,戴娟莉.交通事故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改善措施及仿真[J].公路与汽运,2011(4):4.[5]梁雪.基于VISSIM 仿真的高速公路有效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6]王文博,周继彪,陈红,等.基于VISSIM 仿真的事故路段通行能力估算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5,32(12):8.[7]余剑锋,张金杰,张兵,等.基于VISSIM 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影响仿真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7(3):4.[8]齐建宇,马浩,胡丹丹,等.基于VISSIM 的高速公路长通道微观仿真设计及实现 以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瑞段为例[J].交通工程,2021,21(6):42⁃51.[9]陈昊,陆建.基于VISSIM 仿真的高速公路事故交通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35(S1):226⁃229.(上接第105页) 纵向上,可通过路内和路侧2个方面设置安全措施,路侧可设置安全提醒标志,使驾驶员获取提醒;路内可设置横向减速标线㊁纵向减速标线㊁彩色防滑路面等从设施角度实现警示提醒.3 结束语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对于处于工可阶段的道路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可调整空间.因此,可通过设计指标分析,深入了解其设计背景,设计限制等,结合现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并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性.本研究主要关注于设计阶段的评价,简化各个评价规范内容,从平面㊁横断面㊁纵断面3个方面提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结合其特征可开展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但本研究对于其他阶段(如施工图)等方面的评价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为下阶段的研究目标.参考文献:[1]邓捷.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2]张劭楠.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6.[3]韦心意.浅析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安全[J].智能城市,2018,4(4):42.[4]何烈云,傅李罡.电动自行车滑动附着系数实验测量与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36⁃40.[5]李箫.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交通世界,2009(10):164⁃165.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北京工业大学毛海虓【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实践,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要概述各部分基本内容及分析要点。

【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一. 概述图1: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以相关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构建为基础,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近期交通改善等规划全过程,在如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①系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内在关系,剖析城市交通出行特性;②深入分析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预估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有效支撑交通规划方案的构建;③分析、论证、评价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指导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保障交通规划编制成果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贯彻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以城市交通特性和供需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并通过“源与流”、“供与需”、“行与停”等辩证关系的统一,将几部分内容融为一体。

其中以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重点,突出城市交通出行特性与交通系统方案(“供与需”)的协调,涵盖了对机动车、公交(含常规公交、轨道)、自行车等交通子系统的诠释。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⑴城市布局特性、交通出行特性、交通网络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够,由此交通症结的把握不准,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有的放矢;⑵交通分析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规划只关注交通系统的论证,忽视交通“源与流”的辨证诠释;或只关注道路系统的评价,而缺乏对公交、停车、交通服务水平、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的系统分析。

上述缺陷均直接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为有效发挥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解释、说明、论证、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概要说明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要点,以期为相关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二.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图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基本特征,为准确描绘、理解城市交通出行特性,必须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模型的专门建立,寻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内在根源,深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特性及其演变规律。

图2表达了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分析、人口分布分析、就业岗位分布分析、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等四部分内容。

分析中应把握用地、人口、就业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及三者内部结构的发展演变趋势,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及密度分布、就业岗位规模及密度分布、用地及就业岗位结构的区域特性等的把握,从点、线、面多层面解析土地利用分布特征;最后通过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反映就业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入和流出,总结城市交通出行主要流向的根源特征。

〖天津实例〗1.城市建设用地分析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构成,通过实施城市功能结构和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整,2020年中心城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商业金融和居住用地的增加,以及工业仓储用地的减少。

三条环线围合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随城市规划目标的推进更加明显,至2020年基本形成了内环以内的居住、商业金融及其它公建服务的核心区用地功能;内环至中环区域表现为居住及配套公共设施的集聚区;中环至外环表现为外围地区的混合用地特征。

2.人口分布分析现状中心城区人口分布以中环沿线及以外地区为主,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分布向外围区域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核心区随着居住用地向公共设施用地的调整,人口规模呈逐渐减少趋势。

反映在人口密度上,核心区人口密度降低,而内环以外各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地强化。

中环至外环的区域呈现为中心城区的高密度人口分布区,改变了现状内高外低的特征和相互间的级差关系,规划人口高密度区在内环至中环区域呈均匀分布状态,主要集中点也由核心区转移至中环沿线的芥园道、南门外大街和围堤道沿线等地区。

3.就业岗位分布分析随着用地调整和人口分布变化,就业岗位在三个区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内环以内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最大,达56.5%。

现状内环内平均就业强度为284.4个/公顷,2020年增加到528.9个/公顷。

届时,内环以内地区的平均就业强度将是内环至中环地区的3倍、是中环至外环地区的5倍,充分反映了核心区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特征。

现状中心城区的就业重心位于曲阜道的小白楼地区、市级行政中心及解放桥——大光明桥的海河沿岸地区,2020年在就业强度普遍增加的趋势下,就业重心在现状基础上向核心区的西南部(南门外大街沿线)扩散,同时在友谊路行政文化中心地区形成明显的高强度集中点。

分析中心城区不同土地使用功能上的就业,现状表现为明显的以工业、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为主的就业特征,而至2020年则转变为以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为主的格局。

以三条环线划分区域的就业特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内环内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就业特征在规划期更加强化;内环至中环就业结构除工业、仓储等就业比例降低外,其它就业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规划期该区域就业的主导结构仍体现为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的就业;中环至外环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大型公共设施的布局,反映出综合的就业特征,且中心城区的工业就业主要集中于这一区域。

4.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向中环至外环区域的迁移和工作岗位向中心地区的聚集,使居住的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差异加大。

在内环以内地区,现状就业岗位数量较居住的就业人口多出8.6万个,至2020年这一数据将增加到31.8万个。

现状居住于内环至中环地区的部分就业人口需向内环内和中环至外环地区寻求就业,而至2020年则变化为居住于内环至中环、中环至外环的就业人口向内环内寻求就业。

三. 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的基本框架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基本框架如图3示,它包括机动车发展分析、人次出行分析、机动车出行分析、对外道路交通分析等四部分内容,依托相应交通模型,详细描绘出行需求特征。

(一)机动车发展分析机动车发展规模决定着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规模及服务水平。

分析中既要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对机动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兼顾城市客货运输、道路时空资源的合理增长约束。

反映在机动车发展方案中,宜着重明确如下发展需求:①私人轿车的发展。

轿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现实,在高收入城市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私人轿车的发展已由起步阶段向增速阶段发展。

宜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制定适宜机动车拥有和使用管理策略,积极引导小汽车发展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重,应用类比分析方法,合理预测私人轿车的可能发展规模。

②出租车的发展。

出租车交通是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流的主要构成,其拥有水平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来自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调控。

应结合公共交通的发展,根据城市道路供应状况、出租车出行需求状况以及营运状况,合理控制出租车发展规模,使其有效发挥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多元化服务的补充作用。

〖天津实例〗未来天津市在一定时期内仍处于机动化水平的高增长阶段。

机动车的发展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外,小汽车进入家庭成为带动机动化水平提高的主导因素,随着由生产资料向高档消费品的转化,城市中小汽车的使用属性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鉴于天津市集中式城市发展形态和高密度土地利用条件,交通设施的供应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机动车可能发展的水平,未来机动车的发展呈现低限需求的基本态势和适度增长的高态势两种可能。

图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的基本框架A、机动车发展基本态势交通设施供应水平及与之对应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始终成为影响机动车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交通设施供应相协调,机动车保持适度发展,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达到200万辆左右,中心城区客货汽车为108万辆,中心城区私人小汽车拥有水平达到150辆/千人,平均两户左右城市居民拥有一辆家庭轿车,届时汽车化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目前的水平,非公交机动车出行占居民出行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8.58%提高到20%左右,私人轿车的出行比例达到15%左右。

机动车发展基本态势是交通规划中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各种交通设施的规划应满足和支持此种态势下的机动车发展水平。

B、机动车发展高态势与机动车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适度超前,交通需求的增长得到较大程度地满足。

在此种态势下,2020年全市机动车达到278万辆左右,中心城区客货汽车为144万辆,中心城区私人小汽车拥有水平达到220辆/千人,约3户居民拥有2辆家庭轿车。

届时,非公交机动车出行占居民出行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私人轿车的出行比例达到22~23%。

高态势作为机动车发展的弹性方案,在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中适度满足此种态势下的机动车发展需求,并以此种发展方案进行道路交通设施的适应性分析。

(二)人次出行分析人次出行包括居民出行、流动人口出行、对外交通枢纽点出行等三部分,建立在居民出行需求模型、流动人口出行需求模型、对外交通枢纽点出行需求模型基础上,人次出行分析宜描绘出出行产生、吸引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演变趋势,诠释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出行主要流动方向。

〖天津实例〗2020年天津市中心城区人次出行发生量的分布呈现如下显著特点:⑴出行量向外围区扩展,于核心区集聚;⑵内环以内地区是出行的主要吸引区,而中环至外环地区是出行的主要产生区。

内环以内地区出行吸引量高于出行产生量的量值由2000年的114.14万人次/日增大至253.30万人次/日;中环至外环地区出行产生量高于出行吸引量的量值由2000年的103.24万人次/日提高至205.23万人次/日。

反映在出行生成强度上,呈“极核Æ核心圈层Æ外围地区”由高至低,单中心、圈层式及不平衡的空间分布态势。

2020年核心区交通生成强度的集中分布态势沿内环线向整个中心地区扩散,沿海河的高强度交通生成带和东南—西北方向性的分布态势更为明显,中心城区整体交通生成强度态势仍表现出单中心和强大中心的功能结构;高强度交通生成点仍位于核心区范围内,并且高强度生成点连片成区,除规划的商务中心区外,老城厢地区、南门外大街沿线形成另一交通高强度集中区;以中环沿线为圈层的交通生成聚集态势凸显出来,友谊路地区、中山门地区、金钟河大街等交通生成强度较现状均有较大提高;在整个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强度提高下,海河东岸高强度交通生成区范围扩大,与现状相比,海河东、西两岸不平衡的差异减小,但中心城区交通生成重心偏于海河西岸的格局没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