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型方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型方法综述
1前言
直流—直流变换器(DC-DC变换器)是构建许多其他类型电能变换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为了有效实现各种电能变换功能,并使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直流—直流变换器必须与其他模块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控制系统,这种系统也称为开关调压系统。
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系统,使变换器工作在最优状态,变换器的建模分析就显的尤为重要。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模型按其传输信号的种类可以分为稳态模型、小信号模型和大信号模型等,其中稳态模型主要用于求解变换器在稳态工作时的工作点;小信号模型用于分析低频交流小信号分量在变换器中的传递过程,是分析与设计变换器的有力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大信号模型目前主要用于对变换器进行仿真,有时也用于研究不满足小信号条件时的系统特性。
由于变换器中的有源开关元件和二极管都是在其特性曲线的大范围内工作,从而使得变换器成为一个强非线性电路。针对这一特性,通常的建模思路如下:首先将变换器电路中各个变量在一个开关周期内求平均,以消除开关纹波的影响;其次将各个平均变量表达为对应的直流分量与交流小信号分量之和,消去直流分量后即可得到只含小信号分量的表达式,达到分离小信号的目的;最后对只含小信号分量的表达式作线性处理,从而将非线性系统在直流工作点附近近似为线性系统,为将线性系统的各种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于直流—直流变换器做好准备[2]。
2电路平均法
GW Wester 提出的电路平均法是从变换器的电路出发,对电路中的非线性开关元件进行平均和线性化处理。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等效电路与原电路拓扑一致,但当电路元件增多,要得出平均后的拓扑结构需要很大的运算量[3]。
电路平均法主要有:三端开关器件模型法、时间平均等效电路法、能量守恒法。
2.1三端开关器件模型法
1987 年提出了三端开关器件模型法,将变换器的功率开关管和二极管作为整体看成一个三端开关器件。用其端口的平均电压、平均电流的关系来表征该模型,然后将它们适当地嵌入到要讨论的变换器中,变成平均值等效电路。既可以进行稳态分析,又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建模方法灵活、简单[4],但需预知开关变换器的直流稳态特性。当采用不同的端口定义,其平均开关模型也不同。若考虑开关器件的导通损耗与开关损耗,亦可得到更精确的平均开关模型。
2.2时间平均等效电路法
1988 年提出的(TAEC)建模方法,其关键点是在建模之初,就利用电路理论中的替代定理将开关变换器中的开关元件用受控电压源和/或受控电流源进行替代变换,得到开关变换器的等效平均电路,受控电压源或受控电流源的值是周期内的时间平均值,从而用常规方法就可进行开关变换器的DC 稳态和AC 小信号分析[5]。该方法只需对开关变换器进行简单的等效变换处理即可获得等效平均电路,所得结果以等效电路形式出现,具有直观、物理意义明确的优点。
2.3能量守恒法
1992 年CzarkowskiD 等提出能量守恒平均法,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器件的开通电阻和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功率开关等效为理想开关与开通电阻的串联,二极管等效为理想开关与导通电阻及正向导通电压的串联,理想开关用受控电流源和受控电压源来替代,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将所有的导通电阻折算为电感的损耗电阻,得到开关变换器的等效电路模型[5]。与三端开关器件模型法和时间平均等效电路法相比,模型精度高,但等效电路模型中的受控电压源和受控电流源的个数较多,模型不简明、通用。
3状态空间平均法
3.1基本状态空间平均法
1976 年Middlebrook 提出了著名的状态空间平均法,目前仍然得到广泛的使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实质为:根据原始网络,按照功率开关器件的‘ON’和‘OFF’两种状态,将状态变量用一个周期内平均状态变量表示,从而将开关电路转变为一个等效的线性、时不变的连续电路,因而可对开关变换器进行大信号瞬态分析,并可决定其小信号传递函数,建立状态空间平均模型[7]。物理概念清楚,方法也易掌握,对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进行状态空间平均变换处理时,要求开关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远远大于电路特征频率且状态方程中输入变量为常数或缓慢变化量,只能用在扰动频率比开关频率低很多的情况。因此,基本的状态空间平均法不适用于谐振变换器,并且当变换器模态多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运算,无法分析稳定性、纹波,只适用小信号电路,不能分析大信号时的行为。
3.2扩展的状态空间平均法
对状态空间平均法的数学基础及其适用性进行研究,提出新方法以弥补基本状态空间平均法的不足,如渐近法、改进平均法及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等效小参量法等。
(1)KBM 近似法
对于电力电子变换器建模的渐近方法(Krylov-Bogoliubov-Miltropolsky,KBM),其解可通过一小参量幂级数近似到任意准确度,该小参数与开关周期及系统的时间常数有关[6]。具体方法为将小参量系统表示的变换器方程变换为平均系统,利用方程两侧对应分量平衡的方法求得稳态周期解的表达式。但KBM 法物理意义并不明显,系统的求解并不直接,比较繁琐,而且纹波的估计式很复杂。求解时需假定状态变量的一周期平均值,不适于谐振类变换器分析。
(2)改进的状态空间平均法
改进状态空间平均法的中心思想是将状态变量划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设法处理快变量,然后再对慢变量进行平均。针对快变量的处理,有相关的方法[1]。具体方法是:列出状态方程后,对于慢变量,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可视为常数,在状态方程组中消除快变量使得方程与快变量无关,故可以进行平均,得到平均模型,然后将快变量写为慢变量和输入的线性组合,并由求得的开关变换器的平均模型推导出系统的平均模型,从而得到状态空间平均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严格、简单,可分析多拓扑的变换器,但是缺乏鲜明的物理意义。
(3)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
状态空间平均法在一些开关变换电路中的应用受到了挑战。由此提出了一种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即系统状态变量的波形可由一组傅里叶级数展开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