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精讲 粤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5李清照词二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5李清照词二首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声声慢》) (《夏日绝句》)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画出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 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 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一致?为什么?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在24岁时,因其夫赵明诚奔父丧, 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居乡里多年,从这首词的内容XXX看,或许作于这一时 期。 《永遇乐》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 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 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
提示:这两句与全词的意境一致。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疑 问中,人们可以看出一个漂泊者的内心活动,也可以感受到这三个疑问是从一颗饱 受创伤的心灵发出来的。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刚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 就从东方升起来了,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 空,太阳却像是熔开了的金块,慢慢沉落下去,风景真是美丽极了。这样明朗的元宵, 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是,词人却别有心事,她看着这天色,突然涌出了“人在何处” 的疑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 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疑问,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 怀而发出的疑问。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粤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粤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工诗能文,更擅词。从她的 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的宽阔。 她前期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情思绪,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 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婉约动人,清俊疏朗。南渡以后,她的作品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乡的情绪,流露出了 她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怀念。在她后期的词作中还充分地表达了其在孤寂 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命运。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具有极高的 艺术感染力,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入词,极具体、极细致地反映了自
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 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 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 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答案
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 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 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 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 “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答案
三、疑难探究 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 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 “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 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清照词二首》课件1.PPT文档17页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清照词二首》课件1.PPT文档17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1.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教案李清照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人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政坛还是科学或其他方面,一直以来就是男子的天下,女子少有出头的,一个女人要名垂青史要比男人困难得多,因此她们的成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说唐代有个女皇帝,而在南宋就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在李清照的诗词中体味其真情。

(二)走进易安,知人论世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南渡之前)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乐事后期(南渡之后)凄苦的身世、故土之思、家国之悲(三)诵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读出感情(四)整体感知讨论:李清照是否真的孤独呢?设问:作者拒绝了邀请,是不是朋友不够盛情呢?明确: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五)具体研读设问:李清照为什么不看元宵佳景,而要“谢他酒朋诗侣”?明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问:试着从词中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心理原因)•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1、原因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易安此句以形写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2、原因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1)译文: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晚霞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

(2)人在何处?怎么理解?明确: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栏目链接

1.注音
鹧.鸪.( zhè ɡū ) 煞.( shà) 风鬟.(huán)
冠.儿(ɡuàn) 捻.( niǎn ) 霜鬓.( bìn )
骚.人( sāo ) 簇.带( cù )
栏目链接

2.写对字形
玉 bìbì壁璧 画 bì 避 讳
dù 妒 忌 保hù 护
闲xiáxiá瑕暇 疵 蒹jiā 葭

栏目链接
(4)《永遇乐》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 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 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 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 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 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 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 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栏目链接
(3)《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 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 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 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 境不一致,为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这是一种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 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 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 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 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 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 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1)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1)

花似人,人似花——走进李清照的美丽情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多层深入解读,力争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维度。

教材内容及教学设想:高二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中的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研究教材时,《李清照词二首》中有一首《鹧鸪天》,是写桂花的。

另外,我了解了学情,知晓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和《武陵春》,这几首词都含有“花”这个意象。

深入研究发现,在李清照词中,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花的盛开、凋谢和枯萎成了李清照生命流程的展现,花的意象中,秉承着一种对美的追寻,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对青春的感叹,对爱情的执着,对国破家亡的深思哀痛。

这些作品从审美、语言、思维及文化方面有极大的挖掘空间,很好地契合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另选了其3首有代表性的词《点绛唇》、《一剪梅》和《声声慢》,共8首,尝试通过含有“花”意象的这些词来走进李清照的一生,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她那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作品与教师作品品读唐丽群:名门闺秀院中游,薄汗透轻衣,似那露浓花瘦。

离别愁绪载满舟,把酒黄昏后,更比黄花还瘦。

张轩:年少羞把青梅嗅,与明诚因缘配。

奈何鸳鸯常分离,离别相思把词写。

巾帼须眉,国破词碎。

忠心爱国徒悲,却诉不尽愁。

身人杰,死鬼雄,花飘水自流。

问谁明此意,当年凭栏望。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词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公开课教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公开课教案

3.15 李清照词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及工具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给李清照的颁奖词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

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

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

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

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浪漂意泊接。开)头两句,描写今年
春意知许?
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意承人在何处,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
次第岂无风雨?
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
来相招,香车宝马,
殊心境。因此眼前的良辰美景引不起 她的兴趣。
谢他酒朋诗侣。
她婉言谢绝贵妇人们邀请她参加元 宵盛会因为她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
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
簇带争济楚。
时的兴致多浓啊!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一个蓬头霜鬓,内心充满忧患 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 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 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作品所写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 流落江南时所写。宋人张端义 《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 长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李清照这个时期 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晚日霞像像融合化围了的的璧金玉那那样样鲜艳红丽,。
颜色并不艳丽,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李清照词二首 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背景呈现 ◆ 《鹧鸪天 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24岁时,其 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居乡里多年, 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永遇乐》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证。但从作品所写 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 流落江南所写。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录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 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5 李清照词二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过目不忘 李清照写词的才能系在其夫赵明诚之上,其在重阳节写了《醉 花阴》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之,自愧弗逮(自愧不如),欲胜 之,遂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做五十阙,与易安词送于友人陆德 安。陆赏之再三,曰:只三句最好。意指李清照写的那三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才能由此可见 一斑。
自是花中第一流。 2 . 梅 定 妒 ,菊 应 羞 , 画 栏 开 处 冠 中 秋 。 _骚__人__可__煞__无__情__思__ , 何__事__当__年__不__见__收___。 3._落__日__熔__金________,_暮__云__合__璧________,人在何处?染柳烟
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4.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次__第__岂__无__风__雨____?来相招、香车宝 马,_谢__他__酒___朋__诗__侣___。 5.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_铺__翠__冠__儿________, _捻__金__雪__柳________,簇带争济楚。 6.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_如__向__、__帘__儿__底__下__, _听__人__笑__语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2.画栏开.处.冠.中.秋. 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中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谢.他酒朋诗侣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簇带争济.楚. 济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怕.见.夜间出去 怕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如.向.、帘儿底下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不着,不需要 意动用法,认为……浅 意动
用法,认为……轻 2.开放的时候 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3.极,很 为什么 4.转眼 5.谢绝,拒绝 6.漂亮 7. 懒得 8.比得上 在
六、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情疏迹远只香留。 2.何须浅碧轻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定妒,菊应羞,____________________。 4.骚人可煞无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日熔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景介绍
1.《鹧鸪天·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 24 岁时, 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 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2.《永遇乐》 1127 年,金人入侵毁了李清照静谧幽静的书斋和高洁平 静的学者生活,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 花费无数心血才搜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 南不久,丈夫由于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 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国破、家毁、夫死,只身 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她倍受磨难与 打击,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变故,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的鉴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

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2、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词风变化:(1)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教案3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教案3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教案3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

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要点]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

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

诗词文都写得很好,可惜诗文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

她的作品留存至今较多的是词。

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了,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她的词,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的,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二、课文简析(一)鹧鸪天·桂花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

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咏物词。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

(主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议论的第三层。

“骚人”,指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世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

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如果认为,我们在上面所谈到的写作背景是可信的话,那么,此词所描写的桂花的形象特征,与作者当时屏居乡里的处境和人生志趣就有着质的共同点了。

换言之,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3、鉴赏要点善于在咏物词中议论。

这首词是咏桂花的。

全词除了开头两句是直接描写桂花外,其余都是议论的文字。

把桂花的内质美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情志,水乳交融地融会在议论之中。

而且,在开头两句的描写中,就隐含了议论的因素。

桂花“暗淡轻黄”的外表是不怎么耀眼的,她的社会声望似乎也很平淡,“情疏迹远”,有多少人知道她呢,更谈不上什么荣宠了。

但是她有很丰厚的内在美。

她有温柔的体性,她有浓郁的芳香。

内美与外美相比较,何者更值得珍重呢,在作者看来,当然是内美。

因此她认定,桂花尽管没有“浅碧轻红”的艳丽外表,但她还是“花中第一流”,是秋花之冠,连历来都被人们倍加宠爱的梅花、菊花也会自愧不如。

最后作者从更深层的传统文化内含着眼,对历来为人们所敬重的屈原,给予颇有分量的批评。

本来屈原是很懂得鉴别和珍惜香花香草的,他却竟然忘了桂花,多么的遗憾!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

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

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二)永遇乐1、写作背景简介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

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

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主旨)上片写今年元宵的情景。

开头两句,用浓墨重彩描绘元夕傍晚的景象。

落日像熔化了的金那样鲜红,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

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但是,“我”面对着这乐景,所产生的是悲情。

“人在何处”,大意是说我如今在哪里?我在流离漂泊!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染柳烟浓……融和天气”意接开头两句,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

“次第岂无风雨”,意承“人在何处”,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因此眼前的良辰美景,自然引不起她的兴趣,所以下接“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词人此时虽然潦倒落拓,但由于她的才名世家,城里的贵妇人们自然要乘着宝马香车去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的。

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

整个上片,所有乐景的描写,都是为表现哀情而存在的。

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当时几乎每年的元宵都是那样的开心。

“闺门多暇”,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

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自惭形秽,不想见人。

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3、鉴赏要点了解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1)掌握词中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

这是贯穿全篇的。

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2)了解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三、讲解1、第一题命题意图:领会《鹧鸪天》通过议论咏物言志的特点。

参考答案:参见此篇的“鉴赏要点”。

2、第二题命题意图: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词通篇贯穿着词人忧生患时的伤感。

其中对今昔元宵不同情景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这种感情。

在“中州盛日”的时候,她是“闺门多暇”,对元宵的到来,心情非常快乐,“簇带争济楚”,精心梳妆打扮,生怕比不上人家更漂亮。

可是现在面对元宵,自己一点兴味都没有。

内心非常沉重苦闷,那些“酒朋诗侣”来邀请她上街看热闹,她谢绝了她们。

现在不是“簇带争济楚”,而是颜容憔悴,“风鬟霜鬓”。

面对着别人的欢快,自己自惭形秽,“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都是忧患余生的表现,同时也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

3、第三题命题意图:通过本题练习,加深对心理描写的理解。

参考答案:“如今”三句,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

“又恐”二句,极度悲伤,孤独空虚,百无聊赖。

“剪不断”四句,无法排解,十分无奈的相思情怀。

“竹杖”二句,超脱旷达,藐视祸难,随遇而安的情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分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①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

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

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