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存在的,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有关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我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3.动机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4.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5.犯罪动机斗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对这一行为的利弊得失加以选择和取舍的过程6.犯罪动机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发生的变化7.认知人对自身状况、外部刺激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活动8.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持的态度体验9.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10.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11.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2.犯罪人的能力特征指直接影响犯罪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13.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15.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受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16.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形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它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和帮助,这种心理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形成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简答题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政治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风气因素(4)社会观念因素(5)社会刑事法律因素2.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工作环境因素(4)社区环境因素(5)职业与职务因素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的心理因素(1)认知方面的问题(2)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因素(3)不良的意志品质因素(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5)人格障碍4.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特点(1)对象性(2)紧张性(3)动力性(4)周期性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6.警察心理选拔的方法(1)情境测验(2)心理测验(3)面试法(4)调查法(5)仪器测量法7.警察心理选拔的内容(1)警察个性心理选拔(2)警察智力选拔(3)警察记忆选拔(4)警察注意稳定性选拔(5)警察其它心理品质选拔8.警察心理训练的一般心理训练法(1)讲解法(2)观摩法(4)咨询法(5)自我训练法9.行为人的范围(1)犯罪人(2)一般违法者(3)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解除者(4)不良行为主体(5)公安司法人员10.研究课题的范围(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犯罪心理的原因(3)犯罪心理的构成要素(4)犯罪心理的类型(5)犯罪心理的对策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5)伦理性原则1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提出研究假设(3)选择研究类型(4)确定研究内容(5)选择研究方式13.女性犯罪心理的特点(1)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3)重大刑事犯罪增加(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14.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1)从属性(2)渐进性(3)欺骗性(4)隐蔽性(5)犯罪行为多于性有密切联系15.累犯和惯犯的行为特征(1)狡诈性(2)残忍性(3)连续性(4)习惯性(5)流窜性16.老年犯罪的动机特征(1)解除精神空虚动机(2)享乐动机(3)性动机(4)报复动机(5)补偿动机17.老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非暴力性(2)预谋性(3)重复性(4)隐蔽性(5)独立性18.变态人格的特征(1)人格自知力缺乏(2)出现年龄上,一般早年开始,但迹象不明显,多数人青春期才明显暴露出来(3)情感明显变异(4)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短浅(5)矫治困难19.变态人格的犯罪特点(1)随机冲动性强(2)作案手法不甚隐蔽易于暴露(3)从犯罪类型上看,攻击型、报复型等暴力犯罪较多(4)犯罪多单独进行,具有连续性(5)犯罪行为的残忍性20.反社会型的基本特点(1)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与违法症状史并持续到成年(2)缺乏责任感(3)易激惹与侵犯性(4)鲁莽与冲动性行为(5)漠视真实21.性变态犯罪的行为特点(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2)行为目标的同类性(3)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4)行为时间和地点的固定性(5)行为手段与方法的一致性22.增强人际吸引力应遵循的原则(1)外貌吸引原则(2)能力崇尚原则(3)熟悉原则(4)好感回报原则(5)相似原则辨析题1.诈骗犯中抑郁质比例占的最大错。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动机的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犯罪பைடு நூலகம்机强化的形式 (1)动机的实现 (2)动机的派生 (3)动机的转移 (4)动机的重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非法欲望更强烈 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7、形成犯罪人格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 2、情绪 3、认识 4、意志 5、犯罪经验 6、犯罪习惯 7、犯罪模仿 8、犯罪准备 9、生理状况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一、主体外因素 (一)外界积极因素 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境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 1、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 2、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 3、被害人的态度 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 5、惩罚的负效应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一、概念和机制 (一)概念与动因 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 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 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 过程。 2、动因: 外抑制: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 内抑制:犯罪人内在积极因素的配合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4、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5、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犯罪心理学: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犯罪高危人群:是指容易成为犯罪主体的人群,或者说犯罪可能性相对比较大的人群。

犯罪的钟点特征: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

需要: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诱因: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的。

犯罪动机:指推动或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态度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五种类型: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集合型动机犯罪。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犯罪动机的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明显。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震撼期:由刺激的突然出现,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 血压均下降,肌肉松驰,显示缺乏适应能力。
反应期:肾上腺分泌增加,继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强,进入 类似应急反应阶段。
阻抗阶段: resistance stage
个体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通过持续努力适应应激源, 但对新压力的敏感性增强。
衰竭阶段 :exhaustion stage
伤害或刺激了犯罪人的正义感或者自尊心。
呼吸、心率、血压、血小板和白细胞、消化
许多应激源会引发相同或类似的躯体反应 有机体会努力适应,维持或回复平衡、稳定和康宁
一般适应综合症的阶段 the 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 GAS
警觉反应阶段 alarm reaction stage
9
7
5
3
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智审间谍
二战期间,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自称是比利时北部的一 位“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怀疑,眼神也不像是农民特有 的。由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他没 有更有力的证据。吉姆斯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 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 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 仍然无动无衷,仿佛果真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智审间谍
个人生活因素
3 工作因素
时间性压力源 (time stressor) 遭遇性压力源 (encounter stressor) 环境性压力源:拥挤、噪音、污染 (situational stressor) 预期性压力 (anticipatory stressor)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机制

意识参与
犯罪需要迫切, 犯罪动机强烈
情境诱发性大
犯罪动机不一定 转化为犯罪行为
挫折情境的诱发 作用大
自我意识水平低, 自我调控能力弱
情境诱发性较小 意识参与 实施犯罪行为
挫折导致犯罪行 为
12
二、量变质变机制
• 量变:个体将外界的消极因素多次的内 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因素,变成犯 罪人个性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 意志选择行为包括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
为 • 意志选择行为的特点: •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 2、刺激情境,特别是受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
关性较小 •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
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20
• 三、反应性行为 • (一)反应性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含义: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
• 质变:由不断的量变,从一般的品德不 良到形成犯罪的意向。
• 影响犯罪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主要 是犯罪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包括不 完全的社会化和错误的社会化。
13
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外在不良情景因素 刺激变量
输入 选择
主体不良因素 中介变量
输出 反馈
违法行为因素 行为变量
加工
14
四、防御机制
3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 需要
动机
目的
犯罪决意
• 强烈的、畸形的需要与非法手段的选择
• 人格缺陷导致抑制力的缺乏
• 萌发犯罪意向
• 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 产生犯罪决意
4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1、一般模式
原发型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一、知识点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2.犯罪心理结构组成: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⑷不良兴趣;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11.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⑴生物学的原因论(体型说、遗传说、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⑵社会学的原因论(文化冲突、社会异常、副文化群、社会生态学、标签理论)⑶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病态人格说、低能说)⑷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⑸学习理论的原因论;⑹多元性的原因论;12.犯罪综合动因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理解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犯罪、侦破案件以及对罪犯进行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探究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虐待、忽视或处于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可能会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冲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基础。

教育也是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缺乏良好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可能使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足,从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激发其犯罪的欲望。

例如,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中成长的人,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可行的生存方式。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

从认知层面来看,犯罪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不符合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规范。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认为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是合理的。

在情感方面,犯罪人可能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无动于衷,甚至从中获得某种扭曲的满足感。

意志特征上,犯罪人往往意志薄弱,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面对诱惑时,他们难以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轻易地陷入犯罪的泥潭。

犯罪心理结构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稳定性体现在一旦形成,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影响犯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接受教育改造、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等,犯罪心理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可以减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风险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社会意识:这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是与国家制
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这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突出表现在
对自我强烈需要的失控和需要满足方式与社会规范相对立两个方面。

3.犯罪动机:这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内心起因,是
在犯罪人强烈、畸变的需要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4.不良兴趣:这会对犯罪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犯罪行
为的实施,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得到巩固。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__犯罪心理结构

__犯罪心理结构

二、心理结构的概念和内容
(一)心理结构的定义 心理结构将人的心理活动现象描述为一个由多种心理活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多功能的立体网状结构。以此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实际状况。 (二)心理结构内容 人的心理结构由5个系统构成 1、心理过程结构:认知、情感、意志 2、自我意识结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 、观念 3、个性倾向结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 4、个性心理特征结构 :气质、性格和能力 5、心理状态:心理定势和情绪情感状态
四、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一)科学地描述和揭示犯罪心理的存在 状态 (二)揭示和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第二节
(一)反社会意识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一、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二)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人的需要着重表现为低层次生活需要的过高和强烈的欲求上 (三)不良兴趣 兴趣是支配人去尝试某种事件、探索其究竟的动力。低俗有害的兴趣 经常支配人去做违法地事情。 (四)不良追求和动机。 不良的追求常常构成犯罪动机,使人形成犯罪行为。
6.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包括由消极心理因素组成的 动力结构、调节结构、特征结构三个亚结构和处于 弥散状态的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它们大部分处在人 的意识阈之上,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状态。 7.在—定的机遇和条件下,犯罪心理结构对犯罪行 为起支配和决定作用。(1)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 行为的发生;(2)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 质;(3)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 8.犯罪心理结构具有驱动性与普通性、整体性与层 次性、开放性与动态性、隐秘性与客观性、稳定性 与可变性等特性。 9.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在犯罪前、 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后,分别呈现出潜在、恶变与整 合、袁落或衰减等三种形态。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犯罪心理结构仅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 是全部。 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因 果联系。 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社 会上其他公民的个性心理结构中。 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 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 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 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特征结构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消极、不良的心境 (二)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三)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及形态变化

返回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 揭示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 开展对策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个女孩的家里了。
• 5。从前有一个赌鬼的遗孀,有一天她看她 小儿子以前写的日记。“4月6日爸爸不爱 洗澡,身上长了很多虱子,我趁他睡觉时 抓了几个,真好玩。”女人看了以后,就 精神失常。为什么?
• 5.女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丈夫生前是一个十足 的赌徒,每每丈夫要去追求千金一掷的大赌之 际,她都感到自己的心脏紧张像被人拧似的。 有一次,丈夫突发奇想要跟人赌谁身上的虱子 多,而赌注是——全部家当和他的性命。可是 结果非常不幸,4月7日赌博的这一天,丈夫 以少一个虱子的数落败了。愿赌服输,丈夫的 命因此赔上,家里也被倾荡一空了。女人痛不 欲生,哭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决定为自己的 儿子挺下来。但是她的心灵已变得极度脆弱, 已经不能承受任何风吹草动的打击了。这一天, 她看了小儿子的日记,她看到的事情真相狠狠 地刺激着她那颗脆弱的饱经摧残的心。
• 2。从前有一个胖子,去一个新朋友家参加多人 聚会。胖子不爱理人,就一个劲地吃零食。上正 餐的时候,胖子也就光顾着一个劲地吃。等到上 冬瓜炒肉的时候,胖子实在胀得不行就去了卫生 间。这天晚上,聚会众人中有一个人被人谋杀了。 这是怎么回事?
2.胖子是一个自闭的人,心里很压抑。这天 的冬瓜炒得很难吃,于是就有一个脾气大的 女孩骂道:“这个冬瓜真恶心!”正在卫生 间的胖子听到了这句话,心里很受伤害,因 为他误以那个女孩是在说他,是在侮辱他。 于是这天晚上胖子拿起凶器,偷偷地潜入这
2.(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种矛盾 (2)现行政策制度所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风气不好、贫富差距巨大、各种犯罪四起、常抱着“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犯罪心里更加肆无忌惮。
4.法制因素:执法力度不强、纵容心理、不够完善
这些只是犯罪心理学这门庞大的心理学的九牛一毛,如果想 要更深步的了解犯罪心理学,有几本专业书籍推荐:

2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

案例:
盗窃惯犯刘某某,1974年出生,十堰市某县黑虎
乡人。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体弱的奶奶一起生活。 11岁时,奶奶生病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瞒着 奶奶逃学到十堰。在十堰学会了扒窃。 奶奶病故后,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牵挂地走上海,跑 广州进行了扒盗生涯。其间在好人的教育下,曾下过 决心,弃恶扬善,不再偷盗。 坚持不多久,就又旧病复发。他认为:没有偷老百姓 的钱,不算偷。有些当官的钱来得不干净,我的手也 不干净,不干净对不干净等于干净,这是天经地义的 事。对别人来说,我是个坏人,对我自己来说,我觉 得我是在做好事,我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侠盗 ”。
力,如需要,如情绪,如意识状态,其他不良因素处 于从属和配合地位,在初犯和单一型犯罪者中较常见。 • 恶化和加深 • 转化和减退
– 多因并列:存在多种驱动因素,在复合型犯罪中常
见,多见于惯犯、累犯,往往演变为职业犯罪
– 递减或递进 – 循环往复
转变
实施和犯罪活动的结束,犯罪心理结构 经历了潜在、恶变、衰落三个阶段和三 种形态上的变化。
– 潜在状态 – 恶变状态 – 衰落状态
(一)潜在状态
个体社会化缺陷而产生的不健全人格,是形成
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
潜在的犯罪心理结构的标志:犯罪意向的形成
(由不良需要引起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倾向)。
潜在形态是处在不稳定、不充分的萌芽状态。
(二)特殊模式
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主要特
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 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 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初犯、偶犯的犯 罪心理结构;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不稳固可能朝 稳固方向发展。 –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动,是为了宣 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有时会损人不利己, 甚至害人害己。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偏差价值观: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包含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犯罪者对道德和伦理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可能会否定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持有一种相对宽容或无视的态度。

2. 自我中心:犯罪心理结构常伴随着自我中心的特征。

犯罪者通常将自身的利益和满足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选择无视其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

3. 冲动控制困难:犯罪心理结构中的冲动控制困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特征。

犯罪者往往缺乏对自己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这种困难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刺激物所驱使,从而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4. 高风险偏好: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高风险偏好是指犯罪者对于冒险和危险行为的偏好。

他们常常追求刺激和快感,对于高风险的行为更加感兴趣。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涉及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如赌博、贩毒等,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
模式,包括偏差价值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困难和高风险偏好等方面。

了解和研究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
一,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和因素
(一)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二)内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外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一是同一动机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
的强化或弱化;二是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三 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概念及其原因 1.愉快体验的正强化影响 2.榜样的示范作用 3.惩罚的负效应 二,犯罪心理结构各要素的强化 1.非法欲望更为强烈 2.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3.作案自觉性及主动性增强 4.作案技能提高且 犯罪经验丰富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形被迫供述: (3)吞吞吐吐:
(二)法庭审理阶段 二 法庭审理阶段
1.审判前(1)恐惧与不安; (2)预测刑期: 3)积极防御: (4)敬畏和期望; 2.审判时(1)羞耻; (2)忏悔; (3)怀疑; (4)恐惧: (5)抗拒; (6)防御: 3.判决后(1)稳定: (2)不满: (3)悲观: (4)狂躁:
(二) 实施犯罪期间
6.得意 7.沉静
1.兴奋 2.紧张 3.恐惧 4.愤怒 5.怨恨
(三)犯罪后
1.满足 2.麻木 3.惊恐 4.试探 5.罪责感
二,刑事诉讼过程的心理状态
(一)羁押预审阶段 一 羁押预审阶段
1.对抗心理倾向: (1)畏罪 (2)侥幸 (3)抵触 (4)戒备 2.顺从心理倾向
(5)对立
3.研究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掌握其规律,有 助于做好犯罪预防,侦察破案和对罪犯的矫治改 造工作. 4 4.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划分为孕育 形成的初始阶段与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并依不 同标准.有被动型与主动型,社会化缺陷犯罪型 与反社会态度犯罪型,偶发型与习惯型,业余型 与职业型的阶段划分. 5.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行为人内在的动 机冲突和多种内在,外在因素变动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简述题1.简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与特征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配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互动、分级转换的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建构的过程。

(三)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组织结构。

(四)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具有定型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统一体。

(五)犯罪心理结构是稳固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结构。

2.简述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一般要经历下列阶段:(一)不良交往与模仿(二)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三)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四)违法尝试获得体验(五)犯罪意向萌发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常见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

常见模式:1.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2.突变型;3.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两种。

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3.简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会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具体形成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一)城市死角。

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有利于作案,而且为社会力量难以控制,遂常常沦为案件多发地带。

(二)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城乡结合部由于系城市交流的咽喉和关卡,不仅城、乡罪犯彼此对流必经此地,而且亦属流窜作案的罪犯和逃犯聚居、藏身、销赃的理想场所。

(三)独居住宅。

这类居住形式者不仅易遭罪犯的袭击,其本身亦为居住者提供了社会无法控制的便利作案场所。

(四)流动空间。

这类场所常发生盗窃、抢劫、流氓滋事等越轨行为,出现“车匪路霸”型犯罪活动。

二、气候与季节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夏季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多,而冬季侵犯财产的犯罪多。

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其案发率高峰在六、七月,八月后开始显著下降,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为低潮期,三月有开始激增。

三、时间盗窃、强奸,乃至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夜晚的发案率要明显高于白天;但某些犯罪白天的发案率却高于夜晚,如扒窃行为,几乎全发生在白天,特别是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
108
办公室业务
2012・4
文/踪晓侠
浅谈犯罪心理结构
【摘要】犯罪心理结构是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因此,分析犯罪心理结构对于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结构;人格缺陷;犯罪意识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
研究犯罪心理结构,逻辑上应当从人格方面出发。

人格缺陷实际上是行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因为受到某些阻碍而形成的人格缺陷,是行为人社会化障碍的结果。

个人的人格缺陷可能导致犯罪意识的产生,但并不是必然导致犯罪意识,可以说,人格缺陷是犯罪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人格缺陷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犯罪意识,不是说,有人格缺陷必定产生犯罪意识,而是说,有犯罪意识必定是因为有人格缺陷的存在。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认为,生成人格缺陷除了行为人自身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等。

人格缺陷虽然是行为人的自身因素,但是却是社会、家庭、自身各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

在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人格缺陷就会发展为犯罪意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对需要的追求永无止境,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又必然受到社会的种种限制。

如果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运用社会不认可、不接受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当这种方式所导致的对社会或他人的侵害超过了社会和一般人的社会心理容忍度时,就可能生成为犯罪行为。

其中,行为人从主观上的需要产生并被意识到,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到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相结合形成犯罪目的和意图的整个过程,是犯罪意识外化为犯罪行为,就形成了罪过心理。

因此,犯罪意识是罪过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

当犯罪意
识与犯罪意志相结合,犯罪意志促使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时,才形成罪过心理。

在犯罪意识阶段,犯罪心理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它还没有通过外在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

在犯罪意识的基础上,伴随着犯罪动机、目的和犯罪决意的形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转化为犯罪意志,最终通过意志行为将意识内容变为现实。

罪过心理是在犯罪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却反映了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持反对态度,是其人格结构中社会性缺陷的表现。

其中,犯罪故意表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持一种歧视或者蔑视的态度(积极的侵害或者不保护的态度);而犯罪过失是行为人对合法权益所持的态度是一种漠视、轻视或者忽视的态度(消极的不保护)。

二、犯罪心理的转化
通过对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

犯罪这一现象不是偶然地,随意地产生和发展,增加和减少的,而是客观地,必然地被多种因素制约和决定的。

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对犯罪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这样就会导致犯罪心理的转化。

犯罪心理的转化不会自动进行,它总是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中促成的。

影响犯罪心理的转化的决定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的主体因素。

外在客观因素包括犯罪情景或环境的变化,犯罪对象或目标的变化,犯罪工具或手段的变化,被害人的行为表现,共同犯罪人的影响,突发的障碍性因素、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形势,刑事政策与刑罚功能的发挥。

内在的主体因素包括生理状况的变化,个性特征的影响、犯罪经验的影响、年龄的影响、性别的影响、在共同犯罪中承担角色的影响等等。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有可能
朝恶性转化,也有可能朝良性转化。

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化是指在形成犯罪决意、犯罪预备,或者犯罪行为实行过程中,甚至犯罪既遂之后,由于相关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犯罪心理的反社会性增强以致于产生了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例如:执意犯罪、加重犯罪以及屡次犯罪等情况。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各种主客观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减弱或消除;即在犯罪预备或者实行过程中,行为人因为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而中止或被迫放弃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后行为人经过教育改造或者内省后悔过自新,不再犯罪的心理活动过程。

主观罪过的恶性程度主要是以犯罪意志(包括犯罪动机和目的)为依据的;如果犯罪意志增强,则刑事责任相应加重,反之,若犯罪意志减弱或消失,则应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三、结语
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犯罪人犯罪的内部原因而进行的。

它可以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更加自觉,科学地打击犯罪,改造和矫正罪犯,瓦解其心理结构,建立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心理结构,从根本上根除犯罪。

犯罪心理结构揭示了犯罪心理的矛盾性和内部结构性,在认识其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各种预防犯罪心理滋生的措施,各种改造、矫正犯罪心理的对策,各种侦查和审讯揭露犯罪心理的隐蔽性斗争,才能有效地确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①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 ].群众出版社,1991.②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J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③陈忠林.刑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