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90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学习]犯罪心理学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11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20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21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少 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15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7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2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2:暴力犯罪心理
19
常见的杀人犯罪动机
① 报复杀人动机 :特定目标/泛化目标 ② 物欲杀人动机 ③ 情感冲突杀人动机 ④ 隐罪杀人动机 ⑤ 病理杀人动机
20
病理性杀人动机
义气杀人动机/正义杀人动机 信仰杀人动机[宗教性质] 怜悯杀人动机 出名杀人动机 [自杀式杀人] 某些青少年犯罪:
1990S HICKEY ERIC W.: 心理疾病 分离障碍: 如多重人格 心理分析因素 病态人格(反社会型)
22
冲动型犯罪人的EQ训练策略:
愤怒控制技术: 冷处理;深呼吸;认知介入
社交技能训练: 交友技术;聆听技术;困境应对
23
扩展资料
SCALE OF EVIL (MOST EVIL22) 事件分析: 邪恶性 杀人犯罪类型 分析维度:SCAR>MOTIVE 访谈技术:互动作用与难度(技术与伪装) EVIL22:动机心智与手段 目标: 揭露动机+预防+罪犯改造
暴力犯罪心理
1
暴力犯罪
概念: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强制的力量;武力。 通常是指个人或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以及凶杀。 国家、民族之间往往会发生暴力事件。权力的形成也往往要诉 诸暴力威胁,强制对方服从。 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非法侵犯他人人 身或财产的犯罪行为: 暴力性 生命危害性 恐怖性[社会危害性]
15
关于暴力的理论
精神分析:本能论与液压理论:宣泄 习 性 学:遗传的本能 行为主义:行为强化与社会学习 认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派:认知能力与模型
如失败归因模式、极化模式
16
关于暴力的理论
J. DOLLARD: 1939 YALE U. 挫折—攻击假说 > 挫折—愤怒—攻击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罪犯心理原因分析一、罪犯心理概述罪犯心理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罪犯心理主要包括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也影响监狱的管理和安全。
因此,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对于提高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原因分析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罪犯往往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认知偏差、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
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与罪犯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背景不良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情感不稳定、自卑等问题;教育程度较低的罪犯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法律意识等问题。
3.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狱环境包括监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监管方式等。
监狱环境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的监狱往往存在着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等问题,这容易导致罪犯的心理失衡和焦虑。
4.个人成长经历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经历、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童年经历创伤的罪犯往往存在着信任感缺失、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三、总结罪犯心理是影响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为监狱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帮助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改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因 素
环境
因素
自我控制系统缺陷 家庭环境 工作环境 学校环境 居住环境 职业 季节 地域 自然灾害 时间 侵害对象 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 境因素
自然环 境因素
情境 因素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 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 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 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首先,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其次,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 提。 最后,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 直接原因。 总之,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这些因素的作用绝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一定的主 次关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 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 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 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特征:
严重青少年犯经常可以逃避侦查; 累犯率或者重犯率很高; 犯罪行为越严重,行为模式在儿童时期就出现得越
早。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越来越 严重。
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律极低。1956年 仅占全部罪案的18%,但是,1957年增至32.3%。 这个百分比相对稳定,维持到1965年,即文化大革 命的前一年。多数估计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青 少年犯罪率为总犯罪率的40--50%。地方的调查表 明,14岁至25岁的犯罪率在1973年前后达到一次 高峰。此后即下降,1975年仅较文化大革命前的 1965年略有上升。新的上升发生在改革开始后的 70年代后期。
刑法第十七条 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 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 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 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 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在我国的数千家基层法院中也许还没有哪一家会象上 海长宁区法院那样在国内外广为人知,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是该法院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审 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当时只是“少年刑 事案件合议庭”,1988年才开始独立建制)
少年法庭建立后很快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治理青少年犯 罪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 和指导下,长宁区的成功经验很被广泛推广,很多省、 市、自治区的法院纷纷响应,仅仅两年,少年法庭就 发展到100多个。
今后,少年法庭向何处去?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应该 怎样发展?这是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所共同 思索的问题。
白宝山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白宝山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分析:生理原因:1、性别:白宝山是男性。
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性格容易亢奋,对不公平的处理容易走向极端采取不冷静的办法处理。
易争强好胜,偏激冲动。
2、年龄:被捕时四十岁左右,犯罪期间处于35岁到4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人:思维成熟,性格沉稳,胆识过人,目标性强,执行力强。
3、性格:不善言辞,克己忍耐,性格内向,自闭自卑,好强,偏执爱枪械知识,沉默寡言,对现实和社会不满,不甘于平庸。
内向,好学,自闭,克己,导致其能不断积累知识,和积累想法,并且反复推演自己想法,不断使得行动更加细致周密,谋定后动。
再加上其成熟的生理年龄段,和对社会风土人情,心理的准确把握,是其成“事”的必然性格条件。
内向心理有强的心理承受力,但心里底线一旦崩溃,容易走向极端。
家庭原因: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首都钢铁公司的职工。
1960年,3岁,父亲病逝,母亲生活艰难,将白宝山送到老家河北省徐水县,母亲改嫁。
家庭变故,人生轨迹走向无约束道路,对未来的人生无规划,对自己的行为无自制也无人约束,直到积累小恶成大恶。
生活贫困和家庭变故导致其必然不是向积极方向变,越变越穷凶恶极。
教育背景:1971年,14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16岁辍学,酱菜厂当临时工在监狱中认真学习枪械知识。
学龄低,成绩差又有偏执的自学爱好,上学受挫是任何一个学习一般的人走向的第一个挫折。
从而导致融入社会困难,出门处处受阻,加上没有文化和技能,只能靠卖苦力维持生计。
其他原因:1、白宝山做过临时工、装卸工,还进行过劳动改造。
长期体力劳动,收入少,加上长期内向好学的指导思想严重危险,以及成熟心理生理年龄,必然产生对社会极端危害。
2、长期在北京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过着贫困的日子,心里的落差更大,更觉得社会不公平,仇恨社会的心理更强烈。
靠近繁华的世界,和自身窘迫人生遭遇,以及偏见的社会观念导致犯罪心理产生。
3、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第一次严打的时期,自身的轻罪重判、刑期加重,家人离开,儿女生活贫困被人瞧不起,对自己的这些不幸的人生遭遇,归罪于社会,而无法排解。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一直是犯罪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着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了解犯罪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特征1. 内在冲突和失调感犯罪者通常内心存在一种冲突和失调感。
这种冲突可能来自于他们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经历所引发的情感问题。
这种内在冲突和失调感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产生严重问题,导致他们寻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2. 自控力不足犯罪者往往在自控力方面存在着问题。
他们很难抑制冲动和欲望,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引诱。
缺乏自控力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 缺乏同理心犯罪者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
他们通常无视他人的权益和利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且对犯罪行为后果的影响和痛苦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失业、社会不公平等因素与犯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和诱导。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失调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犯罪者往往来自破碎的家庭,缺乏有效的亲子关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种不良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起到了负面促进作用。
3.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格特征中的冲动性、自尊心脆弱、逆反心理等都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些个体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选择。
三、预防和干预对于犯罪行为,预防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预防和干预。
1. 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可以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
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
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
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
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
成。
2023/12/31
第二章
21
三、多层次研究并重
2023/12/31
第二章
24
Andrew & Bonta:“风险—需求—反应模型”
➢ 强调了识别出以下因素的重要性: ① 将个体置于犯罪活动风险中的因素(风险因素) ② 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的风险因素(需求因素) ③ 其他可能影响个体对于干预的反应的个体特征或情境
特征(反应因素)
2023/12/31
➢ 只要是犯罪必定具有客观的结果 ➢ 无论客观结果还是法律结果它总是由具体的行为导致的 ➢ 在实施行为前,任何作案人都有一个认知加工的判断过程,
特别是决定去作的选择 ➢ 行为决策的背后必须有支配行为的动机、目的、情绪等心
理因素的作用 ➢ 在同样的刺激下,犯罪永远不是多数人的选择
2023/12/31
第二章
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
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
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
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
2023/12/31
第二章
9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 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
实证主义(实证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te,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
老沃德·韦弗
1976年,老沃德·韦弗在尤里卡遇到了一个下夜班的女招待 。在停车场,他用球棒将那个女招待击倒,并把她拖进他的卡 车。在老沃德·韦弗开车之前,女招待挣扎着逃脱,他因此而 被判3年监禁。 1981年,18岁的大卫·加尔布雷思和他的女友、15岁的米歇 尔搭乘老沃德·韦弗的卡车去怀里卡,老沃德·韦弗将他俩带 到他在奥罗维尔的家中。老沃德·韦弗指使一个同伙用枪将加 尔布雷思打死。他在几天中多次强奸米歇尔。他还告诉米歇尔 ,他要将她当做他的女儿。但不久,他却将米歇尔扔在了马里 斯维尔的郊外。 老沃德·韦弗有一次向他的室友吹嘘,他曾杀害了18岁的罗 伯特·拉德富德和他的女友芭芭拉·利维尔。老沃德·韦弗说 ,他用铁管子将拉德富德打死。他两次强奸了利维尔,并且在 她反抗时,他还用尿布将她蒙死。事后,老沃德·韦弗将她的 尸体埋在了自家后院。老沃德·韦弗也因这些犯罪事实被判40 年监禁。负责调查此次谋杀案的克恩县侦探加里·戴维斯回忆 说,老沃德·韦弗在埋死尸处砌了一个水泥台子,表面上是为 了让他的妻子在晾衣服时,不至于被草弄湿了脚。
生物因素-心理生理学
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历史上最有趣的案例‛,它的主 角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男人,美国弗吉尼亚夏落特斯维尔医 学中心的医生们称为‚C先生‛ 。C先生原来是一位性格 温和,富变成了可怕的恋童癖,开始拜访 恋童网站,接着,他又向自己年幼的继女提出了性要求。 于是他的妻子报告了警方,他因性骚扰儿童罪遭到逮捕。 在被押往监狱的途中,他抱怨头痛剧烈。医生在他的大脑 额叶前部位发现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良性肿瘤。接受手术后 ,他的恋童癖冲动消失,恢复正常。 医生的理论认为,肿瘤限制了血液流向大脑中控制冲 动的区域。去年,肿瘤复发,恋童癖的冲动也随之出现。 C先生再次接受手术,目前,他似乎又恢复了善良的本性 菲尼亚斯原来是一个正派尔礼貌的小伙子,1848年, 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铁条穿透了他的头骨。他幸存下 来,但是性格变得与原来截然相反,开始满口脏话。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犯罪心理学2
艾森克人格理论—后续
基因研究——单胺氧化酶A基因缺乏
• 缺少单胺氧化酶A基因是一种基因变异,容易 导致酗酒、敏感、冲动、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因此又被誉为“战士基因” • 约30%的男人拥有“战士基因”,但这个基因 是否会被激活,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 童年遭遇 • “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
艾森克的人格气质——神经质维度
情绪不稳定(感性)——情绪稳定(理性)
• 不稳定——紧张、神经过敏、焦虑、抱怨 • 稳定——冷静、温和、理智
生物学基础——自主神经系统
• 交感(兴奋)与副交感(抑制)神经系统 • 情绪不稳定性个体,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副交感 神经系统活性较低(易兴奋、难平静)而情绪稳 定型个体反之,难兴奋易平静 • 外向不稳定型个体更易卷入犯罪行为
小结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区别
精神病态者的特征:
• 有魅力、聪明大胆情绪情感反应水平较低
• 缺乏道德判断标准和同理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精神病态在神经生理等方面异于常人
• 较低的唤醒水平、类似儿童的脑电模式
精神病态与ADHD有一定的相关性
外向——中间——内向
• 外向——爱社交、冲动、乐观、健谈 • 内向——含蓄、安静、谨慎、不易兴奋 • 中间——兼具二者特征
生物学基础——网状激活系统(RSA)
• 激活和维持大脑唤醒水平 • 外向者皮层唤醒水平较低,需要额外寻求刺激, 而内向者反之,RSA作用放大 • 酒精的作用——抑制RSA的作用——放纵行为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心理学与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了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理学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因素的研究,并分析其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一、犯罪与心理学的研究犯罪行为是复杂的,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了这些影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遭受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等不良经历,容易导致其在成年后产生犯罪行为。
1.2 人格特征:一些人格特征和犯罪行为有密切关联。
例如,缺乏同理心、冲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1.3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冲突、群体压力、社会认同感和行为规范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参与犯罪的倾向。
1.4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也存在关联。
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在行为上会出现异常并与犯罪行为有关。
二、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犯罪心理学应用的实例。
2.1 早期干预:通过识别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家庭环境问题,以早期干预为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其后成为罪犯的可能性。
2.2 行为矫正:心理学在犯罪行为的矫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手段,可以帮助犯罪分子改变其不良行为模式,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2.3 刑罚形式: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刑罚形式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确定合适的刑罚形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4 社会康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指导着犯罪分子的社会康复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手段,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三、心理学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除了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应用外,心理学还在犯罪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而是强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4.3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价值观 人格特征 心理异常
4.3.1 价值观
(1)贪利
(2)成就意识
对成就的理解,影响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 规定着自己的行为取向。
分组准备,课题讨论)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杀倾向;
纵火犯——精神发育不全(52%)
1.1.3 胡顿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欧内斯特·艾伯特·胡顿(Earnest A1bert Hooton,1887-1954)
12年 17077人 (其中3203人普通市民)
人体测量
3卷本《美国犯罪人:人类学研究》(1939)
1卷本《犯罪与个人》 (1939)
①为犯罪动机的无意识领域研究打开了大门; ②重视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③关于性格特征与犯罪的联系的观点,具有创造性; ④把犯罪看做是人的本能,还赋予本能新的含义——
心理本能,违法犯罪与本能的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的; ⑤对犯罪研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强调对儿童
的早期教育;第二,心理分析学在供认、法官心理、 犯罪改造中的应用。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1.1.2 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障碍。俗话说就是心里有个结打不开,总 是陷在某一点上。
马加爵案件
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 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 中心”的性格缺陷。
黄勇走向犯罪的心路历程
4.3.3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即精神病,指各种严重的精神障 碍,从而导致感知、情感、思维、意志的 紊乱.
成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即伴随着名气(而非名誉) 而来的金钱等等的利益的获得。
成功淡化善恶标准 成功与失败的结果甚至取代善与恶的标准
疯狂的追逐有时恰恰直接成为犯罪的动因, 导致“失败”。
4.3.2 人格特征
(1)反社会人格(自然人格障碍) 指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问题,往往小
时候就能看出一些苗头,俗话说迟早要不开的,正是这种攻击性本能决定了 人必然犯罪。
3.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中探索了人类早 期社会的禁制、法律和刑罚体制的产生。
强调培养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事物 都有阻止战争的作用。
用死亡本能来解释战争。 推广爱的本能对战争——社会犯罪的
抑制作用。
3.1.4 评价
4.1.2 不同(差别)接触理论
九与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主
学价不不与犯学学沟习 要
习值被局犯罪习习通得 内
差所一限罪动内地学
容
异解般于形机容点习
频率 持续时间
顺序
释
需 求
模 仿
态 接 触
学 习
亲密 团体
强度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第三,研究的基本倾向:从犯罪人的外部特征 来研究犯罪人;从犯罪人的内部结构或状态研究犯 罪人。
1.2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2
1.2.1 身体结构的表征与犯罪 1.2.2 体型与犯罪 1.2.3 内分泌异常与犯罪 1.2.4 营养成分不均衡与犯罪 1.2.5 中枢神经机能异常与犯罪
1.3 遗传与犯罪研究
负面刺激 身体、言语、生活条件、行动目标
正面效果的引诱 预期正面、有利效果
楷模的教唆 看过他人表现攻击
教导性教唆 权威指导
妄想 幻觉力量操纵
3.3 .3 攻击行为的持续与强化
外在强化
惩罚
传达出攻击行为是否安全的讯息
替代性强化
观察到某种行为的表现似乎 受到惩罚,就会抑制该行为
学习理论评价
社会失控理论 文化违规理论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阿德勒的犯罪观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2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15年 “由于罪恶感而犯罪”
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1.2 本能理论 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这种病人常常丧失自我的意识能力,而且拒绝就医 有时还出现意识障碍,辨认和判断能力丧失,以及
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的支配下,发生危害性行为
心理异常—精神异常的犯罪人
一类犯罪人大多数是缓慢发病的精神病人。 这种类型病人病态不很明显,所以他自己 也不认为有病,同时也不被他人认为是精 神病患者
另一类犯罪人常常是属于急性短暂的精神 病反应,这种病人症状明显,只要注意就 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险。
第二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西方和我国主要犯罪心理学流派有关犯 罪原因的观点,比较分析各流派的异同,形成对 犯罪心理原因的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犯罪的生物学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论 犯罪心理形成的综合动因论及犯罪心理结构
查尔斯·巴克曼·格林(Charles Backman Goring, 1870-1919)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
3000名男性累犯 37种生理特征 6种心理特征
《英国犯罪人:统计学研究》(1913)
遗传低劣理论
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强度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遗传性低劣(a general inferiority of hereditary nature) 诈骗犯——自私; 暴力犯——急躁粗暴,少敏捷,精神病倾向和自
犯罪人与市民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33个项目指数 19个 (58%) 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25.64%的一级谋杀犯比一般犯罪人年老、体重、身高
种族与犯罪
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不同 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型也有差异
1.2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
犯罪人类学与现代犯罪生物学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自卑感 努力追求卓越 过度补偿 犯罪
3.3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艾秋宏 “潜伏性偏差行为” 亚历山大 无法理性面对事实 希利和布朗纳 未满足的欲望需求与不满 阿伯拉哈姆逊 自我功能受损无法适应生活 埃里克森 自我认同与角色模糊的冲突 哈勒克 受压抑情感的呈现
4 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单氨氧化酶含量过低与犯罪 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 心理退化与犯罪 遗传基因与犯罪
1.2.1 身体结构表征与犯罪
5 犯罪心理形成的综合动因论 及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结构
思考和讨论题
1、你认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其特点 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布置思考与讨论题,组织
1907年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1894年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3.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严厉的超我(harsh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薄弱的超我(weak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
3.1.2 本能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 本能理论与犯罪观的关系 ——人的犯罪是与这种先天的、攻击性本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外在):
服从和惩罚定向;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个人需要满足):
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内化):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4.4.3 法的控制作用失调
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 领导干部违纪 贪污受贿 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查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的犯罪研究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4.1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
学习理论
不同接触论
条件作用论
条件反射论
操作条件作用论
犯罪模仿论
社会学习论
4.1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行为研究
4.1.1 操作性(强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行为类型是由外界环境
第一,研究的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身体的外部 形状与犯罪的关系,并用隔代遗传来解释犯罪行为 发生的根本原因;更强调身体素质与犯罪的关系。
第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使用直接观察、 身体测量以及身体解剖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身体 特征;使用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例如,双生子诊 断与比较、血液检查化验、性染色体分析、内分泌 测定、脑电图测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