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疯狂的追逐有时恰恰直接成为犯罪的动因, 导致“失败”。
4.3.2 人格特征
(1)反社会人格(自然人格障碍) 指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问题,往往小 时候就能看出一些苗头,俗话说迟早要出 事的那一类,这些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弱, 长大之后常常会多次犯罪。
(2)犯罪人格(社会人格障碍) 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 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 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 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 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 情感反应等。当这些心理活动内容逐渐趋 于稳定的时候,此人的犯罪人格就出现了。
3.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中探索了人类早 期社会的禁制、法律和刑罚体制的产生。 强调培养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事物 都有阻止战争的作用。 用死亡本能来解释战争。 推广爱的本能对战争——社会犯罪的 抑制作用。
3.1.4 评价
①为犯罪动机的无意识领域研究打开了大门; ②重视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③关于性格特征与犯罪的联系的观点,具有创造性; ④把犯罪看做是人的本能,还赋予本能新的含义—— 心理本能,违法犯罪与本能的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的; ⑤对犯罪研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强调对儿童 的早期教育;第二,心理分析学在供认、法官心理、 犯罪改造中的应用。
1.1.2 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犯罪心理学(大三下)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应用技术。
犯罪的打击→外显犯罪的防控→潜在
打击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目标明确,容易把握。
一、概念。
(一)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被认定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刑法条文的行为。(法律意义上的)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offense
刑法学中的犯罪→crime→法律上的惩罚
行为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当受到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社会学)。
纪律上的惩罚←从社会意义上来说,犯罪行为是一种偏差行为,偏离了社会标准的行为,是一种广义的行为,包含了侵害行为(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和违背了社会道德的行为(赌博、黄色)以及社会伦理的行为(包养)。
(二)犯罪心理学。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E.g:视屏中危险犯罪人的心理矫正问题。
E.g:心理战术
本书定义: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两种观点:
⒈是人类学与犯罪学的交叉学科。
⒉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研究犯罪动机为中心以及研究犯罪行为本身的意义。
(三)犯罪人(offender),即犯罪主体。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包含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①刑事责任年龄;②承担刑事责任;③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综合动因论
(3)神经类型因素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两种过 程,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三个基本特性:①强度, 指神经兴奋和抑制的承受力,有强弱之分;②平 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即相对均势或 优势,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③灵活性,指兴奋 与抑制相互转化的速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可划分为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和情绪型犯罪心 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第一阶段——潜在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二阶段——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阶段——衰落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φ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
在于人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违反 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 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
φ 死本能转向外部,转化为攻击性和破坏
性,会导致犯罪
φ 性恶论者:儿童是最为犯罪者出生的
2、人格与犯罪:人格决定论
φ 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φ 当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 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
持并在将来加以应用 φ 自我调节机制——个体攻击行为的强化和消退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
φ 观察学习 φ 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过程 φ φ φ φ
个体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榜样 家庭成员 社会成员 大众传播媒介
φ 亲历学习
亲历学习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
厌恶性鼓动者:能唤起攻击情绪、 φ 厌恶性鼓动者:能唤起攻击情绪、激起攻击行 为的外界刺激因素——暴力殴打事件、言语侮 暴力殴打事件、 为的外界刺激因素 暴力殴打事件 辱威胁、生活条件恶化、目标行为受阻——被 辱威胁、生活条件恶化、目标行为受阻 被 动的防卫性攻击 激励性的鼓动者:主体对攻击结果的预期, 激励性的鼓动者:主体对攻击结果的预期,特 别是积极的预期 示范性的鼓动者:榜样的示范作用。包括示范/ 示范性的鼓动者:榜样的示范作用。包括示范 解除抑制/情绪唤醒 情绪唤醒/刺激增强效应 解除抑制 情绪唤醒 刺激增强效应 训导者鼓动者: 训导者鼓动者:服从性侵犯 妄想型唆使者: 妄想型唆使者: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实施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1.课程内容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
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第三节 探讨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是从探 讨犯罪原因开始的。由于人们的哲 学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在 看法上存在很大分歧,特别是在西 方,形成了许多流派。对不同学说 的比较、鉴别,有助于我们弄清犯 罪心理产生的真正原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原 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 物学因素决定的。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 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 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一)体型说 这种学说又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物 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emer, 1882年~1962年),他根据人的体型把人划分为肥 胖型、瘦长型、斗士型和虚弱型四种,并认为瘦长 型和斗士型的人犯罪的倾向性大。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调社 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为发生 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犯罪者犯罪的 主观心理原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 社会因素作用下,为什么有些人犯 罪,有些人不犯罪。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以奥地利精 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S.Freud,1856年—1939 年)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 直接从人的心理动力、人 格结构方面寻找犯罪的原 因,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 罪,或是因为心理原动力 (侵犯性、利欲性、性冲动) 的方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 导,或是人格结构不完善。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2.社会异常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一个发达、富裕的以获得 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作为成功标志的社会里, 某些不可能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成功的人,只 能用非法和越轨的手段获得成功,从而导致 犯罪。
R.K.默顿认为,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 致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削弱,从而产生各种异常行 为。
默顿认为,人的异常行为是社会结构失去平衡的产 物。他把失调分为革新、守旧、颓废、反抗4类,认 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目标,但当目标和手段之间出 现失范时,就会采取异常行为为自己摆脱压力以获 得成功。
2.利欲性说 美国犯罪学家希利认为,正常的欲求并不构 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 谋求不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 犯罪行为。当谋求优越(名誉、地位、财产) 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为犯罪。
3.性冲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 惟一根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 如杀人、抢劫、欺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 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
三、精神病理学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是由于精神机能的病 态障碍,失去理智的控制所致。
1.病态人格说 病态人格导致犯罪 2.低能说 低能导致犯罪 3.中毒说 (兴奋剂、麻醉剂、酒精等)所引起的各种精 神障碍导致犯罪。
四、心理本能的原因论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如 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第一章引言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有关犯罪行为形成和犯罪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自法国犯罪学家拉卡依1876年首次提出犯罪心理学以来,犯罪心理学经历了近1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犯罪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形成的心理机制、犯罪心理测试和犯罪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行为相关的心理机理和心理因素。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犯罪行为的成因、犯罪者的个性特征、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犯罪行为的动机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犯罪心理学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第三章犯罪形成的心理机制
犯罪形成的心理机制是指导致犯罪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在犯罪形成的心理机制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发展心理因素两个方面。
1. 社会心理因素
较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压力、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
由于社会及人际状况对于个体罪行行为的形成和维持起到着决定
性的作用,因此对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非常重要。
2. 发展心理因素
发展心理因素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心理
生理问题,如早期失去母亲、缺乏父母的关爱、自闭等等。这些
问题很容易造成个体的心理畸变,从而对其形成犯罪行为有着非
常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犯罪心理测试
犯罪心理测试是指一系列心理测试的组合,帮助心理医生和研
究者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从而更
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追根溯源。
1.人格测验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消极、不良的心境
实施犯罪时异常的 心理状态
1、心理状态概念:是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情境中心理活 动的综合表现。 2、不良心理状态特点: 一是情境性;二是外露性;三是迁移性。 3、不良心理状态要素: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4、不良心理状态作用:不良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比较持久、 平稳的驱动力,加速和促进了犯罪心理的形成,并进一步使 犯罪心理得到扩散、巩固,最终外化为犯罪行为。
自然因素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行为内在动因和支配力 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的表现或外化。
结构的 稳定程度
结构的 组合状况
结构各因素 的组合方式
一、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 发生
(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 1、稳固的犯罪心理 :犯罪动机 2、不稳固的犯罪心理 :犯罪机遇 (二)快速性与迟延性 (三)可变性与难改性
(一)方法: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常用量表: 1、个性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MMPI) 卡特尔16项个性量 表(16PF)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其他量表 2、专用量表:
(二)多因并列
(三)递进或递减 (四)循环往复
惯犯、累犯
职业犯罪 多种犯罪 弃恶从良
歪曲的自我意识
__犯罪心理结构
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 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二)犯罪心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关系 两者有密切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心理结构的多种成分,一旦 发生畸变,也就成了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两者密不可分。心理 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在亚结构上存在对应关系:
四、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一)科学地描述和揭示犯罪心理的存在 状态 (二)揭示和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第二节
(一)反社会意识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一、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二)强烈、畸变的需要 犯罪人的需要着重表现为低层次生活需要的过高和强烈的欲求上 (三)不良兴趣 兴趣是支配人去尝试某种事件、探索其究竟的动力。低俗有害的兴趣 经常支配人去做违法地事情。 (四)不良追求和动机。 不良的追求常常构成犯罪动机,使人形成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结构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1、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及不同表述方式,犯罪心理结构 与人格结构的关系。 2、犯罪心理结构在犯罪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研 究意义。 3、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构成要素与不同的结构模式。 4、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二)
犯罪心理学(二)
引言概述: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思维、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对于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继续探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理论解析、犯罪者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预防的启示。
正文:
一、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中的应用
1. 利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案件线索
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审讯中的运用
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收集和案件分析中的作用
4. 犯罪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
5. 犯罪心理学在罪犯识别和报告撰写中的重要性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解析
1. 犯罪心理学的根基理论——社会学失范理论
2. 力学机制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3. 欲望满足理论与犯罪心理学
4. 自我控制理论解读犯罪倾向
5. 学习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三、犯罪者心理特征
1. 犯罪者的人格特点
2. 犯罪者的心理发展
3. 犯罪者的动机和目的
4. 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偏差
5.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关系
四、犯罪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1. 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2. 社会文化背景对犯罪心理的塑造
3. 教育教养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4. 经济状况与犯罪心理的关联
5. 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心理对犯罪的预防作用
五、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预防的启示
1. 犯罪心理学对社会教育预防的启示
2. 犯罪心理学在法律法规制定中的应用
3. 心理健康状况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4. 犯罪心理学对心理矫治的启示
5.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于刑罚和司法改革的建议
总结:
本文从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理论解析、犯罪者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预防的启示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继续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正文: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
-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建立
-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不稳定性
- 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反叛心理
- 社会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 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 接触犯罪环境和同伴压力
- 心理上的滥用和虐待经历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缺失
- 缺乏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
3.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表现
- 违法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和频率
- 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程度
- 偏见和歧视的表现
- 与其他问题行为的关联性
- 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
4.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干预
-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
-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与指导
- 健康的自我关爱和情感管理
- 强化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惩罚
- 提供正向的角色模型和引导
5.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前景
- 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的重要性
-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 心理治疗和社会再适应的整合
- 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和政策
- 推动社会意识和关注的增强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和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重要领域。通过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犯罪的困境。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政策。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
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
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
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
2023/12/31
第二章
9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 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
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
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
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
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
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
成。
2023/12/31
第二章
21
三、多层次研究并重
米勒(1941)在《挫折—攻击假说》一书中,修正并扩 充了挫折—攻击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 一系列的不同反应,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 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是,攻击行为肯定是挫 折的一种结果。
2023/12/31
第二章
14
经典回顾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 的攻击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攻击行为的唤起状态。攻 击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 供一定的攻击线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 线索,那么个体未必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伯克威茨把原来的 挫折—攻击理论中挫折与攻击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引申为多对 一关系,即一种攻击行为的最终产生,除了受到挫折的影响 之外,还要受到诸多的其他因素影响。从受到挫折到发生攻 击,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中各种因素的共同作 用,决定了挫折是否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一)驱动性与普遍性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 (三)开放性与动态性 (四)隐秘性与客观性 (五)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概念 (一)定义 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 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 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 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 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二)、作为方法论的结构观 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 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 (一)心理现象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 1、人的心理现象存在着结构 2、人的个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 (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 1、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 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反社会意识 (二)强烈、畸变的需要 (三)犯罪动机 (四)不良兴趣
(二)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 1、层次性组合状况 2、动力性组合状况 3、主导性组合状况 (1)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 (2)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 (3)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本能与犯罪
人格与犯罪
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
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
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
2.被宠坏的儿童
3.受到忽视的儿童
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2犯罪心理结构
之间在层次性、动力性和主导性方面的个 别差异。
– 层次性组合状况:动力结构位于深层,特征结构
位于表层,调节结构位于高层,心理状态呈弥散状态 -层次组成状况不同,决定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
– 动力性组合状况:需要型动力结构、情绪宣泄型
动力结构-动力组合状况不同,决定犯罪的严重程度 和案件的性质(大案、要案、恶性案件)
– 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犯罪
心理的调节结构。
② 从个体社会化角度来看:
大多数犯人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不良个性
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缺陷相联 系。
– 犯罪心理只是个性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许 多犯罪者仍保留一定的常态心理,有些某些 尚未泯灭的积极因素。 – 惯犯、累犯和职业犯罪者常常具有“犯罪个 性”,即是指那种由犯罪心理吞噬个性的大 部分以至全部的特殊个性。
① 消极不良心境:如长期处于压抑、不满、企图寻求 解脱的自我体验 ② 实施犯罪前:初犯、偶犯-焦虑紧张
③ 实施犯罪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异常的 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根据大量心理测验、谈话和犯罪人的自我报告,
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心理结构确实存在着 潜意识。
① 动力结构的潜意识:犯罪人的某些兴趣、需要, 主体不能意识到的本能、欲望或经验,如青春期 的型躁动,欲望受挫后产生的焦虑等。 ② 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在不同场合会表现出特定的特征,留下蛛丝马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2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 社会不良文化和习气的影响: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文化娱乐等、赌博、吸毒等——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 家庭状况及教育不良的影响:畸形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粗暴教育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10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7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心理紧张
犯罪动机形成
强烈需要再现
犯罪行为实施
犯罪动机消失
犯罪需要满足、 放弃或替代
心理紧张解除
8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
报复
诽谤
损害名誉
破坏
犯 罪
义愤 杀人
伤害
毁坏设备
犯 罪
动
杀人
目
机
图财
杀人 伤人致残
的
杀人
嫉妒 杀人
剥夺生命
9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
4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 誉、声望、金钱)
采取合 法途径 满足
自我意 识调控 抑制
采取非
法手段 满足
守法心理
变态的强烈 欲求(吸毒、 性淫乱、邪 教痴迷)
犯罪 心理
5
犯罪意向的萌发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 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19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 “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15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 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二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2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 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 受害人无报案意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内因: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最根本原因)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
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21
案例回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奸8岁幼女致其窒息死亡 39名少年为筹钱上网 偷窃122起 为上网竟然抢亲奶奶钱财 两青少年被逮捕 “太子堂”团伙7少年成员受审 成员多为“90后” 模仿网络小说 6少年绑架同学 主犯被判7年刑
强化的结果
16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 少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
小巫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 小题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 惑的结果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6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17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18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 定性和可变性
3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11
犯罪行为的发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
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 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12
内外化机制
13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 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 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