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
轻1。 / 密度在 2  ̄ 时仅 为 1 4 / 金属镁的生产方法依原 3 0E . TM 。 7 料而定 。菱 镁矿 、 卤石 、 光 盐湖 卤水 、 海水为原料时应用 电解 法生产 , 白云石作 原料时则采用硅热 高温还原法 。 目前 经济 效益最好 、 技术上最 先进的 电解法生 产是 以脱水氯化镁 为原 料, 脱水低钠光 卤石 及铵光 卤石 为原料 成本则要高得 多。对 原料 的要求 一般是要消除硫 酸根 、 等有害物质对 电解 过程 硼
富, 主要有菱镁矿 、 白云石 、 氯镁石 、 卤石 、 水 光 泻利 盐等等 , 原镁年产 量 占世界 的 23 金属 镁年 出 口量达 到近 3 /, O万吨 。 但中国并非生产强 国, 关键 是深加工关键先进技术 至今仍为
电解法 生产金属镁 的副产品氯气的利用 途径 , 一是作 为 生产 P C的原 料 , V 路径有 两种 : 一种路 径是 用氧气 、 氯气 与 乙烯反 应 , 即氧氯 化法生产 P C, V 另一路线 是与氢 气合成氯 化氢进一步和 乙炔反 应加工生产 P ; VC 二是和氢氧化钠反应
浮选冷结 晶洗涤法 , 田重结 晶法 , 盐 目前 已形成产 能 2 0万 6 吨 / 但 卤水资源的储量决定 了适宜的氯化钾的生产规模 , 年。 进一步做 大氯化钾产 业 的规 模 尚有 待于盐湖 固相 中的氯化
从 水氯镁 石 中可开发 的产 品有金属镁 、 镁合金 、 品种 多 氧化镁 、 脱水氯化镁 、 镁水泥等产品 。 ( ) 属镁 的生产 一 金
试论循环经济推进青海农牧业发展战略
[ 关键词 ]农牧 业 ;循环 经济 ;生 态经济 ;经济转 型 [ 中图分 类号 ]F 2 37 [ 文献标 识码 ]A [ 章编 号 ]10 文 0 5—6 3 ( 0 1 2—0 0 0 4 2 2 1 )2 15— 2 畜产 品 ,并且 能够加 工农 畜产 品 ,还使农 业生态 产业链 得 以延伸 和扩展 ,减少种 植养 殖一加 工一 消费 的环 节 。从 而 降低产 品成本 和保证 产品 品质 ,增 加企业 机会 ,以经济 效 益 的实 现推动 生产效 益 ;不 断维护 生态环境 ,保 证畜禽 类 健 康成 长。总之 ,未来 青海农 牧业发 展 的是 规模 化经 营的 农 牧业 ,是现代 技术高 度密集 的农牧 业 ,是 贸工农 一体化 经 营的农 牧业 ,是资源 节约 型 、环境 友好型 的农牧 业 ,具 有农 牧业 技术 的先导性 ,农牧业 要素 的集约 性 ,农 牧业 功 能 的多元性 ,农 牧 业 生 产 的一 体 性 ,农 牧 业 效 益 的综 合 性 ,农 牧业 生产 发展 的可持续性 等特 征 。
和农 村生活质 量 ,实 现农村 现代化 和农业 生态化 的必 经之
路 ,也是推进农 牧业 和农村 经济结 构转 型 的必 需手段 。 具体 来讲 ,生态农 业必须 能够 实现包 括能量 在 内的 自
中国背景下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聚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 收稿 日期 】0 1 0 — 2 2 1- 6 2 【 作者简介 】 良才 (9 7 )男 , 李 15 一 ,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副校 长。
孙 凌 宇 (99 )男 , 17 一 , 中共 青 海 省 委 党 校 经 济 学教 研 部 讲 师 , 中南 大 学 商 学 院 0 级 管 理 学 博 士 生 。 8
展 的 统 一 , 有 重 大而 深远 的 意 义 。 具 关 键 词 : 环 经济 ; 展 战 略 ; 这木 循 发 柴 中图 分 类 号 :2 5 F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5 4 (0 10 一 o6 一 O 10 - 6 7 2 1 )5 0 0 7
第3 0卷 21 0 1年第 5期 2 1 年 1 01 O月 出 版
攀
登 ( 月刊 ) 双
N wHeg t ( i nhy e i hs B mo t l)
VO.O I 3 No. 2 0cob 1 5.01 t er 1报告
经 济 发 展 方 式根 本性 转 变 而作 出 的 重 大 战略 决策 。 青 海省 柴 达 木 盆 地是 一 个 资 源 型 地 区 , 时也 是 一 个 生 态特 殊 同
的地 区, 立足 于这 个 实际 , 住 机 遇 , 力 发展 循 环 经 济 , 整 个 青 海 省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进 跨 越 发 展 与科 学 发 抓 大 对 促
规 范 。其 中有 代 表性 的是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环境保
护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清 洁生产 促进 法 》 《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可 再生 能源 法》 和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循 环经 济促 进法 》等 ,这 些法律 的颁布 实施 ,逐 步
青海藏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农作 物播种 面积 88 4 8亩 , 比增 长 20 % 。 州共 同 .8 全
育活 各类仔 畜 6 . 8万头 ( , 活率 为 5 . 8 , 94 只) 繁 95% 同 比下降 0 6个 百 分点 。出栏 牲 畜 7 . O万 头 只 , . 34
出栏 率 为 3 . 5 , 比提 高 1 2 5 2% 同 . 7个 百 分 点 ; 末 年
草食牲畜存栏总数 2 16 1.5万头 ( , 只) 比上年增 长 15 。全年 肉类 产量 360吨 , .% 06 比上年下 降 15% ; .4
奶类 产 量 39 6吨 , 49 比上 年 增 长 3 3 % ; 毛 产 量 .8 羊
10 0 6吨 , 比上 年增 长 2 0 % 。 .3
近 年来 , 海 藏 区在 农牧 业 方 面取 得 了一 定 的 青
成 就 , 也应 当清 醒地 看 到 , 然存 在 许 多 问题 , 但 仍 有
的问题 已经成 为农 205 万头( , 0 .8 只) 同比下降 3 6 %。 .6
显示 : 牧业 生产设 施 中大 中型拖 拉机 2 9台 , 农 4 小型
半 牧为 主 , 农牧 业经 济 结 构单 一 、 入 水 平不 高 , 收 经
济发 展落后 于 全省 平 均 水平 。经过 改 革 开放 3 0年
的发展历程 , 区经 济取 得 了长 足 发 展 。20 藏 03年 至 20 , 财 政 下 达 支 农 、 贫 资 金 l.4亿 元。 07年 省 扶 73
加强对农牧 业人 力资 源的开发 , 高农牧 民及经营者素质 , 提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 中的主导作 用。 关键词 : 青海藏 区; 农牧 业 ;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37 4 F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 4 7 2 0 )4— 0 2— 3 10 54 (0 8 0 0 8 0
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A s at h eio f ̄ ga Poic i teuuee n m c ee p n ut rce o er l f L g bt c:T e cino m h i rv en h tr c o i dvl met spoedf m t at o m - r d s O n f o o m r h ei y O
[ 文章编号]10 — 42 (09 9 09 0 0 5 6 3 20 )1 — 00— 2
Ec n m i a a t rsi s Ec l g c la d Ec n m i r u a o o y o o c Ch r c e itc , oo ia n o o c Cic l r Ec n m
o me tc n tan s ly t u te ghs S a r e l t d ao ed v lp n f,faiit.T eeo e h ed v l p n o srit ,pa o rsrn t , Ot t mo er ai i ie f e eo me to o h a sc h t e sbl i h rf r ,t e e- y
约 发展 的主要 障碍 ,扬 长避 短 ,发 挥优 势 ,使 发展 的 思路 更 具现 实性 、可行性 。故 ,发 展特 色经济 ,生 态经 济 ,循 环 经
济是青 海经济发展 的战略 选择 。 [ 键词 ] 特 色经济 ;生 态经济 ; 环 经济 关 循
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化 和无 害化 , 经 济 系统 和谐 地 纳 入 到 自然 生态 路 循环 、 免 废物 产 生 的思想 重 新 制定 了各 自的 使 避
系统 的物 质循环过 程 中 , 实现经 济活 动的生 态化 。 废 物管理 法规 。循环 经济 得到 了发达 国家政 府 的 循 环 经 济 是 一 种 以资 源 的 高效 利 用 和循 环 推 动 , 得 到 了企 业 界 的积极 响 应 。通 过 有益 的 也
He Ru i x ( iig P o u t e F re rmoe e tr Xiig 8 0 01 C ia) X nn rd ci ocs P o td C ne , nn 10 , hn v
Ab t a t T e su y n i s o t e s in i c e e o i g v e n e c i e h cu l y a d p a t e sr c : h t d i ss n h c e t i d v lp n iw a d d s r t e a t ai n r ci t f b t c
产 、 量 消费 、 量废 弃 ” 大 大 的传统 增 长模 式 的 根本 产 和资 源 循环 利用 ; 麦 卡伦 堡 生 态工 业 园 区模 丹 变 革 。在经 济 活动 中主要 体 现在 企 业 ( 循 环 ) 式 是 目前 国际上最 成 功 的一个 生态 工 业园,可称 小 、
区域 ( 中循 环 ) 社会 ( 、 大循 环 ) 三个层 面上 。 2 国外循 环经济 发展 与 实践
利 用 为 核 心 , 减 量 化 、 利用 、资 源 化 ” 原 探 索 , 成 了一 些 良好 的 运 行 模 式 , 值 得 我 们 以“ 再 为 形 很
则, 以低 消耗 、 排 放 、 低 高效 率 为基 本 特 征 , 符合 借鉴 。如美 国杜 邦化 学公 司模式 被称之 为企 业层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的 经济 增 长 模 式 , 对 “ 量 生 面 的循 环 经济 , 方 式是 组 织企 业 内部 的清 洁生 是 大 其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政策现状、环境及导向研究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政策现状、环境及导向研究作者:郭海君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第02期2012年5月,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并明确“海西柴达木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与西宁错位发展的“双核”格局,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对于正处在全面实施《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试验区而言,带来了新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文从分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政策现状和政策需求入手,提出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更具操作性、创新性、长效性的政策建议。
一、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体系(一)法律保障方面保障我国循环经济实施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法》),这部法律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循环经济列入政府主导的财政支持,并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二是注重税收调节的市场手段。
当前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的模式、体系与市场基础,所以现阶段政府财政提供启动资金和专项支持在我国非常必要。
在政府财政支持循环经济方面,《循环经济法》提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
由于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市场刺激手段,在《循环经济法》中只是开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优惠税收“药方”。
从源头上看,《循环经济法》是《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的延伸和发展。
颁布于1997年的《节约能源法》提出对节能产品、技术进行税收、信贷的优惠政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于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20•【字号】青政〔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循环经济发展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政〔2021〕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进一步凝聚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结合我省优势和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循环经济框架下青海碱业公司经营理念的转变
境保 护 之 问的 矛盾 , 轻经 济增 长 对资 源 减
供给 的压 力, 人 类社 会发展 与 自然生 态 使 系统相和 谐 并 良性循环 , 进经 济 的可持 促 续 发展 。 本文根 据循 环 经济 的理论 对 青 海
碱 业 有 限 公 司经 营理 念 的 转 变进 行 了分 析, 在对 青 海碱 业 有 限公 司传统 经 营理 念 下 存在 的 问题 分析 的基础 上 , 分别从 市 场 环境扣 社会 环境 变化 等方 面, 青 海碱 业 就 有 限 公 司发展提 出 了环境 成 本、 正和 博 弈 等新 的经 营理 念 , 为今后 发展提 出 了积 并 极 开展 循环 经 济技 术创新 、 强 以循环 经 加 济 为链 条的 企业之 间合作 等对 策。 为促 进 青海 碱业有 限公 司循环 经 济 发展提 供一 定
的理 论和 实 践依据 。
【 关键 词】 循环 经济 ;青海碱 业有 限公 司 ;经 营理 念
一
循环经济概 述
1
循 环经 济 的概 念 循环经 济起 源于工业 经 济 , 以资 源节 是 约利用 为特征 的经济 形态 。循环 经济 是对物 质『环流 动型 经济 的简称 ,是指 在 人 、自然 才 j 资源 和科 学 技术 的大 系统 内 ,在 资源 投入 、 企业 生产 、产 品消 耗及 其 废弃 的 全过 程 中 , /断提 高资 源利用 效率 ,把传统 的 依赖 资源 1 消耗 的线性 经济 发展 方 式 ,转 变为 依靠 生态 型资源环境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 以资源 的循 环 利崩 为核 心 , 以环境 生 产 为前 提 , 自然 资源 、 以 经济 、 社会 协调 发展为 目的 的新 经济发展模式, 是集经济 ,技术和社 会于 一体 的系统 工程 。 生产 活动 中椎崇 3 在 R 化生 产方 式 , 资源 以最 低 的投人 , 最高 使 达到 效率 的使 用 和最 大限度 的 循环 利用 。 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于最大限度 的 有 效利 用 资源 ,达到 废弃 物 的减量 化 、资源 化 和 无害化 。一 是提 高 资源 利用 效率 , 减少 生 产过 程 的资源 和能 源消 耗 。 生产 过程 中 在 讲 求 资源 的节 约和有 效利 用 , 以减少 资源 的 投 入 ,实 现废 弃物 的减 量化 , 是提 高 经济 这 效益 的重 要基 础 , 也是 污染 物排 放 减量 化的 前提 ;二 是 延长 和扩宽 生产 技术 链 , 生产 对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区的可持 续发 展 和建设 安全 的供水 保 障体 系提供 重
要决 策依 据 。
1 水 资 源 条 件 及 面 临 的挑 战
1 1 水 资 源 条 件 .
.
柴 达 木 盆 地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在 1 . rm ~ 76 a 27 1 4 . mm 之 间 , 水 面 蒸 发 量 在 1 5 . mm ~ 3 39
联 合 国教科 文组 织指 出 ,目前 地球 上淡 水资 源
总体充 足 ,全球 约 有 2 的 人 无 法 获 得 安 全 的饮 O 用水 。 目前 ,在 全球 5 0条大河 中 ,超过 半数 严重 0
枯竭 。
循环 经 济试验 区协 调和 健康 发展 ,迫 切需要 从水 资 源优 化 配置 的角度 ,根 据 《 青海 省柴达 木 国家级循 环经 济试 验 区总 体 规划 》 ,分 析 和 预测 未 来 不 同水 平年 “ 三生”( 活 、生产 和 生 态 )用 水 需 求 ;利 生 用所 构建 和开 发 的水资 源配 置模 型及计 算软 件 ,通
规 划 战 略
水 利规 划 与设计
21 0 0年 第 6期
青 海 省 柴 达 木 循 环 经 济 试 验 区 水 资源 配置及开 发 利 用策略 研究
谢 新 民 魏 传 江 柴 福 鑫 李青 基 贾福 宏。 庞 恒通
( .中 国 水 利 水 电 科 学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3 ; 2 1 0 0 8 .青 海 省 海 西 州 水 务 局 青 海 德 令 哈 8 70 ) 1 0 0
全 球 很 多 地 区 面 临 水 资 源 匮 乏 的 危 机 。我 国是
世界上 水资 源 比较贫 乏 的国家 之一 。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对策建议
【 键 词 】 青 海 ; 环 经 济 ; 持 续 发 展 关 循 可
【 中圈分类号】 F 2 .4 【 1 7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2 3 (0 6 0 - 0 3- 0 0 1 3 8 20 ) 2 0 7 3
虽然青 海 省资源 富集 , 但青 海经 济发 展在很 大程 度上 也 付 出了消耗 资源 和增 加污 染 的较 大 代价 , 使 资源 约束矛 盾更加 突 出、 环境 压 力加大 , 约了经 济增 长质 量和效 益 的进一 步提 高 。 用后发 优势 , 制 利 及 时地 将青海 经 济发 展从 传统 经济 过 渡到 循环 经济 的轨 道 , 能在经 济 快速 发 展 中进 一 步落 实 环境 才 保护、 资源保 护两项 基本 国策 , 这对 实现可 持续 发 展具有 深 刻的现 实意 义和深 远 的历史 影 响 。
张金 兰
【 摘要】 本文在论述我 固发展循环 经济的客观 必然性 的基础上 , 阐述 了青 海发展循环 经济 的紧迫性
和 可行 性 , 青 海 省 发辰 循 环 经 济 有 关 问 题 进 行 了比 较 全 面的 研 完和 分 析 . 出 了 青 海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对 对 提
策措施.
维普资讯
2 0 第 2期 06年
N O. 20 6 2. 0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第二分课题组)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一)青海省情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
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
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
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置为36°15′ N~38°20′ N,97°50′ E~101°20′ E之间,海拔3194~5174m。
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开展。 11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开 始起 步。从 资源节 .
约、 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人手, 全省上下深入 贯彻实施《 中华人 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国
务院关于资源节约活动 的通知》 等有关资源节约 的法律法规, 制定 了《 在全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
实施意见》《 、青海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青海 及《
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若干规定》 的颁布实施 , 对 循环利用矿产资源做了详细规定。标志着青海重
1 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 青海在资源综合开发 、 废弃物利用 、
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洁生产 等方 面 进 行 了积 极 的实 践 和探 索 , 有力
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有了法律保障。通过政策推
动, 目前全省有 3 户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 5 的综合利用。西部矿业锡铁 山分公司铅锌矿石综 合利用初步形成产业链 , 基本达到了废弃物“ 零排 放” 的要求。大柴旦行委引进外资, 利用铅锌矿尾 矿——硫精矿石生产硫酸 , 硫酸生产硼酸, 硫酸尾 渣生产铁精矿 。 铁精矿生产中的废料又成为水泥 厂的添加剂。矿酸厂 目 前正在筹划用废汽建设热 电厂 。铅锌矿石 资源 的综合利用 , 成为全省循环 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 13 盐湖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初露端倪。青海矿 . 产资源主要集中在盐湖。盐湖集团运用最新研究 的兑 卤结 晶法 , 功提取 了排放 在 卤水 中的废钾 , 成 极大地提 高了资 源的综 合利用率。还利用提取
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 等地方性法规 , 有力 推动了循环经济在青 海的开展 。20 04年全省 2 , 4
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工业废物利用量达 25万 t 8 , 创造产值 2 0 万元。清洁生产在青海 益德集 500
西部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以青海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
由不 同产业 的企 业构 成 , 具有 广泛 的原料 需求 和完 备 的加 工 能力 , 因此对 矿产 资源 开发利 用 的程 度较 之单 一矿 业 要深 广 的多 。 3 高 新技 术专 业化 产 业 集群 。高 新技 术 专 业化 产 业 集 . 群 , 指高新 技术 产业 在优 良环境 的 吸引和 核心 企业 的带 动 是 下, 相关 企业 和机 构不 断跟进 、 补充产 业链 条上 的缺失 环节 , 使 产业链 条逐 渐生 成 、 发展壮 大并 走 向成熟 而形 成 的专 业化 产 业 网络 集群 。高 新技 术 产业 相 比于 其他 产 业 的 显 著特 征 就 是创新 能力 要求 高 , 技术更 新快 。高新 技术 产 业代 表 着新 的产业发 展层 次 。发展 高新 技 术 产 业 能 较好 地 避 免 对 生态 环 境 的破 坏 , 快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发 展 对 改 变 园 区落 后 面 加 貌 , 现生 产力跨 越式 发展具 有极 其重 要 的意 义 。这 种 模式 实 首 先看重 质 的提高 , 高新技 术产 业 的载体 和平 台。高 新技 是 术 产业集 群 可 围绕 技术创 新链 条进 行资 源整合 , 即围绕 着科 研、 培训 、 开发 整合 成一 条 “ 术 创新 链 条 ” 技 。高新 技 术 专业
专 业化 产业集 群 。 1 矿 区产 业 集 群 。 矿 区 是 由 矿 业 开 采 加 工 而 形 成 的 具 . 有 共 同 经 济 与 环 境 属 性 的 经 济 地 理 区 域 。 在 矿 区 产 业 集 群
的发展 过程 中 , 应根 据其 资 源 禀 赋 、 济 发展 阶段 和 自身 经 经 济 发展 的需要 , 根据通 过行 政 的 、 场 的多种 手段 , 聚 区域 市 集 内的各 种生 产要 素 , 并在 一 定 的 空 间范 围 内进 然 选择 。 协
关于青藏高原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法 , 展 以循环 经 济为 中心 的农 牧业 可 持 续发 展 模 发 式, 是解 决 常规农 牧业 发 展所 带来 的环境 污染 、 态 生 破坏 、 源耗竭 等 问题 的必 然选 择 。 资 l构 建循 环经 济发 展模 式是青 藏高 原农牧 业 可 、 持续 发展 的必 然选 择 , 是 实 现 少数 民族社 会 经 济 也 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 途 径
As e tBi c n ( monhy tl)
中图分类号 : 3 3 2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 72 0 ) 4 0 8 - 0 10 —5 4 ( 0 7 0- 0 2 3
关 于 青藏 高原 发展 农 牧 业 循 环 经 济 的思 考
牛 黎 萍
( 青海省 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青海 西宁 8 00 ) 10 8
农 牧业生产 方式 带来 的负 面效应 , 就应 促进农牧 业生 产 向资源消耗 的减量化 、 再利用和 再循环 的反馈式 模 式发 展 , 实现生态 、 经济 和社会和谐发展 。 2发 展循 环经 济是 解 决 “ 、 三农 ” 题 , 问 发展 资 源
节约 型 和环 境友 好型农 牧业 的 现实需 要
摘要 : 本文立足 于解决青藏 高原农牧业发展 的区域性 问题 , 据循 环经济理论 , 依 阐述 了青藏 高原发展农牧业循
环 经 济 的 必 要 性 、 展 模 式 , 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发 并
关键 词 : 青藏 高原; 农牧业循环经济
自 2 纪 9 代 中期 以来 , 0世 0年 青藏 高原 发 展势 头 良好 , 经 济增 长 速 度 均 在 1 以上 , 牧 业 产 年 0 农
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曲江尚玛青海处于国家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展一些产业形式易受到限制,产业发展存在生产效率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管理、经营理念与发展不够匹配等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赋能、数据治理等消除。
数字经济对接青海高质量发展,契合关系明显,尤其是在算力中心构建上,优势突出;对接地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应用场景打造上,青海通过数字经济能够充分发挥要素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长尾效应、边际效益。
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青海要抓住智能化浪潮,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一)青海数字经济发展初具规模青海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建成较为成熟的基于大数据应用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云”,具备一定的公有云和专业云的服务能力。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各类信息系统及数字化、智能化成果正在被青海企业所使用。
通过开展国民经济、社会领域的“互联网+”,形成一批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化项目,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智慧教育”等,“智慧+”类的服务正纳入居民社会服务体系中。
(二)地方经济体量、结构与数字经济要素形成适配2021年数字经济在青海生产总值的份额占比为25%,虽然低于预测值1/3,但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产业发展体量、空间、方式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发展环境,使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结合有高嵌入可能。
对新经济形态、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受原有产业限制摘 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本文在分析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就发展数字经济,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条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对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构建 节 约 型 农 业节 约 型社 会 为 宗 旨 ; 优化 资 源循 环 利 用 以
为核 心 ; 资 源化 、 量 化 、 害 化 为 原 则 ; 突 出 农 业增 以 减 无 以
效 , 展农 产 品加 工 , 发“ 公 害 农产 品 、 色食 品 与有机 发 开 无 绿
循 环 农 业 是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循 环 经 济 理 念 应 用 把
题, 有较 成 熟 的理 论 , 缺 乏可 供 实 际操 作 的经 验 ; 是 地 但 三 区经 济 欠发 达 。 农业 循环 经 济发 展 上加 大投 资 力度 、 予 在 给
于 农业 发展 中 , 减量 化 、 利 用 、 以 再 资源 化 为原 则 , 靠科 学 依 技 术 、 策 手段 和 市 场机 制 , 控 农业 生 产 和 经 济活 动 , 政 调 将 传统 “ 资源一 产 品一废 弃物 ”的线性 物 质流 动 方 式 改造 为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44 . 7亿 元 , 34 第 三 产 业 总 值 2 . 占 . %; 97 5亿 元 . 占2 . 工 业 产 值 是 农 业 产 值 的 2 . 。 业 化 进 程 快 . 21 %。 24倍 工 工 业 所 占比重 大 , 利 于 工 业 反哺 农 业 ; 是 城 镇 化 水平 高 。 有 五 海 两 现 有 人 口 4 人 , 中 城 镇 人 口 2 人 。 总 人 口 1 9万 其 63万 占
食品 ” 为重 点 , 向持 续 、 健康 、 速方 向发 展 , 设 高产 、 快 建 优 质、 效、 耗、 态、 高 低 生 安全 的循 环 经济 型生 态 农业 。 逐步 实
青海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来源 于 《 中国统计 年鉴 2 L) OO 。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西部项 目 “ 西部地区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和发展优 势产业研究 ” (7 J 06 0XY 0 )
[ 作者简介] 陈永 忠 ,四川 省社会 科 学 院产业 经 济研 究 所研 究 员 ,四川 成都 胡晶 晶 ,成 都 电业局 青 白江供 电局 ,四川 成都 600 。 13 0
人 由 20 的 3 .2亿元 提高 到 20 的 8.4亿元 , 05年 38 09年 77
① 20 — 09年数据来源于 《 05 20 中国统计年鉴 2L) 2 1 OO , 00年数据来源于 2 1 年青海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00
报 ,以 下 同 。
② 21 00年增长速度按可 比价格计算 ,来 源于 2 1 00年青海 省 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统计公报 ;20 0 5—2 0 0 9年增 长速
、
青海省综 合实力明显提 高 。但经济发展仍长期滞
后 — — 发 展 之 路 任 重 道 远
增长 14 .9倍 。人 均生 产 总值 由 20 0 4年 的 80 6 6元 增长 到 20 09年 的 14 4元 ,现价 增长 12 95 .6倍 。财政 一般 预算 收
( )纵向 比较 :综合实力 明显提高 一
上 升 ,从 2 0 0 5年 的 0 2 %上 升为 20 .9 09年 的 0 3 % 。2 1 .2 00
好 、资源 消耗低 、环境 污染 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 的新 型 工业 化道 路 。
一
年青海省地 区生产 总值 比 2 0 05年增加 8 7 1 亿元 ,现价 0 . 1
实现 了经济快速发展 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编者按:本文紧紧围绕青海循环经济发展,先后到有关厅局和地区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对策建议。
现予刊出,供参考。
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近期,我室组织力量,赴西宁、海西及有关厅局和企业,就青海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这方面工作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了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青海在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有力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开展。
--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始起步。
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入手,循环经济在青海开始起步。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得到认真实施。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在全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青海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及《青海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等地方性法规,有力推动了循环经济在青海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4年,全省24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工业废物利用量达285万吨,创造产值25000万元。
清洁生产在青海益德集团和青海酒业集团的试点经验得到了大力推广。
二是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遏制了部分行业、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依托技术进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加强30户省属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广陈蓄热式加热炉、高(焦)炉煤气回收、热电联产等节能和综合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冶金、建材、化工医药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政策,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全民资源意识和节能意识不断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循环利用矿产资源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青海省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若干规定》、《青海省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青海重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有了法律保障。
条例和办法积极鼓励矿业权人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开发盐湖资源,鼓励采用成熟工艺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回收利用,鼓励外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采低品位、难选冶的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资源,鼓励用先进技术开采省内现有技术难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闭坑后的残余矿产资源等等。
通过政策推动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目前全省有35户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石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产业链,基本达到了废弃物“零排放”的要求,在合理利用尾矿资源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
大柴旦行委引进外资,利用铅锌矿尾矿--硫精矿石生产硫酸,硫酸生产硼酸,硫酸尾渣生产铁精矿,铁精矿生产中的废料又成为水泥厂的添加剂。
目前,硫酸厂正在筹划用废汽建设热电厂。
铅锌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盐湖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初露端倪。
青海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盐湖,长期以来,我们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镁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
盐湖集团运用最新研究的兑卤结晶法,成功提取了排放在卤水中的废钾,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还利用提取钾、锂之后的卤水,提取出水氯镁石,作为无水氯化镁的原料。
目前,采用华东理工大学无水氯化镁技术建设的1500吨无水氯化镁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青海盐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年产1000吨高纯微细氢氧化镁阻燃剂项目正在加紧筹建。
以上两项技术的突破,为大规模开发盐湖镁资源以及生产镁系列产品铺平了道路,也为综合开发利用盐湖资源创造了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潜在优势日益显现。
青海矿产资源种类相对齐全,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在优势。
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查明储量的有105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资源有石油、钾盐、铅锌矿、铜矿、铁矿、金矿、煤炭和制碱用石灰岩。
石油现已探明储量2.88亿吨,可支持青海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且油田的开采、冶炼和生产聚丙烯和甲醇等工艺比较成熟。
钾盐保有固体矿石资源储量26.45亿吨,卤水资源储量489.32亿立方米,若取得综合利用技术上的突破,大规模开发前景良好。
铅矿保有资源储量6301.4万吨,锌矿保有储量8258.3万吨,铜矿保有储量23698.1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3028.6万吨,岩金矿石保有储量527.6万吨,煤矿保有储量48.27亿吨,制碱用石灰岩资源储量1.79亿吨。
上述储量均可进行规模开发,生产工艺比较成熟,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资源保障。
从总体上看,青海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普及面窄,深度不够,质量也不高,也只有少量企业进行了有限的尝试。
造成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社会层面上,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宣传还不到位,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在企业的指导思想上,还没有转变到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
第二,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表现在资源开采上采富弃贫、采厚丢薄,多数企业对伴生、共生矿实行单一开采,资源浪费严重。
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配置低效,许多企业都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维系运转和生存。
2004年,青海万元产值能耗为2.8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1吨/万元。
第三,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策也不完善。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创新,明确发展思路,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出现资源短缺迹象,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实践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青海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随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把废弃物的处理提高到循环经济的高度,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美国制定了《资源回收法》、《污染预防法》等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极大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开展。
借鉴国际立法经验,适时建立和完善地方循环经济法规体系,重点制定和完善有关废弃物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规,对于加快发展青海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之源。
政策具有相对灵活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一是生产资源节约政策。
征收新材料税,减少厂家对原材料的使用;征收填埋和焚烧税,限制和减少企业对原材料的投入和使用,实现生产废物及垃圾减量化和再利用;减免税收,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设备和清洁能源。
二是消费领域政策。
采取垃圾处理预交制,按垃圾数量收费、收取污水处理费等政策,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三是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政策。
美国从1999年开始对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还实行资源回收奖励政策,调动市民回收有用物资的积极性。
借鉴各国经验,加快建立与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和创新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环境管理、消费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之源。
--增强公众循环经济的章识和参与的积极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所在。
各国十分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循环经济能够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众支持下发展。
一是通过舆论传媒和教育方式增强公众循环经济意识。
日本经常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循环经济意识。
英国的环保团体也通过各种方式来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环境信息的交流,倡导有益的消费方式。
二是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在很多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序、形式和法律已经日趋成熟。
英国通过法律赋予公众环境权,使公众能够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所有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基础,积极引导青海各族人民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完善公民参与机制,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努力提高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构建不同层次的组织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务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
二是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我国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由六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德国建立了包装废弃物回收系统,对企业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分送相应的资源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回用的直接分送制造商使用,包装垃圾因此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借鉴国内外经验,必须加快青海循环经济生产组织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企业,推进能量的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全过程中,围绕核心开发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聚集和工业生态效益,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
努力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构建社会化的再生利用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一些国家还特别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促进作用。
日本专门成立了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组织废旧物品调剂会,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和消费的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