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
国内外对于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实践和研究致力于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普遍的实践方法和研究现状: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音乐、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具,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故事和文化引导:通过讲述英语故事和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将英语学习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如模拟场景对话、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实运用和沟通的乐趣。
创意活动和项目-based学习:通过开展创意活动或以项目为基
础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英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在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关注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他们探讨了兴趣的形成机制、教师角色、教材设计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建议。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进行学习的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主学习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的现状。
国内自主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特点、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的评价。
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的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例如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例如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学习背景等。
自主学习的评价的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例如自主学习水平的调查问卷、自主学习能力的考试等。
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现状与国内类似,主要集中在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特点、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的评价。
其中,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的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的结果。
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自主学习的评价的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学习的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价工具。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者们对自主学习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然而,目前自主学习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界定尚未达到一致,不同研究者对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有不同的解释。
其次,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角度,而较少关注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
最后,自主学习的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学习的研究,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首先,应加强对自主学习的共识和界定,促进学术界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统一、其次,应加大对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力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分析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
最后,应完善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探索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指标,以及多维度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
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
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
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一、国外体验学习的研究:1.国外体验学习在理论方向的研究现状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
他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另一个对体验学习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是大卫·库伯(David A. Kolb)。
他在系统地分析杜威、皮亚杰(Piaget)和勒温(Lewin)等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其中将学习定义为“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体验学习是连接个人发展、教育和工作的纽带,并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即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体验学习理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如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认为,学习即体验,学习环境必须能够促进体验学习,并提出了指导学习环境设计的两个理论:体验教育五阶段理论和九特征理论。
五阶段依次是:专注、行动、挑战、支持/反馈、汇报这五个阶段是体验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特征理论定义了典型的课堂體验教学中的九个特征:基于学生的、私人的(而非客观自然的)、强调过程的、结果导向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全面理解、围绕经验组织学习、基于感知的(而非基于理论的)、基于个人的(而非基于小组的)。
2.国外体验学习在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在利用各种技术来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提供体验学习支持和反馈工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几种典型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化游戏、移动技术。
数学学习习惯国内外研究现状
数学学习习惯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学习态度方面:近年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2. 学习方法方面: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为出发点,如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技巧、数学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3. 学习时间方面:部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间较少,而在国际比赛中优秀的国际学生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数学学习中。
国外研究现状:
1. 学习态度方面:国外针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相关的研究也较多,其中,在发达国家,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表现比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要好,这可能与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以及教育体系有关。
2. 学习方法方面:国外的数学学习方法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数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等。
3. 学习时间方面:有关学习时间的研究表明,学生花费的时间较长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习兴趣的结构研究综述
学习兴趣的结构研究综述摘要:学习兴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学习兴趣的结构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学习兴趣;结构;模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ner b.f 1996)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强调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兴趣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对学习兴趣结构的研究。
一、国外对学习兴趣结构的研究海蒂和贝尔德(hidi&baird,1988)及科拉普(krapp,1989 )[1] 从兴趣结构特征的角度,把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目前,这一分类理论得到了国内和西方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教育领域中,研究者们也大多从情景兴趣和个人兴趣的分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
(e.g.,alexander, 1997, 2004; bergin, 1999; hidi, 1990, 2000; krapp et al., 1992; renninger,2000; schraw & lehman, 2001). 个人兴趣是指个体相对固定的指向一定客体、活动或某一知识领域的心理倾向性(hidi, renninger, and krapp,1992; krapp et al., 1992),它主要是以个体已经存在的知识、个体的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的。
个人兴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内在性,个体由于主体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部原因投入到某个主题中(schiefele,1986)。
情境兴趣是指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特征对个体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个体形成一种即时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它具有即时性、自发性等特点,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活动本身的特征和个体对其的特殊感受,情境兴趣经过长期的培养,也能够成为个体兴趣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体兴趣(deci,1992)。
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报告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报告3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学习兴趣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不断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对学习越来越厌倦。
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或多或少有些厌学。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对该项目进行了调查了解情况。
二、调查过程科学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是做好调查工作的重要保证。
只有掌握准确的调查数据,才能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昌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的200名大学生。
问卷调查和个人交流是主要的调查方法。
调查步骤:1.设计问卷2.学生问卷调查3.单独沟通,收集相关数据4.统计调查数据5.分析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重点关注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对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了解;二是了解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第三,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四是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
从统计数据来看,喜欢学习的有114人,占总数的57%;有30人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枯燥,占总数的15%;有56名学生因为不懂而不学,占总数的28%。
总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喜欢学习11457%觉得学习很无聊3015%不学不懂5628%还有其他几种情况:(1) 85%希望学校多开展活动;⑵ 46%认为教师对学生有很大影响;(3)35%的科目成绩差是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⑷ 3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⑸ 67%认为自己在努力;98%想学好;(6) 21%认为学习无动于衷。
三、调查结果分析大约42%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
学生厌学主要有以下问题:1)学习无用性影响学生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正在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完整版)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完整版)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
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
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
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
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
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
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doc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doc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尝试自己控制其内部过程,以建立新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自主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彼得·达韦纳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克罗姆(1986)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策略思维”,大大推进了自主学习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自主学习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学习的认知过程自主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指通过内部反思和绩效反馈,从而达到对自我学习行为的认知。
国内研究者赵会玲(2014)认为,自主学习的认知过程需要包括预设目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
对于外界的反馈,个体要进行深入的思维反馈,其中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点。
2.自主学习的语言表征自主学习的语言表征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自主学习行为表达出来的过程,国内研究者张程(2016)认为,自主学习的语言表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传递和学习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也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迁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3.自主学习的学科领域自主学习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探讨不同学科之间自主学习的差异。
如斯坦福大学的Tremblay(2014)采用Steffen的调查问卷,分析了纯科学、工程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自主学习行为的差异。
4.自主学习的技术支持自主学习的技术支持主要是指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自主学习进行有效地支持,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探讨自主学习的技术支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育跨越,倡导学生通过在线学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自主学习的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案例。
对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来说,自主学习需要具体的实证研究,以致力于更好地推进自主学习实践的发展,同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论文
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论文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论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国内外概况2.1兴趣的心理学基础著名知觉学家吉布森(Gibson)曾经指出:早期婴儿由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
人类婴儿在出生后就显示出了对外界物理刺激或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倾向,因而它一方面被认为是动物的感情性唤醒状态在人类身上的延续(兴趣被认为是由低等动物的趋避行为逐渐内化成一种脑的状态),另一方面被认为是人类兴趣和好奇心的内在来源。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
早期婴儿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策的身体运动兴趣.从婴儿出生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婴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兴趣情绪所激起和指导着的;兴趣还支持着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为生长和发育打下基础;缺乏兴趣这类感情性唤醒会导致严重的智力迟钝或冷漠无情。
赫而巴特对于兴趣的心理状态作过分析。
他认为在兴趣状态卜叮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coneentration),是一种“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它思想”的心理活动;另一种是“审思”(refleCti。
n),是关于“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即协调、同化新旧观念的一种统觉活动,他认为只有通过审思活动,把那些被专心活动所接受的新观念与儿童原有的观念调和起来,才能保证儿童意识的统一性,因此,审思活动应当在专心活动后进行。
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的交替进行,就构成了所谓的“精神呼吸活动”。
他认为:“人必须有许多这种无数的变迁,然后一个人刁‘有丰富的审思活动,并有能力完全随自己的意思进入每一种专心活动,如此刁‘称为多方面的。
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形势介绍
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形势介绍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引起了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研究性学习首先指的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倡导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思想。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弊端。
它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学习”的特征。
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可以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专题研究学习”,更需要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各国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表明,在当前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将来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具备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基础的前提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会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将比学会事实(learn to know)更为重要。
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学生需要学会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相结合,通过探究学习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此相应,必须以探究为中心重新构建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2000年,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球范围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课堂参与等方面;而在国外,研究更注重个体差异、文化因素和技术支持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课堂学习行为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内容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
未来,课堂学习行为研究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的分析和技术支持在学习中的应用。
研究展望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化跨文化研究和多层次分析,研究总结指出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研究启示强调了个体差异和技术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促进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趋势、研究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课堂学习行为研究是对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学习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随之而变化。
对课堂学习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国内外的课堂学习行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相关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内,课堂学习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国外的课堂学习行为研究则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教育技术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更深层次的学习理念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课堂学习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学习是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引言:课外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课外阅读兴趣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1. 课外阅读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外阅读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主题与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支持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一些学校通过创建阅读社区和组织相关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
2. 阅读材料的选择与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国内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存在差异,不同芳龄段和性别的学生对于题材和体裁有不同的偏好。
对于课外阅读的培养,需要丰富多样化的图书馆藏和选题,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
3. 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角色: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和指导,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
一些研究还表明,教师的解读和启发对于增强学生阅读材料的吸引力和深度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研究现状1. 文化差异对课外阅读兴趣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兴趣。
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一定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虚构类作品的阅读兴趣较高,而在亚洲国家,学生更倾向于阅读与学习相关的非虚构类书籍。
2. 互联网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国外研究发现,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这对于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
国内外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国内外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研究背景
国内外的研究动机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研究动机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育策略和培养研究者的研究动力。
本文旨在比较国内外研究动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提供有益的研究参考。
国内研究动机的特点
在国内,研究动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研究动机通常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压力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很高的期望,这会促使学生有更强烈的研究动力。
其次,中国的教育制度强调考试分数的重要性,这会对学生的研究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同伴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也是研究动机的因素之一。
国外研究动机的特点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研究动机受到不同的影响因素。
在许多西方国家,学生的研究动机更多地源于个人内在的兴趣和自主性。
研究被视为一种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此外,国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这也会对研究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影响研究动机的因素
除了国内外的文化差异之外,研究动机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教师的支持以及研究环境的质量等都对研究动机有重要影响。
此外,个体的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性别等也可能对研究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结
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学习动机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化和教育体系对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
在设计教育策略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差异性。
同时,
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和支持的重要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国内外幼儿兴趣研究现状
国内外幼儿兴趣研究现状幼儿阶段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个体性格特征、形成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
因此,研究幼儿兴趣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幼儿兴趣研究现状。
一、国内幼儿兴趣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对幼儿兴趣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目前,国内幼儿兴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兴趣类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幼儿的兴趣类型主要分为认知兴趣、情感兴趣和动机兴趣三种类型。
此外,幼儿兴趣的发展规律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例如,幼儿的兴趣在3岁左右开始形成,6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逐渐稳定下来。
2.家庭环境与幼儿兴趣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幼儿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父母的兴趣爱好和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兴趣产生影响。
3.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兴趣培养的重要环境。
因此,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兴趣。
二、国外幼儿兴趣研究现状除了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对幼儿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国外幼儿兴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兴趣与学习表现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的兴趣与其学习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于那些对某种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往往会更加出色。
2.幼儿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国外学者注重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
例如,通过趣味游戏、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3.幼儿兴趣与社会情绪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的兴趣与其社会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于那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幼儿,其社会情绪表现往往也会更加积极。
幼儿兴趣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幼儿兴趣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国内学习兴趣实证研究现状述评
- 2-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国内学习兴趣实证研究现状述评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戴丽 戴忠信【摘要】本研究以“学习兴趣”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知网近35年相关文献,分析研究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习兴趣实证研究的论文。
实证研究主要有微观与宏观两个视角。
微观视角主要研究学习兴趣与单一科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相关关系;宏观视角主要研究学科兴趣、学习活动兴趣等方面的问题。
国内关于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兴趣调查量表有待完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综合影响因素有待调查。
【关键词】学习兴趣 实证研究现状 述评一、引言“学习兴趣”是个体的主观状态与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推动与维系持续学习活动的动力保障(田业茹,2012)。
因此,“学习兴趣”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学者对学习兴趣的研究,本研究以“学习兴趣”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知网1981至2015年近35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出18884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91篇。
研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91篇论文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方面,实证研究仅有26篇。
本文对实证研究的综述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视角进行。
微观视角主要研究学习兴趣与单一学科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相关关系;宏观视角主要研究学科兴趣、学习活动兴趣等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概述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的391篇核心期刊文献中,只有26篇是有关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仅占7%。
可见,国内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重理论轻实证。
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性质和研究范围四个维度,将实证研究进行学习兴趣实证研究分类。
从研究视角来看,实证研究可以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微观视角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学习兴趣与某一影响因素关系的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投入、智力、性格、教学方法等的相关,这类论文有6篇,占总数的23.1%。
另一类是调查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有2篇,占总数的7.7%。
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也越来越重要。
课堂学习作为教育的重要
环节,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对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
本文将对国内外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方面,以往对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参与度之间
存在关联关系。
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
效果。
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与其参与度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提
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国外研究方面,对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
一方面,国外研究展示了学
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多样性。
除了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外,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也是课堂学
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能够促进彼此的学习成长。
国外研究还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对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
情绪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果,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则会抑制学习动机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的心理学基础
著名知觉学家吉布森(Gibson)曾经指出:早期婴儿由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
人类婴儿在出生后就显示出了对外界物理刺激或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倾向,因而它一方面被认为是动物的感情性唤醒状态在人类身上的延续(兴趣被认为是由低等动物的趋避行为逐渐内化成一种脑的状态),另一方面被认为是人类兴趣和好奇心的内在来源。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
早期婴儿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策的身体运动兴趣.从婴儿出生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婴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兴趣情绪所激起和指导着的;兴趣还支持着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为生长和发育打下基础;缺乏兴趣这类感情性唤醒会导致严重的智力迟钝或冷漠无情。
赫而巴特对于兴趣的心理状态作过分析。
他认为在兴趣状态卜叮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coneentration),是一种“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它思想”的心理活动;另一种是“审思”(refleCti。
n),是关于“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即协调、同化新旧观念的一种统觉活动,他认为只有通过审思活动,把那些被专心活动所接受的新观念与儿童原有的观念调和起
来,才能保证儿童意识的统一性,因此,审思活动应当在专心活动后进行。
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的交替进行,就构成了所谓的“精神呼吸活动”。
他认为:“人必须有许多这种无数的变迁,然后一个人刁‘有丰富的审思活动,并有能力完全随自己的意思进入每一种专心活动,如此刁‘称为多方面的。
”
兴趣的特点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兴趣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指向性
任何一种兴趣总是针对一定事件或活动,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
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心驰神往,积极地把注意指向并集中于该种活动,同时,兴趣的指向性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在同一定时间内,学校兴趣办舞会、音乐会、辩论会和学术报告会等各种活动。
学生参加哪项活动是有选择的,这就是兴趣指向性的表现。
(2)情绪性
在许多心理学教材和工具书中给兴趣下定义时都指出兴趣带有情绪性,如索里、孟昭兰等在给兴趣下定义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生活实践也表明,人在从事他所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处在愉快、满意、兴致淋漓的情绪状态,如果一个人做他没有兴趣的工作,就会觉得是苦差事。
(3)动力性
无数事例表明,一个人在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很难调动起积极性,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某件事情或活动有了兴趣,就想要积极获得它,持之以恒地去接触它、探求它,不仅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而且能够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它。
(2)为未来活动做准备。
儿童时期喜欢绘画,这很可能是为他后来成为画家做准备;儿童喜欢拆卸、装配玩具或其它物件,这种活动往往成为他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准备。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美国的拉扎勒斯(LazarnS)研究了兴趣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兴趣比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马斯洛认为,许多人只有第一阶段的即兴,而很少有人既有即兴又有灵感和持续的劳动,他们之间的区别会导致最后所得成就的差别。
在创作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而平凡的艰苦工作,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泄气、沮丧、孤独感、厌烦和疲劳。
这些负性心理和生理的许多因素象赛跑过程中的跨栏一样,需要一个个的越过。
在这个创造的“长跑”过程中,兴趣和兴奋的动机力量虽有起伏,并使长跑中“越栏”的时间有所放慢,但由于这种动机力量的持续存在,它仍成为越过创造“跨栏”而达到终点的核心力量。
陈毓芳等曾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的关系。
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关系极大。
一个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也是学习成绩最好、学习自信心最足的科目,而且这种成正比例的相关有随年级升高而递增的趋势。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章凯、张必隐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作用。
结果发现:兴趣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在阅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元认知水平;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促进作用相对独立于背景知识的影响.
兴趣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兴趣也有其本身特点的发展规律。
(1)兴趣的发展逐步深化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带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
在这个阶段或水平上,学生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即对某一课程产
生了特殊的爱好。
乐趣己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的特点。
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更强的坚持性,甚至终身不变。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有趣、乐趣和志趣与学生的年龄也有较大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逐步由有趣向乐趣发展,最后向更高水平的志趣发展。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
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则称为间接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遇到稍微简单、容易和生动有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但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和枯燥乏味的知识时,便需要有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
当学生‘对掌握的某种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时,就会对它产生间接兴趣,从而激励自己去学习那些本无直接兴趣的东西。
当学生通过顽强学习,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时,便又会对这种东西产生直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