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1。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

教学过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理小学五年级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理小学五年级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

2.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关于地球的形状的相关内容。

3.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5分钟)引入: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比如,你看过地球的照片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吗?2.导入新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

并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形状?为什么地球是这个形状的?3.学习新知(20分钟)a.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一个球体,不是一个平面。

-地球呈扁球形,略带有肚脐。

-地球上有大陆和海洋。

b.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探索答案。

c.解释原因:-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因为地心引力导致地球上的物质向地球中心聚集。

-地球自转产生离心力,使地球的两极部分有点被挤压,因此地球呈扁球形。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有自身重力的大球体,重力使得地球能够保持球形。

4.讲解案例(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不同面貌,例如地球的自转、倾斜角度等。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不同景象,进一步理解地球的球形形状。

5.拓展应用(15分钟)a.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书写或其他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和其他组员分享。

6.巩固和评价(10分钟)a.完成活动后,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作品背后的原理。

b.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7.温故知新(5分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让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它对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形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释地理现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特点以及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
4.了解地球表面积和最大周长;
5.掌握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如何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观念发展到现代的地球科学认识;
(2)地球半径、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理解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地理现象中的应用。
举例: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历史上地球形状观念的演变,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人观念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为此,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地球的形状》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通过地球形状的学习,形成对地球空间结构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 教案

地球的形状  教案

【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 (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4)、1519年9月, (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B aid文库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科目:科学实验年级:幼儿园主题:地球的形状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理解地球的平面投影是地图的形式。

教学资源:1. 球心仪(一个球心仪、一个球架、一根球心仪杆、若干个不同形状的球)2. 地球仪3. 图纸、彩色笔、铅笔4. 世界地图课程安排:活动1:认识地球仪和球形物体的实验(20分钟)1. 老师将地球仪带到课堂上,并向幼儿展示。

2. 老师将不同形状的球(圆球、长方体、立方体等)展示给幼儿,并让他们观察。

3.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球的不同形状,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4.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解释为什么地球被称为“地球”。

活动2: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30分钟)1. 老师向幼儿展示球心仪,并让幼儿观察它的形状和组成部分。

2. 老师将一个球放在球架上,并将球心仪盖子盖在球上。

3.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球心仪杆,并告诉他们如何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

4. 老师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每个幼儿都测量一个球的周长。

5. 幼儿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图纸上,用彩色笔标示每个球的周长。

活动3:探索地球的平面投影(30分钟)1.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世界地图,并让他们仔细观察。

2.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上的大陆、国家和海洋,并让他们想象地球是如何被投影在这张纸上的。

3.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图是地球的平面投影,所以地图上的比例和实际地球上的比例是有差异的。

4. 幼儿们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个维度(东西、南北和高度),以突出地球的球形。

活动4:分享和讨论(2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老师指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其他形状。

3. 老师向幼儿展示其他球形物体(如篮球、足球),并让幼儿观察它们。

4.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像这些物体一样的形状。

总结:(1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回顾实验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据。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学生通过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证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球仪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形状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地球形状的证据。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学生能动手制作地球仪,展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具。

2. 地球仪制作材料。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6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3.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4.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5.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6.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7.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正方体、乒乓球、纸板屏、手电筒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海岸观船。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预设】球体。

【讲述】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

【展示】展示图片。

【过渡】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人类认识地球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形状”一探究竟吧。

【新知讲解】知识点:地球形状【展示】展示古代推测地球形状图片。

【讲述】古代没有高科技,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地球的形状,例如: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而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他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教案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2.理解地球球体特点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和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Step 2:学习地球的形状通过教师讲解或视频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物体,但在地表上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理特征。

同时,还可让学生注意到地球的赤道稍微偏椭圆。

Step 3:探索地球形状的证据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寻找并分析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比如地球的影子在日食时的形状,船远离海岸线后逐渐消失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4:讨论地球形状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地球球体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影响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Step 5:小结与练习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给学生一些小练习或任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Step 6:拓展学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形状相关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几何测量、地球椭球体等。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Step 8: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可以是简答题或小组讨论题。

Step 9:教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形状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出课题。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讲述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等观点。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会有不同的地球形状认识呢?3.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实验一: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的行驶情况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块平面木板,以及一个小船模型。

将小船模型分别放在地球仪和平面木板上,模拟船在海洋上行驶。

让学生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情况。

实验二:月食现象模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圆形小球(代表地球)和一个小球(代表月球)。

用手电筒照射圆形小球,模拟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将小球放在手电筒和圆形小球之间,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学生观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食”现象。

4.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呢?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两极半径等。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3.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教学准备】皮球(或篮球)、小帆船、圆纸筒、与有关地球形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

(2)教师向学生讲授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3)教师提问:古人说地球是方的,你们说地球是圆的,那你有什么证据呢?(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引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在质疑与寻找证据中不断修正的,激发探究地球形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海岸观船(1)教师谈话:你们见过帆船在海中行驶吗?当海船远去时,先看不见的是船的哪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不给予评价。

(2)教师打开《【知识探究】海岸观船》互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后播放《【知识解析】海边远望归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视频资源进行小结。

(3)教师分发球、船模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球、船模、桌面分别代表什么,课件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原因1.2 教学内容:地球的扁平形状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膨胀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2.2 教学内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各层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2.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通过实验和图示展示各层的成分和特性讨论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机制第三章:地球的外部环境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地球外部环境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外部环境示意图,了解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讨论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4.2 教学内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践4.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自然资源分布图,了解各类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案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方法第五章:地球的自然灾害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5.2 教学内容: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5.3 教学活动:观察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特点和成因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案例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多样性6.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6.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6.3 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层次和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讨论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动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变化7.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变化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7.3 教学活动: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图表和数据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了解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探索个人和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第八章:地球的地质时期8.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期及其特征8.2 教学内容: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各个地质时期的典型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特点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的演化关系8.3 教学活动:观察地质时期的时间轴和生物进化图,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通过地质遗迹和化石的图片了解地质时期生物的真实面貌讨论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演化的关联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趋势第九章:地球的人类文明9.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9.2 教学内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与消耗、生态足迹、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9.3 教学活动: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讨论如何在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等未来地球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工业化、科技进步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创新者、倡导者、行动者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未来的可能性及其挑战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工作,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激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和环保行动为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第十一章:地球的科学探索1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11.2 教学内容: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大气循环、气候变化等科学探索的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地球观测系统、深空探测等11.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讨论科学探索技术进步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二章:地球的国际合作1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2.2 教学内容:地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协议: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地球观测系统等国际合作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12.3 教学活动:分析国际合作在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中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联合国活动体验国际合作的过程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地球的教育与普及1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13.2 教学内容:地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等地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媒体传播等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和挑战13.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体验地球教育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促进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十四章:地球的科技与创新14.1 学习目标:了解科技与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4.2 教学内容: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地震预测、气候变化模拟、生态保护等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14.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第十五章:地球的责任与行动15.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责任和行动的意识15.2 教学内容: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地球友好行为: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保志愿活动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和影响力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体验地球友好行为的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地质时期、人类文明、未来展望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探索、国际合作、教育与普及、科技与创新和责任与行动等内容。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糊口的中央,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终究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陆地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曾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正确熟悉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熟悉,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熟悉。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识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

可是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众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主要教法
观察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 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 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 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4. 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 (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 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 图。)
3. 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 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五)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预设:出示图片) 三、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 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教学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主要教法观察法讨论法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
课题
时间:___月___日
3.6.地球的形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 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你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3.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印度人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没有得到多数人验证所以不相信。

那时候的人比较封建等等)5.请同学们看书: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实验器材:纸、火柴梗、地球仪实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然后是船身,出港是相反船在平面上航行,进港时,桅杆和船身同时出现,出港时相同实验结论:地球是球体的。

地球是圆的吗?观察正方体上小纸船的运动观察球体上小纸船的运动小结: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失;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消失。

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出现;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出现。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如临海观船,登高望远等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1. 2. 3. 4. 5. 6.三、认识地球的大小给地球量一量“身”四、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宇宙飞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全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探讨地球现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和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现状。

(2)、通过阅读查找得出表示地球大小的具体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讨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研讨。

2.教师指导,学生表演。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

(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

(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

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

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老师指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

看完表演,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三)学习新课老师讲故事,学生表演,师生共同学习《天圆地方》老师:在亘古荒凉的年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老师:点击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

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老师解说:这位小女孩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了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

这就是“盖天说”。

老师:点击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

老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

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

老师点击: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老师点击: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

学生表演二老师提示:“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

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200年,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

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

观众问题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

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

老师:又过了约200年,到了公元前24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

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800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

老师: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相差200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老师: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

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

画面 (10)《“浑天说”示意图》。

表演五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呢?(踱步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观众问题2:请问张衡先生:“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张衡: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

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

老师:“浑天说”虽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