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合集下载

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总结

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总结

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总结一、概述网络数据包传输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的过程。

在网络通信中,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主机。

本文将详细介绍网络数据包传输的过程。

二、数据包的组成网络数据包由首部和数据两部份组成。

首部包含了源地址、目标地址、协议类型等信息,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方以及数据包的类型。

数据部份则是实际要传输的数据。

三、数据包传输过程1. 数据封装在传输数据之前,数据被封装成数据包。

首先,数据被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称为一个数据包。

然后,每一个数据包都会被添加之首部信息,包括源地址、目标地址、协议类型等。

最后,数据包被发送到网络层进行传输。

2. 数据包的路由选择一旦数据包被封装好,它将被发送到网络层。

在网络层,数据包将根据目标地址进行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是指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路由选择是通过路由器进行的,路由器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最佳路径。

3. 数据包的传输一旦路由选择完成,数据包将被发送到下一跳路由器。

数据包通过物理层的传输介质(如网线、光纤等)进行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会经过多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都会根据路由表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直到到达目标主机。

4. 数据包的接收和解封装当数据包到达目标主机后,目标主机将接收到数据包。

目标主机会根据数据包的首部信息判断该数据包是否属于自己,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数据包属于目标主机,目标主机会将数据包的数据部份提取出来,进行解封装,还原成原始的数据。

5. 数据包的应用处理一旦数据包被解封装,数据将被传递到应用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应用层根据协议类型和数据内容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显示在用户界面上、存储到数据库中等。

四、数据包传输的特点1. 可靠性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会丢失或者损坏。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网络传输协议通常会采用一些机制,如校验和、确认应答等。

2. 延迟数据包传输过程中,数据包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进行转发,这会导致一定的传输延迟。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数据的传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发送一封电子邮件、浏览网页还是下载文件,数据传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数据的传输方式、协议以及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等方面,对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 数据传输的方式在网络中,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输,包括电缆、Wi-Fi、光纤等。

其中,电缆传输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电缆传输数据可以分为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两种方式。

同轴电缆常用于有线电视、有线网络等领域,双绞线则是常见的网线,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连接。

除了电缆传输,Wi-Fi也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无线信号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此外,光纤也是一种高速传输数据的方式,采用光信号传输数据,可以达到很高的传输速度。

二. 数据传输的协议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依赖于一些基本的协议。

最基础的协议是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缩写。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分割为数据包,并在网络中传输和重新组装。

TCP/IP协议的特点是可靠性和完整性,能够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

另外,还有HTTP、FTP、SMTP等众多应用层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输数据。

三. 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传输的过程通常分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阶段。

在发送端,数据首先被分割为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包含有关数据传输的相关信息,如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端口号等。

然后,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如通过电缆或Wi-Fi信号将数据包发送到网络中。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经过多个中间节点,如路由器、交换机等,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找到下一跳的路径。

最终,数据包到达接收端,通过重新组装,将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

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安全性。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被窃听和篡改的风险。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加密数据传输。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种通信协议模型,它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过程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送、传输和接收。

在OSI参考模型中,这三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层次来负责。

1. 发送阶段在发送阶段,数据从应用层开始向下传输。

应用层将数据打包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APDU)并传输到表示层。

表示层将APDU转换成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PDU)并传输到会话层。

会话层将PPDU转换成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ess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SPDU)并传输到传输层。

传输层将SPDU转换成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TPDU)并传输到网络层。

在传输层,数据被分割成多个TPDU,每个TPDU都被分配一个序号。

传输层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每个TPDU都被封装在传输层协议头中,这个协议头包含序号、确认号、校验和等信息。

2. 传输阶段在传输阶段,数据从网络层开始向下传输。

网络层将TPDU封装成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Network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NPDU)并传输到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将NPDU封装成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Data Link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DPDU)并传输到物理层。

在数据链路层,数据被分割成多个DPDU,每个DPDU都被分配一个帧序号。

数据链路层使用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如HDLC)来控制帧的传输。

每个DPDU都被封装在数据链路层协议头中,这个协议头包含帧起始标志、帧序号、帧类型、校验和等信息。

数据传输技术 流程

数据传输技术 流程

数据传输技术流程数据传输技术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和方法。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数据传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互联网、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

数据传输技术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每种技术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及其相关内容。

一、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1. 数据传输技术的定义:数据传输技术是指利用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和方法。

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2. 数据传输技术的分类: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大类。

有线传输包括光纤传输、电缆传输等,无线传输包括无线电传输、卫星传输等。

3. 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数据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包括数据生成、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解码和数据接收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

1. 数据生成阶段数据生成是数据传输技术的起始阶段,指数据的产生和获取过程。

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可以由人类、计算机或传感器等设备产生。

2. 数据编码阶段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可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在数据编码阶段,数据被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能够被传输设备理解和处理。

3. 数据传输阶段数据传输是指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传输媒介传输到目标地点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种方式进行。

4. 数据解码阶段数据解码是指接收端将传输过来的信号转换成可读取的数据的过程。

在数据解码阶段,接收设备会对传输过来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转换成原始数据。

5. 数据接收阶段数据接收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对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

在数据接收阶段,接收设备会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以便用户或其他设备使用。

OSI七层网络模型,数据传输过程解析

OSI七层网络模型,数据传输过程解析

OSI七层⽹络模型,数据传输过程解析七层模型从下往上,分别为:
⼀、物理层
1、互联物理链路,物理介质:⽹线(双绞线)、光纤、⽆线电波,形成基本链路
2、存在形式为:010101⼆进制,即电信号:⽐特流
⼆、数据链路层
1、对⽐特流进⾏处理,分组:8位组形成⼀个字节,依次按顺序发送数据
2、存在形式为:帧
3、表现为:MAC地址 ----⽹卡(⾝份证,唯⼀的),即寄信⼈地址(源MAC地址)+收信⼈地址(⽬标MAC 地址)
三、⽹络层
1、怎么知道对⽅的MAC地址?通过IP地址寻找MAC地址
2、判断是否在同⼀个⼦⽹?通过IP协议
3、怎样选择最优路径?通过⼀组协议: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OSPF、BGP)
四、传输层
1、对发送的数据进⾏封装 ----TCP协议、UDP协议,⼀个⼀个按顺序依次发送
2、两个应⽤程序(QQ聊天)如何传输? ----定义端⼝的概念,寻找到对应程序,进⾏数据的处理
五、会话层
1、可以从校验点继续恢复数据进⾏重传(特别是处理⼤⽂件)
2、⾃动收发,⾃动寻址的功能
六、表⽰层
1、翻译不同系统之间的公共语⾔,提供⼀种公共语⾔,让不同系统间能够通信
2、数据从链路层到表⽰层依旧是字节流的形式
七、应⽤层
1、定义了各种应⽤协议,规范数据格式 ----HTTP协议、HTTPS协议、FTP协议、DNS协议等等
数据传输过程图解。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传输需求:首先需要明确数据传输的目的和要求,包括传输的数据量、传输速度、传输的安全性等。

2. 数据准备: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整理、清洗、格式转换等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网络连接建立: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建立起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网络连接。

这可以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方式来实现,确保数据能够正常传输。

4. 数据传输:一旦网络连接建立好,数据传输就可以开始了。

传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复制(rsync)、数据库同步等方法。

5. 数据完整性验证: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以确保数据没有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丢失。

可以使用校验和或哈希算法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6. 数据接收和处理: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这可能包括数据解析、存储、分析等操作,以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

7. 数据备份和存储: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传输完成后应对数据进行备份和存储。

可以选择将数据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云存储等位置。

8. 监控与管理:在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对传输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网络监控工具、日志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监控和管理。

以上是常见的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具体的步骤和方式会根据实际需求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将数据从发送端
传输到接收端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详
细解析,包括数据的分组、路由、传输和数据的重组等环节。

一、数据的分组
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原始的数据需要进行分组处理。

分组是将大
块的数据划分为更小的数据单元,便于在网络中进行传输。

这样可以
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并能适应不同带宽和网络条件。

二、数据的路由
数据分组在网络中传输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转发。

这些设备会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在网络中选择
最佳的路径进行转发。

这个过程称为数据的路由。

路由器通过查找路
由表,实现数据的转发和选择最佳路径的功能。

三、数据的传输
数据的传输是指通过物理媒介将分组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这个
过程包括将数据编码成电信号、经过物理链路传输等多个环节。

在传
输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技术和协议,如以太网、无线传输等,来适应不同的网络需求。

四、数据的重组
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需要进行数据的重组,将分散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重新组合起来,形成原始的数据。

这个过程称为数据的重组。

重组后的数据可以交给上层应用进行处理和展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包括数据的分组、路由、传输和数据的重组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配合和协同作用,数据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高效、可靠的传输。

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对于优化网络性能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框架,它将网络通信分解成了七个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经过每一层的处理和传输。

下面将从每一层的角度来简述数据传输的过程。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负责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到接收方。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转换为比特流,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出去。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将电信号转换为比特流。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添加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比特流组装成数据帧,并添加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然后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帧后,检验校验信息的正确性,并将数据帧转换为比特流。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帧转换为数据包,并添加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帧转换为数据包,并添加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然后通过路由器发送到接收方。

路由器会根据目标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网络。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服务,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拆分为多个数据段,并添加序号和确认信息,然后通过传输层协议(如TCP)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段后,按序号重新组装数据,并发送确认信息到发送方。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数据传输会话。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会话层协议建立会话,并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完成后,会话层协议会终止会话。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负责将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并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功能。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进行编码和格式转换,并加密后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解码和格式转换,并解密数据。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负责提供应用程序的网络服务,并处理应用程序数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用程序通过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发送和接收数据。

简述数据通讯的过程

简述数据通讯的过程

简述数据通讯的过程
数据通讯是指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

以下是数据通讯的基本过程:
1. 发送方:发送方计算机系统发送数据包到接收方计算机系统
的网络接口或本地接口。

数据包包含要传输的数据以及额外的元数据,例如协议版本、数据长度、校验和等。

2. 接收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接收数据包,并解码数据包中的字节。

数据包中的数据可以被解析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

接收方通常会将数据包中的校验和计算出来,以确保数据包没有被篡改或损坏。

3. 处理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数据包转发到其他计算机
系统,以便进一步处理或存储。

处理方可以执行各种操作,例如文件传输、数据库查询、邮件发送等。

4. 存储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数据包存储在本地文件中
或通过网络存储到云存储系统中。

存储方可以用于暂时存储数据,以便后续处理或传输。

5. 传输方:传输方是指将数据从发送方发送到接收方计算机系
统的计算机系统。

传输方通常使用网络协议,例如TCP/IP、HTTP、FTP 等,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数据通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计算机系统的协调和合作。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通讯的过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延迟、丢包、协议错误等。

因此,数据通讯的实现需要考虑到各
种性能和安全因素的影响。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客户端FTP端⼝号为:32768服务器端FTP端⼝号为:211.2、不同⽹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协议是⽔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式,透明的传输⽐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段。

⽹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的“端”指源主机和⽬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部,最后将应⽤层数据交给应⽤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段中,那么数据从⼀台计算机到另⼀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个或多个路由器。

1.4、⼯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怎样知道⽬的站是否和⾃⼰在同⼀个⽹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络前缀,发送⽅只要将⽬的IP地址中的⽹络前缀提取出来,与⾃⼰的⽹络前缀⽐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较⼆者的⽹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校验后,查看⽬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存储转发,查看⾃⼰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

osi数据传输基本过程

osi数据传输基本过程

osi数据传输基本过程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操作,而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用于描述和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本文将介绍OSI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包括数据的封装、传输、路由和解封装。

一、数据的封装在OSI模型中,数据传输从应用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封装。

首先,在应用层,数据被封装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APDU),其中包含了待发送的数据和相关的控制信息。

接下来,APDU被封装为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PDU),表示层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加密解密等操作。

然后,PPDU被封装为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ess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SPDU),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下一步,SPDU被封装为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TPDU),传输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分段和流量控制等。

最后,TPDU被封装为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Network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NPDU),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其中包括了目的节点的网络地址等信息。

二、数据的传输在数据封装完成后,数据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了。

传输过程中,数据会通过一系列中间节点(例如路由器)进行转发,最终到达目的节点。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

传输的过程中,每个数据包都会被赋予一个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便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正确地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数据包还可能经过多条路径进行传输,这是由路由算法决定的。

三、数据的路由路由是指确定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的过程。

在OSI模型中,路由主要由网络层来实现。

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详解——IP与以太网的包收发操作

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详解——IP与以太网的包收发操作

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详解——IP与以太⽹的包收发操作MTU:⼀个⽹络包的最⼤长度,以太⽹中⼀般是1500字节;(含有头部长度,包括IP头部,TCP头部,不包括MAC头部)MSS:除去头部后,⼀个⽹络包所能容纳的TCP的数据的最⼤长度下图为TCP/IP软件的分层结构:其中,IP中ICMP协议⽤于告知⽹络包传送过程中产⽣的错误及各种控制信息,ARP协议⽤于根据IP地址查询相应的以太⽹的MAC地址。

TCP模块在执⾏连接、收发、断开等各阶段的操作中,都需要委托IP模块将数据封装成包发送给通讯对象。

下⾯介绍⼀下⽹络包的⼀些基本知识:包是由头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头部包含⽬的地等控制信息,头部后⾯就是委托⽅要发给对⽅的数据。

下⾯是TCP/IP包的结构:简单区分⼀下路由器和集线器的区别:它们在传输⽹络包的时候有各⾃的分⼯:1、路由器是根据IP规则传输包的设备,根据⽬标地址判断下⼀个路由器的位置2、集线器是按照以太⽹规则传输包的,在⼦⽹中将⽹络包传到下⼀个路由。

下图是包收发操作的整体过程:包收发操作的起点就是TCP模块委托IP模块发送包的操作,这个委托的过程就是在TCP模块在数据块的前⾯加上TCP头部,然后整个传递给IP 模块,这部分就是⽹路包中的内容。

与此同时,TCP模块还需要指定通信对象的IP地址,收到委托后,IP模块会将包的内容当做⼀个整块数据,在前⾯加上包含控制信息的头部。

IP模块会添加IP头部和MAC头部这两个,其中,IP头部中包含IP协议规定、根据IP地址将包传送到⽬的地的控制信息;MAC头部包含通过以太的局域⽹将包传输⾄最近路由器所含的控制信息。

IP头部包含很多控制信息,其中重要的是包将发送到哪⾥的IP地址,这是应⽤程序提供的;IP头部中还需要填写发送⽅的IP地址,需要IP模块利⽤路由表进⾏判断,即判断发送使⽤的⽹卡。

MAC地址是在⽹卡⽣产时写在ROM⾥⾯的,是全世界唯⼀的⼀串地址,是⽣成⽹卡时写⼊的,根据IP地址查询MAC地址。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3)Router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注:目的IP和源IP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4)Switch2接收到Router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发送给PC2服务器端。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指的是将信息从一个地点或系统发送到另一个地点或系统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的,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数据准备、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解码和数据接收。

数据准备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传输的格式的过程。

这可能涉及到数据的压缩、数据的分组等操作,以便更高效地传输和处理数据。

数据编码是将数据转换为传输介质可以理解和传输的形式。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包括二进制编码、十进制编码等。

数据编码的目的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丢失。

数据传输是将编码后的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网络(如电缆、光纤)或无线网络(如无线电波、红外线)来进行。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会通过传输介质以一定的速率传送。

数据解码是将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数据重新转换为原始数据的过程。

解码过程需要与编码过程相反的操作,以确保数据被正确地还原。

数据接收是将解码后的数据传送到接收方系统的过程。

接收方系统会进一步处理和使用接收到的数据。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错误
等,这可能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可以使用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如校验码和重传机制。

总的来说,数据传输过程涉及数据的准备、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五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效和可靠的关键。

大数据的传输过程详解

大数据的传输过程详解

大数据的传输过程详解2.数据传输:一旦数据被采集,接下来就需要将数据从采集节点传输到存储节点或处理节点。

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是点对点的或者通过网络传输。

传输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效率等因素。

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文件传输、消息队列、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3. 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到存储节点后,需要进行合适的存储。

数据存储一方面需要考虑数据的容量和性能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大数据存储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列式存储(如HBase)和NoSQL数据库等。

4. 数据处理:一旦数据被存储起来,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了。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数据清洗、转换、分析和建模等。

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批处理或者流式处理来实现。

批处理适用于大规模离线分析,而流式处理适用于实时或低延迟的分析。

常用的大数据处理框架包括Hadoop、Spark和Flink等。

5.数据交换: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通常需要将结果数据传递给其他系统或应用程序。

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文件传输、消息队列或者API调用来实现。

数据交换过程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处理不同格式的数据。

6. 数据可视化:最后,需要将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便用户能够理解和使用数据。

数据可视化可以通过图表、报表、地图或者仪表盘等形式呈现。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Tableau、PowerBI和D3.js等。

总体来说,大数据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环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设计和实施大数据传输过程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并且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效率等因素。

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过程的性能和可靠性也会不断提升。

同一交换机下设备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同一交换机下设备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同⼀交换机下设备数据传输过程详解同⼀交换机下设备数据传输
如图所⽰:S1是交换机,分别连接了三台PC设备。

当PC1 执⾏ ping pc2的命令时:
CMD显⽰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已经将数据包发送成功了
对Switch到PC2抓包:
对Switch到PC6抓包:
PC6只接收到了⼀个ARP包。

详细过程
1:PC1执⾏ping命令到PC2,⾸先会向交换机发送⼀个ARP⼴播包,交换机会将PC1的MAC地址和对应端⼝记录到MAC地址表中,然后进⾏⼀次泛洪(对同⼀Vlan的设备都发送这个⼴播),因为PC6和PC1、PC2在同⼀⼴播域,所以也会接收到ARP⼴播包,但是由于PC6不是⽬标地址,所以就会放弃这个ARP包,⽽PC2是⽬标设
备,PC2接收ARP⼴播包并回复给PC1,PC2的ARP回复是⼀个单播数据包,⽬标地址是PC1的MAC地址,源地址是PC2的MAC地址。

2:PC2的ARP回复数据包到达交换机,交换机把PC2的MAC地址放⼊到MAC地址表中。

查看交换机MAC地址表命令:
可以看出PC1和PC2的端⼝都已经记录在MAC地址表中了。

3:交换机收到PC2的数据包发现是单播包,⽬标地址是:
查询得到对应端⼝是0/0/1,所以从0/0/1端⼝把数据包发送到PC1,PC1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先将PC2的MAC 地址写⼊到本地的ARP表中,PC1发送ICMP数据包达到交换机,交换机判断⽬标MAC地址来区分从哪个端⼝发出数据,PC1收到ICMP的回复数据包,显⽰结果。

ping过程结束。

display mac-address。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分为多个步骤,包括数据的拆包与封包、分片与重组、传输协议的选择与建立、数据的传输与接收等。

本文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数据传输的第一步是拆包与封包。

在网络中,数据通常被切分成较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发送方首先将原始数据划分为适当的大小,并给每个数据包添加自己的标识符。

然后,这些数据包被封装到传输层的协议中,以便在网络中传输。

第二步是数据的分片与重组。

当数据包的大小超过网络传输的最大限制时,会将其分成更小的分片。

这些分片在传输过程中独立发送,然后在接收方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包。

这样做是为了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传输要求,确保数据能够成功传输。

接下来是选择和建立传输协议。

在网络中,有多种传输协议可供选择,如TCP、UDP等。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序性。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它能够提供更快速的传输速度,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

然后是数据的传输与接收。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包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通过物理介质接收数据包,并根据协议解析数据包,将其传递到应用层进行处理。

如果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丢失,接收方会向发送方发送相应的控制信息,以便重新传输丢失或错误的数据包。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网络的拥塞控制。

网络中的流量有时会超过网络的容量,导致网络拥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中会采用一些拥塞控制的算法,如TCP中的拥塞控制算法,来减缓数据的发送速度以避免网络拥塞。

此外,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还需要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包可能会产生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会在数据包中添加校验码,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对校验码进行检验,以判断数据包是否出现了错误,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操作。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在计算机网络中,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和理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

该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被称为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数据传输的全过程。

1.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底层的一层,其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介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信号,通过物理连接传输到目标设备。

在物理层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传输介质、接口规范、传输速率等。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分组,并添加位置区域信息,以便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能够准确识别目标设备。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帧(Frame),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错,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路由和转发。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数据包(Packet),并添加目标设备的位置区域信息,以便在网络中找到最佳的传输路径。

网络层使用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交换。

4. 传输层传输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核心层之一,主要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段(Segment),并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恢复。

5. 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不同设备之间的会话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会话数据单元(SDU),确保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正确交互和同步。

6.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处理。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表示数据单元(PDU),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加密解密的操作,以保证数据能够正确解析和理解。

7. 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最高层的一层,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接口和数据交换功能。

描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描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描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一种标准化框架,它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一部分特定的功能。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本文将从数据传输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第一层是物理层,它负责将比特流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物理层会将比特流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物理媒介(如网线、光纤等)进行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编码、调制和解调,以及传输介质的选择和控制。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它负责将数据组织成帧,并在物理链路上进行可靠的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链路层会将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块,称为帧。

每个帧都包含了一些控制信息,如起始标识符、帧长度、校验和等。

发送方在发送帧之前会进行差错检测,接收方在接收到帧后会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第三层是网络层,它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层会为数据包添加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网络地址,以便在网络中正确地路由和转发数据包。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

第四层是传输层,它负责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传输层会将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段,并为每个数据段添加序列号和校验和。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段之前会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段后会进行差错检测和重组。

第五层是会话层,它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话层会为数据传输建立会话,并在数据传输结束后终止会话。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包括会话的建立、维护和释放。

第六层是表示层,它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表示层会将数据从应用程序的内部表示形式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格式,以便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表示层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第七层是应用层,它负责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用层会使用各种协议和服务,如HTTP、FTP、SMTP等,来实现不同的网络应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3)Router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注:目的IP和源IP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 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4)Switch2接收到Router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发送给PC2服务器端。

(5)PC2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后,先进行校验,然后进行拆分,得到TCP报文段,由此可以知道目的端口号是21,然后把数据交付给相应的FTP应用进程进行处理。

二、在数据的传输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1、针对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会出现差错或者丢失的问题,也有两端传输速度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答:首先我们假设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1)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方法分两类,一类是自动请求重发ARQ,另一类是前向纠错FEC,也叫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简称FEC)。

在ARQ方式中,当接收端发现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收到正确的码字为止,ARQ方式只使用检错码。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必须使用纠错码。

常用的纠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和海明码等例如:在数据帧中加上CRC,这样主机B就可以检验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有差错,如果有差错,那么主机B可以向主机A发送一个否认帧NAK,以表示主机A应当重传出现差错的那个数据帧。

(2)丢失的解决办法超时重传。

如果主机A在发送完数据给主机B之后,若到了超时计时器所设置的重传时间而还没有收到主机B的任何确认帧ACK,则主机A就重传前面所发送的这一数据帧。

(3)流量控制①假设主机A向主机B传输的数据是无差错的,那么,最简单的流量控制方法就是:发送方每发送一帧数据就暂时停下来,接收方收到数据帧之后就交付给主机,然后发一信息给发送方,表示接收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发送方再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帧。

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的接收缓存的大小只要能够装得下一个数据帧即可。

②滑动窗口: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为发送窗口的大小W T就是代表在还没有收到对方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发送端最多可以发送多少个数据帧。

每收到对一个帧的确认,发送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

由此也可以知道,第一种流量控制发法中,W T=1。

在接收端设置接收窗口时为了控制可以接收哪些数据而不可以接收哪些数据,在接收端只有当收到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落入接收窗口内才允许将该数据帧收下。

每收到一个序号正确的帧,接收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

2、IP数据报有它的长度,而数据传输过程中,一些中间设备也有一个相关的设置MTU(最大传输单元),如果现在假设IP数据报的长度是5000字节,而MTU设置是1500字节,那么该怎么办?答:解决的办法是对IP数据报进行分片与重组。

详细过程如下:2.1、?IP v4数据报格式一个IP v4数据报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其中数据包括高层需要传输的数据,而报头是为了正确传输高层数据而增加的控制信息。

报头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报头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下图给出了IPv4数据报的格式义。

IP数据报的格式2.22.3、IP数据报分片数据报分片时,每个分片前都要加上相应的IP报头,形成新的IP数据报,除包含一些分片控制域(如标志、偏移量)外,分片的报头和原IP数据报的报头基本一样。

标识符、标志、偏移量3个字段在IP报头中的作用是:●标识:占16bit,标识数据报。

当数据报长度超出网络最大传输单元(MTU)时,必须要进行分割,并且需要为分割段(fragment)提供标识。

所有属于同一数据报的分割段被赋予相同的标识值。

●标志:占3bit,指出该数据报是否可分段。

目前只有前两个比特有意义。

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记为MF(More Fragment)。

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

MF=0表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记为DF(Don’t Fragment)。

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片偏移:占13bit,若有分段时,用以指出该分段在数据报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相对于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

片偏移以8字节为偏移单位,即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Bit)的整数倍。

2.4、IP数据报重组在最终的目的主机上将接收到的所有分片进行重新组装的过程就是IP数据报重组。

这时要根据数据报的标识、标志、偏移量等字段将分段的各个IP数据报重新组装成完整的原始数据报。

2.5本题的详解过程数据报的数据部分为5000字节长(使用固定首部),需要分片长度不超过1500字节的数据报片。

因固定首部长度为20字节,因此每个数据报片的长度不能超过1480字节。

于是分为4个数据报片,其数据报片的数据部分长度分别为1480字节、1480字节、1480字节和560字节。

原始数据报首部被复制为各数据报片的首部,但必须修改有关字段的值。

分片结果如下图所示:3、两个主机的应用进程,也会出现差错和丢失,两端的缓存也不同,如何控制流量?应用进程如何与端口号进行匹配?答:因为运输层提供的功能是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所以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就保证了全双工的可靠交付的服务。

具体的有关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如下面的详细解释:3.1、运输层为相互通信的应用进程提供了逻辑通信,如下图所示:3.2、TCP发送报文段的示意图如下:3.3、TCP 的数据编号与确认⏹TCP 协议是面向字节的。

TCP 将所要传送的报文看成是字节组成的数据流,并使每一个字节对应于一个序号。

⏹在连接建立时,双方要商定初始序号。

TCP 每次发送的报文段的首部中的序号字段数值表示该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表示确认。

接收端返回的确认号是已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加1。

因此确认号表示接收端期望下次收到的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3.4、TCP 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TCP 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

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

⏹在TCP 报文段首部的窗口字段写入的数值就是当前给对方设置的发送窗口数值的上限。

⏹发送窗口在连接建立时由双方商定。

但在通信的过程中,接收端可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随时动态地调整对方的发送窗口上限值(可增大或减小)。

上图(a)表示发送端要发送900 字节长的数据,划分为9 个100 字节长的报文段,而发送窗口确定为500 字节。

发送端只要收到了对方的确认,发送窗口就可前移。

发送TCP 要维护一个指针。

每发送一个报文段,指针就向前移动一个报文段的距离。

上图(b)表示发送端已发送了400 字节的数据,但只收到对前200 字节数据的确认,同时窗口大小不变。

现在发送端还可发送300 字节。

上图(c)表示发送端收到了对方对前400 字节数据的确认,但对方通知发送端必须把窗口减小到400 字节。

现在发送端最多还可发送400 字节的数据。

利用可变窗口大小进行流量控制双方确定的窗口值是400,如下图所示:(2)拥塞控制为了更好地进行拥塞控制,因特网标准推荐使用一下三种技术,慢启动(slow_start)、加速递减(multiplicative decrease)和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拥塞避免”并非指完全能够避免了拥塞。

利用以上的措施要完全避免网络拥塞还是不可能的。

“拥塞避免”是说在拥塞避免阶段把拥塞窗口控制为按线性规律增长,使网络比较不容易出现拥塞。

3.5、端口号的识别(1)端口的概念:⏹端口就是运输层服务访问点TSAP。

⏹端口的作用就是让应用层的各种应用进程都能将其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给运输层,以及让运输层知道应当将其报文段中的数据向上通过端口交付给应用层相应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口是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

(2)端口在进程之间的通信中所起的作用(3)端口号⏹端口用一个16 bit 端口号进行标志。

⏹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

在因特网中不同计算机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联系的。

端口号分为两类:⏹一类是熟知端口,其数值一般为0~1023。

当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出现时,必须为它指派一个熟知端口。

另一类则是一般端口,用来随时分配给请求通信的客户进程。

端口的作用可用下图来表示:(4)插口TCP 使用“连接”(而不仅仅是“端口”)作为最基本的抽象,同时将TCP 连接的端点称为插口(socket),或套接字、套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