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武陵春 李清照
《武陵春》原文及翻译
《武陵春》原文及翻译《武陵春》原文及翻译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所描写的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武陵春》原文及翻译1《武陵春》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翻译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日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武陵春》注释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2.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此暗指丈夫已死。
3.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4.拟:打算。
5.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武陵春》赏析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语文九上李清照《武陵春》
拓展延伸:
你能写出多少表现愁的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 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相见欢》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 铸《青玉案》 5、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 《摸鱼儿》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 《丑奴儿》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
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学习目标:
1、能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其人生 经历;
2、能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文学常识: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 居士,山东济南人,北宋著名女词人,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本文选自《李 清照集校注 》。后人辑有《漱玉词》 传世。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当时 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 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 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 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 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 情感。
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作品原文:武陵春·春晚⑴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⑵,日晚倦梳头⑶。
物是人非事事休⑷,欲语泪先流⑸。
闻说双溪春尚好⑹,也拟泛轻舟⑺。
只恐双溪舴艋舟⑻,载不动许多愁。
作品注释:⑴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这首词为变格。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⑶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说:一作“道”。
“尚好”:一作“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⑺拟:准备、打算。
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轻舟:一作“扁舟”。
⑻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唐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作品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武陵春》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武陵春》 新人教版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 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填词杂说》沈去矜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九年中进 士,以文章受知于礼部尚书苏轼,成为 “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是典型的洒脱俊逸型文人,他不 执拗于世风俗见,不仅不为女儿的舞文弄 墨而烦恼,反而颇以“中郎有女能传业” 而自豪。
1130年 只身流徙浙东 1131年 赴绍兴,
图书文物大部丧失
《临江仙》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病起萧萧两鬓华,
1134年51岁,
卧看残月上窗纱。
避乱金华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语是晚住
泪人倦尘
先非梳香
流事头花
事
已
休
尽
再读析情
探究:你认为那句话 最强烈、最直接表现出这 份愁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为避兵乱, 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作 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 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作本词时年53岁,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 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对比链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127年 44岁
金人南侵,北宋崩溃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
1128年 携15车书籍器物抵南京
永夜恹恹(yān)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倦梳头”“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 比喻 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 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 化虚为实 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闻说”、“也拟” “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 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武陵春》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 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 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 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 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风住尘香花已尽, 由 交待季节特征—— 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
景 暗指: 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 到 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人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 理?表达什么情感? 浓重的哀愁 心灰意懒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 (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创意出奇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 动自己内心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喻成连绵 不断的流水,(斜晖脉脉水 悠悠)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 而李清照却独辟蹊径说自己 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词
2、品味语言,体会词人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大家先来才一个谜题: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
(猜一人名)
今天我们就一起步入那铺满花香的暮春,与李清照共同品味它的味道。
二、诵读文本,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朗读没有尽善尽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慢慢地诵读这首词,注意从自己的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从一些同学轻轻的朗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并且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
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怎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字概括么?“愁”(板书)
三、品味语言,感知情感
1.有没有同学知道李清照为什么而愁呢?词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愁的缘由了,哪一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
具体指什么?
引入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物是”
“人非”国破家亡,斯人不在,青丝白发(板书:直接抒愁)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志趣相合,一起研究金石等文化领域的东西。
李赵互相考问,某句在书的第几页第几行,罚输者饮茶。
李清照赢了,高兴得忘乎所以,把茶弄翻了,泼了出来,“反不得饮而起。
”后来赵在外地做官,两人互通书信,李寄去著名的《醉花阴》,赵赞叹,自己也写,闭门三昼夜,写下50首词,让不知情的朋友来评。
朋友看完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好。
赵自叹不如。
1.你从李清照的哪些行为可以看出来她的确忧愁的?【注意行为的主语】
(1)“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倦”倦怠或懒得的意思,是说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表达了内心
的深重哀愁。
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2)“欲语泪先流”这是怎样的泪?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杜甫看到国家衰亡,不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细节具体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3)“闻说
..双溪舴艋舟”“闻说”“也拟”“只恐”
..泛轻舟,只恐
..双溪春尚好,也拟
这三个词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以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2.哪些景物可见其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什么时节?想象当暮春早晨,推开门,看到这样的景象的时候,会有何感想?
(板书:触景生情)
3.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了,哪句话最能体现愁思之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运用比喻手法实写“愁”,把无形可见的"愁"写成可以量化的实物,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愁绪沉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作者内心忧愁之深重,更显得构思巧妙。
4.古人爱写“愁”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
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四、课外作业:
阅读李清照前期词作《醉花阴》,品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