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理论演进共25页
我国金融体制的演变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4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78年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脱离财政部 1979.2.23 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 1979.3.13 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
中国银行 1979.8 国务院决定将基本建设投资由
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恢复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的银行性质,从财政部分离出来
18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 改革的推进使得无需国有企业承担改革 的社会成本,相应地,不需要用滞后的 金融体制维持滞后的国有企业。
• 长期的金融输血导致不良资产比重上升, 金融危机的压力增大。
• 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呆帐
中国人民银行从事盈利性的银行业务, 削弱了其中央银行的功能
1、各级分支机构对工商企业发放专项 贷款;
2、创办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3、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利润留成
2020/10/10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0
国有专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国有专业银行既办理政策性业务,又办理 商业性业务,职能不清。
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同时经营的弊端: (1)政策性贷款亏损影响专业银行的盈利; (2)政策性贷款的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 (3)政策性贷款成为政府干预银行贷款行 为的重要渠道;
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的界限模糊,国家针对 这一领域的专门的规章和制度非常少,大 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受到较少管制的 有利条件,尽可能进行寻租活动。
2020/10/10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2
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的改革
A、建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B、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盈利性业务 C、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 D、强化了总行的政策和调控的权力。 E、1994年取消了各级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
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PPT公开课(25页)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12.2.3 金融发展的一般趋势
戈德史密斯认为就基本发展趋势而言,各 国金融发展道路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不仅发达 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非常相似,而且发展中国 家也会迟早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戈德史密斯 认为各国都会遵循金融发展的一般趋势,这包 括12条规律。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他们实证考察了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金融发展政策作了补充和扩展,认为金融改革 应具备五个前提条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
3 金融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金融约束论评述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肖认为实际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造成金融压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利率进行管制。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二) 肖的观点 肖认为实际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
素,发展中国家造成金融压制的主要手段也是 对利率进行管制。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12.3.2 金融深化理论
要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应该放 弃他们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 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就是要放弃国家 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过分的行政干预,放弃 利率和汇率的控制,让其充分地反映资金和外 汇的供求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从麦金农的货币需求函数和投资函数可看 出,d p* 是一个关键变量,是影响货币需求 从而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麦金农认为发展中 国家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就在于 d p* 太 低,许多国家甚至是负数,这既可能是由于政 府人为压低利率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 胀过高造成的。
漫谈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课件演示(35张)
三、资本结构理论
1958年,米勒 (M. Miller) 与莫迪利亚尼 (F. Modigliani) 一起,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 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该 理论开创了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的 先河,并且应用套利理论证明了公司市场价值 与资本结构无关,即著名的MM定理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CAPM和APT标志着现代金融市场理论走向成 熟。
@Copyright by Yichun Zhang, Zhenlong Zheng and Hai Lin,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men University, 2007
二、有效市场理论
效率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是金融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研究 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Copyright by Yichun Zhang, Zhenlong Zheng and Hai Lin,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men University, 2007
一、风险-收益理论
第12章和第13章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是风险
本章框架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础 连续时间金融模型 行为金融理论 随机贴现因子模型
@Copyright by Yichun Zhang, Zhenlong Zheng and Hai Lin, Department of Finance, Xiamen University, 2007
第一节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基础
MM定理是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是 构成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课件(25讲全)
假设有这么一个抛硬币的赌局,按照在第几次首先抛出正面而支付
– 第1次就抛正面,赢1块钱,赌局结束;如果出现反面,则不输也不赢,再继 续抛第2次
– 第2次如果抛出正面,赢2块钱,赌局结束;如果还是出反面,仍然不输不赢 ,再抛第3次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和改革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和改革作者:殷剑峰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12期在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下,金融体系的根本任务应该是高效利用逐渐稀缺的金融资源,转变服务对象,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金融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与金融资源配置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金融市场化体制相比,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金融约束体制特征,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与政府主导相对应,中国金融体系呈现出银行导向而不是资本市场导向的结构特征,并且,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整个金融体系是相对封闭的。
首先,从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看,政府的主导作用除了表现在对价格(如利率)的管制之外,还包括对金融机构准入退出的行政管制,对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行政管制,以及对获得金融资源主体的隐含偏好或者限制。
虽然经过40年的金融改革,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治理、利率市场化等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行政管制的特征并无根本性变化。
其次,从媒介储蓄和投资的渠道看,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中国金融体系是(传统)银行业发挥主要作用的银行导向体系,而不是资本市场发挥主要作用的市场导向体系。
银行导向体系有助于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的房地产基建投资,但是,这种体系难以适应创新驱动的要求,难以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从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看,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度与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在资本项目三大子项目中,中国的证券投资项开放程度最低,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实际上,中国证券投资项的开放程度甚至还低于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印度。
其次,从直接投资看,尽管中国常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资输入国,但存量直接投资依然落后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输入直接投资的速度。
应该说,中国这种政府主导、银行导向和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基本适应了人口红利时期对动员储备、实施大规模投资的要求。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需要对这种金融体系进行彻底变革。
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过程讲解
谢谢观看!
2019/6/6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办理主要粮食和农 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 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 的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 造贷款。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 和成套设备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和有关的各 种贷款,以及办理出口信贷保险和担保业 务。
同
3 点4
金融机构的主体 都是商业银行和 专业银行
金融机构的 设置随着金 融体制的变 革不断进行 调整的
中国人民银 行隶属于政 府,独立性 较小,制定 和执行货币 政策都要服 从于政府的 经济发展目
标
中国的金融 机构以国有 制为主体
中国的专业银行发展缓慢,
国外较为普遍的房地产银 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 行和消费信贷机构在中国 都未建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大一统金融时期 金融机构恢复、发展和完善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大一统阶段( 1948-1978 )
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 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 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 “大一统”: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 一的银行,人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 所有具体的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 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被称为我国单 一银行体系阶段。
融租赁公司 ? 农村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等 ? (6)外资金融机构 ? 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主要采取三种
形式:一是允许其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 二是允许其设立业务分支机构,三是允许 其与我国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金融 机构。
2019/6/6
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段
(2004年至今)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第一篇: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一)1949—1978年期间的金融市场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新中国成立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系统货币体系形成。
“一五,期间,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银行立足于开展各种业务以广泛吸收资金。
1954—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财政部协商,统一清理了国营工业之间,以及国营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之间的贷款,贷款与资金往来一律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到“一五”计划末,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目的已经实现。
“大跃进,时期,金融市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济盲目发展,制度多变,权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败,出现许多失误。
为此,1962年3月10日做出了“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以期改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融业的混乱局面表现为: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储蓄业务受到冲击,银行鼓励无息存款,认为利息是剥削阶级的产物,使群众储蓄积极性遭受重创;国外保险业务受到巨大冲击;侨汇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银行机构被大规模的合并,银行难以形成统一系统,金融政策贯彻执行形成巨大障碍。
长达十年的**使中国金融业收到巨大的冲击。
拨乱反正时期和调整时期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市场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进
十分钟读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和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专司政府信用的机构“泉府”,西汉时期有私营高利贷机构“子钱家”。
唐朝之后,金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末清初,以票号、钱庄为代表的旧式金融业已十分发达。
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内生的金融需求少,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现代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时候,我国的典当行、钱庄、票号等仍停留在高利贷性质的旧式金融机构。
随着19世纪中叶我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的推进,票号、钱庄等旧式的金融业已不能适应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中外贸易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1845年英商东方银行在香港和广州设分行和分理处,1847年设立上海分行,即丽如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外商新式银行。
1897年,我国民族资本自建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开端。
我国首家民族保险企业是1865年华商设立的义和公司保险行。
1882年,首家民族证券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之后,各类现代金融机构陆续建立起来。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开始了对我国刚刚发展的金融业的垄断,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垄断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四行二局一库”。
“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一库”是指中央合作金库。
“四行二局一库”成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也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成立的银行,如陕甘宁边区银行、华北银行等。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史介绍
反映。在这部后来被奉为经济学经典的著作中,凯恩斯依据对大
危机发生原因的深刻分析,系统批判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开创了经济学全新的理论框架、思维范式和政策方向。凯恩斯否
定了市场经济能够自动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状态的自然均
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新范畴,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必要性,并开出了具体的政策药方。
2021/4/9
5
第三阶段:证券化阶段
本阶段最主要特点:
储蓄的集中、分配与企业的监控职能主 要以流通证券为载体,由投资银行与资 本市场来实现的阶段
2021/4/9
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 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2021/4/9
9
2、货币金融理论独立形成阶段:
1930年至1950年后期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金融理论在整个
经济理论体系中的这样一种地位。众所周知,这场经济危机发源
于美国,但却迅即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
美国为例,其GDP在1929—1934年间下降了24%,大批企业和银
按键
PCBA
开关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正式进入理论沿革的讨论)
第一大阶段: 1750至1950,传统货币金融
2021/4/9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最新年精选文档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一、引言自产生以来,金融中介就将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联系起来,促进了资金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时代发展,金融体系与经济都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如何使金融体系能够最大化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均面临的问题。
于是,金融发展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历经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实证金融发展理论。
不同阶段的金融发展理论均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理论定义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在货币、利率和信贷等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没用将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进行研究,金融处于经济学的附属地位,故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战以后,很多地区相继独立建立国家,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时候,资金短缺的问题时常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国家试图通过刺激储蓄和吸引外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结果常常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金融系统的落后。
由于金融系统的落后,国内的资金运行效率低下,金融系统无法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这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戈德史密斯、麦金农、格利和肖。
这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这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视和研究。
金融结构理论及演变
金融结构理论及演变所谓的金融发展理论指的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
随着银行的诞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其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978)就已经察觉到银行已经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令人愉快的引擎”,但是真正全面研究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是巴杰特(Bagehot,1873),他研究结果认为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发挥最为关键作用的是金融,因为它为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了项目所需资本。
希克斯(Hicks,1969)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指明了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促进因素是金融创新而非所谓的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金融体系,即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社会经济中作用和建立最优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一直是金融领域的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期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梳理。
一、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伴随着银行的诞生,学者已经开始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但受限于当时结构主义,使金融问题无法被单独作为一个专门的分支进行研究,而是将金融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分支来研究,金融的地位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最先就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里、肖、帕克里克、戈德史密斯等。
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思想研究的变量大多集中于货币、信贷等和商业银行等这些常见的金融变量,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就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银行的活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产业,但是这种增长体现在是本无所利的资本变得有利可图。
随后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理论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开始研究,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首次系统对货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还提出了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实质性的影响。
不过他只是初步研究了货币金融对短期经济的影响,而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对长期经济的影响,因此,他的观点不能作为严格意义的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一、监管的基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学的,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为:第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第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
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
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部门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
第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
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
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第四,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在不确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