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合集下载

《大气中的水分》课件

《大气中的水分》课件

降水的过程和类型
降水的过程和类型是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关键。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冰晶、雪、雹等水汽凝结物的总称。根据降水的物理状态和形 成机制,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冰雹、霜、露等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和形成机制各不相 同,对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有重要影响。
降水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水分的未来变化
REPORTING
温室效应与水汽的关系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却阻止地 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水汽是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 收和重新辐射热量,对地球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大 气中水汽含量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 化。
吸收光谱
水汽的吸收光谱呈现带状 分布,主要吸收中心位于 620-780纳米和11001800纳米的红外波段。
水汽的辐射特性
辐射特性定义
辐射光谱
水汽分子能够发射特定波长的电磁辐 射,这种特性称为水汽的辐射特性。
水汽的辐射光谱呈现带状分布,主要 发射中心位于620-780纳米和11001800纳米的红外波段。
降水
水滴或冰晶等降水物从云层降 落到地面。
地表径流
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等途径 流入海洋。
PART 02
水汽的吸收与辐射
REPORTING
水汽的吸收特性
吸收特性定义
水汽分子能够吸收特定波 长的电磁辐射,这种特性 称为水汽的吸收特性。
吸收机制
水汽分子通过振动和转动 跃迁吸收电磁辐射,主要 吸收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 的辐射。
汽含量的增加。
水汽变化对未来气候的影响
降水模式的改变
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模式的分布和强度,可能导致某 些地区出现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干旱等。

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途径

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途径

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途径大气中水汽凝结是大气中水蒸气在遇冷凝结成液态水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天气系统的发展、降水的形成以及云和雾等现象的产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大气中水汽凝结途径的简述。

一、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1. 温度降低:水蒸气在遇冷时,其温度降低,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凝结成液态水。

2. 水汽饱和: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即水汽压等于饱和水汽压,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3. 凝结核:水蒸气在凝结过程中,需要凝结核来提供凝结表面,促进水蒸气的凝结。

二、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途径1. 辐射冷却:地表和低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导致温度降低,从而使水蒸气凝结。

2. 层结冷却:在大气中,不同层次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不同,当较冷的空气下沉与较热的空气接触时,可以导致水蒸气的凝结。

3. 平流冷却:冷暖空气的水平运动,导致温度变化,促进水蒸气的凝结。

4. 混合冷却:冷暖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得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空气混合,导致水蒸气的凝结。

三、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影响因素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水汽凝结的关键因素,温度越低,湿度越高,水汽凝结越容易发生。

2. 大气稳定性:大气的稳定性影响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影响水汽的凝结。

3. 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影响空气的混合和运动,对水汽凝结产生影响。

4. 地形和地表特性:地形和地表特性影响地表温度和湿度分布,进而影响水汽的凝结。

四、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1. 地理分布: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分布受到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容易发生水汽凝结。

2. 季节变化: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发生随季节变化,冬季和夜间更容易发生水汽凝结。

结束语:总之,大气中水汽凝结是大气中水蒸气在遇冷凝结成液态水的过程,其凝结途径包括辐射冷却、层结冷却、平流冷却和混合冷却等。

温度、湿度、大气稳定性、风速和风向、地形和地表特性等因素影响水汽的凝结。

了解大气中水汽凝结的途径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系统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

”水汽”在大气中是如何存在的?

”水汽”在大气中是如何存在的?

”水汽”在大气中是如何存在的?一、水汽的来源水汽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气体之一,它主要来自于水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

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水体,会使其转化为气体状态,形成水蒸气。

同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小孔排出,形成植物蒸腾。

这些水蒸气随后进入大气中,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混合。

二、水汽的存在形式水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包括湿度、云、雾和露水等。

1.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通常以相对湿度的形式表示。

相对湿度越高,说明空气中水汽的含量越多。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出现降雨的情况。

2. 云:云是由微小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悬浮物,它们在大气中漂浮着。

当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时,会形成小水滴或冰晶,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3. 雾:雾是由地面上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悬浮物,与云的形成原理相似。

当地面上的空气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气。

4. 露水:露水是指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水珠。

当夜晚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水珠,并附着在物体表面上。

三、水汽运动与循环1. 蒸发:蒸发是指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它是指水体中的分子吸收热量,变成气体状态,从而进入大气中。

2. 凝结:凝结是指气体或水蒸气转化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当气体中的水汽遇冷时,会由气体状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形成云、雾或露水等。

3.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从云中落下的过程。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的形成是由于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之间的碰撞和凝结而形成的。

4. 循环:水汽在大气中不断循环,形成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水从地球上的水体蒸发、形成云和降水,再回到地球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水汽在大气中不断地蒸发、凝结和降水,形成一系列的气象现象。

综上所述,水汽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气体之一,它以湿度、云、雾和露水等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它来自于水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并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不断循环,形成水循环。

水在大气中的作用

水在大气中的作用

水在大气中的作用水是一种在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也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地球上的大气中,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包括水蒸气、云、雾、雨、雪等。

首先,水蒸气是大气中最常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起着很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

大气中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它可以通过蒸发和蒸散等过程进入大气中。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凝结成云和雾。

云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组成的,它们可以通过凝结核形成。

云可以帮助调节地球的温度,它们可以反射太阳的辐射,减少地表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

同时,云还可以帮助局部降温,因为云层可以阻挡太阳光的直射,减少地表的热量吸收。

云层的变化也可以预示天气情况,例如浓云可能预示着降雨的到来。

另外,雨是大气中水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饱和时,水分会凝结成水滴,这些水滴会通过空气的上升运动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不断增大,达到一定大小时,它们会失去浮力而下落,形成降水,即雨水。

雨水的降落可以清洗大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降雨也是地球的一种淋溶作用,它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雨水,降低大气中的气体含量。

除了雨水,雪也是大气中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寒冷的地区,水蒸气会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形成冰晶,从而形成雪。

雪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外貌,也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冬季,雪可以覆盖在地表上,形成一层厚重的保护层,防止地面受到严寒天气的直接冷空气和寒风的影响。

同时,雪的融化也会向地下渗透,补充地下水资源。

此外,大气中的水还参与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变暖。

水蒸气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增加时,它们会吸收和辐射更多的热量,导致地球的温度上升。

这种增温现象会引发更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如龙卷风、洪水、干旱等。

总结起来,水在大气中起到了多种作用。

它通过蒸发和蒸散进入大气中,从而形成水蒸气、云、雾等形式。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水汽循环系统主要流程

水汽循环系统主要流程

水汽循环系统主要流程
1、蒸发: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表面蒸发,形成水汽升入空中。

2、水汽输送: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其中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输送到内陆。

3、凝结降水:在适当条件下,水汽凝结成降水,包括海面上的直接回归海洋的降水,以及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部分降水被蒸发重新返回大气,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岩土层中,转化为土壤中流与地下径流。

4、水分循环:水循环是一个全球性的过程,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

这个循环是周而复始的,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等环节,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循环平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海气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点,考频渐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点方向。

本专题以以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和大气对海洋的动力作用作为主线,探究备考着力点及对应的考试解题技巧。

一、海气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一)海气相互作用的解题分析思路:1.相互作用的内容——水分、热量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循环。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海洋通过蒸发为大气传递水、热。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思维提升】从综合过程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属于自然地理过程中的物理过程,海洋和大气进行广泛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物质组成保持不变,仅发生了位置变化和形态变化。

从要素过程来看,“海-气相互作用”涉及大气过程和海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的过程。

大气过程包括大气热力过程和大气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气热力过程中的辐射输送过程和潜热输送过程,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体现了辐射输送。

海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的过程,即水在相态变化时发生的热量变化,体现了潜热输送。

海-气相互作用也体现了大气动力过程,即物质和能量在高低纬度间、海陆间和高低空间输送。

水文过程主要涉及洋流运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将大量表层海水吹离海岸,位于深层的海水向上移动形成上升补偿流,东西太平洋冷热不均,这也是沃克环流形成的基础。

从动力因子来看,“海-气相互作用”主要的动力来源为太阳能以及太阳能派生而来的水能和风能。

(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响(一)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通过蒸发、降水,潜热和感热交换等环节完成。

1.海水蒸发条件影响海水蒸发的因素有太阳辐射、风、大气状态和海气温差等自然因素。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圣才出品】

第3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答: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液体杂质。

(1)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

①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②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③二氧化碳的存在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④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2)水汽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

(3)固、液体杂质固、液体杂质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2.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几层,各层性质如何?人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答:(1)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及性质①对流层,是指从地面0km至距离地面8~18km的气层,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

平均高度为11km。

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

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在地表和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

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的气层,该层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

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

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

③中间层,是指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的天空。

该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表征土 植物恢复正常生长,植物开始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
壤保持水分的能力,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 量称为萎蔫系数,亦称凋萎系数或者凋萎点。
限。不同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存在差异。田间持水量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突然含水 饱和含水量。当土壤全部空隙被水分充满时,土壤便处于
流的表示指标有: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 W)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 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 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a=y/x。 径流总量W。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所 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 即W=QΔt。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 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和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水循环的环节、驱动力、参与的水体类型和基本特征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 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 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 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 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 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 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 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 国东南、西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 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 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 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 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 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

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

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

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一、气团1、气团的概念: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

水平范围: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常可发展到对流层顶。

气团的形成:气团形成在大范围性质相对均匀的下垫面上空,且环流条件有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

2、气团的分类3、影响我国的气团(1)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形西伯利亚气团):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

冬季可影响我国各地,夏季仅影响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

在这种气团控制下,冬季大陆辐射冷却强烈,气温低,水汽含量少,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2)热带太平洋气团: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

夏季,出西北部分地区外,全国各地均可受其影响;冬季仅影响华南与西南地区。

该气团控制的地区常出现对流性天气。

(3)热带大陆性气团:来自欧洲大陆副热带地区,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有时也可影响到华北,在该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炎热干燥,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酷暑。

(4)赤道气团(季风气团):来自印度洋。

夏季影响华南地区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大量降水。

4、活动在华南地区的气团及其天气特征。

冬天: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冷气团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偶受暖气团的影响。

夏天:主要受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洋气团的影响,天气闷热,多雷雨。

二、锋1、锋的概念:锋面是指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的交界面或过渡面。

当冷暖空气相遇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其宽度在近地面气层中约数十公里,在高空可达200~400公里,过渡带的宽度与大范围的气团相比显得很狭小,可近视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气团的性质差别很大,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发生剧烈的变化。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简称锋。

锋线长的有数千公里,短的有几百公里。

锋面是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天气系统,在空间随高度向冷空气团一侧倾斜,所以冷气团处在下方,暖气团在上方,通常暖空气会沿着锋面向上爬,绝热冷却,容易发生水汽凝结,所以,锋面多阴雨天气。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练习含答案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海-气相互作用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A.①B.②C.③D.④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A.低纬海域B.中纬海域C.高纬海域D.北冰洋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过程()A.①B.②C.③D.④(2022江苏沭阳期中)下图为海洋水温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水比热容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6.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海洋沿岸地区()A.冬暖夏凉,温差减小B.冬暖夏凉,温差增大C.冬冷夏热,温差增大D.冬冷夏热,温差减小题组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2024山东青岛期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域称为西太暖池。

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

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A.极地东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东南信风带8.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降低B.赤道逆流增强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升高D.北太平洋暖流增强海温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现象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A.东部气流上升B.西部气流下沉C.呈逆时针流动D.呈顺时针流动10.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最有可能出现()A.澳大利亚降水偏多B.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C.赤道暖流势力减弱D.我国南方为暖冬天气11.(2024山东德州期中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 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C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鸟粪(南美的重要 农业肥料)减少, 影响农业收成
海岛是飞鸟的聚集地,在亿万年的积累下,岛上便覆盖了厚厚的一层 鸟粪。进入19世纪后,人口猛增给粮食产量带来巨大压力,想要扩大粮 食生产面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肥料。1821年秘鲁立国后, 将鸟粪堆积的海岛全部收归国有,抽取售价的65%至70%。由于鸟粪开 采十分简单,除了付出人力外几乎没有成本,秘鲁因此获得暴利,鸟粪 收入成了支柱,占总收入一半左右,秘鲁摇身一变成为拉美最富有的国 家之一,进入一个长达40年的繁荣阶段,即所谓的“鸟粪时代”。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 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3)全球水平衡通过水循环来实现。
降水
蒸发
海洋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知识基础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
过蒸发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
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驱使大气运动。
沃克环流加强
太 平 洋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1、冬季风增强,带来冷冬。
2、夏季风增强,台风次数增多,北方降水增多,出现南旱北涝。
比较归纳
拉尼娜年份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年份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一次局地辐射雾过程及其水汽来源的数值模拟

一次局地辐射雾过程及其水汽来源的数值模拟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次局地辐射雾过程及其水汽来源的数值模拟1. 引言大气中的辐射雾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能见度较低的大气现象。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围绕地球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氮、氢、氧和二氧化碳,另外还有少量的氩、氨、氙、氪、氖、臭氧等气体。

除此以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水汽和固体、液体的微粒杂质。

大气里中水汽并不多,最多时也只占大气的百分之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觉得空气有时比较潮湿,有时却很干燥,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有时多、有时少的缘故。

我们用空气湿度的大小来表示大气中所含水汽多少,该物理量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出来。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地面附近空气比较稠密,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大部分空气聚集在从地面往上大约十公里的这层大气里,而大气中的水汽则几乎全部聚集在这一层次里。

雨、露、霜、雪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形成的,所以它们主要产生于大气层的下部。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球表面。

江河
湖海中的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中的水分,时刻被蒸发到空气中。

寒冷地区的冰雪,也在缓慢地升华。

这些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

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

因此,在自然界里,水分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并在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

液态的水,可以凝固为固态的冰,也可以蒸发为气态的水汽;气态的水汽可以凝结为液态的云、雾、雨、露,也可以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雪、霜;而固态的冰、雪、雹、霜可以融化为液态的水,也可以升华为气态的水汽因而雨、露、霜、雪就是这种水分循环过程中的产物。

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类气象现象

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类气象现象

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类气象现象气象是指大气中的各种天气变化和现象,是地球表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气象现象,它们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地形地貌、水汽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将对常见的气象现象进行介绍。

1. 雨水雨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液态水滴落到地球表面的现象。

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并继续增加时,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水。

雨水是维持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2. 雪雪是指大气中的冰晶聚集形成的固态降水现象,它是水蒸气凝结后直接从云层落下的冰晶体。

当空气中的水汽在低温条件下凝结为固态的冰晶,便形成了雪。

雪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它能够减缓地表的升温速度,保护植被,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作用。

3. 彩虹彩虹是一种美丽的气象现象,是由阳光通过水滴或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和内反射,进而形成的圆弧状多彩光带。

当太阳照射到大气中的水滴或雨滴上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最终形成彩虹。

彩虹的颜色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

4. 雾雾是指大气中悬浮的极细小的水滴,它由于接近饱和水气时,空气冷却导致水汽凝结而形成。

雾通常出现在地面上方,能降低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和人员出行带来一定的困扰。

雾对于水分循环以及植物生长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5. 雷暴雷暴是由强大对流气团在大气中发展形成的天气现象,主要包括闪电、雷鸣、狂风暴雨等。

雷暴是大气中的电荷不平衡所引起的,当上层云层的水滴与下层云层的冰晶碰撞后,静电效应会使云层内部的电荷发生急剧分离,从而产生闪电和雷鸣。

雷暴对于气象灾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剧烈旋转的气象现象,通常由强对流天气中的气旋上升运动形成。

龙卷风的形成需要湿冷空气和热湿空气的分离,并且需要一个上升运动的能量源。

龙卷风的破坏力非常强大,对建筑物和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被誉为地球表面上最强大的风暴。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围,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围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围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

关于水汽的概念

关于水汽的概念

关于水汽的概念
水汽是指水在气体状态下存在的形式,是由水分子在高温下蒸发而形成的。

水汽是大气中最常见的气体成分之一,存在于地表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等地方。

水汽通过蒸发、植物蒸腾和动物呼吸等方式进入大气中。

当水汽遇冷凝结时,形成云、雨、雪等降水形式。

除了在液体形态中,水也可以以固体形式存在,如在冰川和雪堆中。

此外,水汽对地球气候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水汽的浓度受到温度、大气压力和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会增加水汽的浓度,反之亦然。

通过测量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等参数,可以了解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和湿度情况。

在定量上,水汽的含量通常以水汽压或者绝对湿度表示。

水汽压是指水汽分子在单位面积上对大气的压力,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或者毫巴(mb)。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水汽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克/立方米(g/m³)。

水汽的概念在气象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天气预报、水循环研究以及农业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围绕地球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氮、氢、氧和二氧化碳,另外还有少量的氩、氨、氙、氪、氖、臭氧等气体。

除此以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水汽和固体、液体的微粒杂质。

大气里中水汽并不多,最多时也只占大气的百分之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觉得空气有时比较潮湿,有时却很干燥,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有时多、有时少的缘故。

我们用空气湿度的大小来表示大气中所含水汽多少,该物理量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出来。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地面附近空气比较稠密,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大部分空气聚集在从地面往上大约十公里的这层大气里,而大气中的水汽则几乎全部聚集在这一层次里。

雨、露、霜、雪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形成的,所以
它们主要产生于大气层的下部。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球表面。

江河湖海
中的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中的水分,时刻
被蒸发到空气中。

寒冷地区的冰雪,也在缓慢地
升华。

这些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
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
湖海。

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
降。

因此,在自然界里,水分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并在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

液态的水,可以凝固为固态的冰,也可以蒸发为气态的
水汽;气态的水汽可以凝结为液态的云、雾、雨、
露,也可以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雪、霜;而固态
的冰、雪、雹、霜可以融化为液态的水,也可以升华为气态的水汽因而雨、露、霜、雪就是这种水分循环过程中的产物。

水循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