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考试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重点知识

方剂学重点知识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君)人参--补中益气(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使)
牡丹皮——清泻肝火,并制约山茱萸之温(佐)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健脾(佐)
三药(三泻)利湿泻浊除火,以助恢复肾肝脾三脏功能(泻其有余以治标
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附子、肉桂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虚证。症见腰脊冷痛,下肢不温常有冷感,少腹拘急,阳痿早泄,小便清长,或小便少而有浮肿等。舌淡苔白,脉沉迟尤尺脉无力。
当归----补血和营(佐) 陈皮----理气和胃(佐)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佐\使) 炙草----调和诸药(使)
生脉散——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补气生津,敛阴止汗
玉屏风散——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补气固表止汗
当归补血汤
功用:补气生血
第三章 和解剂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苍术--燥湿运脾(君) 厚朴--燥湿行气(臣)
陈皮--行气和胃(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甘缓和中(使)
方歌: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24.逍遥散:薄荷的意义: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疏肝散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

《方剂学》考点、易错点归纳第一章总论9、101112451、麻黄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缓峻以防伤正、②调和诸药2、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①胃气已和、②津液得通、③营卫和谐3、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若“项背强几几”宜加用葛根4、“散中寓收”的方剂是:小青龙汤5、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的药物组合:干姜、细辛6、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7、均为表寒里热的是:①九味羌活汤、②大青龙汤8、吴瑭所称“辛凉平剂”是银翘散,“辛凉轻剂”是桑菊饮9、“辛凉重剂”指麻杏石甘汤(吴瑭:白虎汤)10、银翘散和桑菊饮五位共同药物: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11、败毒散的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12、败毒散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13、败毒散可用于:①虚人感风寒湿邪者、②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逆流挽舟”)14、再造散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15、再造散含有的药物:熟附子、煨生姜16、升麻葛根汤配伍升麻的意义:①散风邪、②透疹、③解毒17、组成含有桔梗、枳壳的方剂:①败毒散、②杏苏散、③血府逐瘀汤第三章泻下剂1、大承气汤的煎煮法: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小承气汤的煎煮法:厚朴、枳实、大黄同煮调胃承气汤煎煮法:先煮大黄、甘草,后内芒硝2、大陷胸汤的煎煮法:先煮大黄,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3、大黄牡丹汤配伍大黄的意义:泻除湿热瘀结(泻热除湿,通肠逐瘀)4、大黄牡丹汤的功效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5、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的:①温脾汤、②实脾散6、十枣汤适用于:①悬饮、②实水,一身悉肿7、十枣汤服药时间:平旦8、济川煎配伍当归的意义:①补血润燥、②润肠通便9、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攻下的方剂是:黄龙汤10、新加黄龙汤的“三参”:人参、玄参、海参天王补心丹的“三参”:人参、玄参、丹参11、新加黄龙汤冲服参汁(人参)的用意:①振奋胃气新加黄龙汤冲服姜汁的用意:①振奋胃气、②防止拒药12、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①大承气汤、②小承气汤、③麻子仁丸、④橘核丸、⑤枳实消痞丸(失笑丸)第四章和解剂1、小柴胡汤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2、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共同的药物:黄芩、半夏、生姜3、组成含有人参、半夏、生姜的有:①小柴胡汤、②旋覆代赭汤4、组成含有人参的有:①小柴胡汤、②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5、小柴胡汤可治疗病证: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热入血室、③黄疸、④疟疾6、四逆散配伍柴胡的意义:①透邪升阳以舒脾、②合芍药疏肝理脾、③合枳实升降调气7、【选择】A.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B.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四逆散:二者均不可吴茱萸汤:二者均可8、【多选】A.温脾汤 B.四逆散 C.理中丸 D.健脾丸组成不含干姜的有:B.四逆散、D.健脾丸9、【单选】A.咳者,加杏仁 B.悸者,加桂枝C.小便不利者,加茯苓D.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不属于《伤寒论》原文的:A.咳者,加杏仁(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10、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①苦辛并用、②寒热并用、③补泻并用1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①平调寒热、②散结除痞12、生姜与干姜同用的方剂: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一两13、体现辛开苦降配伍方法的方剂是:①半夏泻心汤、②小陷胸汤、③枳实消痞丸14、痛泻要方配伍防风的用意:①辛散肝郁、②香舒脾气、③燥湿助止泻15、逍遥散配伍薄荷的用意:①疏散郁遏之气、②透达肝经郁热逍遥散配伍烧生姜的用意:①温运和中、②辛散达邪第五章清热剂1、白虎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护中、②缓峻2、生地、麦冬、玄参同用的方剂:①清营汤、②新加黄龙汤、③、④百合固金汤3、清营汤配伍银花、连翘的用意:①清热解毒、②透热转气4、银花、连翘同用的方剂是:①清营汤、②新加香薷饮、③56、组成含有竹叶的方剂是:清瘟败毒饮7、黄芩、大黄、连翘、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凉膈散、②8、大黄、栀子同用的方剂是:①十灰散、②八正散、③凉膈散、④茵陈蒿汤9、患者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便秘导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用:凉膈散(导赤散×)10、凉膈散配伍大黄的用意:以泻代清茵陈蒿汤配伍大黄意在:泻热逐瘀1112、②火郁发之、③引药上行13、普济消毒饮中须用酒炒的药物是:①黄芩、②黄连1415、瓜蒌根在仙方活命饮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清热散结16、【选择】A.滋阴疏肝 B.补脾泻肝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龙胆泻肝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蒿芩清胆汤具有的治疗作用是:D(两个都选17、【单选】A.羚角钩藤汤 B.镇肝息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真人养脏汤 E.大定风珠组成不含白芍的方剂是:C.龙胆泻肝汤18、【多选】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八正散 D.小蓟饮子组成含有生地、木通的方剂有:ABD(八正散×,有木通无生地)19、【多选】A.龙胆泻肝汤 B.桃核承气汤21、一小儿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以选用:泻白散(麻杏石甘汤×)2224252627、真人阳脏汤与芍药汤的共同点:①用当归、芍药、木香调气和营、②用芍药、甘草和中缓急而止腹痛2829、【单选】A.凉膈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内用槟黄)30(清热燥湿,凉血止痢×)33、导赤散主治心经有热之症,属于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水虚火不实者34、【单选】A.清肺泄热 B.生津止渴 C. E.利湿消痈(《中药学》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35、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是:①黄连解毒汤、②当归六黄汤(三黄泻心汤:芩、连、大黄)36、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①当归六黄汤、②百合固金汤(天王补心汤×,二冬不是二地)37、【多选】A.秦艽鳖甲散 B.青蒿鳖甲汤 C.犀角地黄汤 D.清瘟败毒饮组成含有丹皮的有:BCD(秦艽鳖甲散无丹皮)3839、【单选】A.仙方活命饮 B.四妙勇安汤 C.五味消毒饮 D.凉膈散 E.以水都不是银花、连翘、当归同用的方剂是:E.以水都不是(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40、【选择】A.黄芩、黄连、黄柏 B.黄芩、黄连、栀子 C.黄连、连翘、甘草 D.黄芩、黄柏、栀子 E.黄芩、栀子、连翘清瘟败毒饮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E.黄芩、栀子、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凉膈散: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薄荷、竹叶、炙甘草、白蜜├普济消毒饮:酒黄连、酒黄芩、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甘草、桔梗、陈皮、升麻、柴胡└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知母、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栀子、黄芩、黄连、连翘、竹叶、玄参、桔梗、甘草40、【选择】A.黄连、黄柏 B.黄芩、栀子 C.黄芩、连翘 D.石膏、知母 E.生地、当归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中均含有的药物:B.黄芩、栀子龙胆泻肝汤与血府逐瘀汤中均含有的药物:E.生地、当归41、【多选】A.凉膈散 B.清胃散 C.泻白散 D.普济消毒饮方药配伍寓“火郁发之”之义的方剂是:BD(2011版答案:凉膈散、清胃散、普济消毒饮)题目存在争议,详见《傲视宝典》P767。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1.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

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

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3.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6.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7.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归脾汤辨证要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11.麦门冬汤配伍特点:培土生金(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12.玉液汤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证。

13.增液汤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14.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重点总结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ii.药量加减的变化iii.剂型更换的变化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汇总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药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那么在中医执业考试中,方剂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跟yjbys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是:调和营卫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的作用是:温肺化饮,敛肺平喘止咳桑菊饮中中桔梗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止咳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的作用是:峻下热结小柴胡汤中柴胡配黄芩的作用是:和解少阳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的作用是:疏肝理脾逍遥散中柴胡配当归白芍的作用是:疏肝养血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相配的作用是: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的作用是:清热生津清营汤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相配的作用是:透热转气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的作用是:清散胃热玉女煎中石膏配熟地的.作用是:清胃滋阴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鳖甲的作用是:养阴透热理中丸中干姜配人能的作用是:温中补虚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中当归配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柴胡升麻的作用是:补气升阳四物汤中当归配熟地的作用是:补血和血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补气生血朱砂安神丸中朱砂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镇惊安神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作用是:养血调肝安神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的作用是:化痰行气散结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配代赭石的作用是:化痰降逆止噫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桔梗枳壳相配的作用是:调畅气机,促进血行中药方剂速记歌诀一、解表剂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二、泻下剂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4、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5、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6、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7、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8、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9、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姜大枣桔梗)三、和解剂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 白术烧生姜薄荷)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四、清热剂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4、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丹皮犀角芍药生地)5、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6、清瘟败毒饮--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石膏知母黄芩竹叶犀角甘草元参桔梗川连连翘生地赤芍丹皮栀子)7、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竹叶黄芩山栀子大黄芒硝连翘甘草薄荷 )8、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黄芩牛蒡子白僵蚕马勃黄连薄荷连翘桔梗陈皮甘草板蓝根生麻元参柴胡)9、防风通圣散--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大黄黄麻滑石薄荷栀子黄芩白术甘草防风芒硝桔梗川芎白芍 ** 当归荆芥石膏连翘)10、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x 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11、导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叶)12、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13、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14、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15、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16、清胃散--生母当皇帝(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生地)17、玉女煎--师弟卖母牛(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18、葛根黄芩黄连汤--秦莲割草(黄芩黄连葛根甘草)19、芍药汤--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甘草官桂芍药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大黄槟榔)20、白头翁汤--百翁练琴(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21、青蒿鳖甲汤--庆贾母诞生(青蒿鳖甲知母丹皮生地)22、清骨散--知青浇草,地鳖胡饮(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鳖甲胡黄连银柴胡)23、当归六黄汤--弟弟骑白龟练琴(生地熟地黄芪黄柏当归黄连黄芩)五、祛暑剂1、清络汤--河边西瓜和丝瓜不如猪心金银扁豆花(荷叶边西瓜脆衣丝瓜络竹叶心金银花扁豆花)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朴香薷炒白扁豆)3、新加香薷饮--香花逗俏猴(香薷银花扁豆花连翘厚朴)4、六一散--六一拾草(滑石与甘草用量比为6:1)5、桂苓甘露散--憨猪倌责令猪羔滑竿(寒水石猪苓官桂泽泻茯苓白术石膏滑石甘草)6、清暑益气汤--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脆衣荷梗甘草粳米)六、温里剂1、理中丸--草人赶猪(甘草人参干姜白术)2、小建中汤--姜姨要草枣汁(生姜饴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3、大建中汤--姜姨任教(生姜饴糖人参蜀椒)4、吴茱萸汤--乌江找人(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5、四逆汤--将干父子(干姜甘草附子)6、回阳救逆汤--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陈皮附子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五味子麝香干姜白术肉桂) 7、当归四逆汤--肝大的同志要当心(甘草大枣 ** 通草桂枝芍药当归细辛)8、黄芪桂枝五物汤--姜只要大旗(生姜桂枝芍药大枣黄芪)9、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麻黄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胶白芥子)七、补益剂1、四君子汤--夫人赶猪(茯苓人参甘草白术)2、参苓白术散--沙夫人一早要接编百草帘(砂仁茯苓人参薏苡仁大枣山药桔梗扁豆白术干草莲子肉)3、补中益气汤--麻人赶猪,虎皮当旗(升麻人参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当归黄芪)4、生脉散--生脉散救“无脉人”(五味子麦冬人参)5、玉屏风散--房主弃屏风(防风白术黄芪)6、完带汤--白人苍山批草药糊疖子(白术人参苍术山药陈皮甘草芍药柴胡黑芥穗车前子)7、四物汤--弟摆船归(熟地白芍川芎当归)8、当归补血汤--骑龟(黄芪当归)9、归脾汤--大龙草原牧猪,奇人神算将归(大枣龙眼肉甘草远志木香白术黄芪人参茯神酸枣仁生姜当归)10、八珍汤--兄弟当大将,要夫人赶猪(川芎熟地当归大枣生姜芍药茯苓人参甘草白术)11、灸甘草汤--弟清早教草人卖芝麻酱(生地清酒大枣阿胶甘草人参麦冬桂枝麻仁生姜)12、六味地黄丸--渔夫单要熟蟹(山茱萸茯苓丹皮山药熟地泽泻)13、左归丸--愚弟要牛狗兔鹿龟(山茱萸熟地山药牛膝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14、大补阴丸--风致白龟驻地(蜂蜜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熟地)15、一贯煎--麦地练狗当杀(麦冬生地川楝子枸杞当归沙参)16、肾气丸--贵子腹泻单要黄鱼(桂枝附子茯苓泽泻丹皮山药干地黄山茱萸)17、右归丸--独育狗鹿兔,当地要富贵(杜仲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当归熟地山药附子肉桂)下载文档润稿写作咨询。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科学。

2治法: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确定证候之后所拟定的具体治疗措施3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辩证统一(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4治法特点:1两个层次(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证候确立具体治法);2多体系(脏腑辨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六经辨证-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卫气营血辨证-清营凉血;三焦辨证-宣上,畅中,治下)5常用治法:程氏八法《医学心语》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治疗表证(麻疹、疮疡、疟疾、痢疾水肿在身半以上吐法:通过药物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其高者,引而越之”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齐亢厉之谓和消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6方剂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伤寒明理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并将内经中的重改为复2按功用分类: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3按治法分类:程式八法7方剂组成原则: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生姜制半夏之毒)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吴茱萸)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1引经药:即能饮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8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方剂的剂型:1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根据病情加减使用2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3丸剂: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解表剂9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10适应范围:治疗表证,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11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以便身持续微汗为佳。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

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a. 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b.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c. 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2.小青龙汤——杏苏散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a.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

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

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

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b. 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

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3.逍遥散——一贯煎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

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a. 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

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b. 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4.归脾汤——固冲汤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a. 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重点填空题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黄帝内经》:方剂学形成发展初步尊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千金翼方》(又名《备急千要方》):作者:孙思邈;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伤寒明理药方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分析组方结构原理的医著,开方论之先河。

《普济方》: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书方。

2方剂概念: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3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4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分为哪几种: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功效与方剂对应题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气虚外感:参苏饮.气虚水肿:防己黄芪汤.温阳逐水:真武汤潮热盗汗:知柏地黄丸.阴疽:阳和汤.大头瘟:普济消毒饮.热毒痢疾:白头翁汤呕吐:旋覆代赭汤1.肘后备急方-葛洪2.小品方-陈延之3.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4.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5.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6.配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7、王焘:外台秘要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

9、为方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问答题一、根据组成,写出方名、主治,功效和辨证要点1、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方名:补阳还五汤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中风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2、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方名:越鞠丸功效: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辨证要点: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3、组成: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方名: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4、组成: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方名:真武汤功效:温阳利水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5、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方名:四物汤功效: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辨证要点: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苔淡,脉细6、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方名:温胆汤主治:胆郁痰扰证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辨证要点: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7、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8、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名:大承气汤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备以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二、比较题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症。

小青龙汤和定喘汤的比较定喘汤与小青龙汤同能宣肺解表,祛痰平喘,皆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喘咳。

小青龙汤是用麻黄、桂枝配干姜、细辛等,一以解表散寒,一以温肺化饮,适用于外素有寒饮,表寒较重之喘咳;定喘汤是以麻黄、白果与杏仁、苏子、款冬花、黄芩、桑白皮等配伍,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肺化痰以平喘,适用于痰热内蕴,表寒较轻之喘咳。

三、方解三仁汤组成: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方解:君: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生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性淡,利湿清热。

佐:半夏、厚朴—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君药: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臣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填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佐药: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键运,与泽泻共泻肾浊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虚并补,以补肾阴为主,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GY:发汗解表,宣肺平喘ZZ:外感风寒表实证。

BZ: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GY:解肌发表,调和营卫ZZ:外感风寒表虚证。

BZ:恶风,发汗,汗出,脉浮缓。

小青龙汤:麻黄,干姜,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GY:解表散寒,温肺化饮ZZ:外寒里热证BZ: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甘草。

GY: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ZH:温病初起。

BZ: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 杏仁,桔梗;连翘,苇根;生甘草。

GY: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ZZ:风温初起。

BZ:咳嗽,发热不甚,微咳,脉浮数。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GY:峻下热结ZZ: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BZ:痞满燥实四症俱备以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GY:攻逐水饮ZZ悬饮,水肿。

BZ:咳唾胸胁隐痛,或水肿胀满,二便不利,脉沉弦或沉实。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GY: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ZZ:肠痈初起,湿热滞证。

BZ: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GY:和解少阳。

ZZ: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等。

BZ: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玄。

蒿芩清胆汤:青蒿脑,青子芩,淡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GY:清胆利湿,理气和胃。

ZZ:少阳湿热症。

BZ: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GY: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ZZ:肝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BZ: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逍遥散:柴胡,白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GY: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ZZ:肝郁血虚脾弱证。

BZ: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GY: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ZZ:寒热错杂之痞证。

BZ: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半夏,生姜,芍药,枳实,大枣。

GY: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ZZ: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BZ:往来寒热,胸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GY:清热生津。

ZZ:气分热盛证。

BZ:身大汗,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元参,麦冬,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

GY: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ZZ:热入营分证。

BZ: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GY:泻火解毒ZZ: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BZ: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当归尾,赤芍药,乳香,没药,陈皮,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甘草节。

GY: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ZZ: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BZ:局部红肿锨痛,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GY: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ZZ: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BZ:口苦腻浊,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苇茎汤: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GY: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ZZ:热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BZ: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

GY:清胃凉血。

ZZ:胃火牙痛。

BZ: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GY: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ZZ:热毒痢疾。

BZ: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GY:养阴透热。

ZZ: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BZ: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GY: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ZZ: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BZ: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小建中汤:胶饴,芍药,桂枝,甘草,大枣,生姜。

GY: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ZZ: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BZ:虚劳里急证BZ:腹痛喜按喜温,或心悸,或发热,而见面色无华,舌淡。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GY:回阳救逆。

ZZ:心肾阳衰寒厥证。

BZ:四肢厥冷,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舌淡脉微。

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GY: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ZZ:血虚寒厥证。

BZ: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

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桂,姜炭,白芥子,麻黄,甘草。

GY: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ZZ:阴疽。

BZ: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脾胃气虚证。

BZ:面多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GY: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ZZ:脾虚湿盛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