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第十讲 美洲华人现状
政策特点:多元化自由发展的原则
华人经济的两大支柱:餐馆业(eatery)、 成衣业(tailoring) 一流人才:王安、杨振宁、李政道、丁 肇中、李远哲、吴健雄、贝聿铭
Cheng Ning-Yang Nobelist in Physics (1957)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
由于吴仙标的才华和许多华人的大力支持,他成功地成为当时在美 国政坛上担任最高职务的华裔人士。
吴仙标竞选
余江月桂
美国华裔,祖籍广东省花县,出 生美国,是早年投入美国政坛 的代表人物。 1966年当选加州州众议员,任 八年。
1974年当选加州州务卿,连任 十九年。
1994年由总统克林顿指派为美 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
凡出生在美国领土上的人,包括出生在美国领 水和公海上的船舶和飞机上的人,都自动取得 美国国籍。 美籍父母在国外所生的子女——婚生子女或非 婚生子女——在出生时也取得美国公民身份。 如果获准在美国定居已经连续居住5年以上, 或配偶为美国公民、本人在美国居住3年以上, 也可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1965年补充移民国籍法案(要点)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参众两院里没有华人的席位。在美国国家 科学基金董事会里,有波兰人,有黑人,但没有中国血统的人。 1984年,时任特拉华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校董事的吴仙标先生 宣布竞选特拉华州副州长,这一举措得到了美国许多著名华裔人士 的支持和赞助。 杨振宁立即发起组织了一个支持吴仙标的委员会,其成员有:白宫 出口委员会副主任陈香梅、电脑巨子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加 州州立大学校长吴家玮等。
全球移居美国人数每年不超过29万人,每个国家 不得超过2万; 先申请先入(消除种族及国籍歧视的传统立场)
侨情分析报告
侨情分析报告1. 引言侨情是指由海外侨民所组成的社群的生存状态,包括他们在国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侨情分析报告旨在对海外侨情进行深入研究,并为相关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侨界提供有关侨情的详细信息。
本文档将通过对侨情的分析,对海外华人侨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详细的分析结果和结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侨情的现状。
2. 背景海外华人侨民是指离开中国定居在国外的华人。
他们具有独特的身份,既保留着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海外华人侨民对于中国和国外的联系和交流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3. 目的和方法本侨情分析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海外华人侨情的分析,深入了解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状态,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采集和分析侨民相关的统计数据,包括经济收入、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数据。
•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取侨民的意见和体验。
•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分析其侨情状况。
4. 分析结果4.1 经济状况通过对海外华人侨民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海外华人侨民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低收入人群。
这些低收入人群多数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海外华人侨民在创业和就业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常常在当地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4.2 社会地位海外华人侨民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社会地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海外华人侨民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也呈现上升趋势。
•少数海外华人侨民可能会面临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但总体来说,他们在当地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尊重和认可。
4.3 文化交流海外华人侨民对文化的保留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化交流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海外华人侨民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社团等方式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
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
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
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
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
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
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
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一、引言华侨华人是指中国人民外出移居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
他们通常有着中国的血统和文化背景,但目前居住在其他国家,并且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华侨华人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人数和影响力,他们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华侨华人进行研究,并探讨他们对当地国家的贡献和挑战。
二、华侨华人的历史背景华侨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曾经前往其他亚洲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以进行贸易和繁衍后代。
近代以来,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地理范围都得到了扩大,他们开始前往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地区。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寻求经济机会、政治动荡和战争。
三、华侨华人的贡献华侨华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经济方面,他们通常是当地国家的商人和企业家,创办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
他们投资于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在文化方面,他们保留并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和传统节日。
许多华侨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当地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华侨华人面临的挑战华侨华人在移居到其他国家后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可能遇到困难。
有时候,他们也面临歧视和偏见。
另外,由于与家乡文化的隔离,华侨华人和中国的联系可能变得越来越淡。
一些华侨华人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有着中国的血统,又在其他国家居住了很长时间。
五、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支持各个国家对华侨华人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华侨华人的权益,例如提供社会保障和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鼓励华侨华人的归国和参与国内经济建设。
中国政府也一直重视华侨华人的贡献和利益,在发表外交政策时,也会涉及到华侨华人的问题。
六、结论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们对当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来支持他们。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一、华侨华人史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当前华侨调研报告
当前华侨调研报告当前华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许多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海外社会与经济发展,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华侨的情况和需求,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华侨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供服务和支持华侨做出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华侨的基本情况、移民动因、社会融入程度、工作与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2. 面访调研:访问了一些华侨华人,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挑战与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华侨的基本情况及移民动因调研显示,华侨的年龄结构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30岁至60岁之间。
他们有着不同的移民动因,包括经济发展机会、孩子的教育以及对国内社会环境的不满等。
2. 社会融入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华侨在海外生活持有正式身份,并且在当地社会和组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一些华侨表示在融入当地社会和打破语言障碍方面仍面临挑战。
3. 工作与生活状况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海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也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
然而,一些华侨反映在职业发展和职位晋升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四、问题分析1. 语言障碍问题:一些华侨由于对当地语言不熟悉,面临着在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障碍问题。
2. 文化融入问题:一部分华侨表示在文化融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与当地人建立深入友谊和进行深层次交流。
3. 职业发展问题:一些华侨在职业发展和职位晋升方面受到限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培训和职业机会。
五、建议和对策1. 加强语言教育: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包括成立华侨华人语言学校和在线学习平台,帮助华侨更快速地掌握当地语言。
2.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华侨组织和社团,为华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文化融入和了解。
3. 职业培训与支持:为华侨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他们在当地的职业发展和晋升。
边境地带的中心化:墨西哥传统华人的分布与生存发展
和乌雷斯等地区则鲜有华侨。1919 年当地华侨组织向联邦劳动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
索诺拉州华侨最多,共有 6078 人。该州 62 座城镇中有 58 座都有华侨居住③。不过当时该州的其他美国人
只对经营棉花种植园感兴趣,当地的华商则紧随美资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开店设厂。他们主要是原在美国
西部参加修建南太平洋铁路和德克萨斯州境内铁路的华工,在被美国解聘后来到墨西哥修筑铁路。此外
侨前来墨西哥修铁路的时间差不多。在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拐骗华工出国之风极度盛行,令人防不胜防。
到 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墨西哥有意来华招工,但没有成功。19 世纪 90 年代末起,外国公司直接从华南沿
海招工输往墨西哥,前去墨西哥的自由移民越来越多。就目前所知,墨西哥是拉美唯一有华侨移民经纪人
苦耐劳且工资低廉的华工,美国华侨遂成为招募对象。美国华侨是 19 世纪下半叶淘金潮开始后陆续来到
美国的。淘金潮源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则因 1846—1848 年美墨战争而起。这场战争导致墨
西哥北部包括加利福尼亚等州在内的大片领土被割让给美国。战后,美国掀起淘金热,大量外来移民前来
淘金,中国的淘金者基本上为广东沿海地区的贫苦农民。淘金潮结束后,大部分华侨留在美国,然后与陆
墨西哥革命后到 1927 年的十多年中,华侨人数仍然大增,可以解释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排华理念还只是在
墨西哥社会各阶层蔓延,在排华方面尚未采取大的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中墨直达航线在鼓励移民方面
仍在发挥巨大效应。然而此后墨西哥全国华侨人数暴跌,则说明在 20 世纪 30 年代墨西哥北部多州对华侨
已经大动干戈,强行驱逐出境。又有统计说,1921 年自美国到墨西哥的华工达 4 万至 5 万人,到 20 年代末
华侨史
华侨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侨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华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据史籍记载, 早在商周时代, 中国人就已移民“国外”。
如《韩非子·亡征》有“羁旅侨士, 金币在外, 上间谋计, 下与民间事者可亡也”的记载,及孔子所言“危邦不入,乱国不居。
”还流传箕子义不臣周, 率封国民众迁居朝鲜; 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漂流到日本的传说。
汉代,随着中国到南洋、印度航路的开通,商贸往来频繁,部分商人长期居住国外。
而真正意义上的侨居国外, 则大约始于唐宋, 一方面, 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 中国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政权更迭和战乱, 使一些中国人避居国外, 这些商人和难民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移民的主体。
元代至明代中期, 中国人移居南洋等地人数逐渐增多。
元朝出现过几次移民高潮, 一种是因为战争原因而流寓南洋; 另一种是因元朝注重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
到了明朝, 华侨已广泛分布于南洋各地, 明代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主要是商人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 多数侨居在海上交通和贸易比较发达的地方。
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的300 年间, 中国本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时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重要时期, 移民海外的人数迅速增加, 并且出现了华侨居住区,在华侨集中的区域, 产生了华侨社团组织, 华侨聚居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近代海外华侨社会初步形成。
古代华侨先民时期的迁徙, 带有明显的零散性, 甚至偶然性。
只有向紧邻朝鲜与越南的移民, 才具有某种规模。
而即使是具有某种规模性的移民, 也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常常是时断时续, 缺乏连贯性。
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但是中国人大规模的移居国外并鸦片战争以后近百年间, 由于殖民主义者掠卖华工和清政府“海禁”大开以及一些在政治上受迫害的或为经济所通的民众相继逃往国外, 以致出国人数大为增加,这是华侨形成的主要根源。
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价值
青年学者园地
在东南亚:跨国迁移、经济开发、社团沿衍与文化传承新探》一书以清代作为研究的时 间维度,以越南、暹罗、菲律宾等十个东南亚国家作为研究的空间对象,从迁移、谋 生、社团和文化四个维度阐述了这一论域内的华侨移民概况。该书角度新颖,史料充 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华侨群体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与其祖籍地(与侨乡)的关系。近代侨乡社会研究 是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关系研究的一大重点领域。孙谦的《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 (1999 年)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重点考察和分析了清代华侨回国对闽粤社 会变迁的影响。郑一省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 系研究》探讨多重网络的内容、结构及其在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中的作用,提出了 闽粤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互动的“多重网络”分析框架。肖文燕的《华侨与侨乡社会变 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个案研究》选取梅州客家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社会变迁的视 角 , 以个案的方式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和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力图揭示 海外华侨作用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海外华侨在其中的影响力 , 并对客家华侨群体特质 进行剖析。袁丁的《北美华工与近代广东侨乡社会》(2016 年)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精选,围绕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在历史演变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对深入了解 北美华工在他乡奋斗发展的历程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演变具有学术价值。徐华炳的《温 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温州海外移民的历史进程及各阶段的特 点,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个案剖析,阐述温州海外移民爱国爱乡的行为动机、活动事 迹和社会价值等,从中佐证其群体性特征,但对近代温州华侨群体慈善捐赠的动因和特 点缺乏社会学的分析。
- 133 -
语 言 与 文 化 论 坛 2020 年( 第三辑)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根据最近的研究报告,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指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血统的华人。
这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定居,并在当地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群体。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他们保持了与祖国的深厚联系,并通过庆祝传统节日、组织文化活动和维护族群组织的方式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此外,他们经常参与当地社区事务,并积极与其他族裔群体合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他们在海外开展了各种行业和企业,包括零售、餐饮、房地产和金融等领域。
他们的商业活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然而,研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可能面临语言障碍、社会歧视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此外,他们有时也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既要与其他华人社群保持联系,又要与当地社会融入。
因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需要努力平衡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与当地社会的交流。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海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研究对于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并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离开祖国前往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员。
然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海外华人华侨仍旧保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传承意识。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一、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海外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随着海外华人和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深入融入当地社会,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与演变。
海外华人华侨不仅把中华文化传给了外国人,也在向外国文化“借”了不少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海外华人华侨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即便在外国,华人华侨也始终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异国落地生根。
二、华人华侨如何传承中华文化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自己成立的华人社团等组织团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华人华侨子孙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感受。
如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文化研究学院、美国的华美协进社、澳大利亚的澳华文化协会等组织。
2. 语言的传承华人华侨在海外讲中文是他们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
海外华人会在家庭里或者学校里传授中文,让子女能够流利地讲中文。
此外,一些华人社团和学校也会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普通话和中文技能。
3. 艺术的传承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开设各种传统艺术班,让华人华侨子女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华艺术。
比如美国旧金山弦按音乐学校传承二胡、阮等民乐;加拿大魁北克市华夏艺术中心则传承民间舞蹈、音乐等。
三、海外华人华侨为中华文化传承带来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闻道有先,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为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仅开设各种文化类活动、创办中文学校,而且还积极参与海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国友人了解懂得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指的是对华侨华人在外国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华侨华人是指中国籍公民在海外居住和工作的人群,华侨是指已经获取外国国籍的中国族裔移民和其后代,华人是指在外国居住工作但仍保持中国国籍的人群。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科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首先,对于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华侨华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历史力量。
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活动,不仅涉及到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地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
其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对于了解和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在当地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具体的研究中,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展开。
首先是从时间维度来研究,可以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不同时期的华侨华人历史,比如早期的华工和华商活动、20世纪初的华侨社团、移民潮等。
其次是从地理维度来研究,可以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不同地区的华侨华人历史,比如东南亚地区、美洲地区、非洲地区等。
同时,还可以从不同主题来研究,比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地位等。
这些研究都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华侨华人的历史和发展。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比如档案记录、历史文献、记载等。
此外,采访当地的华侨华人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他们的口述历史可以获取更为真实和生动的历史信息。
还可以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技术,对华侨华人的迁徙路径、分布情况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展示。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全面科学地展现华侨华人的历史。
总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
通过对华侨华人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展示华侨华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交流。
这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侨史 第九讲华侨华人的数量、人口分布、职业构成...
思考题
一、比较新老华侨的职业特点。 二、华侨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 三、华侨华人人口的分布特点。
6、容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7、与中国的联系比较密切
四、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
总的来看,清代海禁前后,华侨在海外 的社会地位变化比较大。
海禁之前,经商者所占比例较高,华侨 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比较高。许多华 侨往往是当地的富豪或小老板,相当一 部分华侨还被当地国政府聘任为官员或 者顾问。
(三)新华侨华人的特点 1、亚洲是移民集中地,欧美地区是移民 热点。
2、年轻化
美国:2000——2009年,15——44岁增加 98729人,15岁以下增长79395人,44岁以下 增长的人数占45%。 加拿大:约一半新华侨华人为25——34岁。
3、受教育程度高
1979——2000年中国公派留学生44.77万人, 90%在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法 国、澳大利亚、俄罗斯。 2006年,美国华人270万人,学士学历以上占 59.4%。(仅次于印度69.5%)。
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华侨在经济上占据 绝对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经济约70%掌 握在华侨华人手中;华人可动员的资金 达2万亿美元;华人年产值达6000亿美元。 1994年统计,东南亚最大1000家上市公 司中,有过半(517家)是华人经营的, 其上市股份额占总数的42%。
20世纪90年代,有人作过统计,美国著 名大学的1/3物理、机电系主任、机械协 会一半以上的学会主席,最大的电脑企 业1/3的高级工程师均为华人。
1952年130015001970年19291980年26971990年36762000年39752008年4800地区50年代初21世纪亚洲1166796453294万8285美洲256万212433万1090欧洲37万031145万366澳洲98万081786万198非洲37万03124万061总计12097万100003975万10000指华侨沿中国周边地区逐渐向外扩散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地中海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指华侨从东方国家逐渐到西方国家即从亚洲国家到欧美国家
华侨
“华侨”一词的由来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 “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 “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法规定义
华侨、归侨是指哪些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 的中国公民。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 为了适应工作中的需要,国务院侨办等有关部门对上述概念做出了具体解释: 一、华侨 是指旅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一)“旅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 居留不少于18个月。 (二)尚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 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 (三)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 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截止2010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
就整体而言,近30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的迅速增长和教育及经济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由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的大量增加, 加上海外传统华社人口的自然增长,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有较大增幅。而相对于老移民,新移民的教育水平和经 济实力有较大的提高。新移民中,有近1/3为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及其眷属,与老移民多为农民有根本 差别。
分布范围Βιβλιοθήκη 从大洲分布来看,亚洲为3627万人,占78%;美洲890万人,占15%;欧洲170万人,占5%;大洋洲100万人, 占1.7%;非洲10万人,占0.3%。
中秘交往渊远流长:秘鲁学者在世界史所和拉美所作关于秘鲁华侨的学术报告
l 9世 纪 中 叶 , 于 国 际 贸 易 的 扩 大 和 海 外 市 由 场 对 农 产 品 特 别 是 甘 蔗 、 花 等 经 济 作 物 需 求 的 棉 增 加 , 美 各 国 农 业 劳 动 力 严 重 短 缺 。 这 种 情 况 拉 在 下 ,8 9年 1 14 0月 1 日第 一 艘 满 载 契 约 华 工 的 航 5
会议。
在 世 界 史 所 和 拉 美 所 的 学 术 报 告 中 , 德 里 罗 格 斯 教 授 共 讲 了 4个 问 题 。 1 秘 中 之 间 的 桥 梁 是 如 何 建 立 的 . 罗 德 里 格 斯 认 为 , 然 中 国 向 美 洲 的 移 民 很 虽 早 就 开 始 了 , 像 向 秘 鲁 移 民 这 样 的 规 模 和 祷 续 但
人 秘 鲁 社 会 的 。造 成 这 一 现 象 的 原 因 除 秘 鲁 农 业
船 抵 达 卡 亚 俄 港 , 此 揭 开 了 成 批 有 组 织 的华 人 由
侨 历史 的兴 趣 , 且 从 此 对秘 鲁 华 侨 问题 进行 了 并 潜 心 研 究 。7 0年 代 以 来 , 先 后 在 许 多 刊 物 上 发 他 表 了大 量有 关 华人 融 人 秘鲁 社 会 的 资料 和文 章 , 其 中《 国 苦 力 在 秘 鲁 》 1 7 ) 《 面 人 的 起 义 》 中 (97 、 涂 ( 9 、 中 国 苦 力 : 记 、 料 及 评 论 文 献 》 17 ) 《 9 传 资 【9 4 、秘 鲁 的 天 国后 代 ( 8 0 1 0 ) 移 民 、 18 )《 15 ~ 90 : 农
业 及 其 生 活 》 1 8 ) 《 的 传 人 —— 中 国 在 秘 鲁 (99 、龙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4、来自福建省的闽北地区,他们是八十年代后 半期出现在欧洲的,这部分人基本上是由所谓 “蛇头”从福建偷运出境的。几乎所有非法出 境的福建人所选择的移居国都是美国或德国, 滞留在欧洲其它国家的福建人,或者是由于付 不起继续前往美国的费用,或者是由于“蛇头” 把他们在半道上扔下不管了,或者仅仅是由于 没有别的办法。(2000年6月的“多佛尔惨 案”)
2、食品工业、农业和超级市场。
食品工业和超级市场在华人经济结构中
占份额不很大。较有规模的食品公司有丹麦的 “大龙”春卷公司、英国的七海冻品公司、远 东食品有限公司、“志业”肉类批发公司等。 还有一些制面厂、芽菜场、豆腐厂等。它们均 是为中餐馆或中国杂货店提供货源的。华人超 级市场,在欧洲多以小杂货形式出现。西欧华 人开设的大型超级市场以英、法为最。较具规 模的有:法国的“陈氏超级市场”和“巴黎士 多”,英国的“荣业和”、“泗和行”、“永 兴行”、“志业”等,兼批发与零售于一体。
6、台湾省籍人士。战后不断有台湾人因婚姻、 投亲、求职移民欧洲。90年代以来,台湾企业 集团加速国际化进程,一些企业家投资欧洲,台 湾人以地缘为纽带的群体在欧洲的活动和影响 明显增强。
7、以留学身份进入并居留欧洲的留学人员群体。 60—70年代以来自台、港及东南亚原西欧殖 民地国家者为主。如70年代香港到英的留学 生每年数千人,由马来西亚到英国的华人学生 亦为数可观。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陆留学生迅 速发展成为欧洲中国留学人员的主体。目前, 法、英、德三国有大陆留学人员及其配偶合计 7万人左右,意、荷、奥、西等国各有数千人。
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 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增长很快,一些进入美国受到限制的中国移民也在 美周边的美洲国家暂居,致使美洲中国移民在10年间大约增长了4.6%, 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苏联解体之后,欧洲经历了重大 的政治经济变革,欧盟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大,伴随市场全球化引起欧洲 各国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移民对象国也从传统的北美扩大到欧洲 等地区。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2000年,大约有2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 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占总数的3.7%。大洋洲也 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 2002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72万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引言华侨华人是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他们常常被称为华侨(Overseas Chinese)或华人(Chinese Diaspora)。
自19世纪末以来,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强大的社群,并为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对华侨华人的移民史、社会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华侨与华人的定义华侨与华人是两个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华人泛指任何具有中国血统或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无论他们居住在中国境内还是海外。
而华侨则是指在国外居住和定居的中国人,他们已经或准备长期在他国居住并定居下来。
这两个概念以及其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应用需要清晰界定,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华侨华人移民史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和移民活动。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中国的饥荒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失。
这批移民主要涌向东南亚、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
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华侨华人移民史的研究内容包括移民动因、移民路线、生活状况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特点和迁移模式,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华人社群提供重要参考。
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华侨华人在海外建立起了独特而强大的社会网络和组织。
他们通过华人社团、商会和义务组织等形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为华侨华人提供了社会支持和保护,也为他们在外拓展事业提供了机会。
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组织结构、社群建设、身份认同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社群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到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华人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华侨华人经济活动华侨华人以其独特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才能而闻名。
无论是早期的货物贸易还是现代的跨国企业,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指的是具有华裔血统的人,无论其身处何地。
华人指的是在中国以外
的地方出生或居住的华裔人士,而华侨则是指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华裔人士。
这两个术语用来描述华裔人群的身份和归属感。
华人华侨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庞大,并且具有多样性。
他们可以拥有不同的
国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华人华侨从不同的动机和背景下离开中国,有些是为了求学、工作或经商,而有些则是逃离不利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环境。
华人华侨在海外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学
习新的语言,并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他们也常常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联系,维护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于华人华侨来说,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常常参与中国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和慈善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交流作出贡献。
此外,华人华侨还经常在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华人华侨不仅仅是一群具有中国血统的人。
他们也是各自所在
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享有与当地国民相同的权益和义务。
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华人华侨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充满活力且富有贡献的群体。
他们作为具有中国
血统的人,既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又为所在国家和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人华侨的定义应该从广义上讲,理解和尊重其多样性,并认识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多元和复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概述∗李安山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作者簡介: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民族、國家與國際政治,主要兴趣集中在華僑華人、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和非洲學方面。
曾在《現代非洲研究雜誌》(劍橋大學)、《國際非洲歷史研究雜誌》(波士頓大學)、《宗教史雜誌》(悉尼大學)及中國的學術雜誌上發表過文章。
主要著作有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非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殖民主義統治與農村社會反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 Anshan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public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Boston),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 (Sydney), and som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Author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in Africa (Beijing, 2000) and 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New York, 2002), he is interested in African studies, colonialism, comparative nationalism 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關鍵字:華僑華人、拉丁美洲、中國移民史,族體、華僑華人史學史本文擬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作一概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拉美華僑國別史的研究及書目和網上資源進行了概述。
中國學者對拉美華僑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
陳翰笙主編的《華工出國史料彙編》即有拉丁美洲華工的資料。
1980年代以來,羅榮渠、張鎧、李春輝、楊生茂和徐世澄等學者繼續拉美華僑華人研究。
然而,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契約華工,也未能充分利用國內尚存的史料(如拉丁美洲華僑華人所辦的華文報刊)。
臺灣的研究多以介紹為主(熊建成除外)。
國外研究仍以華人學者為多。
除早期對美洲華僑華人進行過介紹的劉令、陳匡民和李譚仁外,Ching Chieh Chang、Evelyn Hu-DeHart(胡其瑜)、Walton Look Lai及Trevelyn A.Su-A-Quan(蘇阿冠)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評介研究狀況,而非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批判。
Chinese Immigrants in Latin America:A Historiographical SurveyLi Ansh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871Key words:Chinese overseas,huaqiao-huaren,Latin America,Chinese immigrants,ethnic group,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overseasChinese scholars began the study on indentured Chinese labor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1960s. Chen Hansheng and others can be regarded as pioneers and Data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Indentured Labor is their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1980s, Luo Rongqu, Zhang Kai, Li Chunhui, Yang Shengmao, Xu Shicheng starte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continent. However, their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indentured labor and failed to make use of important materials available in China (such as the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Some general studies were done in Taiwan. As for the earl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researchers are mainly Chinese. Besides amateur historians such as LewLing, Chen Kwong Min and Lee Tom Yim, Ching Chieh Chang’s PhD dissertation was the first academic study on the subject. Although needs to be updated, his work remains a master piece on the subject. Walton Look Lai, Evelyn Hu-DeHart and Trevelyn A. Su-A-Quan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ir works and also probe the study in some individual countries.中國的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中國大陸的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大致始于1960年代初。
陳澤憲曾在1963年對契約華工問題進行過認真研究。
他對19世紀以前的非法勞工貿易進行了大致梳理,並著重分析了1850-1875年間的契約勞工貿易。
他認為,1851-1875年間,共有32萬契約勞工抵達拉丁美洲,其中包括西印度群島(30000)、英屬圭亞那(20000)、古巴(135000)、秘魯(110000)和南美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地區(25000)。
此外,早在1801-1850年間,已有一些契約華工分別運往古巴(17000)、秘魯(10000)和西印度群島(15000)。
這些統計並未將運往智利、玻利維亞、荷屬蘇里南等地的華工包括在內。
1他的這篇學術論文雖涉及面較大,但將拉丁美洲契約華工進行了綜合統計,這為後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0-70年代,以陳翰笙為首的一批學者包括盧文迪、陳澤憲和彭家禮等開始注意華工出國史,著手收集整理有關華工出國的史料,內容包括中國官文書、英國議會文件、美國官方文件、有關華工出國的中外綜合性著作,還就各地區的有關華工的資料分別整理成冊,這批史料多達10輯,於1980年代中期以《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為書名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
有關拉丁美洲華工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卷冊:《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的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輯》中的第二冊第三編(古巴華工)、第三冊第四編(秘魯的華工)和第五編(拉丁美洲其他各地的華工),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馬、智利和瓜地馬拉等國家地區的華工情況;《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的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此輯收入了克裏門蒂(Clementi)的著作《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1915年)的主要部分、科比特(Duvon Claugh 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華工研究》(1971年)陳匡民所著《美洲華僑通鑒》(1950年)中關於古巴、巴西、牙買加、巴拿馬和墨西哥的華工華僑的有關篇章以及中外學者有關拉丁美洲的筆記、著述和紀略。
羅榮渠1980年的論文分析了拉美華工問題。
他爬梳整理有關古籍,闡述了中國與拉美之間從“絲綢貿易"到“苦力貿易"的轉變,深刻揭露了華工在古巴和秘魯遭受的非人待遇。
關於禁止“苦力貿易"問題,英國史學家坎貝爾認為,清朝政府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破天荒的勇氣",羅榮渠則認為,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史上的一個重要勝利。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張鎧進一步探討了明清以來拉丁美洲的華工和華僑華人問題以及中國與* 斯坦福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Roberts博士邀請我作為該中心的訪問學者,並使我能充分利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其豐富的館藏使我對拉美華人書目的研究如願以償;Menlo College的圖書館員Michelle Escobar 女士幫助我通過館際互借得到很多寶貴的資料。
匈牙利研究華人的學者Pal Nyiri博士、布朗大學的胡其瑜教授和加州大學(伯克利)的Clara Chu博士、在牙買加進行研究的美國學者Tanna博士、牙買加華人Eastern Lee先生、蘇里南華裔Paul Tjon Sie Fat先生以及周南京教授、拱玉書教授、李明歡教授和袁丁教授向我提供了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有關資訊資料。
本人在此向這些學者表示深切的謝意。
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林被甸教授曾對原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然,文中出現的錯誤概由本人負責。
1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歷史研究》(北京,1963),第1期,頁161-179。
如果加上這些地區的華工以及1904年以後運到墨西哥的華工,拉丁美洲的契約華工的總數大約為40萬。
關於墨西哥的華工,可參見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取輯》第三冊(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合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五編,第1239-1288頁;陳澤憲輯譯:“加勒比海地區法屬殖民地巴拿馬地峽和拉丁美洲的荷屬蘇利南、墨西哥、巴西招用華工紀略"中的墨西哥部分,參見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85-289頁;Kenneth Cott, “Mexico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issu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7:1(Feb. 1987), pp.63-86.2羅榮渠,〈十九世紀拉丁美洲的華工述略〉,《世界歷史》(1980),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