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

合集下载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及其思想

主要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 、《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 、《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 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 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 、《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 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 ·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 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 、《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 杂篇·天下》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 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 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 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 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 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 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 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 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四、庄子的哲学、伦理以及无神 论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 》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
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庄子·逍遥游》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 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 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 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 用权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 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谈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谈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

谈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等。

庄子的思想中透露着精神自由观,与老子倡导的“道”有所不同。

“道”并不完全相同,在《老子》一书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世界的本源,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诸如大鹏、蜩与学鸠,世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物化”的整体,而不是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这样抽象的存在。

何光顺老师在《一个新的视角:从“物化”说看<庄子>——兼及解庄方法论的透视》一文中,提到“第二种是‘精神不灭论’,以东晋慧远为代表:神也者,圆应无声,妙尽无名,感动而物,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情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

”“‘神’与‘物’不同,它参与大化,却不因物的生灭而生灭,它是永恒的存在,是物情得以存在的根源。

”庄子笔下所描绘的大鹏、蜩与学鸠虽然不是一个实际景物的客观描绘,却是一个本真的世界,是一个万物并存的世界,这里的“物”各有各的形态、存在方式,千姿百态,世界就是一个“物化”了的存在。

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这里关于“物”有三个层次:“未始有物者”、“有物而未使有封”、“有物、有封而未始有是非”,对于老子的道来说,天地一片混沌,物跟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而庄子的道主要体现在第三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类不仅有了“物”的感觉,而且对“物”也有了形体的感觉,物物之间有了鲜明的界限,是走向物化的。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2019年文档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2019年文档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很多人甚至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

究其原因,除了这篇文章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方面的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可以算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把它放在首篇,亦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何谓“逍遥游”?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做出了大致相同的解释。

以魏晋玄学家郭象为代表的注庄者认为,只要“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都是一样的逍遥。

唐代学者陆德明说:“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经典释文》)清代治庄学者王先谦对此又做了比较明确的诠释:“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

”(《庄子集解》)天,指人的自然天性。

意思是说:顺应天性,不受外物牵累,自由自在地悠游在天地间。

庄子认为,只有“无待”,方能“游于无穷”。

为了阐明这种哲学思想,他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来说明,而是用鲲鹏、?鸠、蜩、列子等不同的鲜明形象,生动地阐发这种无为逍遥的哲理。

在庄子看来,鲲鹏展翅九万里,蜩与?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皆有所期待,只有物我两忘,超脱一切功利的目的,方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是阐发庄子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本应用逻辑思维写一篇论说的文章,然而庄子却用文学的形象思维,巧用比喻,曲折地说明“有待”与“无待”的抽象的哲理。

所以,本文具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

具体地说,文章呈现两点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具有雄奇怪诞、大气磅礴的意境;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皆能各尽其妙。

文章开头便写,鲲鹏其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

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它飞向南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六个月方至南海而休息。

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气势磅礴的意境,古往今来,曾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

晋代阮修的《大鹏赞》就把庄子所写的鲲鹏硕大无比、“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及其勇猛精神,逼真地再现于纸上。

然后写大鹏怒而飞上九万里的壮观,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是庄子匠心独具的卓越建树。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逍遥游中的绝对自由思想及现实意义

逍遥游中的绝对自由思想及现实意义

大学语文学号:091270121 姓名:黄希埠编号:题目:“无名无功无己”--------庄子的绝对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

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

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失 、有 无 、 对 错 、 是 非 、进 退 等 都 是 身 外 之 物 ,只 有 内在 经被陶渊 明诠 释为悠然 的南山躬耕 ,也 曾经 被王维诠释为
的 自我 才是真实 有用 的,所 以庄子称颂这 种大智大 贤,赞 辋川 闲居 的题诗 作画 ,也 曾经被 李叔 同诠 释 为佛前 一炷
无 法享天年 ,死于非命 。由于人们 觉得它无用 ,它方能活 最高理想,也是他 认知 的最高境界 。
到今 天 ,所 以人 们 的 “ 无用 ”对 树 本身 才是 真 正 的 “ 有
用 ” 。所 谓 大 而无 用 ,也 是 无用 而 大 。
这种 自由,是在大 干世界 自然规 律了然于心 的前提 下 心灵 自由的驰骋 ,是社会 自然进 化下无为的状态 。心 的 自
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 “ 乃今以久特 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 自由,这才是庄子 的最高理想。老庄在 逍遥游》中,展现 了人 与 自然的三重境 界 :小、大和无极。真正的无极在我们 的心中。
关键 词 : 《 逍遥 游 三 重境 界 小 、 大和 无极
人 其 《 秋水》 中写道 “ 秋水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挨 我 们 描 述 。 在 《 间 世 》 中 有 一 栎 树 “ 大 蔽 数 千 牛 , 渚 崖 之 间 , 不 辨 牛 马 。 于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喜 , 以天 下 之 美 絮 之 百 围 ,其 高 临 山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其 可 以 为 舟 者 旁 十 为尽在 己”,不辨牛 马的黄河让河伯 ( 黄河水神 )以为天 数 ” ,这 棵 大 树 被 人 们 奉 为神 树 。 庄 子 有 个 朋 友 叫 惠 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摘要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

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
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
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
《庄子"遥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我反复研读《遥遥游》,却怎么也觉察不出这些指责的根据。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遥遥游》先是运用想象、寓言和传说,反复论证了“小”和“大”的区别。

你看:在北海有身躯大得“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鲲”的鱼,化作其背“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鹏”的鸟,奋起高飞,翅膀大得像遮盖天空的云气,直达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

而游气、尘埃和小生物则被风吹得在空中飘荡。

天穹苍茫,高远无极,都被展翅高飞的大鹏一览无余。

这是何等的磅礴,何等的豪迈!而逍遥也正蕴涵在这种磅礴、豪迈的气势之中。

水积不厚无力载负大船。

风积不厚无力托负大翼(翅膀)。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

同样,大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毫无阻挡地飞往南海,那是借助了下面托负它的巨大风力啊!
只能在树林间飞飞停停,还时不时落在地上的蝉和斑鸠,却自鸣得意地讥笑大鹏:
何苦高飞九万里,还要飞到南海呢?
文章在用人们日常根据行程远近,在食物上作不同的准备的道理加以说明后,着重阐述了“小知(智)”和“大知(智)”、“小年(寿)”和“大年(寿)”的区别。

“朝菌”不知有早晚,夏蝉不知有春秋。

这就是“小年(寿)”。

而“灵龟”以五百年为一春一秋,“大椿树”则以八千年为一春一秋,这就是“大年(寿)”。

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久特闻,被人们津津乐道,岂不可悲吗!
“小”和“大”本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各有各的逍遥。

要是光知道自己的“小”而满足却不理解“大”,甚至加以讥笑的话,这就叫“小知(智)”。

接着,文章又通过汤和棘的对话,以生活在小水洼,只能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的鴳雀,讥笑生活在大海里的鲲和能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作比喻,揭示了坐井观天、鼠目寸光者无法理解扶摇直上、高瞻远瞩者的道理,即“小”(如鴳雀)和“大”(如大鹏)的区别。

在这样的基础上,《遥遥游》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说那些才智可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联合一乡之众、德行可合乎一君之求、能耐可取得一国之信的人,也居然自鸣得意,都不过像蝉、斑鸠和鴳雀一样(小知)罢了!自然受到宋荣子的嗤笑。

因为宋荣子既不因世人的称誉而奋勉,也不因世人的诽谤而沮丧。

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

像他这样处世的人,没有多少。

他虽然如此,但还有未曾看破(树立)的。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过了十五天而返回。

能如此“致福”者,也没有多少。

他虽然免除了徒步之劳,但毕竟有所依待。

假如能顺应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那还有什么依待呢!
所以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文章的主旨正在这里!
下面文章又借助尧和许由、肩吾和连叔、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小”和“大”,“有用”和“无用”等的区别。

字里行间所昭示的是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解:“小”和“大”各有各的用处,就看你会不会用;会不会用,其成效大不一样。

譬如不龟裂手的药,用于冬季水战和用于漂洗丝絮,成效就大相径庭!
这样富有说服力和充满辩证法的文字,哪里有什么“绝对”!
文章为了说明“小知(智)”和“大知(智)”的区别,还深刻地指出:“岂只有形骸上的聋和瞎,在智慧上也存在聋和瞎呀!”
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在智慧上聋和瞎的人,比起在形骸上聋和瞎的人,要多得多!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文章向人们昭示和倡导“大知(智)”,“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要突破世俗的权、势、功、名、利、禄、物、我、生、死等的束缚,顺应自然,使精神达到无记挂、无阻碍的“逍遥自在”,乃至“无己”即“物我两忘”(见《庄子.齐物论》)的境界!
庄子所提出和倡导的“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一种高深的修养境界,是三种最高尚的人。

第一种是最为难得的“无己”的“至人”,也就是真正修得“物我两忘”的真人;其次是虽不能作到“无己”,但对功业既不汲汲以求,更不居功自傲的“神人”;第三种则是不能“无己”、“无功”,但能“无名”即澹泊名利的“圣人”。

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

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
文章对此表示得很清楚: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就是说:要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那他还有什么可依待的呢!意思就是说,无须什么依待,即什么也不依赖了!
可见,庄子所说的“无待”,并非人们一直指责的不讲条件或脱离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道,以遨游于宇宙的逍遥自在!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道,是达到“无待”地“逍遥游”的条件,前提!
那么,庄子为什么却把这样的条件、前提视为“无待”呢?这正是为指责庄子提倡“绝对自由”的人士所没有洞悉的。

其实,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讲的“有待”,都是指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而在主观上所人为造成的障碍。

通观《逍遥游》全文,所见到的都是“小”讥笑“大”,即蝉、斑鸠和鴳雀讥笑大鹏,而从未写“大”讥“小”即大鹏讥笑蝉、斑鸠和鴳雀。

这是偶然的吗?不是。

其实,《逍遥游》向我们昭示的庄子的思想境界是:崇尚“大知(智)”,崇尚大鹏那样的雄健体魄、磅礴气度,尤其是顺应自然规律,凭借厚积的风力扶摇直上九万里,直飞南海天池的气概!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就可逍遥自在!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
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
联系庄子所生活的列国纷争,“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各种人物在社会尤其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竞相角逐,争名于朝、逐利于市,以至于六亲不认、寡廉鲜耻的情景,就会理解他的这种“逍遥观”是对世俗见解的深刻反驳,是对混乱世道的智慧抗争,是真正得“道”之人,对纷乱而混帐的世道所应采取的明智即“大知(智)”态度。

世道演进并消逝了两千多年,但我想,凡是经过动荡、混乱世道的人,对此都应会深有感触。

在是非混肴、人妖颠倒的混帐世道(譬如“四人帮”作乱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当“莫须有”的罪名和灾殃突然降临到你的头上时,你就会深切感触到《逍遥游》提倡的“逍遥自在”是多么深刻和精辟,用这样的精神状态面对现实,你就会学会自我救护,自我安慰,自我超脱,自得其乐,而决不会自寻短见!
鲁迅笔下的阿Q,本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中国农民的典型,阿Q的自我精神胜利法,本来代表着愚昧和无知,但在世道比阿Q时代有了巨大进步,然而各种不公却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还相当加剧的今天,“阿Q精神”却成为人们寻求自我心里平衡的法宝,而值得学习和提倡了!“要有点儿阿Q精神!”已经是重要的自我救护、自我解脱的诀窍之一,是重要的养生之道了!这可以说是对“逍遥自在”的灵活运用。

当不学无术、毫无建树之徒竞相凭借职权猎取“专家”、“教授”的桂冠,招摇过市,而真才实学、卓有建树者却遭受压制、打击,当有人真的把“说你行就是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付诸实践,肆无忌惮地拉帮结派,在你身边横行霸道时,你还对权、势、功、名、利、禄等感兴趣吗!?你就会感触到庄子的“逍遥自在”论对自己来说是多么重要和管用了!
为什么在历代总有那么多人面对不公的世道而不能自保,却自戕、自残,自甘沉沦等等,盖主要就是没有学会和掌握庄子所倡导的“逍遥自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