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及影响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清末新政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
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
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
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
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
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
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
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
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
对清末改革的评述

对清末改革的评述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政三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后来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事业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
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兴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它的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也注定最终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的改革范围包括科技、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
对于改革者来说,政治改革难度最大,遭遇的阻力也最大,改革者自身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对政治改革认识不足。
因此,洋务运动这个阶段的政治改革,力度很少,只是针对旧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从晚清政治改革的全过程看,洋务运动是政治改革的起步,只是动了行政体制的一些皮毛,然而就是这点皮毛的触动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
改革的领导人恭亲王奕訢被讥讽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被斥责为数典忘祖的卖国贼,曾经有限度的支持改革的慈禧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摇摆不定。
晚清的政治改革只好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艰难而缓慢的进行着。
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结束,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晚清新政的影响

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影响综述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政治影响一、政治机构的改革,客观上使封建国家机构设置逐渐趋于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政治机构趋于专门化,是封建国家体制迈向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针对当时官制“职任之不明”,“权限之不分”,“名实之不符”的弊端,决定“分职之专任”大力推进官制改革,:首先是裁汰部分冗衙,增改一批新衙,并对一些部院进行调整。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总理衙门的机构
• 下属机构
•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
• 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先由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北洋 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在业务上的关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 可与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和代奏朝廷。
• 北洋通商大臣
• 最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天津、牛庄(后改 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隶 (约今河北)、山东、奉天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驻天津。
• 1840年到1860年间外交
• 清政府的政策向来是把外交事务看作纯粹的商务性质的, 无足轻重的,所以将外交事物的管理交给对外贸易集中的 广州省当局。
• 自1834年律劳卑勋爵来华时起,直到1860年联军从北京撤 退时,西方国家先单独是由英国、随后由美法两国在英国 的合作之下,努力从高傲的北京朝廷取得对一项事实的承 认,即西方列强并不是中国的藩属,而是应该受到平等待 遇的主权国家。而中国人对于这项要求的反对是由于民族 自尊心的强烈因素。
• 礼部是清朝中央主要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要掌管东南邻国以及从海上来华的南洋、 西洋各国事务。
• 礼部的会同四译馆则主要负责接待藩属或小国的贡使。鸦片战争之前,会同四译馆 一直是清朝掌管朝贡事务的主要官署,也是接待外国贡使的管机关。
• 创设于明末公元 1636 年的理藩院,最初主要掌管满洲人与蒙古人事务,后来成为 与六部并列的机构,负责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执掌封爵、 户口、赋税、兵刑、朝贡、宗教等事务。随着清朝版图的不断扩大,理藩院的职能 范围和管辖范围也不断增大,处理包括外蒙古、青海、西南土司中亚各国及俄罗斯 的事务。
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

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川岛真;薛轶群【摘要】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在中国的近代外交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理衙门既是与欧美各国驻华公使馆交涉的窗口,也是主要负责洋务的军机处临时性附属机构.但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被赋予了"六部之上"的地位.先行研究中强调外务部的设立是出于辛丑条约交涉过程中列强的压力,而对其设立过程语焉不详.文章利用此前未被利用的各国史料,揭示了外务部的形成并非只是外国的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清朝自身的主张,并指出外务部形成过程中仅仅着重于中央组织的职能,遗留下驻外公使、领事及地方交涉制度等未充分讨论的课题.【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51)001【总页数】11页(P87-97)【关键词】外务部;辛丑条约;六部之上;李鸿章;庆亲王【作者】川岛真;薛轶群【作者单位】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东京,153-8902;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东京,153-89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29本文的探讨对象为1901年成立后一直延续至1912年的外务部。
该机构介于总理衙门及中华民国外交部之间,负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务部冠以外务之名,而非夷务或洋务,既体现为对此前对外关系的一个终结,也是对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的展望①冈本隆司、川岛真编:《中国近代外交の胎动》,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
回顾先行研究,关于外务部的研究并不多见。
除了早先陈体强对外交行政的重要研究外,研究总理衙门的坂野正高只是对外务部略作涉及②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坂野正高:《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ヴァスコ·ダ·ガマから五四運動まで》,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3年,第427页。
笔者也仅将其作为民国外交部形成的前身作了简单介绍③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第85—88页。
清末新政

大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面对国内外的局势变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终于拾起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有: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清廷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设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
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制订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三、废除科举,育才兴学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1901年,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2年,选派留学生到东、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学成者回国给予任用。
1903,颁布学生章程。
1904,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1905,正式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北京成立练兵处,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
各省编练新军。
袁世凯统率的北洋六镇是最先成立的新军,清朝末年各省新军亦在此时开始形成。
五、改革法律。
光绪二十八年起,清廷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
在法律领域进行的翻译西方法律著作、修改旧律、制定新律等一系列改革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1、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编练“新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袁世凯是靠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又靠出卖维新派和帝党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迹的。
在“新政”期间,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
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
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崛起是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3、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4、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清 末新 政 ;外务部 ;设立 ; 一 影响
中图分 类号 :K2 5 0 . 6 文献标 识 码 :A
引 言
文 章编 号 :1 6 7 3 —9 5 0 7( 2 0 1 3 )0 4 -0 0 9 9 -0 4
、
外 务部 设立 的背 景
1 9 0 0年 的义 和 团运 动在 客 观 上 推 动 了清 末 的 社 会 改革 。它 打乱 了清 王朝 的统 治秩 序 ,把持 朝政
的顽 固派 集 团被摧 毁 ,为新 政 的推行 扫 除 了部 分 阻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5 —2 3
作 者 简 介 :1 .石 胜 昌 ( 1 9 7 6  ̄) ,男 ,侗 族 .贵 州 黎 平 人 ,安顺 学 院 马 列 部 讲 师 ,历 史 学 硕 士 。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2 .黄秋 艳 ( 1 9 7 7 . 0 9 ~) ,女 ,贵 州 安 顺 人 ,安 顺 学 院 马 列 部 教 师 。研 究 方 向 ” ,一 成 不 变地 统 治 下 去 。为 了
继 续 维持统 治 ,阻止 各 种形式 的反抗 运动 ,同时 也 适 应帝 国主义继 续支 持 清政府 作为深 入侵 略 中国的 工具 之政 策 ,改变 旧的统 治方 式 已迫 在 眉睫 ,而对
了新 政 的一些 特点 ,也 反 映了 当时清 政府 面对 国内 外形 势所 作 的对 策 。对 清末 外务 部 的研究 有 助于 了 解 清 末外 交政 策 的制定 及实 施 。这方 面研 究 的论文 大 多关注 清末 新政 与 中 国政 治现 代化 及新 政 中教育 改革 对 中国现 代化 的影 响 ;或者 多集 中于 外务 部与 总理衙 门的关 系 , 外 务 部 的历 史 地位 等 ,而 对外 务 部设 立 的背景 及 影响论 及不 多 。如杜 继东 认 为 :总 理衙 门到 外务 部 是 中国近代 外交 体制 的一 个 阶段性 变化 。外 务部 存 在期 间 ,又在 内部进 行 了一 系列变 革 。虽然 这些 变革 尚不 彻底 ,但 它们 强化 了中央外 交机 关 的外交 职 能 ,厘 定 了 中央和地 方在 外交 权方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ANSHU N UNI VERS I TY
V0 1 . 1 5 NO . 4
A ug .2 013
清末新 政中外务部 的设立及影 响
石胜 昌 黄 秋 艳
( 1 、2 .安顺 学 院马列部 ,贵州 安顺 5 6 1 0 0 0 )
撤 ,仍归 军 机 处 办 理 ,以符 旧制 ’ , [ 引,这 就决 定 了
它并 非是清 政府 的 正式 外 交机 构 。但 事 实上 , “ 外 国事 务”并 没 有减 少 ,反而 因清政府 的腐 败与衰 落 而 日益增 多 。尤其 是 1 8 8 3年 以后 ,总理 衙 门 几乎 包揽 了一切 与洋 务有 关 的事项 。为此 总理衙 门 内部 组 织 被迫进 行不 断 的调整 ,最后 确立 了分股 制 ,即 按照 地理 区域来 划分 总理 衙 门的职能 ,然后 再把 各 种不 同性 质 的事务 附设 于各股 ,这种 分工 较为符 合 当时 实际 的需要 。然 而事 态 的发展变 化使 之仍然无 法适 应总理 衙 门 日益 膨胀 的职 能 ,更 为 紧迫的 问题 是 大 量官员 的兼 任现 象 ,面对 如此繁 杂 的事 务 ,总
于总理 衙 门 的 改 革 则 因 其 重 要 性 更 是 首 当 其 冲 。 1 8 6 1年 总理 衙 门 的设 立 ,使 清政 府 拥 有 了第 一个
近代外 交机 构 。但 由于 它在设 立之 初 ,咸 丰帝 在上 谕 中就声称 “ 俟 军务 肃 清 , 外 国事 务较 简 ,即行 裁
摘 要 :在 清末 新政 中,外务 部 的设 立首开 新政之 先 河 ,它取代 总理衙 门成为 清末主 管外 交
的行 政机 构 ,进 一步 满足 了帝 国主 义 掌控 中 国、加 深 中 国半 殖 民地半封 建化 程度 的 需要 ;但 更 重要 的是 它 架起 了一座 中国传 统 外 交向现代 外 交过渡 的桥 梁 。本 文拟 从 清末新政 中外交部
面 的关 系 ,进 一 步完善 了使 领制 度 、提高 了外 交 队
伍 的素质[ 1 ] 。李 丽杰 从外 务部 设立 的背 景 ,并 与清 政府 的总理衙 门相 比较 ,分 析 了外务 部 的 内部组织
结 构 、人 事制 度 和薪给 制度 方面 的特 点来 评价 其历
史作 用[ 2 ] 。杨 海英 从 总理衙 门 的局 限性 来 论 述设 立
另一方根据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u?y丑条约和外务面一些人只精于纵横捭阖之术却没有进步的政部章程外务部组织结构主要由首脑部分承政治立场因此他们只不过是为本国统治阶级或集团官各司各股事务部分以及附设的外交人才培利益服务有的人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领土乃养机构储才馆组成
第 1 5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外 务 部 的必要 性 ,且外 务部 取代 总 理衙 门 ,在 中 国
外 交 体制 的近 代化 上是 一 大进步[ 3 ] 。
一
理衙 门却 没有专 职 官吏处 理 ,“ 策所 充行走 之大 臣 ,
往往 以各 部 尚书兼 之 ,而各股 之章京 ,又 皆 以各 部 司员 充之 。 以一 人而 任数 事 ,一 日之 中恒苦 应接不 暇” [ 5 ] ,这 就严 重 影 响 了总 理衙 门 的行 政 效率 。与 此 同时 ,随着 中外关 系 的不 断 发展 变化 ,一个 临 时
力 。尽管 这次 运动 被帝 国主义 的联合 势力 和清政 府 的反 动武装 残 酷镇压 ,但 腐朽 的清政 府 已不 可能继
在清 末外 交 的研究 中 ,学术 界对 总理 衙 门的探 讨较 多 ,而对 其后 的外 务部 则较 少受 到关 注 。实 际
上 ,在 清末新 政 中 ,外 务 部的设 立从 一个 侧 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