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4af5fe2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6.png)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①沙皇俄国1903 年10 月,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②日俄战争:1904 年2 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
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1905 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 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
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2.清末新政(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 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
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
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
②改革兵制1901 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ef265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f.png)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政治变革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始于庚子事变,终于光绪帝崩逝世。
这个时期,光绪新政以“中兴大业”为口号,旨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光绪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8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清政府的外交战略和内部治理策略都彰显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873年,庚子事变的爆发使地方官员和士绅们感到激烈的民族危机。
此时,慈禧太后和其它与他联手的权臣,如何改变旧的治理方式,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光绪新政从发生庚子事变后开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二是1901年宣布其失败后,被共和派推翻,直到光绪帝崩逝世。
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例如:设立理藩院和地方参议局,加强地方治理,推行法制改革;修订典章制度,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民主化,取消“千金散尽”等悔过规定;改革军事制度,派遣官员赴国外考察军事制度,开始组织第一支新式军队等。
但改革的力度最终未能撼动清王朝根基,依然无法扭转中国面临的困境。
二、影响光绪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目标依然明确,其带来的意义也长久地存留在中国的历史中。
政治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为改良运动和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这次改革,旨在借用西方的现代化机制,打破旧有的封建势力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变得更为集权。
经济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强化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经济上开放中国的大门,吸收了先进技术和产品。
清王朝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来弥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空缺,才能使中国赢得前进的机会。
文化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开放,为后来的文化“百花齐放”运动和新思潮打下了基础。
第9课_清末新政
![第9课_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b1b3b8f4fab069dc502201ee.png)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3、性质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②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机构改革:“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 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①打破了“诸法 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根据西方近代司法 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②实现了 “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③编篡了刑法、民法、 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①改革教育: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 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 了彻底的脱钩。
清廷颁发《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设学部、推行新学制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达59117所,学生160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 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 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 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 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https://img.taocdn.com/s3/m/0a59839e8762caaedd33d4ec.png)
风起云涌的各阶层反抗斗争
• • • • • • • • 抗捐抗税 抢米风潮 会党和农民起义 罢工斗争 兵变 学潮 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保路运动
第二阶段:预备立宪(1905-1911)
一、背景 (1)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 (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的高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3)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一些官员的反思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表明:清政府的改革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之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第一阶段: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镇压,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 (2)民族资产阶级宣传革命
一、清末新政:
二、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②政治: ③军事: ④经济: 三、目的 (1)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 统治 (2)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经济改革: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和提倡民族工业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 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 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 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 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 投资公
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其目的是为了博取帝国主义的欢心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 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 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 的近代化。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https://img.taocdn.com/s3/m/f3cc0f09aaea998fcc220e3e.png)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汉族官僚反对) 新政 (人民反对)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第七讲清末新政
![第七讲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6edd82d97f1922791688e8c2.png)
五大臣:吴樾
• 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是为立宪做
准备。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 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 绍英奉命分两路出洋。 • 载泽、徐世昌、绍英赴英、法、日本和比 利时等国; • 戴鸿慈、端方赴美国、德国、意大利和奥 地利。 • 吴樾闻讯,自东三省入关,携炸弹而来。
吴樾之死
第六讲 清末新政
这是一场来得太晚的“新政”,也 是一场迫不得已的“新政”。
一、清政府“新政”前后发生的三 件大事
1.日俄战争:清政府威信何在? 1904年2月,俄、日在东北争夺利益产生 冲突。在英美支持下,日本对占据旅顺口 的俄舰队发动袭击,历时一年半的日俄战 争爆发。双方军队在中国领土上激战,清 政府宣布“局外中立”。日俄战争以俄国 失败告终,俄国保留北满势力范围,日本 取得俄国原在南满的权益。
• 吴樾,字孟侠,安徽桐城人,
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学生。庚子 之后,因爱国而主张改革,由 赞成立宪转而拥护革命,
1905年9月24日
壮士吴樾 炸五大臣,身殉革命
吴樾的暗杀理论
• 吴樾认为“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
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 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 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 当清廷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他认为 立宪骗局施行,必将阻碍革命,便决定采 取刺杀行动。
• •
岩,河北南皮人。为一甲三名进士。 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中日战争中,致电朝廷,反对割台。 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一、 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 必以军舰保台;二、“许英在台湾开 矿一、二十年”,英必保台。 1898年,作《劝学篇》。阐述“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原则,主 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1908.11,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次年病卒,谥文襄。
【历史学考研】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历史学考研】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93769d9aaea998fcd220ee3.png)
【历史学考研】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答:《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而《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正是在这些原因之下,清政府推出了新政。
行政的主要内容如下: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清末新政,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不过,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73ca099c02d276a201292e13.png)
农业上的发展
中国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 国,晚清时期对农业问题也比较重视。新 政时期,专门的农业学堂也从无到有,获 得一定的发展,其中江苏,湖北,山东, 直隶等省成绩较为显著。到1909年全国共 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学生530人,中等农 业学堂31所,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 59所,学生2272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全 国约有农业学堂250所左右。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夏天,中 国与当时世界上8个主要强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 变”。清政府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对“义和团” 进行剿杀。慈禧太后对列强一味忍让、退缩,听从 他们的指挥,同意他们派兵进京,对“义和团”进 行剿杀。因此,发生了这次大流血事件,即“庚子 巨变”。
二.新政内容
事实上,在晚清七十年当中,在体制之外,下有底层 贫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外有 革命人士高呼打破现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 无论其理想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 改变中国现状,把我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 夺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在体制内部,也发生着实实在 在的变革,无论皇室内部,还是官僚阶层,以致民间精英, 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无不在孜孜追索帝国复兴,崛起之 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其革新的广度与 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改革。
经济方面:清政府奖励实业,振兴商务,使国内资本主义近代企
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而官吏大搜民财,中饱私囊。另外,列强以帮助清政府推行“新政” 为名,到处钻营,干涉各个领域。随着新政的推行,清政府的开支越 来越大,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全国许多地 方出现“流民满道,饥寒之命”的悲惨情景。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农民抗捐抗税斗争连绵不断。工人罢工不断涌现,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清末新政及其影响
![清末新政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f2e500702020740be1e9b17.png)
B、“外患渐轻”。自1894年同盟会成立以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大 大小小的起义,使得清政府受到极大地冲击, 为缓解压力,清政府在表面上实行与革命派政 治意图相似的新政,为的就是能够取得革命派 的认可,投机地化解外患。 C、“皇位永固”。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内 乱可弭”和“外患渐轻”,“皇位永固”就是 自然的事,因此,“皇位永固”才是清政府搞 新政的根本目的。
B、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政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 新军”、“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 上促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军事制度的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 发培植、壮大了力量,同时促进中国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 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 个清政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 会进行了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 人心做了一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 了思想基础。
5、新政的历史意义 、
新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A、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 对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 其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 彻底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 政府从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 王朝的灭亡。
6、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条件。我 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育 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为社 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保持青 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fcf3b2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f.png)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时期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实行“君主立宪”,设立了立法院,保障了民众的基本权利;另外,清
末新政还实行了“分权制衡”,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促进了中央
和地方的协调与合作。
经济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抗西式”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财政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货币
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制度,开放了外贸,推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农业科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行了抗西式的教育改革,推行了“新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文化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强调民主、科学、进步,推行了“新文学”,弘扬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清末新政是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进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新政也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仍需要继续努力。
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7f866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png)
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内容摘要:关键字:清政府;新政:统治危机;近代化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内外患,危机四起。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不仅造成清政府统治力量的下降,同时也使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统治压力,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稳定政局,但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势力弱小。
财政亏空,社会对清政府的反抗加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消除自身统治危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同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官僚体制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裁撤书吏、差役。
六部作为天下之根本,但并未以《六部则例》为依据。
往往舍利引案,,以达到其弄权自如,所以力图整顿,从六部着手,然后渐及各省与与各府州县衙。
为示廓清弊窦之意,各部署案一并销毁,由于书吏肆意弄权。
为消除此隐患,新政规定裁汰书吏,各部堂官督率司员亲理部务,除此之外,差役扰民“尤为地方之害”。
故差役更加裁革,以期除弊安民。
第二、禁止捐官和实行官吏考核,由于捐官是一种公开的钱权交易。
不仅耗费了钱财,还导致贪污甚多,吏治的腐败。
1901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谕旨称:“捐纳职官本一时权宜之政,近来捐输益滥,流弊滋多,人品混淆,仕路冗来,实为吏政民生之害,现在振兴庶务,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何向事例,均著不准报捐买官,自降职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
1902年光绪上谕:“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内而部院,外而封疆,均应以询事考言,当鉴别人才之准,故为巩固统治,实行官吏考核制度十分重要。
第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置其他六部之前。
这使当时的中国半殖民地化得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建立新机构的同时,为除冗滥,也裁撤、归并了一些旧衙门。
在新政中,清政府实行的官僚体制方面的改革,革新了吏治,改善了官僚的不良行政作风问题,提高的行政的效率,保证了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7d08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c.png)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9f0d31160b4e767f5acfce45.png)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04清末新政
![04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db3792f9ba0d4a7302763ae3.png)
历史影响
对内 方法1: 对外 积极性(进步性) 方法2: 消极性(局限性)
当时的 方法3: 深远的 政治 方法4: 经济 思想 ……
结论:适应历史(时代)发展趋势(潮流) 结论: 推动历史发展 历史(时代)发展需要 阻碍历史发展
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
基本内容:原因、内容(或人物活动)、影响 分析角度: 角度一: 从事件的发生(原因)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和外因、根本和直接、必然性和偶然性、政治经济等) 结论: 1、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 角度二:结合内容分析影响,影响的多面性 (积极和消极、对内和对外、当时的和深远的,政治经济等) 结论: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 能力拓展:
清末新政措施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商部等; 官制: 政治方面: 裁撤旧衙门,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 律法: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经济方面: 颁布《商律》,奖励实业,设立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军事方面: 废除武举,扩编新军,采用洋操, 使用新式枪炮,建立军事学堂。 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学制, 文化教育: 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考试。 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社会习俗: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 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 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 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 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 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清末新政
背景: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下,面临内外 交困局面,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清政府打出“维新”旗号, 进行变法。 通过改革,加强专制统治,实现清王朝的自救。 主观目的: 时间: 1901年——1911年 开始: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并成立督办政务处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奖励实业;扩建新军; 措施: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禁止缠足、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主要活动: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 1905年,派五大臣到欧美日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仿行宪政”,提出改革官制,成立“编制馆”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组建“责任内阁”,被称之为“皇族内阁”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新政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 权的骗局,大失民心。使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4b60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9.png)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维新运动的背景1. 内忧外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了多方面的内忧外患。
外部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造成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内部上,清政府官员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革命风潮四起,各种反抗运动层出不穷,政局动荡不安。
2. 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封建体系的僵化,使得国家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加剧,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清政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以使得国家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3. 学问启蒙的需求清朝的统治者纷纷意识到自己的后进性。
他们开始意识到要想使国家强大,就需要汲取西方的先进经验。
因此,清政府试图通过维新运动改进自己的治理体系,以提高国家整体的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朝末期的维新运动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清政府正是出于国家的需要才推进这场改革,试图借助维新运动使得国家的破败得以扭转。
二、维新运动的内容1. 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试图实行学堂救国,提倡西学,倡导改良学说。
然后,清政府推进了宪政运动,试图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最终,他们试图建立宪政制度,然而很快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2. 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改革。
首先,对外开放,引进西方资本和技术,发展工业。
其次,废除专营,试图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民族资产阶级农业经济政策。
最终,他们还尝试实行铸币和办理银行业务,改进货币制度,然而也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3. 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革。
首先,进行了军队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并试图推行近代教育制度,以帮助国家实现经济复兴。
然而,这些措施也因为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阻挠而遭到失败。
三、维新运动的失败不可否认,清朝末期的新政变革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ea98070ddccda38376baf9e.png)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简要介绍章佳杰著联系方式*******************博客地址:/s/blog_49f2a9e30100zvkm.html未经本人允许,严禁复制转载。
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简述清末新政
![简述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0f99284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简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下面将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这就是清末新政的来源。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推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
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议会制度,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此外,还进行了法律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和人民的教育素养。
经济上,清末新政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式的税收制度,鼓励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还进行了农业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崛起。
新政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改革者,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新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
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新政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87485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7.png)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急需变革。
这时,光绪皇帝的叔父慈禧太后和庆亲王奕劻联手,发动了戊戌政变,推翻了百日维新,重新掌握了政权。
然而,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于是在1901年成立了北洋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兴学育才:
为了加强国家的教育体系,清政府大力兴办学校,举办考试,并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技和知识。
同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建设铁路:
新政时期,铁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清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修建了北洋铁路、江南铁路等重要干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3. 推行法制:
清政府开始推行法制化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4. 发展工业: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兴起。
他们兴办了纺织、造船、矿山等重要工业,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建设军队:
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改革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清末新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朝的命运。
然而,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只有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清末新政——精选推荐
![清末新政——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e78606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9.png)
清末新政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排外,⼋国联军⼊侵⾸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国联军提出的《⾟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当”洋⼈的朝廷”;同时也使国⼈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的呼声⽇渐⾼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临的⾸要课题。
(背景)于是,1901年1⽉29⽇,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就朝章国政、吏治民⽣、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21⽇,⼜下令成⽴了以庆亲王奕劻为⾸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新政”.此后,陆续推⾏了⼀些⽅⾯的改⾰,在政治上增设了⼀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了⼀些资产阶级⼈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资本主义的⾃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商业的责任,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西⽅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的封建军事制度发⽣了⼀些变⾰,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宪政”,并于1906年9⽉1⽇,清政府颁布《仿⾏⽴宪上谕》,预备⽴宪,制定了⼀个学习⽇本实现君主⽴宪的⽅案,但⼜规定了9年的预备⽴宪期限.1908年8⽉27⽇颁布《钦定宪法⼤纲》,⼤纲共23条,其中“君上⼤权”14条,“⾂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涉君主,⾂民需在“法律”范围内⾏使权利。
⽽且先后有《钦定⼤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宪的嘴脸暴露⽆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背景、过程、措施、定性、影响
简要介绍
章佳杰著联系方式*******************博客地址:/s/blog_49f2a9e30100zvkm.html
未经本人允许,严禁复制转载。
一、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
(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四、定性:
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五、影响: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1、茅家琦《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林丙义《中国通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安作璋《中国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光绪朝东华录》(五)
5、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