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41-01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理念,即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关联的,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学相关知识的一个集合体。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关联,实现数学和生活的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数学,实实在在地做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

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掌握和运用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课本中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时,正值学校组织年级乒乓球球赛,创设学生熟悉的以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随机事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结合例题的学习,设计了生活中掷骰子的游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吗?这样的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由建筑工人砌墙时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如何用墨盒弹墨线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选择从A地到B地所走的最短道路情境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由怎样测量出A、B两地的距离的情境设置引导得出两点间距离的定义;由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学习了线段的比较。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

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孩子们还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二、讲解例题,注入生活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用带根号的式子填空,利用现实生活中与二次根式有关的背景,让学生体验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如以传播问题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引入新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在《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通过线段和平行四边形引入中心对称图形,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列举了风车、扑克牌、阿拉伯数字,大写英文字母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美等等。

三、利用多种方法,再现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中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生活原型”的再现,而这些“生活原型”往往是学生熟悉却又难以时时在课堂中找到的,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如在《圆的切线》教学中,采用学生熟知的旋转雨伞时飞出的雨点及砂轮上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引出圆的切线,使学生借助情境发现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

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境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得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境。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