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颅顶部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
人的头骨是由多块骨骼组成的复杂结构,它们在保护和支持大脑和其
他重要器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头骨包括颅顶骨、颅底骨、面颅骨和牙骨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颅顶骨。
颅顶骨位于头部的顶部,是头骨中最大的
一块。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大脑,形成头顶的外形。
颅顶骨的两侧与颞骨相
连接,与额骨前部相连,并且通过缝合与其他颅骨连在一起。
在婴儿时期,这些缝合线允许头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颅底骨。
颅底骨位于头部的底部,是头骨中最复
杂的一部分。
颅底骨由几块骨骼组成,包括额骨、蝶骨、枕骨、岩骨等。
颅底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大脑,并且通过颅底孔洞允许神经和血管的通过。
然后,我们来看看面颅骨。
面颅骨位于头部的前部,包括眼眶、鼻孔、上颌骨等。
面颅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面部骨骼结构,形成脸部的外貌。
面
颅骨还与咬嚼和咀嚼有关,头颅的口腔和牙齿。
此外,我们还要提到牙骨。
牙骨位于嘴巴内部,它是一组小骨骼,支
持和保护牙齿。
牙骨与面颅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嘴巴的骨骼框架。
除了以上提到的骨骼,头部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结构,如颌骨、鼻骨、额骨、颏骨等。
这些骨骼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头骨
结构。
总而言之,人的头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块骨骼组成。
这些
头骨骨骼不仅仅保护和支持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还形成了头部的外观和
面部特征。
了解人的头骨结构对于理解头部相关的疾病和损伤非常重要。
颅、颈

一、颅顶、颈部1、颅顶的软组织计有哪五层5层?答:①皮肤②浅筋膜③帽状腱膜及枕额肌④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⑤颅骨外膜,前三次为头皮。
2、颅顶额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有哪些:答:有前、后两组。
前组:滑车上、动静脉、滑车上神经;眶上动、静脉、眶上神经。
后组:枕动、静脉、枕大神经3、名词解释颅顶部的“危险区”:即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前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
此内的静脉可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腱膜下间隙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4、颞区软组织有几层:答:①皮肤②浅筋膜③颞筋膜④颞肌⑤颅骨外膜。
颞区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有耳前组和耳后组:耳前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耳后组:耳后动、静脉、枕小神经。
5、颈丛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该点称神经点)计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6、颈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
1)浅层(封套筋膜)2)中层(气管前筋膜、内脏筋膜)3)深层(椎前筋膜)。
8、甲状腺1)在甲状腺手术时经哪些层次至甲状腺?答:由浅至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内脏筋膜。
2)甲状腺肿大后可压迫哪些结构?有何后果或症状?答:后内侧:喉与气管(呼吸困难)咽与食管(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后外侧:颈动脉鞘颈交感干(Horner综合征:患侧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眼求内陷等。
)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应该注意哪些什么?为什么?答:A、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因为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至上极0.5-1cm处分开;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应远离甲状腺下极进行。
因为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极附近关系;另还要特别注意甲状腺最下动脉的存在。
B、结扎甲状腺上、中、下静脉应该双重结扎,并放置引流条,以免出血处形成血肿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C、注意勿损伤或误切甲状旁腺,否则造成低钙性抽搐。
颅骨的分类

颅骨的分类
颅骨是构成人类头部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护大脑和其他重要神经组
织的重要作用。
根据其形态和位置,颅骨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类别:颅顶骨和颅底骨。
颅顶骨位于头部的顶部,主要是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
额骨位于前
额部分,而顶骨则位于头顶上方。
颞骨位于颞部,其上方是颅突,下方是颞骨的颞下窝。
枕骨位于头的后部,通过颈椎和脊柱相连接。
颅顶骨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大脑,并与面部骨骼相连。
颅底骨位于头部的底部,主要包括蝶骨、筛骨、枕骨和乳突骨。
蝶骨位于眼眶
的侧面,形状像蝴蝶的翅膀,有一个开口供神经和血管通过。
筛骨则具有网状结构,有助于过滤空气和增加声音的共鸣。
枕骨的颅底部分被称为枕骨基底,它与脊椎相连。
乳突骨位于颅底的后部,与听骨相连,起到传导声音的作用。
除了颅顶骨和颅底骨之外,颅骨还包括面骨、上颌骨、下颌骨等。
面骨组成了
面部的轮廓,包括颧骨、眶骨、鼻骨和下颌骨等。
上颌骨位于上颚部分,下颌骨是唯一可活动的颅骨,连接了头部的上部和下部。
总的来说,对于颅骨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颅顶骨、颅底骨、面骨、上
颌骨和下颌骨。
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解剖结构,协同工作以保护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
了解颅骨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开颅手术的护理配合

开颅手术的护理配合一、头颅的解剖头颅分为颅顶部和颅底部1、颅顶部为眉间、眶上缘、颧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项线和枕外粗隆连线以上部分。
额顶枕区软组织由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和颅骨骨膜。
皮下脂肪层被许多腱膜纤维分隔,其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的连接起来。
头皮的主要动静脉和神经即穿行于此层。
此三层不易分开,术中常被同时切开。
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均为皮肤肌,是形成头皮软组织张力的主要组织,缝合创口时必须要缝合此层。
帽状腱膜下层为疏松组织,术中分离软组织与颅骨时即由此层分开。
颅骨骨膜与颅骨外面间除骨缝外,连接较松,术中可由颅骨上分离。
2、颅底部由不规则的软骨化骨组成,颅底内表面由前向后为阶梯型的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前高后低。
前大部半部被面部诸骨覆盖,后半部枕外粗隆、上项线以下部分称枕下区,是手术通向颅后窝的途径。
3、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1)硬脑膜内层反折处形成静脉窦,静脉窦壁厚缺乏弹性,破裂时止血困难(2)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两者间为硬脑膜下腔。
(3)软脑膜紧贴脑表面,深入脑的所有凹陷和裂沟,在一定部位形成邹襞,与室管膜愈合形成脉络膜组织,进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二、硬膜外血肿手术适应症1.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并有明显脑受压症状或出现颞叶沟回疝综合征者。
2.CT发现在硬膜下有一较大的梭形血肿,使中线移位者。
3.经钻孔证实为硬膜下血肿者。
三、手术用物准备1、洗手护士:器械包:颅脑包、开颅钻、单子包:大衣包、腹单包、中单包、清创单子包、盆碗包、一次性物品:吸引器、双极电凝、电刀、骨蜡、明胶海绵、引流管、1.4.7#丝线、50ml、20ml注射器、头皮夹、脑棉片、线锯、冲洗器、手套边皮筋6个、一次性钻套、cp脑科贴膜、必要时备止血纱布。
2、巡回护士:根据体位备头架或头圈、两组静脉通道(必要时麻醉师深静脉置管)、眼贴膜、双耳塞棉球、调节好室温、正确黏贴负极板。
局解重点归纳整理

头颈部名词解释:1.头皮: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三层合称头皮。
2.颅顶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3.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
这些肌、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4.面部危险三角:面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借多条途径向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
5.封套筋膜:即颈筋膜浅层。
向上附于头颈交界处,向下附于颈、胸和上肢交界线,向前在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并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形成完整的封套结构。
6.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距胸骨柄上缘约3~4cm处,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
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7.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8.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
9.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10.颈动脉鞘: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鞘内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为颈总动脉。
在颈动脉鞘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在二者之间的后外方有迷走神经。
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11.锁骨上大窝:又名锁骨上三角,位于锁骨上方,在体表呈明显凹陷。
医学头皮的名词解释

医学头皮的名词解释头皮是指位于颅骨顶部的皮肤结构,它覆盖着人类头部的不同区域,如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
头皮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保护颅骨和脑组织,维持温度平衡,并作为头发生长的环境。
医学中,头皮也涉及一些特定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医学头皮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毛囊毛囊是头皮中的重要结构,它是头发生长的场所。
毛囊由多个组织组成,包括毛乳头、毛母细胞、毛乳头毛细血管和周围纤维组织等。
毛囊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维持头发的生长。
当毛囊受损或受到炎症等刺激时,可能导致脱发问题。
脂腺脂腺是头皮上存在的一种皮脂分泌器官。
它分布在头皮的各个区域,并通过分泌皮脂来保护头发和头皮的健康。
然而,过度分泌或堵塞的脂腺可能导致头皮油脂过多,引发头屑和痒症。
头屑头屑是头皮上脱落的角质层,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黄色的小片状物质。
头屑的产生常常与头皮过度干燥或过度油脂分泌有关。
一些头皮疾病,如头屑性皮炎,也会引起头皮上的头屑问题。
皮炎皮炎是指头皮上的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红肿、痒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头皮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反应等。
常见的头皮炎类型包括脓疱性头皮炎、脂溢性头皮炎和接触性头皮炎等。
脱发脱发是指头发在不正常情况下脱落的现象。
头皮中的脱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雄性型脱发、斑秃、弥漫性脱发和脱发症等。
脱发通常会导致头发减少或稀疏,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压力。
头皮检查头皮检查是确定头皮疾病类型和程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医生可以使用专业仪器和工具来观察头皮的外观、触摸头皮和采集头皮样本等。
头皮检查有助于确诊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头皮保养头皮保养是指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来维护头皮的健康状态。
头皮保养包括定期洗发、保持头皮清洁、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产品和热烫等。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头皮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头皮移植头皮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脱发的手术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健康的头皮组织或毛囊移植到患者稀疏的头发区域,以促进新毛发的生长。
简述脑颅骨的组成

脑颅骨的组成
脑颅骨是颅骨的一部分,它包括一系列的骨头,这些骨头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以下是脑颅骨的主要组成部分:
1. 顶骨:顶骨是脑颅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位于头部的顶部,左右两边各有两块。
顶骨在婴儿期最为软,以后逐渐硬化。
2. 颞骨:颞骨位于头部的两侧,主要包含两块骨头,即颞骨的左边和右边。
颞骨与顶骨、枕骨等其他颅骨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颅骨结构。
3. 额骨:额骨位于头部的前部,紧靠眼部和前囟。
它与顶骨、枕骨等其他颅骨相连,形成了颅骨的顶部和前部。
4. 枕骨:枕骨位于头部后部,与顶骨、颞骨等其他颅骨相连。
枕骨构成了颅骨的后部和底部。
5. 筛骨:筛骨位于眼部和前囟之间,与额骨、蝶骨等其他颅骨相连。
筛骨是脑颅骨中负责听觉和嗅觉功能的重要部分。
6. 蝶骨:蝶骨位于眼部后方,与筛骨、颞骨等其他颅骨相连。
蝶骨是脑颅骨中负责嗅觉功能的重要部分。
7. 犁骨:犁骨位于头部的中部,与顶骨、额骨等其他颅骨相连。
犁骨是脑颅骨中负责视觉功能的重要部分。
这些骨头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特点,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脑颅骨结构,为大脑提供了保护和支持。
颅顶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颅顶部的解剖结构,包括颅骨、肌肉、血管、神经等;2. 了解颅顶部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3. 提高解剖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尸头标本;2.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探针等解剖工具;3. 实验记录本、绘图工具。
三、实验对象颅顶部,包括颅骨、肌肉、血管、神经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颅骨结构,包括额骨、顶骨、颞骨等;2. 分离颅顶部的肌肉,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走行方向等;3. 观察颅顶部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等;4. 观察颅顶部的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等;5. 记录实验结果,绘制解剖图。
五、实验过程1. 观察颅骨结构:首先观察颅骨的整体形态,然后分别观察额骨、顶骨、颞骨等。
注意观察颅骨的骨缝、骨孔等结构。
2. 分离颅顶部的肌肉:使用解剖剪和镊子,将颅顶部的肌肉从颅骨上分离下来。
注意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走行方向等。
3. 观察颅顶部的血管:使用探针和镊子,观察颅顶部的动脉、静脉等。
注意观察血管的走向、分支等。
4. 观察颅顶部的神经:使用探针和镊子,观察颅顶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注意观察神经的走向、分支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解剖结构、肌肉、血管、神经等信息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六、实验结果1. 颅骨结构:额骨、顶骨、颞骨等;2. 颅顶部肌肉:包括额肌、颞肌、枕肌等;3. 颅顶部血管:包括颞浅动脉、耳后动脉等;4. 颅顶部神经: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等。
七、实验讨论1. 颅骨在人体中的作用:颅骨是人体的保护器官,保护大脑免受外界伤害。
同时,颅骨还具有一定的运动功能,如颞颌关节的闭合、张口等。
2. 颅顶部肌肉的功能:颅顶部肌肉主要有额肌、颞肌、枕肌等。
它们主要起到支撑颅骨、保护大脑、调节头部运动等功能。
3. 颅顶部血管和神经的功能:颅顶部血管和神经为大脑提供营养和感觉、运动信号。
如颞浅动脉为大脑提供血液供应,三叉神经负责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颅顶解剖实验,我们对颅顶部的解剖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头骨是构成人类头部骨骼的主要部分,它为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了保护和支撑。
头骨由多个骨骼组成,每个骨骼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人类头骨的组成和结构。
人类头骨由28个骨骼组成,它们可以分为脑骨和面骨两大类。
脑骨是构成颅腔的主要骨骼,它们包括颅顶骨、颅底骨和颅侧骨。
颅顶骨位于头骨的顶部,由两块颞骨和一块额骨组成。
颅底骨位于颅腔底部,由后脑骨、蝶骨、腭骨和蝶骨等多块骨骼组成。
颅侧骨位于头骨的侧面,由颞骨、乙状骨和枕骨等多块骨骼组成。
面骨位于头骨的前部,它们包括颧骨、上颌骨、下颌骨和鼻骨等。
颅顶骨是头骨的最大部分,它位于头顶之上。
颞骨是颅顶骨的两侧,它有许多凹陷的区域,包括颞窝和鼓室。
额骨位于颞骨之前,它是头骨前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颅底骨是头骨的底部,它通过多个骨缝与颅顶骨相连接。
后脑骨位于颅底的后部,它是和颈椎相连的主要骨骼。
蝶骨位于颅底的中央部分,它是一个具有多个开口的骨骼,其中通过视孔和咽管等开口与眼眶和鼻腔相通。
腭骨位于颅底的前部,它是一个扁平的骨骼,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
枕骨位于颅底的后部,它是头骨最后一个生长的骨骼。
面骨是头骨前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面部的骨架和面部特征。
颧骨位于颅骨的侧面,它是一个稍微凸出的骨骼,形成了面部的颧弓。
上颌骨位于颧骨之下,它是构成上颌部的主要骨骼,上颌骨中有上颌窦,它是头部最大的空腔之一,位于上颌骨的上部。
下颌骨是头骨的唯一活动部分,它位于下颌骨的下部,通过颞下颌关节与颞骨相连。
鼻骨位于鼻子的中部,它构成了鼻梁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骨骼之外,头部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骨骼,比如耳骨。
耳骨分为外耳骨、中耳骨和内耳骨三部分。
外耳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是人类听觉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耳骨是耳鼓腔内部的一组骨骼,包括锤骨、砧骨和盾骨。
内耳骨是位于颅骨内部的一组骨骼,包括耳蜗和前庭。
人类头骨的骨骼结构非常复杂,它们通过骨缝、骨骼间的关节和软骨连接在一起,并与其他部位的骨骼相连。
头颅骨的构成

头颅骨的构成
头颅骨是人类头部的骨架,它由多个骨骼构成,包括颅骨(头盖骨和颧骨)、面骨和下颌骨。
以下是头颅骨的主要构成:
1. 颅骨(Cranium):
-头盖骨(Calvaria):头盖骨是颅骨的上部,包括额骨、顶骨和枕骨。
这些骨头形成了头颅的顶部和后部。
-颧骨(Facial bones):颧骨包括额骨、颧骨、蝶骨、筛骨、上颌骨和下颌骨。
这些骨头构成了头颅的前部,形成了面部的结构。
2. 面骨(Facial Bones):
-额骨(Frontal bone):位于头颅的前部,形成了额头的骨结构。
-颧骨(Zygomatic bone):两侧的颧骨形成了颧弓,构成了面颊部分。
-蝶骨(Sphenoid bone):位于颅底,形成了颧弓的一部分。
-筛骨(Ethmoid bone):位于颅底,负责支撑眼眶和鼻骨。
-上颌骨(Maxilla):两侧上颌骨构成了上颚和上牙床。
-下颌骨(Mandible):下颌骨是头颅中唯一可以活动的骨头,形成了下颚和下牙床。
3. 颅底骨(Base of the Skull):
-颅底骨包括蝶骨、筛骨、枕骨、颞骨和颅底的其他骨头,形成了颅腔的底部。
这些头颅骨通过缝隙(如颅缝和颞颅关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坚固而保护性的头颅结构,保护着脑部和其他重要的感觉器官。
头颅骨的构成在保护脑部、维持面部结构和支持咀嚼等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
(一)额顶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skin: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出血多,但伤口愈合较快。
发根斜性穿过真皮到达浅筋膜,附于毛囊,手术切口应与毛发的方向一致,以减少对毛囊的破坏。
(2)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此层分隔成许多小格,其中充满脂肪,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所以肿胀局限,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另外,小格内血管的壁被周围结缔组织紧密固定,当血管损伤时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为一厚而坚韧的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在正中部向后突出附着于枕骨隆凸,在两侧作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点,并逐渐变薄,续于颞浅筋膜,附着于颧弓,犹如一顶紧扣在头顶的帽子。
枕额肌的额腹前方止于额下皮肤,部分纤维与眼轮匝肌混合;后方在冠状缝稍前方与膜状腱膜相连,收缩时额部产生横纹。
枕额肌的枕腹起自上项线的外侧部,行向前上方,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收缩时牵引头皮向后。
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三层合称为头皮。
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
头部解剖

B.静脉
5) 颅骨外膜 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易于分离。 2、颞区 介于颞上限与颧弓上缘之间。 (1)皮肤:移动性大。 (2)浅筋膜:含少量脂肪组织。
1)耳前组:耳颞神经、 颞浅动、静脉
2)耳后组:耳大神经、
耳后动、静脉
Subaponeurotic space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案例二: 6A级脱发
A
B
面部的皮肤切口
(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颞上线; 下部分浅、深两层附着于颧弓。
(4)颞肌:深面有颞深、静动脉和颞深神经。 (5)颅骨膜:较薄。与颞肌之间有大量脂肪组织——
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
Temporal region
Boundaries
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
Auriculotemporal n.
Posterior auricular group
Posterior auricular a. & v. Lesser occipital n.
第二节:面肌的解剖
层次解剖
面肌(facial muscle)的解剖
坚韧致密,前连额腹,后连枕腹,1、2、3 层,合称头皮
第三节:面部浅血管神经的解剖
第四节:腮腺咬肌区(一)
腮腺区(parotid region)的解剖
① 境界 前:咬肌前缘 后: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上:颧弓 下:下颌体下缘
② 层次(由浅入深) 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 行其间的血管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帽状腱膜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 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浅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 连接疏松,移动性大。 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 膜静脉窦相通——危险区。
颅囟的名词解释

颅囟的名词解释颅顶的名词解释颅顶,也被称为顶骨(calvaria),是人类头骨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位于头骨的最顶部,承担着保护大脑和其他内部器官的重要职责。
颅顶由几个骨骼组成,包括顶骨(parietal bone)、枕骨(occipital bone)和额骨(frontal bone)。
这些骨骼通过缝隙和股交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三角锥形结构。
颅顶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大脑免受外部伤害。
它的坚硬结构可以吸收并分散由碰撞、跌落或其他外力引起的冲击。
此外,颅顶也起到支撑脑组织和其他头部结构的作用。
它通过与其他颅骨的连接,为头部提供了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
颅顶骨骼的特殊形状有助于提供额外的保护。
顶骨和枕骨上都有凹陷的形状,适应了大脑的凸起区域。
这种设计使得颅顶能够完全覆盖和保护大脑,并使其免受各种外部威胁。
此外,颅顶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骨髓组织在颅顶中起到了骨骼生长和代谢的作用。
骨髓是一种重要的骨骼组织,它负责生成新的骨质和维持骨骼的健康。
颅顶的骨髓能够持续产生新的骨细胞,以修复受损的骨骼并维持其强度和完整性。
颅顶和其他头骨的结合点通常由连接组织和脂肪填充,形成了称为颅缝(suture)的区域。
颅缝允许颅顶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适应变化。
在婴儿和幼儿时期,颅缝的存在使得颅骨可以扩张,以适应脑部的生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骨逐渐闭合,并形成了一个坚固而稳定的结构。
总之,颅顶是人类头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大脑、支撑头部结构和提供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它通过与其他颅骨的连结,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结构,为大脑和其他内部器官提供安全与稳定的环境。
对于人类的健康和正常发展,颅顶的完整性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颅顶部及面浅层解剖

一、颅顶部解剖
(一)额顶枕区 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颌上项线,两侧为上颞线
2.层次:scalp (1)皮肤skin:厚而密,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血管
(2)浅筋膜c.t:结缔组织小梁 血管神经 前组: 内侧 眶上A、V、N
外侧 滑车上A、V、N 后组: 枕A、V、枕大N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三分。
3.颅骨外板坚硬,内板较脆弱,外伤常发生内板骨折。板障静脉出 血无法结扎,常用骨蜡止血。
4.头皮外伤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损伤, 由于额枕肌牵拉,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三分。
本次实验的重点
1、了解并掌握颅顶的层次结构 2、掌握颞肌的形态、颞筋膜的形成 3、掌握表情肌的特点,分群和分布特点及各自 的功能
面部神经
三叉神经(Ⅴ)
感觉: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枕大神经
耳大神经
运动:
下颌神经的咀嚼肌支 , 支配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三分。
Hale Waihona Puke 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眶下神经
颏神经
耳颞神经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三分。
面神经(Ⅶ)
经茎乳孔出颅分为5支 颞支 : 支配额肌、眼轮匝肌上部 颧支 : 支配眼轮匝肌下部、上唇诸肌
面肌
眼裂周围 眼轮匝肌
鼻孔周围 鼻肌
口裂周围 口轮匝肌
提上唇肌
颧肌
笑肌
降口角肌
提口角肌
降下唇肌
頬肌 颏肌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五十三分。
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颅顶部
一、额顶枕区
颅顶部前起眶上缘,后抵上项线和枕外隆凸,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1.层次:覆盖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图1)
图1 颅顶层次(额状断面)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等5层。
其
中浅部的三层紧密相连,不易分开,故总称为头皮。
(一)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
易发生疖肿或皮脂腺囊肿。
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外伤时出血多,但创口愈合较快。
(二)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形成许
多垂直的小梁并将脂肪组织分成小格,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等。
故浅
筋膜内有感染时,渗出物多限于局部,不易扩散,神经末梢易受压而
产生剧烈疼痛。
在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故须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
(三)帽状腱膜与额枕肌:腱膜坚韧致密,前续额腹,后连枕腹。
两
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头皮横向裂伤伤及腱膜时,由于额腹和
枕腹收缩的牵张,创口裂开。
缝合头皮时须先将腱膜缝好,以减少皮
肤的张力,利于创口的愈合。
(四)腱膜下疏松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又
称腱膜下间隙。
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达眶部,后达上顶线。
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故发生感染时,可经导血管向
颅内扩散。
此隙出血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
皮下。
(五)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各块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故手术时
较易剥离,但在骨缝处与缝间韧带愈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于一
块颅骨的范围,很容易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
2.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图2)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按其位置可分为前、外侧和后三组。
(一)前组:距正中线2厘米处有滑车动、静及滑车神经。
距正中线约2.5厘米处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都是眼
动脉的分支,前者由额切迹至额部,后者经眶上孔(切迹)到达额部。
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都是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
三叉神经痛患者
可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出现压痛。
(二)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
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及其伴
行的耳颞神经;耳后组包括耳后动、静脉及面神经的耳后支、颈丛的
耳大神经后支和枕小神经。
图2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
(三)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
枕大神经为第二颈神经的后支,穿过项深部肌群后,大上项线平面距
正中线2厘米处穿斜方肌腱膜,然后和枕动脉伴行,走向颅顶。
封闭枕
大神经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横指处向两侧约2厘米处进行。
颅顶的神经走行在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
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
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
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断裂时也不易坏死。
由于血管神经从四周向颅顶走行,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
蒂应在下方。
皮瓣蒂应是血管和神经干所在部位,以保证皮瓣的营养,而作一般切口则应呈放射状,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颅顶的静脉也位于皮下组织内,广泛吻合形成静脉网,主干与同名动
脉伴行,额外侧静脉和额内侧静脉向下回流至内眦静脉,再入面前静脉。
内眦静脉可借眼上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交通。
颞浅静脉向下与上颌静脉合成面后静脉,面后静脉也可通过上颌静脉
经翼丛而与颅内静脉窦相交通。
耳后静脉与枕静脉都回流到颈外静脉。
颅顶部的淋巴管我注入头颈交界处呈环形排列的淋巴结,如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等,它们的输出管注入颈浅
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
二、颞区
颞区位于颅顶的两侧。
其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颧
骨的额突和额骨的颧突;后方为上颞线的后下段。
层次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浅层和深层、颞肌及颅骨外膜。
(一)皮肤此区皮肤移动性大,无论纵行或横行切口,皆易缝合,愈合后瘢痕也不明显。
(二)浅筋膜含脂肪组织较少,上方与颅顶浅筋膜相连,下方续于面部浅筋膜,内有血管和神经,分为耳前、后组(已述于上节)。
(三)颞筋膜 temporal fascia
起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止于颧弓的浅面;深层止于颧弓的深面。
(四)颞肌此肌为咀嚼肌之一,为扇形肌起自下颞线和颞筋膜深层的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行,肌腱止于下颌骨冠突及其内侧面。
(五)骨膜较薄,紧贴颞骨表面,剥离困难,因此,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
在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间隙。
[颅顶部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切口和翻皮瓣
在颅顶部略偏中点前方做十字切口,各线约长5厘米。
将皮肤及浅筋膜做一层向四周翻开,注意浅筋膜与其深面的帽状腱膜层愈合甚紧。
2.清理额腹及帽状腱膜
皮下组织的深面,即为帽状腱膜和部分额肌,清理时刀锋应与肌纤维平行。
3.探查帽状腱膜下隙
将帽状腱膜切开一个小口,将刀柄插入腱膜深面,并向周围拨动,以验证腱膜下存在一个疏松的潜在间隙。
4.剥离颅骨外膜
将帽状腱膜切除一小块,暴露其深面的腱膜下组织,再深面即为颅骨外膜,将颅骨外膜翻起,审视其与颅骨的结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