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合集下载

[笔记]局部解剖学-头部

[笔记]局部解剖学-头部

(一)额预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距正中线约2cm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

距正中线约2.5cm处,尚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两动脉均为眼动脉的终支;伴行静脉末端汇合成为内眦静脉;同名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

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大神经来自第2颈神经的后支。

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在局部麻醉时,如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效果,而需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3)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

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因枕额肌的收缩,创口裂开较大。

缝合头皮时,应将腱膜仔细缝合,以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了解人体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了解人体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了解人体器官的名称和位置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了解人体器官的名称和位置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外貌、位置、相互关系和器官的名称与功能的学科。

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名称和位置,为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基础。

一、头部解剖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包含了许多重要器官。

以下是头部主要器官的名称和位置:1. 大脑:位于颅腔内部,控制着人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眼睛:位于头部前部,负责感知光线并传递视觉信息。

3. 鼻子:位于头部中央,用于感知气味和呼吸。

4. 嘴巴:位于头部下部,用于进食和语言交流。

5. 耳朵:位于头部两侧,用于感知声音和维持平衡。

二、胸部解剖胸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器官的所在地,以下是胸部主要器官的名称和位置:1. 心脏:位于胸腔中央,是泵血的主要器官。

2. 肺部:位于胸腔两侧,负责呼吸和氧气交换。

3. 气管:连接口鼻与肺部的管道,位于喉部前方。

4. 肋骨:位于胸腔外侧,保护胸部内脏器官。

三、腹部解剖腹部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主要所在地,以下是腹部主要器官的名称和位置:1.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方,负责分解和代谢物质。

2. 胃:位于腹腔中央,负责消化食物。

3. 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参与免疫和造血功能。

4. 小肠:位于腹腔中央,用于消化和吸收养分。

5. 大肠:位于腹腔中央和下方,负责吸收水分和排泄废物。

四、骨骼系统解剖骨骼系统是支撑人体并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系统,以下是骨骼系统主要部位的名称和位置:1. 颅骨:位于头部,保护大脑和感官器官。

2. 脊柱:位于背部,支撑身体并保护脊髓。

3. 肋骨:位于胸部,保护心脏和肺部。

4. 手臂骨:包括上臂骨、桡骨和尺骨,位于上肢,用于运动。

5. 腿骨:包括大腿骨、膝盖骨和脚骨,位于下肢,支撑身体重量。

通过对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名称和位置,为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打下基础。

局部解剖学—头部

局部解剖学—头部

头部●概述●境界●头颈交界●分布●颅部●面部●表面解剖●颅部●颅顶●额顶枕区●境界●前界:眶上缘●后界:枕外隆凸及上项线●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层次及结构特点●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皮肤●有大量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形成许多小格●因形成许多小格,当浅筋膜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出现剧烈疼痛●帽状腱膜●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称头皮●腱膜下间隙●为帽状腱膜与颅骨的骨膜之间的区域。

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穿过,与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通,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故此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颅骨外膜●在颅骨表面疏松贴敷,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颞区●境界●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骨膜●颅顶的血管及神经●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和颈神经的分支。

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前组●滑车上血管神经●眶上血管神经●外侧组●耳前组●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耳后组●耳后神经与枕小神经●后组●枕血管与枕大神经●特点●呈放射状分布,分布互相重叠●颅底●颅前窝●额骨眶板骨折:易造成球结膜下出血和眶周淤血●筛板骨折: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腔出血和脑脊液鼻漏,伤及嗅神经导致嗅觉丧失●颅中窝●蝶鞍区:主要为垂体,垂体窝和海绵窦●垂体及垂体窝●海绵窦●位置:位于垂体窝两侧●穿过的结构●穿过窦腔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展神经●穿外侧壁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临床意义●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骨折:视神经管及损伤视神经●眶上裂骨折●蝶骨中部骨折●鼓室盖骨折●颅后窝●颅腔及其内容物●面部●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面部肌●面肌●重要的面肌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枕额肌●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面动脉●静脉●危险三角●面静脉●颈内静脉●下颌后静脉前支●神经●三叉神经(咀嚼肌)●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面神经(表情肌)●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面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为腮腺及穿腮腺的结构●腮腺咬肌筋膜●腮腺鞘●形成●颈深筋膜浅层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特点●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咬肌筋膜●腮腺●形态●以下颌支后缘或面神经为标志分为浅、深两部●位置●腮腺浅部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界:颧弓、外耳道●下界:平下颌角●前界:咬肌●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腮腺深部位于下颌窝内及下颌支深面●毗邻●上缘:外耳道,下颌关节●腮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

局部解剖头部

局部解剖头部

局部解剖学要点一绪论二头部三颈部四胸部五腹部六盆部与会阴七脊柱区八上肢九下肢绪论1.局部解剖学:在系统解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结构、形态、层次和毗邻关系。

第一章头部1.眶下孔1)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处2)眶下血管和神经由此孔穿出3)由此孔可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2.翼点(pterion)1)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2)由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3)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有老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易发生骨折,并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3.乳突1)位于耳垂后方2)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3)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治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3.头部体表投影6条标志线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连线;②上水平线:通过眶上缘且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鼻根沿着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突的弧线④前垂直线:过颧弓中点的垂线;⑤中垂直线:过髁突中点的垂直线;⑥后垂直线:过乳突根部后缘的垂直线脑膜中动脉投影:本干过前垂直线、下水平线交点;前支过前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后支:过后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4.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触及其搏动,面部潜出血可压迫止血5.面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

6.危险三角:面静脉可经眼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口角以上到鼻根处的一段面静脉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出现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到达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

7. 颅部包括颅顶(额顶枕区、颞区),颅腔,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8. 额顶枕区A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及上顶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隔。

B 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一)皮肤:厚而致密(尤在枕部),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好发疖肿和皮脂腺囊肿。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第十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头由颅和面部两部份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由于脑划归神经解剖学讲述,鼻和口腔已述于上册,故本章重点讲述颅顶、面部及阴、耳等感觉器官。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体表标志头部可以扪及若干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均有临床意义:眉弓、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凸、上顶线、前囱点(额顶点)、人字点(顶枕点)、下颌角、下颌骨关节突、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第二节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一、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图10-1)。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2.面肌(图10-2)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肤,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一)颅顶肌epicranius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头部 局部解剖学

头部 局部解剖学

面静脉通过翼静脉丛和内眦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
面部“危险三角”
指两侧口角至鼻 根连线所形成的 三角形区域。
2.面部神经分布
面部皮肤:
眶上神经
三叉神经 眶下神经
表情肌: 面神经
颏神经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咀嚼肌:
颈支
三叉神经
面神经5组分支的 大体走行方位
二、面侧区
可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一)腮腺咬肌区(parotideomasseteric region)
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静脉,下 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脉、静脉,面横动脉、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
浅 深:面神经分支 、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 耳颞神经
腮腺床 :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 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 经共

的部位
颅 外 行 程 及 其
第一章 头部 The Head
概述 面部 颅部
第一节 概述
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
境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 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分区: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 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Boundarie s
额结节 眶上切迹
腮腺 parotid gland (位置) 返回
腮腺的形态
返回
腮腺深部与咽的关系
③ 腮腺周缘浅出结构
上缘: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静脉,面神经
颞支、颧支
前缘:面神经颧支,面横动脉、 静脉,腮腺
管,面神经颊支
下端: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
(前→后)
④ 穿经腮腺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裂几乎平行 沟内侧为顶上小叶,外侧为顶下
小叶
胼胝体干层面 顶内沟中份横断层面
(二)第四脑室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上部大致呈五角形;中部主要呈五角形, 也可呈三角形、新月形;下部呈菱形或 三角形
CT: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 密度区;下部常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 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海马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 匀等信号,其上缘 平直或略凹陷,正 常垂体的最大高度 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 为“6, 8, 10, 12”(mm)原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 T1WI高信号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1.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MRI图像上, 正常脑沟的宽度不 超过5mm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Five lobes
Frontal lobe 额叶 Parietal lobe 顶叶 Temporal lobe 颞叶 Occipital lobe 枕叶 Insular lobe 岛叶
Parietal lobe
脑干正常解剖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 脚相接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 脑分界
延脑:腹侧面分解标志-延脑桥脑沟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髓直接相连
脑干腹侧面
脑干背侧面
小脑正常解剖
位于颅后窝,在延脑和桥脑的背侧,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 前下方借小脑三对脚分别与中脑、桥脑及延脑相连。
外形
层面高低
周围结构

头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头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头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解剖结构。

本文将对头部解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颅骨颅骨是头部最外层的骨骼结构,它由许多骨头组成。

主要的颅骨有:额骨、颞骨、枕骨、顶骨、蝶骨、篩骨和腭骨等。

这些骨头之间通过缝隙连接在一起,形成成人头骨。

二、颅脑底颅脑底是头部底部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蝶窦、海绵窦、眶上孔、眶下孔、矢状窦、横窦等。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血供和神经传导通路。

三、面部肌肉面部肌肉是头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控制着面部表情和咀嚼动作,同时也起到支撑面部皮肤的作用。

一些重要的面部肌肉有:颞肌、颞肌、口唇肌肉等。

四、头皮头部的外层是头皮,它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的。

头皮富有血液供应,并且在头部保护和隔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头骨内部结构头骨内部有一些重要的结构,包括颅腔、颅骨脑膜、脑组织等。

颅腔是头骨内的腔隙,内部充满脑脊液,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颅骨脑膜是头骨内的薄膜,包裹和保护脑组织。

六、颈部解剖颈部是头部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主要包括:颈椎、喉咙、气管、食管、颈动脉等结构。

颈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与呼吸、进食和血液循环等功能密切相关。

七、眼睛和耳朵眼睛和耳朵是头部的重要感官器官。

眼睛包括眼球、眼睑、泪腺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光线并形成视觉。

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声波并形成听觉。

八、口腔和鼻腔口腔和鼻腔是头部的重要开口部分。

口腔包括牙齿、牙龈、舌头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和言语表达。

鼻腔包括鼻腔壁、鼻中隔、鼻窦等,主要起到过滤、加湿和加热空气的作用。

总结:头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颅骨、颅脑底、面部肌肉、头皮、头骨内部结构、颈部解剖、眼睛和耳朵、口腔和鼻腔等。

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功能,并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整理,能够对读者在头部解剖学方面有所帮助。

人体断面与影响解剖学[第一章头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人体断面与影响解剖学[第一章头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颅脑部和颌面部重点难点剖析1.头部常用的断面与影像解剖有横、冠、矢状三种。

横断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临床影像上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②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③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与颅底平面相一致;④连合间线,即AC—PC线,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MRI等成像的常用基线。

冠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经外耳门中点所作的眶耳线(眦耳线)的垂线;②经AC—PC线中点所作的垂线。

矢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是头部前、后正中点的连线。

2.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端脑以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等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岛叶表面的脑组织为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端脑底部白质中的基底核有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体,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为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为最外囊.大脑髓质的连合纤维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胼胝体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投射纤维较集中地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内囊,内囊可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在端脑内形成较宽阔的白质区为辐射冠.横断层面上的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为半卵圆中心,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过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结构为髓突,常作为辨认脑回的标志。

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左、右侧背侧丘脑以丘脑间黏合相连。

上丘脑的松果体位于胼胝体下方的四叠体池内,常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标志.小脑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面两侧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放置于枕骨大孔边缘。

小脑髓质内埋藏有齿状核等核团。

脑干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脑桥和延髓背侧面形成菱形窝,参与围成第四脑室。

局部解剖学--头部

局部解剖学--头部
枕 外 隆 凸
颧弓
体表标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颧弓 志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
浅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危险三角 深筋膜 ” 薄而不发达。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囊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颅部: 额顶枕区、颞区软组织的层次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分组、名称和分布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通过的结构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形式
概念:头皮、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
颅顶部的危险区、小脑幕、海绵窦
第一节
一、境界和分区 头部与颈部分界 颈部与胸部分界 颅部与面部分界
概述
第二节 面 部 Face
分区: 眶区 鼻区
面部的筋膜间隙
颊间隙buccal space 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上 界 颧大肌、颧骨
下 界 下颌体下缘
前内界 与通过口角的垂线一致 后 界 内 容 浅 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面血管、面横血管 中 颊脂体、腮腺管、 深 颊动脉、颊动脉颊神经、 浅部为咬肌前缘
深部为翼下颌韧带
面部的筋膜间隙
咬肌下间隙submasseteric space
三叉N节 下颌N 眼N 上颌N
耳颞N
颊N 舌N
下颌下 N节
下牙槽N
颏N
(2)面神经:(面部运动) 分支:
颞支
损伤:面瘫
颌下区手术切 口:下颌骨下 缘1.5-2cm
(2支)
颧支
(2-3支)
面 动 脉

局部解剖学头部

局部解剖学头部
皮肤
浅筋膜
颅骨外膜
颅盖骨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3)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帽状腱膜位于中央,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变薄续于颞筋膜。
*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
*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腱膜下间隙) 位置: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头皮移动性较大。头皮撕脱伤多在该层分离。 间隙范围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出血易蔓延成大血肿。 间隙内的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及硬脑膜窦相通,感染继发出现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翼上颌裂
眶下裂
上颌骨颞下面
牙槽孔
上颌结节
翼腭窝
蝶腭孔
蝶腭孔
腭大孔
*
(二)面侧深区 1.翼内肌、翼外肌 翼内肌 起点:翼突窝,肌束斜向外下。 止点:下颌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下颌骨上提并前移。 翼外肌:有两头 起点: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外面。两肌束均斜向外后方。 止点: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功能:单侧收缩,下颌骨向对侧移动;双侧收缩,拉下颌骨向前下(开口)。
*
(二)面侧深区 位置: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和咽的外侧,上部为颞下窝。 内容:翼内肌、翼外肌、上颌动脉、上颌静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
切除颧弓和下颌骨:示颞下窝
*
(2)颞下窝 位置:是上颌骨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 窝边界: 前壁:上颌骨体和颧骨。 内壁:为翼突外侧板。 外壁:下颌支。 下壁与后壁:缺如。 交通情况: 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 向前:借眶下裂通眼眶; 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_断层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_断层
人体断层解剖学
Human sectional anatomy
大理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制作
第一部分
一、头部的境界和分区(掌握)
1、境界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 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2、分区
头部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 连线,分为后上方的 颅脑部和前下方的颌 面部。
前结节,后脑枕,丘脑尾核隔终纹。两侧粘合中脑室,下丘脑沟将界分。
丘脑主要核群:
中线核群
板内核群 网状核群 前核群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 (构成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内侧核群
背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核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参与边缘系统等)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侧组
腹后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参与运动调节)
(2)下丘脑 Hypothalamus
位置:位于背侧丘脑腹侧。下丘脑沟以下为第三脑室的底。 外形:通常由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组成。 分区:将下丘脑从前向后分为
视上部:位于视交叉上方; 结节部:位于漏斗的后方; 乳头部:位于乳头体。
(3)上丘脑 Epithalamus
(3)端脑底面的脑沟、脑回和语言中枢
(4)端脑岛叶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岛盖:覆盖于岛叶之上的额叶、顶叶和颞叶部分。
端脑内部结构:
(1)基底核(基底节)Basal nuclei(ganglia)
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新纹状体 壳(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尾包丘脑外连豆,豆内球心外为壳;杏仁体连尾核尾,最外屏风基底核。

头部解剖学(一)

头部解剖学(一)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扣带回 海马
7. 经小脑中脚的冠状层面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第三脑室 海马
颞横回 小脑中脚
8. 经基底动脉的冠状层面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颞上回 海马 基底动脉
9. 经胼胝体压部的冠状层面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后角球
胼胝体压部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眶回 颞极
4. 经前床突的冠状层面
尾状核头
透明隔
胼胝体
内囊前肢
豆状核壳
颞横回
视交叉
垂体 蝶窦 咽腔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岛叶 颞上回
5. 经颞下颌关节的冠状层面
上矢状窦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颞上回 海马
颞下颌关节
穹窿 室间孔 内囊膝 锥体束
脑桥基底
6. 经外耳道的冠状层面
上半规管
13. 经外耳道的横断层面 蝶窦
鼓室 小脑蚓
上颌窦 下颌头
外耳道 第四脑室
14. 经枕骨基底部的横断层面 颞肌
头夹肌 头半棘肌
上颌窦 翼外肌 枕骨基底部
延髓
15. 经小脑扁桃体的横断层面
上颌窦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头半棘肌
延髓 小脑扁桃体
16. 经下鼻甲的横断层面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头夹肌 头半棘肌
10. 经小脑蚓的冠状层面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横窦 小脑蚓
上矢状窦
11. 经距状沟前部的冠状层面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12. 经距状沟中部的冠状层面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枕冠状层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
头部可分为颅与面两部分。

颅的内腔为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相应的血管、神经、脑脊液,面部有视器、前庭蜗器、口、鼻等器官。

鼻腔与口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

视器、前庭蜗器以及口、鼻黏膜中的味器和嗅器属特殊感受器。

境界与分区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表面解剖
一、体表及骨性标志
1.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

眉弓适对端脑额叶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眶上切迹:有时成孔,即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

用力按压时,可引起明显压痛。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8cm处,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

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

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颏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

眶上
切迹(孔)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5.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约3.8cm)处,多呈H形。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

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7.耳屏:为位于耳甲腔前方(外耳门前缘)的扁平突起。

在耳屏前上方约1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在它的前方可以检查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

8.髁突:位于颧弓下方, 耳屏的前方。

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及髁突向前后滑动,若髁突滑动受限,将导致张口困难。

9.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

下颌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10.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

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11.前囟点:为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名冠矢点。

在新生儿,此处的颅骨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称为前囟,在1~2岁时闭合。

12.人字点:为矢状缝的后端与人字缝的相交点。

有的人此处呈一线性凹陷,可以触及。

新生儿的后囟即位于此处。

后囟较前囟为小,呈三角形,生后3~6个月即闭合。

患佝偻病和脑积水时,前、后囟均闭合延迟。

13.枕外隆凸:是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最突出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

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4.上项线:为自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窦平齐。

二、体表投影
6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②上水平线:经过眶上缘,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是从鼻根越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凸的弧线;④前垂直线:通过颧弓中点;⑤中垂直线:经髁突中点;⑥后垂直线:经过乳突基部后缘。

1.脑膜中动脉的投影: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状况,时有变异。

探查前支,钻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缘各4.5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支,则在外耳门上方
2.5cm 处进行。

2.中央沟的投影: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

中央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约两横指,且与冠状缝平行,其上端在鼻根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lcm处。

3.中央前、后回的投影: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5cm 宽的范围内。

4.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投影:通常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其投影区在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相交点稍上方。

5.外侧沟的投影: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等分线上,前端起自翼点,沿颞骨鳞部上缘的前份向后,终于顶结节下方不远处。

6.大脑下缘的投影为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颅底外面观
颅底内面观
颅的正中矢状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