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调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阴阳五行调理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都归纳归纳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并与五行相互关联。
一、阴阳调理的基本原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必须保持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以保持机体的平衡运转。
如果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理论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师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发现患者体内的阴阳不平衡,并通过中药调理阳气或补益阴精等方法,以恢复健康的阴阳平衡状态。
二、五行调理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紧密的,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也与自然界的五行密切相关。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在中医的五行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在药物选择、食疗、针灸等方面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对于体内火旺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寒凉的中药或食物来平衡体内的火气。
三、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的阴阳调理和五行调理在饮食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对于体内阳气过盛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和菠菜,以帮助平衡体内的阴阳。
2. 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医师可能会开具一些滋补阴精的中药,如枸杞子和山药。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在中医调理阴阳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平衡体内的阴阳。
四、阴阳五行调理的应用中医的阴阳五行调理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药疗法还是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都离不开阴阳五行调理的原理。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开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开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到达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开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五行与人事
五行与人事道家有一个很好的比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五脏之象。
比如五脏说像人事,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把肝比喻为木母,因为肝为东方、为木,但是又加了一个阴阳的特性,像母亲;西方像金公,西方属金,是阳性;南方像姹女,姹女就是少女;北方像婴儿,婴儿是纯阳之体;中央代表黄婆,黄婆实际上相当于媒婆,“婆”既不是母也不是少女,相当于老龄的妇女,指一般人岁数大了以后,阴阳的特性已经不太明显了。
黄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相当于媒婆,这个媒婆叫官媒,是国家、政府亲自指定的一些人。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中央的问题如果解决好了,社会就能够相对安定。
所以官媒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人,不是小角色,她们必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是非常精明的一类人。
黄婆主要协调的就是木母和金公的关系,她让木母不要太亢盛,因为女人在家庭里是主妇,首先,不能生得太亢盛,就像肝不可以生发过度一样,如果生发过度,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其次,也不可以太压抑,一个女人在家庭当中的位置一定要摆得很正确才可以。
同样,在说媒的时候,她也会让男性不要收敛得太过度。
古代的做媒是非常有趣的,现在大家则是自由恋爱,这是新旧社会的很大不同。
古代如果没有媒婆的介绍,这个婚姻就会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过去是讲门当户对,开双扇门的人和开单扇门的人,在观念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把这种观念上的不同带到生活当中来,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所以媒婆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找他们之间的互补,然后来让他们和谐。
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木母和金公非常和谐。
在人体里,实际上就是指降龙伏虎,要把肝和肺治好。
在家庭里,夫妻关系和谐了,这个家庭就能够稳定地向前发展。
媒婆对于姹女和婴儿又起什么作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奶奶、姥姥都要抚育第三代。
这些小孩子,从心和肾的角度看,他们都很纯,只要让他们能天真无邪地结合在一起,能玩得很好,不打架,这就叫心肾相交,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黄婆也是要担一定责任的。
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人,中医为什么也有“中”字?“中”到底指什么?实际上“中”指的是一种能力。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自然能量的关系(图文并茂)
阴阳五⾏与⼈体五脏、⾃然能量的关系(图⽂并茂)写这篇⽂章的意义是告诉那些只认为吃⾁才有营养的家⼈,其实素⾷才是⼈体能量的关键,也让⼀些家⼈明⽩我们这个⾃然是⼀体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为经常看到⼀些家⼈发宣传素⾷的贴⼦,但很多都是强迫性的,吃⾁⾷和素⾷完全是灵魂⾃⼰的选择,但是对于⼈体真正的健康和⾃然的平衡,素⾷是最好的,所以以下说说阴阳五⾏与⼈体五脏、⾃然能量的关系和素⾷的好处,这样能够让家⼈更明⽩爱护⾃然的重要和选择素⾷。
五⾏学说指世界五种元素:⾦、⽔、⽊、⽕、⼟。
从能量磁场来看,这代表世界五种不同的能量。
在⼈体,也有五⾏能量。
⽽且,这五种能量与⾃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这个宇宙都是能量的存在,⼈类已经扭曲了真正的能量平衡,只在意外在的局限知识,所以乱吃东西,认为吃好的就是有营养,⼭珍海味,那样更因营养过剩⽽让五脏能量不平衡⽽得病。
多吃蔬菜,五种(⿊、⽩、黄、绿、红)的⽔果与蔬菜,保证了⼈体所有的营养与能量,因为⾁⾷带着很颜⾊(多后天的病菌与污染,⽽蔬菜⽔果的好处在于蔬菜⽔果是吸收阴阳五⾏的精华,能够保证⼈体能量的充⾜和与⾃然的平衡,之后百毒不侵,更不亦⽣病。
五种颜⾊的蔬菜⽔果对应的五⾏能量图: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蔬菜⽔果的丰收季节,也对应着⼈体能量不同的周期。
更重要的是⼈类对于⾃然能量的缺乏认识,只为了⾃⼰的利益⽽破坏环境不管⾃然⽣态的平衡。
五⾏之⽓的形成,源于太阳与地球的⾃然运动所演化⽽成。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年360度,每半年180度,每季90度,每⽉30度。
地球⾏北是冬天,⾏东是春天,⾏南是夏天,⾏西是秋天,这是⽇地能量在地球上的表现。
我们知道,⽓是运动的能量,⽓流动就是风,有暖风、热风、凉风、冷风。
风暴可以给⼈带来灾难,寒风可以使⼈感冒,给⼈带来疾病。
⼈⼜离不开呼吸的空⽓,⾃然接受着⽓的能量的⽀配,⼈如果离开⽓的供给,⽣命就会不复存在。
⼤⽓对应着⼈体的肺脏,⼈类污染⼤⽓在去呼吸氧⽓就是等于污染⾃⼰的肺,⽔源对应着⼈体的肾脏与⾎脉经络,污染⽔源⼜去喝这些⽔就是在污染⾃⼰的⾎液,所以会产⽣病菌病变甚⾄形成肾结⽯等,树⽊花草是吸收⼆氧化碳和排放氧⽓的关键,到处乱砍伐树⽊花草会⽆法阻挡紫外线⽽引起⼈体⽪肤的感染和肺感染,所以世界万物都是关联的,⽽⼈类只认为⾃⼰得到了好处,其实恰恰是在⾃⾷其果。
中医所述是人体分阴阳五行
中医所述是人体分阴阳,属五行,金属肺,木属肝,水属肾,火属心,土属脾,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克制和濡养,达到阴阳平衡。
意见建议:中医所述是人体分阴阳,属五行,金属肺,木属肝,水属肾,火属心,土属脾,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克制和濡养,达到阴阳平衡。
病情分析:人体按五行划分是通过中医来描述。
意见建议:金、木、水、火、土。
它们代表了宇宙天体中五个星球:金是太白星,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星,土是镇星,这五个星,加上太阳与月亮,称为七政。
太阳与月亮是经星,五行之星是纬星。
这些星球的放射能,影响了地球,地球当然也在放射能,而影响其他星球。
五行的意义和作用: 木代表生发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
金代表破坏性及坚固的本体,在人体代表肺。
水代表了冷冻,在人体代表肾及大小肠。
火代表了挥发功能,在人体代表心。
土代表了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脾胃。
依照综卦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相对性,凡是有好处的,一定也有缺点;有害的,也必有其利益的一面。
五行的本身,也是如此,所以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它们相生的次序如下:金→水→木→火→土→金五行顺势相生,隔代相克如下:金→木→土→水→火→金在八卦的方位上来说: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 火----南方, 土----中部实际上,四川、西藏乃多金之区;东部生长茂盛;北方天寒,冻结较久;南方则气温较高。
病情分析:人体按五行划分是通过中医来描述。
意见建议:金、木、水、火、土。
它们代表了宇宙天体中五个星球:金是太白星,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星,土是镇星,这五个星,加上太阳与月亮,称为七政。
太阳与月亮是经星,五行之星是纬星。
这些星球的放射能,影响了地球,地球当然也在放射能,而影响其他星球。
五行的意义和作用: 木代表生发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
金代表破坏性及坚固的本体,在人体代表肺。
水代表了冷冻,在人体代表肾及大小肠。
火代表了挥发功能,在人体代表心。
土代表了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脾胃。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治病的原理,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一、阴阳原理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
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
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
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
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
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
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
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
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
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
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
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
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
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
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
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阴阳五行学在我们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阴阳五行与中医中的养生是怎样的呢?五行和五脏最主要的区别还是什么下面店铺分享了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木与肝木多指植物,植物最大的特性就是生长、条达,肝脏主要的特性为条达,疏泄气机,受人情绪的影响,情绪好肝脏舒畅,情绪暴躁肝气郁阻,故肝属木。
肝位于胁部,主要的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火与心火最大的特性是温热上升、火苗上长,只要具有温热上升特性的都属火,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保持人体体温的必要条件,故心属火。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土与脾土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
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人体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应营养,故脾属土。
脾位于中焦,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金与肺金泛指金属,古代多属兵器,兵器必须保持清洁锋利不能沾染一点尘土,肺为娇脏,非常娇贵不能受到一点影响,故肺属金。
肺位于胸中,上通咽喉,肺主要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水与肾水的特性是寒凉的,滋润下行,人体的体液都归属与肾,体液对人体有滋润的作用,体液下行入肾,故肾属水。
肾位于腰部,故称“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前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大肠相表里。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人体阴阳五行八卦
人体阴阳五行八卦图解,阴阳学说认为,天体宇宙界一切事物及其运动状态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升浮为阳,沉降为阴;运动为阳,静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
进而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也分为阴阳两点,如:体表为阳,内里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功能的为阳,形态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洪数实大为阳,细小沉迟为阴等。
阴阳的各方可再分阴阳,如前面所述胸腹为阴,则胸为阴中之阳,腹为阴中之阴;五脏为阴,而心属阳性,居于阳位,有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之说;肺属阴性,居于阳位,有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之说;肝属阳性,居于阴位,有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之说;肾属阴性,居于阴位,有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之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学说概括了宇宙界的一切事物,是唯物论的观点,辨证法的思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以各自的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
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记载阴阳五行分为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古人对自然界无数次的观察、而产生的自发的辩证。
阴阳学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五行学说与人体: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中医五行五脏的关系
中医五行五脏的关系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
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五行与人体对应集锦
五行所对应的人体五脏六腑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①肝与胆肝属“木”:肝在生理上具有像“木性”那样生发、条达、柔和的特性,而在病理上则像木那样易于化火动风。
肝为五脏之一。
主疏泄,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
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胆为六腑之一,胆的主要作用是贮藏胆汁。
胆汁为清净的液体,故胆被称为“中清之腑” 胆病主要表现为黄胆、肋痛、口苦、吐苦水等。
肝与胆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而且肝胆相连,发生疾病时常互相影响。
肝开窍于目。
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到眼睛。
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或迎风流泪,眼睛疲倦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
肝火上升炎则目赤。
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身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
也可发行抽搐。
“爪为筋之余”,爪和肝也有密切联系。
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薄,没有光泽,甚至变形脆裂。
在志为怒。
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就可造成肝气郁结,表现为易怒、头痛、胸肋胀痛。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
在中医中,阴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
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
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
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脏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
中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于五行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五脏:肝心脾肺肾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四、五色、青赤黄白黑五、五位:东南中西北六、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七、五气、风热湿燥寒八、五华、爪面嘴唇皮毛头发九、五声、呼笑歌哭呻十、五情、怒喜思忧恐十一、五神、魂神明意魄志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明、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
十二、五嗅、臊、焦、香、腥、腐皇帝内经里有讲的十三、五液、泪、汗、涎、涕、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六、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七、五窍:目舌口鼻耳八、五脏与五窍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九、五味:酸苦甘辛咸十、五脏与五味的关系:肝—酸(走筋)心—苦(走血)脾—甘(走肉)肺—辛(走气)肾—咸(走骨)十一、情志生克: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肾)久坐上肉(脾)久立伤骨(肺)久行伤筋(肝);十二、五痨七伤: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中医要点:人为本、病为标健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要吃的香、拉的快、睡的稳。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
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人体心肝脾肺肾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属什么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万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时,自然界中会风调雨顺,万物生长。
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如果五行不平衡时,自然界就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
如:地震、水灾、火灾,沙尘暴等等。
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医、道教、佛教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肾、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胰)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当人体五脏相对平衡时,身体就会很健康,体内肾滋养肝,肝滋养心,心滋养脾,脾滋养肺,肺滋养肾,肾越好,肝越好,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环。
但平衡是相对而言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因为100%的健康人是不存在的。
现代人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
当其中一个脏器有病的时候,如不及早治愈,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恶性循环,产生相克。
假如一个人脾胃不好就会克肾,肾会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
也就是“顺之生,逆则克”。
(附五行图)1. 相生关系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
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的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
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从土中而生。
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
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
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
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
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
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要靠水。
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 相克关系水克火,水能灭火。
人体的阴阳和五行
心:太阳是园形的,色是红的,升到南方最高位置,气温最热。心在五脏的位置是最高,其形类园,其色红,心主血,血色红,血有一定的温度,心类似太阳;所以心属阳,属火,亦属夏季为南方。色属红。
肺:其位置也居最高,但它的气机是下行的;如果向上逆行,则会出现病变的喘咳。它的气机下行就象中午以后的太阳沈降一样。所以代表秋天,属西方,用金来象征。肺属秋,属金在西方。色属白。
说肾主蛰,主封藏;肾主蛰藏,一是它的精气就象冬季的昆虫入蛰一样地潜藏。二是说肾的元阴、元阳也是潜藏的。肾的元阴、元阳是生而带来的,它来自父母。举例说明:男性婴儿生下来,不几个月,婴儿不懂事,更谈不上性欲了,可是他的生殖器官可自行地勃起来,这就是肾阳潜藏地表现。肾属水,属冬季为北方;肾色属黑。
脾:脾属土,土旺于四季,万物从土中生,又归藏于土。在自然界,金属从土中来,植物生于土,一切动植物死亡腐烂以后都归入土中。所以说万物归于土。人自出生后,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来自脾胃饮食所化生,所以脾胃用土来象征。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土的运气,所以说土旺四季。脾胃属土位于中央。其色黄,其味甘。医生在治病中,首先要保护脾胃的功能。
肾:其位居最下方,代表冬季,属水。肾主生殖,主蛰藏;内藏元阴、元阳。这也是不好理解的事情,也应从八卦图来说明:从表面形式看,阳气是从春天开始上升的,但实际上,在冬季已经潜藏萌动了,到了春季已发展的旺盛了,人们易于觉察;冬天的潜藏萌动被人们忽視了。如冬季从土壤中挖出来年生长的草根,可以发现草根已萌发了生长的芽迹,这就是冬季潜藏的阳气。
要说明人体是个小的宇宙这个问题,仍要借用八卦图和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来说明之,简述于下:
人面朝南背北地站立,将两手伸开,用线可以连成一个园圈的图形,很象一个八卦图的园形。也象一个天体的园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数千年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用阴阳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故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密切。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引起机体对应性的反映;自然界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也有阴阳五行,并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对应、相辅相成。
一、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和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
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
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外,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
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五)阴阳在养生保健上的应用:阴阳是养生保健的总纲。
身体各种不适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性质来看:非热(阳)即寒证(阴);从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实证(阳)就是虚证(阴)。
总之,阴阳可以概括各种不适的属性。
养生保健的总原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
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
日常,我们可以用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的阴阳之正,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滋阴潜阳,滋阴助阳,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
因此在养生保健时,必须要注意身体的整体调整和养护;还要注意尽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达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及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各种不适及病证很快趋于好转、痊愈。
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二、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在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五行,并且籍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脏之中,心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后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引申后为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引申后为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引申后为肃降、变革、收敛、清洁。
“水曰润下”,引申后为滋润、向下、寒凉。
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示意图: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规律的,并且要保证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谐,人体才能健康。
五行的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的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三)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及人体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五腑、五体、五官等,从而把自然界及机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以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的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体系,体现出人体是一个整体。
而且,这个整体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
见下表:(注:六腑当中有一腑为三焦,不与五脏配合,在经络学中与心包配为表里关系。
)上述自然五行与人体五行归类表,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春天属木主人体肝脏,故春季是护肝的季节。
春天一到大地生机勃勃,人体也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
此时宜用扶助人体正气之法,清除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
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以养肝调肝清除肝火为主,可多饮花茶;辅以增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夏天属火主人体心脏,故夏季是护理心脑血管的季节。
夏季温热易受暑邪,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宜以静养心,适当使用苦味食物来降心火,宜饮用绿茶,宜使用针对心脑血管的保健用品。
仲夏属土主人体脾脏,故仲夏是重点调理脾胃的季节。
仲夏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宜大补,而宜调节元气,调理脾胃,舒筋活络,保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之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
'夏中调节’尽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饮用绿茶,并可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调节脾胃有助食欲。
秋季属金主人体肺脏,故秋季是护理好肺脏的季节。
秋季气候渐趋凉爽,燥气当令,人多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
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可饮用青茶,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
秋补重在润燥,最合适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还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维生素,以补充饮食过程中缺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等物质,同时又可以补肺益肝强肾。
冬季属水主人体肾脏,故冬季是重点保护肾脏的季节。
冬季气候寒冷,体虚不御寒而伤肾;活动量减少,食入量增多,体内容易积存过多脂类物质,冬季气血运行缓慢,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极易发生,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的态度,身体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
冬季宜运用清调补的综合协调搭配,如微量元素(钙铁锌硒)、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心脑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御寒防冻,增强体质,保证身体轻松过冬。
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之后,可以预先就分析出身体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据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随时注意身体改变的预兆。
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调,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就是我国阴阳五行传统养生保健的独到之处。
【摘要】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1]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
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
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五行和太极参照相应词条)阴阳的现代定义定义3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
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变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变集Y)”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补(∪Y=U=1,1-Y=),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Y=∪Y=U)。
(1998年,1999年.数理阴阳与实质,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第1期)总而言之,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应用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