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上)

合集下载

历代咏牡丹诗词,一起赏读诗画中的国色天香!

历代咏牡丹诗词,一起赏读诗画中的国色天香!

历代咏牡丹诗词,一起赏读诗画中的国色天香!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被誉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历代咏牡丹诗词,一起赏读诗画中的国色天香!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牡丹(唐·白居易)白花冷淡无有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牡丹种曲(唐·白居易)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属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牡丹(唐·白居易)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

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

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

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

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

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

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

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

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

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

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

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

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

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

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

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牡丹芳(唐·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牡丹·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盖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稜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然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箇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也许文学家尤其是诗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有一种使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的才能。

在他们的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会变成新鲜的、美的、动人的物体,并含蕴着一定的情感,由此,通过他们的手笔,世间增添了一些天真的快乐,欣喜的审美。

历代咏物、咏花诗的价值大抵可由此看出。

在唐代诗人王建的《赏牡丹》一诗中,牡丹出现了奇异的美态。

开篇“此花名价别,开艳盖皇都”二句,既阐述了牡丹花的名贵,又渲染了她盛开时节的气氛之浓烈。

接下来描写她芬芳四溢,可令苓菱这种奇香之草羞愧至极,红艳之色如赤霞烂漫,势迫杜鹃花枯萎。

诗人不但从远观上进行了描写,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牡丹的形象。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稜缕绛苏”四句,写她的经脉细腻、光滑、柔软,色泽妖艳,宛如丽质美貌的处子;“攒”字的使用,写出了牡丹的动态,用得恰到好处。

花蕊中那簇簇的黄色花粉,衬出她那丰腴的身姿,缕缕深红的花瓣,不能不使人叹为造化神工。

接着以浓香可薰皇帝衣装、美貌可入宫廷院画,来突出牡丹的名贵。

然而,红颜薄命,好景不长。

诗人扭转笔锋,以拟人的手法对晚时的牡丹进行描写:“晚态然新妇,残妆望病夫。

”行将凋零的牡丹,如愁眉紧锁的新婚*** ,虽面带病态,终脱不掉娇美的气韵,凄凄楚楚的神态令人怜爱。

美景难驻,观赏的人尚须珍惜这短暂斯须的良辰。

后两句“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强化了悲凉感。

时日匆匆,春去秋来,待一夜轻风乍起,纵有千金也无处寻她了,道出了人世间总是充满着不尽的遗憾与惆怅。

这里有对花好难久的遗憾,更有着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变化不居表示的深长的叹惜,叹惜之后,是应该珍惜时光、珍爱美好事物的深沉的感慨。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

国色天香——咏牡丹花古诗词选(一)牡丹,是我们的国花。

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美……1.《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2.《红牡丹·绿艳闲且静》【唐】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3.《牡丹》【唐】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译文:有谁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的神来之笔,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4.《牡丹花》【唐】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5.《惜牡丹花二首》【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试论唐宋牡丹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唐宋牡丹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唐宋牡丹诗歌的艺术特色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此后,歌咏牡丹的诗词便层出不穷,佳作连篇,以唐宋两朝为最。

当时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吟咏牡丹之作。

他们或吟牡丹的馥香,或诵牡丹的美艳,或直抒胸臆,或借物言志,从多方面描述了牡丹的丰姿浓彩。

唐宋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唐宋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醇厚隽永的艺术美,加深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影响着国人对牡丹的审美情趣。

唐宋牡丹诗歌内容广泛,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主要有五个特点:(一)吟香——国色天香,流香四溢牡丹自唐代起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赞美牡丹的诗歌盛极一时。

暮春时节,牡丹花开,万紫千红的牡丹,流香吐馥,芳馨袭人,令人心旷神怡。

唐宋诗歌对牡丹吟得最多的,当为一个“香”字。

咏牡丹花香的诗,应属初唐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最有名。

据《摭异记》记载:“太和开成中,有程修已者,以善画得进谒。

修已始以孝廉召人籍,故上甚以画者流视之。

会暮春内殿赏牡丹花。

上颇好诗,因问修已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已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笑谓贤妃曰:‘妆镜台前,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从此,牡丹获得“国色天香”的芳名。

唐宋诗人对牡丹花香的感受因人而异。

唐代王建的《赏牡丹》道:“香逼苓菱萎,红烧踯躅枯。

”牡丹的香气能迫使苓菱花萎蔫。

唐代李山甫的《牡丹》云:“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的“异”香来自天上,既非一阵,又非一股,而是诗意般的“一片”,使人可以触摸。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亦写牡丹的香,却别开生面:“雾雨不称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白樂)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作者采取拟人手法,写牡丹经雨一洗,面庞就如红粉点水一样,晶莹透亮,分外鲜艳;暗淡的香气从白牡丹的肌肤中慢慢生出来。

赞美牡丹国色天香的诗

赞美牡丹国色天香的诗

赞美牡丹国色天香的诗以下是5首赞美牡丹国色天香的诗及其赏析:1.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诗中先写芍药与荷花的妖冶、洁净,来衬托牡丹的天香国色。

最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则是将牡丹的美推到了极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 《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赏析:这首诗一开始就写出了牡丹不同于其他花的特点,当其他的花都纷纷凋谢之后,牡丹才开始绽放花朵,被人们称为百花之王。

后面两句则是采用对仗的手法,表现出了牡丹的天香国色。

3. 《牡丹》唐·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了没有人不喜爱牡丹花,因为它占尽了城中的好物华。

后两句则是将牡丹花比作洛神,用洛神的美来衬托出牡丹花的美,其千娇百态就像是破晓时分的美丽朝霞一般。

4. 《牡丹》宋·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战乱的景象,来表现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后面两句则是作者看到牡丹之后,有感而发,借物抒情,将自己比作“龙钟客”,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仍然心系国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5. 《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虽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赏析:这首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前面两句写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出果实,桑叶虽然柔软,但能养蚕吐丝。

后面两句则是嘲笑牡丹虽然开得大,却什么也不能做,徒有其表,到最后只能空空如也。

《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1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翻译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

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

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

韩琮《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韩琮《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韩琮《牡丹》咏牡丹诗赏析《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韩琮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荫成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碎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韩琮曾先后写过两首牡丹诗,第一首专咏牡丹未开者,这一首则描写盛开后的牡丹,堪称为歌咏牡丹花的姊妹篇。

这两首诗尽管着眼点不同,写法各异,但立意则是一脉相承的——都旨在借咏花以表现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荫始放红。

”起笔两句巧妙地交待了牡丹的开花时间晚于桃杏。

当桃红杏粉、争妍斗艳、春风得意之时,牡丹却无意苦争春色,只是默默地承受阳光,吸吮雨露,潜滋暗长;待到春深叶茂,百花盛开之后,它才开始含苞吐蕊,竞相开放。

诗人拈来“不争”二字,赋予牡丹以人的高洁秉性,赞扬了牡丹不慕虚荣,不图名分的美好品格。

牡丹的这种美德,曾经赢得不少文人骚客的称赞。

据《事物记原》记载,武则天称帝之后,曾诏游后苑,令百花俱开,以示欢迎。

其它花神都唯命是从,提前开放,唯独牡丹执意不肯向这位女皇献媚取宠,改变花期。

则天皇帝一怒之下,将牡丹驱出长安,贬于洛阳。

据说,从那以后,洛阳牡丹才名冠天下之首。

可见,牡丹不仅芳姿艳色高出群葩,而且谦逊诚实,劲骨刚心亦远甚万卉之上。

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衬等多种写法,尽力渲染牡丹色泽艳丽、馨香袭远的特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清晨,牡丹蓓露初绽,娇艳瑰丽,露珠欲滴;而这滴滴露珠儿,竟来自遥远的金铜仙人仙掌上承露盘中! 当夜暮降临大地的时候,牡丹花醇香四溢,惹得阵阵晚风袭来,把那浓郁的芬芳送进了闺阁华堂深处。

诗人运用他那点石成金之笔,极力烘染,仿佛从天而降的晨露,穿堂而过的晚风,也被牡丹的香色摄去了魂魄,变得一往情深而不能自已,从而把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曲尽。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始于唐朝,并非古来如此。

“名移兰杜千年后”,一语道出了百花王国中历史的衍变更替。

“兰杜”是我国古代人民对香草的总称,从晚唐上溯千年的战国时期,正是兰杜名满天下之时。

【诗词鉴赏】牡丹花开富贵,十二首牡丹的诗词,赏诗词中的国色天香!

【诗词鉴赏】牡丹花开富贵,十二首牡丹的诗词,赏诗词中的国色天香!

【诗词鉴赏】牡丹花开富贵,十二首牡丹的诗词,赏诗词中的国色天香!品ADMIRE鉴清明前后,牡丹花竞相开放。

牡丹花在春风吹拂下,风姿绰约,香气四溢,尽显雍容华贵之态。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被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花开富贵,十二首牡丹的诗词,赏诗词中的国色天香!酬尧夫招持牡丹宋-司马光群家牡丹深浅红,二十四枝为一丛。

不唯春光占七八,才华自是诗人雄。

奉陪颖叔赋锁院牡丹宋-沈辽昔年曾到洛城中,玉碗金盘深浅红。

行上荆溪溪畔寺,愧将白发对东风。

次韵传道夜观牡丹宋-张纲年来春事不相关,一笑除非醉里拚。

未信花枝憎白发,且随月色傍朱栏。

他时拜赐犹能记,此夜伤心更忍看。

姚魏风流浑谩与,坐来双泪落金盘。

和魏都大牡丹宋-袁甫费尽工夫始盛闲,一时赏玩四时培。

东君摧折飘零后,犹带天香溪上来。

次韵弟观送牡丹宋-陈著极目风沙姚魏家,耳边忍听后庭花。

谁能把家前黄醉,添得临风感岁华。

谢惠牡丹宋-许及之未叹春光去有涯,诗翁时为送名葩。

娼条冶叶从过眼,魏紫姚黄始是花。

洗涤壶瓶晨井水,护持风雨夜窗纱。

十眉已觉成羞涩,且向樽前领物华。

酬寒泉牡丹宋-释居简见说姚家与魏家,紫琼黄玉剪纷葩。

亭亭贵重推名辈,岁岁清明赏大花。

日褪晓晴连影好,露添夜冷并枝斜。

一从娄舞霓裳遍,憔悴春风怨物华。

紫牡丹元-元好问梦里华胥失玉京,小阑春事自升平。

只缘造物偏留意,须信凡花浪得名。

蜀锦浪淘添色重,御炉风细觉香清。

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

题牡丹图明-伍瑞隆谁将颜色领春光,竞说开元第一妆。

独有佳人雪肌骨,亭亭清影月中芳。

紫牡丹清-彭孙贻独掩空斋坐,天香拥座宜。

追欢豪饮事,惆怅少年时。

牡丹清-安扬名艳色妆何异,名花品不同。

白怜明月下,春醉玉楼中。

衣染天香紫,脂留一捻红。

都缘争宠爱,朵朵向东风。

绿牡丹清-宋荦小院名葩绝代无,雨馀新翠出丛孤。

芳姿点染劳青帝,媚态依稀见绿珠。

色借苔纹春自占,影分竹叶望来殊。

徐熙好倩闺中黛,别写雕阑富贵图。

品读好诗词品读经典品读好诗词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咏花诗词之《牡丹》全诗原文鉴赏裴说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

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

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

这首诗题为《牡丹》,自然是一首咏物之作。

大凡咏物诗都有依诗取兴,缘物言志的特点,即其一端,或“托物取喻”,或“借物发端”,往往寄诗人勃郁幽芬之怀于情文缭绕之间,因而在表现方法上显示出一种思想性与设计性很强的“比兴”意味。

在古诗中,以牡丹入诗的作品很多,但诗人取喻却多半偏向其雍容华贵的一面。

如李白就曾以“一枝红艳露凝香”来象喻“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唐贵妃杨玉环;白居易也留下了“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的诗句。

不过,这些诗读之再美也总给人一种脂香扑鼻的感觉。

比较而言,裴氏的这首《牡丹》诗虽以《诗品》衡量还算不得“上品”,但却也别具风格,独见心曲。

首句“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

”它先是以虚笔渲染牡丹花的姿容如何艳丽无比,以致花开数朵即见欲动京城之势。

较之刘禹锡《牡丹》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境界颇见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里特言其“数朵”,更显示出牡丹国色天香的魅力。

同时,由于这一笔写得恰到好处。

使牡丹洁身自好、不与桃李争荣的品格昭然若揭。

相形之下,桃李作为牡丹的衬照对象,则显得那么俗不可耐。

接下来,“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一句,从牡丹的生长环境着笔,烘托其高雅优越的自然情趣。

诗人所谓“贫处”,是指寻常巷陌的普通人家。

因为在唐代,牡丹一向被列为极名贵的花卉,惟有皇庭宫苑与寺庙等神圣场所方得植养,即使是当时京城贵族权臣也只能“执金吾铺官围处寺观种以求利。

”甚至一株花可值万钱。

(见李肇《唐国史补》)这当然是一般人更不可望又不可及的。

诗中借这句来突出牡丹的高贵,但似乎觉得这样写来未免又落俗笔,便着意加了一句“不似地中生”,说明牡丹选择生长的环境是为骚人墨客所崇尚的钟灵毓秀之地。

因而无形中展示了牡丹浑然天成的丽质与生命中高贵而不流俗的本色。

由“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一句,诗人进一步描写春日牡丹的可贵。

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

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

【导语】牡丹从古⾄今都深受⼈们的喜爱,不少诗⼈都留下了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

下⾯是⽆忧考分享的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 赏牡丹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鉴赏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法,乃⽤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没有从正⾯描写牡丹的姿⾊,⽽是从侧⾯来写牡丹。

诗⼀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所喜爱的花卉,然⽽诗⼈赞颂牡丹,乃⽤“芍药妖⽆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有⼈将牡丹⽐为“花王”,把芍药⽐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

“芙蕖”,是在诗⽂中常以清⾼洁净的⾯⽬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概因为她亭亭⽟⽴于池⾯之中,令⼈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寡情。

这⾥暗⽰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的是抑彼扬此的⼿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第三句笔锋⼀转,从正⾯赞颂牡丹。

“唯有”⼀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表明了诗⼈对牡丹的偏爱。

“国⾊天⾹”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所乐于接受和沿⽤。

牡丹是花中,“百般颜⾊百般⾹”(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们倾城⽽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赏爱的倾国之⾊。

牡丹在诗⼈眼⾥,她姿⾊超群,是国中“美⼈”。

由于牡丹具有⽆与伦⽐的姿⾊,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们竞相品赏,⽣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的⼼声。

这⾥“动”字⽤得极妙,仿佛使⼈看到了当时⼈们为了观赏牡丹⽽万⼈空巷、⼈头攒动的⽣动场⾯。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其中⼜深含了诗⼈丰富的审美思想。

罗隐《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罗隐《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罗隐《牡丹》咏牡丹诗赏析《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罗隐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晚唐罗隐的《牡丹》,对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不作惊人之语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将牡丹的意态神韵尽现笔底。

诗一开篇便描写牡丹的盛开:“艳多烟重欲开难”,牡丹盛开,花朵硕大,蕊密瓣多,艳丽无比,故曰“艳多”;当花朵盛开之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绒瓣盈盈,嫩蕊颤颤,粉雾腾腾,每朵花的四围都象是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

此中景色,慧心的诗人是最有体会的,李白曾说过:“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话;唐代的另一位诗人权德舆在写到牡丹花的这种景色时也说:“艳蕊鲜房次第天,含烟洗露照苍苔。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歌》)牡丹花这种“含烟”之景正说明了它盛开的浓艳,所以罗隐在他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就着重表现了这种情景。

“艳多烟重”,一个“多”加上一个“重”,十分形象地表达出了牡丹盛开的热烈。

那么,盛开为何又“欲开难”呢?是不想再开了,还是想开难开呢?既是,又不是。

正是因为“艳多烟重”,使牡丹难以承受,不想再开放,也难以再开放了。

因为“艳多烟重”已是恰到好处,开到最热烈的时候了。

不是么,你看那花心:“红蕊当心一抹檀。

”盛开的牡丹花,张开重重花瓣,当心一簇细蕊带着融融红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而花蕊根部和花瓣相接的地方又呈现着一种浅赭的晕色,如同一抹檀眉卧在花心,更突出了牡丹的艳丽。

后来的描写牡丹的诗人们也注意到了牡丹花的檀心,晚唐另一位诗人秦韬玉在他的《牡丹》诗中写道:“压枝金蕊香如扑,逐朵檀心巧胜裁。

”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绿牡丹》诗中也说:“碧蕊青霞压众芳,檀心逐朵韫真香。

”写到花蕊便语及檀心,这也是十分自然的。

接下第二联,诗人从欣赏者而着笔,暗写牡丹花的美丽。

一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夜晚醉酒归来,迷离中仍恋恋不忘盛开的牡丹花,借着灯光在睡前再欣赏她一遍;一是闺中美人早晨起来对着镜子小心地将牡丹花插在云鬓上,借以增加自己的美丽。

古人咏牡丹最经典的诗

古人咏牡丹最经典的诗

古人咏牡丹最经典的诗谷雨过,牡丹开。

暮春是牡丹的季节,虽然她开得晚,但“花王”的地位,自唐代以来从来没有被撼动过。

雍容华贵,花开似锦,牡丹纵情展示着自己华美的姿态,让人们看到春天极致的繁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许你没有时间走出门去欣赏牡丹的美丽,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领略牡丹的国色天香。

以下是古人咏牡丹最经典的诗,大家一起来鉴赏。

1、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庭院前的芍药虽然妖娆艳丽,却缺乏高雅的气度;池塘中的荷花,虽然清新脱俗,却缺少动人的情感。

只有牡丹,才是真的天姿国色,每当它盛开的时节,整个京城都为之沸腾,无数人竞相观赏,争睹其风华。

这是一首赞美牡丹的名作,牡丹花开富贵,国色天香,一向深受世人喜爱。

自唐朝以来,民间便有观赏牡丹的习俗。

纵览全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用芍药和荷花衬托牡丹的高标格和情韵之美,暗示出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佳句。

2、牡丹吟宋·邵雍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赏析:牡丹花以其高雅的气质,成为百花中的佼佼者,何况牡丹花中更有牡丹花王。

牡丹花的色彩千变万化,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美景,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邵雍,字尧夫,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北宋五子”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将牡丹花描绘得栩栩如生。

“冠群芳”突出了牡丹花的美丽与高雅。

牡丹花,姿态华贵、花香浓郁、色彩丰富、每种颜色由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气质,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使得牡丹花魅力无穷,被誉为““花中之王”。

邵雍在其《洛阳春吟》一诗中,用“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形容牡丹花盛开时,人们络绎不绝赏花的情景。

3、牡丹唐·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白居易赞牡丹的诗

白居易赞牡丹的诗

白居易赞牡丹的诗一、原文:《赏牡丹》春风吹绽牡丹枝,艳丽娇容映绿池。

花瓣如绸香四溢,雍容华贵万人痴。

二、衍生注释:绽:开放。

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三、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牡丹绽放的美丽景象,那艳丽的花朵与绿色的池水相互映衬,花瓣好似丝绸般柔滑,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展现出牡丹雍容华贵的姿态,令人陶醉其中。

四、作者介绍:我就是一个热爱诗词、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美好事物喜爱的人呀。

五、运用片段:“哇,你看那花园里的牡丹,简直就和诗里写的一样,春风吹绽牡丹枝,太漂亮啦!”观点结论: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牡丹的美,让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一、原文:《赞牡丹》国色天香韵不凡,花中魁首立庭园。

姚黄魏紫争奇艳,墨客文人赋雅篇。

二、衍生注释: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

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姚黄魏紫:姚黄是宋代姚姓人家所培育的千叶黄花,魏紫是五代魏仁溥家所培育的千叶肉红牡丹,后成为名贵牡丹的通称。

三、赏析:诗中强调了牡丹作为花中魁首的不凡韵味,它绽放在庭园中,那姚黄和魏紫等名贵品种竞相争艳,吸引了众多墨客文人来为它创作优雅的篇章。

四、作者介绍:我呀,就是那个对牡丹情有独钟,喜欢用诗句表达情感的人哟。

五、运用片段:“哎呀呀,这牡丹真不愧是国色天香韵不凡呀,你看那姚黄魏紫争奇艳的,难怪墨客文人赋雅篇呢!”观点结论:这首诗很好地突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和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一、原文:《牡丹情》娇姿百态惹怜爱,富贵华容映晚霞。

彩蝶翩翩围蕊舞,赏花人醉意无涯。

二、衍生注释:惹怜爱:引起喜爱和怜惜。

三、赏析:生动地刻画了牡丹的娇美姿态,它们的各种形态惹人喜爱,其富贵的容貌与晚霞相映成趣,彩蝶在花蕊周围翩翩起舞,赏花的人沉醉其中,那种陶醉的感觉没有尽头。

四、作者介绍:我就是那个喜欢用诗词描绘美好事物的人呀。

五、运用片段:“看那牡丹娇姿百态惹怜爱,和晚霞一起真是美极啦,彩蝶翩翩围蕊舞,把那赏花人都醉得不行啦!”观点结论: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牡丹带来的美好氛围和情感。

国色天香诗词咏牡丹

国色天香诗词咏牡丹

国色天香诗词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咏牡丹俞大猷〔明代〕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译文我观赏过的花有千万种,只有牡丹最奇艳。

它富贵华丽受到人们的极力赞美,可有谁知道它那颗花心独存心间。

注释闲花二句:闲花,杂花,寻常可见之花。

此处语义双关,亦喻指碌碌无为的官吏或小人。

檀最奇,独占最奇之名。

国色二句:丹心,此语义双关,既指牡丹的红蕊,又喻指作者的赤心、忠心。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咏牡丹诗歌鉴赏

咏牡丹诗歌鉴赏

咏牡丹诗歌鉴赏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咏牡丹的诗歌呀!你想想,那牡丹,多娇艳啊,从古至今多少诗人为它挥毫泼墨。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
动京城。

”刘禹锡这首诗写得多棒啊!把牡丹那种国色天香的姿态展现
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一个绝世佳人,在众人面前一亮相,哇,那光芒
四射的,能不吸引人吗?这诗不就把牡丹的美给烘托出来了嘛!就好
比舞台上的主角,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还有皮日休的“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你听听,这牡丹简直就是花中的王者啊!那艳
丽无双的模样,就像一位霸气的女王,谁敢与之争锋呢?这描写,多
生动形象啊!
古代文人墨客们对牡丹的喜爱那真是溢于言表。

他们用诗歌赋予了
牡丹各种美好的品质和形象,让我们后人能通过这些诗句,更好地感
受到牡丹的魅力。

这就好像给牡丹穿上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让它更
加光彩照人。

我就特别喜欢这些咏牡丹的诗歌,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它们
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古代,看着诗人笔下的牡丹绽放。

这些诗
歌不就是一把钥匙吗,打开了我们了解牡丹之美的大门。

总之,咏牡丹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让牡丹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难道不是吗?。

李商隐《牡丹》诗词赏析

李商隐《牡丹》诗词赏析

李商隐《牡丹》诗词赏析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牡丹》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牡丹唐代: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注释锦帏(wéi):锦帐。

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

”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

《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

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

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

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

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

《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

故舞时玉佩乱翻。

折:一作“招”。

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

”《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

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唐彦谦《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唐彦谦《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唐彦谦《牡丹》咏牡丹诗赏析《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唐彦谦真宰多情巧思新,固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嫦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鸦黄作蕊尘。

早在唐代,栽种和观赏牡丹的风气极盛一时,后来,历代的文人雅士,对牡丹也极尽赞美之能事,“富贵花”、“百两金”都是其别称,唐彦谦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写了好几首咏牡丹诗,这里选的一首是其中的佼佼者。

“真宰多情巧思新,固将能事送残春。

”多情的造物主能作出精巧的安排,用牡丹花送走了春天。

这里写出了牡丹在春夏之间开花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首联用语诙谐,自然流露出喜悦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巫山神女虽美,能呼风唤雨的事也是徒有其名,倾国倾城的美色,也不能在美女中寻求。

“为云为雨”是活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幽会的故事,说明神女也不能和牡丹相比,为牡丹花的美姿蒙上了一层迷离神奇的色采;“倾国倾城”是用《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中关于北方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记载,形容牡丹花的美远比美人高超。

用典富于变化,写法一层比一层深入。

从第三联开始,侧面写牡丹的美丽。

开花时,绮丽的彩霞会失去光采;一旦凋谢了,能使牡丹开花的春神也要伤心落泪。

尾联紧承上联的后一句,牡丹花凋谢时,嫦娥和婺女都赶来送行,临别时牡丹把花蕊留下作为纪念。

全诗写到结尾时,诗人和牡丹之间的感情交流已经达到 *** ,构思新奇,写得细腻入微。

这首诗赞美牡丹,但又不从正面写牡丹。

绮霞失色,青帝伤神,嫦娥婺女相送,用这些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和神话传说中的美丽形象,从侧面反衬牡丹的美丽,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种手法运用中,诗人巧妙地把牡丹人格化了,便于表达出诗人感情寄托的力量,写法堪称新颖别致,收到了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用典也很成功,这是诗人创作的一大特色。

在这之前,写抒情诗是否可以用典是有争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一一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上)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上)川雪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

花本无言,士人借花立言,以此出现的名花审美景观,成为中国文化视野中魅力独具的一道风景。

牡丹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但其美学形象表露得并不充分。

到唐代才得到充分展现。

在唐代,牡丹以其色相之美,雍容华贵,大气磅礴,占尽“国色天香”的风光。

再加上国君的爱宠与大力推崇,旋即名倾朝野,饮誉民间,被推举到了宠冠一代的花中至尊――“国花”的地位。

在唐朝,“赏牡丹”成为一桩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文人们更是争相歌咏,佳作繁多,以其高明的艺术成就,流芳百世。

牡丹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所形成的艺术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承载了丰厚的政治文化意蕴。

牡丹有花王至尊的国色之美,唐人视牡丹为“花王”,写了很多作品刻画牡丹艳压群芳之美,给予牡丹至高的评价。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明确赞颂牡丹为“百花王”,誉其为“人间第一香”。

许多诗用世间绝色的女性之美来刻画牡丹,展现“花王”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浓艳已极的笔墨。

这无比美丽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绚烂的朝霞,婀娜多姿,摆弄出令人心醉的万千娇态。

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牡丹》诗: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中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春秋时期的著名美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

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典见《说苑•善说篇》: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传神地描绘出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

三四句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描绘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的典故,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

诗的最后两句用江淹梦中得五色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

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

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

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盛唐诗人王维的《红牡丹》诗,运用拟人手法,把牡丹花写得很有情思: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中运用娴熟的笔法,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使诗意灵动有韵,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再看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解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朝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全诗的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牡丹宛如一个云鬓高髻的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格外娇美。

就好比昔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语花,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躲入了水池中去。

似乎在花的世界里也有与人一样的高低贵贱,更显得牡丹的高贵不可攀。

最好两句诗人发出感叹:可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李正封有首《牡丹诗》,刻画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诗的意思是:早上对着有倾国之色的牡丹畅饮美酒,不禁沉醉。

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

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颜如醉如痴,赏花忘记了时间,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问起何时才回去。

诗写得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誉。

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为驰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将牡丹的形体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浓,风韵之最,写得非常出彩。

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与芙蓉的“净少情”,用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借以烘托牡丹独具二者之长,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疏枝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喷薄而出,一个“惟”字,一个“动”字,极有力度,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始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其中牡丹的“国色之美”,正是通过它对京城至尊之地的轰动来衬托,或者说,它有一种“京城效应”。

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一一牡丹的“国色之美”。

美兮牵动时尚,足见美之力度。

再看晚唐诗人徐夤的《牡丹花二首》之二: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这首诗写得十分别致,将牡丹令人痴狂的魅力通过正面赞美、侧面烘托,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不算,又把人们沉迷于赏花,连平时爱读的诗书,也无暇顾及,任其与尘埃为伴的狂热痴迷点染出来。

再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徐凝《寄白司马》),都是烘托牡丹富贵气象、举国同赏的佳作。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

天宝初,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

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

在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连,浑然一体。

第一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意为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充分刻画了牡丹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之美,由此对杨贵妃的娇容给予了含蓄有度却妙喻传神的赞美,既令龙颜大悦,又使诗名远扬。

时至今日,无论从任何角度品评,都无愧是咏牡丹诗中的极品。

在许多咏牡丹的诗词中,不少是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

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徐夤《尚书座上赋牡丹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唐徐凝《开元寺牡丹》)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超群芳的特点。

唐代诗人孙光宪的《生查子》词,将牡丹拟人化,比作头插玉簪,艳压群芳的美人:“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