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合集下载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穿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方 "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宠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明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干净之意,诗人并没有由于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名贵富丽,令人宠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方,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二.描写牡丹的诗句描写“牡丹”的古诗有:刘禹锡的《赏牡丹》、皮日休的《牡丹》、李正凡的《牡丹诗》、王维的《红牡丹》、刘灏的《牡丹》。

这些古诗的原文:一、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二、皮日休的《牡丹》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三、李正凡的《牡丹诗》牡丹诗唐李正凡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四、王维的《红牡丹》红牡丹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五、刘灏的《牡丹》牡丹清刘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参考资料360:/q/1364257984062457?src=140三.牡丹的十首诗一、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 ):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白话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 烘托手法的运用。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赏牡丹》原文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二、《赏牡丹》原文翻译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三、《赏牡丹》作者介绍王建(877年—943年),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祖上可能为中国人。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依照中国的典章制度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5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于显陵。

《上甘岭》观后感周日我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它是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之一。

看了这部电影,我了解了上甘岭的一些事情。

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高地,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美国来攻打朝鲜,攻打上甘岭,在上甘岭,我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美军进行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但我军伤亡也很大,总部让我军进入坑道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坑道四周建了很多碉堡,只要一出坑道就会被打死。

在这紧急关头,我军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人,最后,大部队赶来了,使我军夺回了上甘岭。

战争局势转向我军有利方面。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翻译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诗人刘禹锡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至五年(831)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偁《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芍药花娇艳美,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

咏牡丹题画古诗

咏牡丹题画古诗

咏牡丹题画古诗一、原文:《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二、衍生注释:-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美丽,常与牡丹相提并论,但在这里是为了和牡丹形成对比,突出牡丹的独特之处。

- “妖无格”:妖指艳丽,无格就是没有格调。

说芍药虽然艳丽但是缺乏独特的格调。

- “芙蕖”:就是荷花的古称。

“净少情”表示荷花虽然洁净,但缺乏感情似的,这里也是一种衬托牡丹的写法。

- “国色”:指牡丹色香俱佳,冠绝一国。

三、赏析:- 主题: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与芍药和芙蕖的对比,赞美牡丹的高贵品质。

它着重展现出牡丹在百花之中最为出众,具有独特的魅力。

- 情感:全诗充满了对牡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人把牡丹推崇到极致的地位,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牡丹那种高贵大方和艳丽迷人的特质的倾心。

-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先指出芍药艳丽却无格,芙蕖洁净而少情,然后笔锋一转,提出唯有牡丹才是真国色。

这样层层烘托,更加突出牡丹在诗人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牡丹的形象更加鲜明。

四、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的诗风格自然流畅,简洁明快。

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其诗作常常表达对生活、政治、人民的思考,一般具有深刻的内涵。

在文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其诗歌题材广泛,有许多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五、运用片段:例一:在学校的花卉展览上,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

有娇艳欲滴的桃花,高雅的兰花,但是当那一抹牡丹映入眼帘的时候,让人顿时觉得它艳压群芳。

这时,我不禁联想到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确,在这众多花卉之中,牡丹宛如戴着皇冠的女王,散发着那种不可抵挡的魅力。

例二:我和朋友一起去公园里的牡丹园游玩,一大片牡丹盛开着。

那绚丽的色彩,饱满的花朵,吸引了众多游客。

朋友说他觉得公园的花每种都各有千秋。

我指着牡丹对他说:“你看啊,唐代的刘禹锡早就说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上海的名花古诗

上海的名花古诗

上海的名花古诗《上海的名花古诗:赏牡丹》一、原文:《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二、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比较艳丽。

这里说它“妖无格”,意思是虽然娇艳但格调不高。

2. “芙蕖”:就是荷花的别称。

说它“净少情”,指的是荷花虽然洁净但缺乏情感韵味。

3. “国色”:形容牡丹的颜色和姿态堪称全国最美。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通过将牡丹与芍药、芙蕖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

情感上,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法,先贬低芍药和芙蕖,说芍药过于艳丽而缺乏内在韵味,芙蕖太过冷清而少了热情的感觉,而牡丹则是真正的天香国色。

在唐代,牡丹备受推崇,这种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四、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他性格刚直,命运坎坷,多次被贬官,但他依然乐观豁达,在诗词创作方面展现出很高的才华,他的诗歌风格颇具豪迈之气,同时也不乏细腻的笔触。

五、运用片段:1. 在一场花卉展览上,各种花卉争奇斗艳。

有人盛赞玫瑰花娇艳欲滴时,你可以说:“其实呀,就像刘禹锡诗里写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牡丹才是真正的顶流呢,其它花卉虽然好看,但和牡丹比起来,总感觉差了点韵味。

”2. 学校组织关于花卉文化的讨论活动。

你站起来说道:“咱们讨论花卉,可不能忘了牡丹。

就像刘禹锡说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现在花卉繁多,比如百合很纯洁,郁金香也很迷人,可牡丹的那种高贵大气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代都是一等一的花朵。

”3. 在一个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情节里,小姐和丫鬟在花园中赏花。

小姐指着牡丹说:“你看这牡丹,怪不得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果真是名不虚传,这般艳丽又大气,那芍药虽也美,可和牡丹放在一起,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呢。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赏牡丹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美藻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参考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春天,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小家碧玉的桃花,娇柔;傲然开放的玉兰,大气;千姿百态的海棠,婉约……“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得到刘禹锡这样赞美的赛诸花,名叫牡丹。

而今天,我、同学小茹,还有妈妈一起慕名来到东坡公园赏牡丹。

2023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2023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2023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023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翻译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

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

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唐代: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注释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

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

名价犹声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

”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

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

唐人认为苓即荷花。

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

”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

”言其以芳香著称。

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

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红烧:花色红艳如火。

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

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软光:柔和的光泽。

细脉:犹言气脉。

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

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

王建《赏牡丹》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王建《赏牡丹》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王建《赏牡丹》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赏牡丹》是由王建所创作的,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赏牡丹》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赏牡丹》唐朝: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翻译/译文《赏牡丹》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注释1.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

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2.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

名价犹声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3.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

”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4.香遍:香满。

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

唐人认为苓即荷花。

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

”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

”言其以芳香著称。

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

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2]5.红烧:花色红艳如火。

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

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赏牡丹古诗赏析

赏牡丹古诗赏析

赏牡丹古诗赏析
赏牡丹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
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
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

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

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

“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
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

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