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牡丹的传说
(一)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新)洛阳牡丹看源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诗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写。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他说的京城,无非洛阳;他说的国色,乃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岂止是大唐国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国色即国花,牡丹实际上早已是中国的国花。牡丹何时所生?牡丹从何而来?也许,洛阳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的脉络就是中国牡丹的历史。牡丹的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原来,他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上面的故事是洛阳民间传说,
而且是那种过去在夏夜麦场,外婆摇着扇子讲述的传说。如今,这种传说讲上100遍也没一个人相信。天工开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认识有赖于发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人说,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牡丹华。”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其帝黄帝。”中央土,洛阳也。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密即蜜。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关注花开。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欣赏价值。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因无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然而,这是源头吗?2005年9月,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洛阳,曹魏之故都也。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写的是甄氏。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当皇帝后又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于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但是,我们现在欣赏《洛神赋图》已不关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也不关注因“洛出书”而被武则天封为“神河”的洛水,我们发现了那幅画中灿然开放的牡丹。这牡丹显然是人工栽培。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珏教授据此考证推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史已有1600年,这比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引种牡丹整整早了200多年。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三代之居”洛阳。夏、商、周三代均在洛阳建都,这已被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证明。《古琴疏》中载,夏“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不知这里的芍药是不是牡丹?若是,牡丹的栽培史就超过了4000年。据洛阳牡丹研究所调查,洛阳南部伏牛
山脉至今还能发现原始野生牡丹,叫“扬山牡丹”。古人引植栽培野生牡丹,那是很自然的。古时候,芍药、牡丹区分并不清楚。郑樵《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芍药仅此一名,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隋炀帝还一度称其隋朝花,到了宋代,因洛阳牡丹各地传播,人们又称其洛阳花、京花。华,古通花,华夏,花夏也。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从万花会到牡丹花会牡丹的栽培源头有待专家的定论。《墨庄漫录》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这万花会,是不是现代洛阳牡丹花会的源头?人们习惯于说洛阳牡丹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隋炀帝建西苑引种牡丹是开了个好头,但仅12年,此朕便呜呼哀哉,成花下鬼,做风流梦去了。而大唐、大宋两朝,国泰民安,洛阳牡丹进入发展黄金期。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宫廷寺观、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杜阳杂俎》载:“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叶,即瓣,古时称花瓣为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东都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唐代诗人辈出,据说,《全唐诗》就有牡丹诗500余首。这些诗描绘牡丹花姿、记述牡丹风俗、抒发赏花人感受各领风骚。如徐凝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白居易云:“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而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更为牡丹赢得“国色天香”的千古美誉。宋代以洛阳为西京,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洛阳牡丹更上层楼。“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对此,邵雍吟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马祖常吟道:“洛阳春日湿芳菲,万斛脂胭染舞衣。帐底金盘承蜜露,东家蝴蝶不须飞。”而王安石的诗更是真情流露,他写道:“红朴未开如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宋代比起唐代,牡丹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其中,欧阳修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红、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阳敌。”“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流传开来。宋代比起唐代,最出新的事莫过于举办万花会。宋以前,恐怕无人想起来办什么节、会,但宋西京太守钱惟演就有这样的思路,这样的魄力。“以花为屏帐”、“满目皆花”,真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悠然自得,独树一帜。但不知钱大官人是仅在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