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
琵琶记
到了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余年,终 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 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 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 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 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 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 说蔡中郎!”可见早在南宋前期,以蔡二郎为题材的民间文艺已广泛传唱于城乡各地。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 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 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
琵琶记介绍
琵琶记【简介】《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个性】《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琵琶记·吃糠》中赵五娘的演绎
塑造好人物 。关键就在于如何去拿捏表演 的尺 度: 一个声音的强弱 、 高低 、 快匣, 都会带来不 同 的情绪效果。一个 动作 的力度大小 、 位 置高 低 。 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而一个 眼神 的运用就 有着 画龙 点睛的神奇魅力 。
在这 一折 戏 中 ,有几段 唱 词 的意 思都 是
这一方 面是对观 众的一个 交代 . 一 方面又是 她 自己的一种宣泄 ,所 以这 里就要扬 出来念 了 。 说到 “ 这糠 么” 这 三个 字 . 是 对 自己这 半年来 吃
记・ 吃糠》 中的赵五娘是 带着 委屈 端着糠碗上场 的, 她 的委屈无 人可诉 , 只 能自己默默 承受 , 作
相 近 的 ,在 现代 人 的理 解 中那就 是拖 沓和 多
余, 其 实 也不 绝 对 , 如 果能 深 入 研究 剧 本 。 更
好 的剖 析剧情 ,仔细 辨别 区分 情 绪上 层次 的 变化 , 就 能演 绎 出每段 不同 的艺术 效 果 , 将 人 物情 感 的细 微变 化展 现 的淋 漓尽 致 ,就 会 带 给观 众精美 的艺术享 受 。
没有下饭菜 , 还怀疑她背地里偷 吃好东西 。 五娘 虽身心俱疲 , 但 内心 坚韧 、 处处隐忍。
《 琵琶记 ・ 吃糠 》 中有一段 赵五娘 独 自坐 在
厨房 凳子上 吃糠 的场 景 , 画面 很 简洁 . 没有 复 杂 的身段 动作 ,只 有 五娘 一个 人 的述说 和 表 演 。在这段 念 白中 , 既要叙事又 要宣泄 五娘 内
糠的一种 表述 、 一种感 慨 、 一种无 奈 , 千言万 语 全在这三个字上面了 。所以用 由轻至响从 而拉 高声音 , 而接 下来 的 “ 如 何 吃得 ” , 就 要含 着去 念了。想到如 果不去吃 . 怎么能忍得住饥饿 . 平 安的活着去 好好照顾 公婆 。一 个“ 罢” 字“ 胡乱 吃些吧 ” , 在 这里 的 “ 罢” 是无奈 , 算 了的 意思 。 念起 来也不宜 太扬 . 还是 需要以 隐忍的情 绪来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元末明初的剧作家高则诚所创。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之作”,它融合了深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品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人间真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五娘坚贞、善良、孝顺,为了支持丈夫蔡伯喈的求学之路,她甘愿忍受贫困与艰辛。
而蔡伯喈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新娶的妻子与旧日的誓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赵五娘的无私与坚韧所打动。
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她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与崇高,也让我对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蔡伯喈的矛盾与挣扎也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他在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除了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外,《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作品中的曲词优美、音乐动听,将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品在舞台表演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思考方面,《琵琶记》引发了我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也让我更加关注女性地位与权益的问题。
总的来说,《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情感、艺术与思考的杰作。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以及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琵琶记概述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则诚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
此剧叙写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全剧共四十二出,剧情大致如下: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
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边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应试,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尚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故乡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力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但这却惹起婆婆的怀疑,误认她躲着吃好东西,及至发现是吃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后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使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陈留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最终夫妻、父女得以团聚。
全剧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集中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的现实矛盾。
此剧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高明的《琵琶记》研究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高明的《琵琶记》研究王秀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摘要:《琵琶记》是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这个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就已成为民间疆场文学和戏文的题材。
高明的《琵琶记》根据民间戏文改编,在内容上作了很大的变动,并且在最后以一夫二妻的大团圆作结。
在语言的运用上,《琵琶记》也比同时代的南戏显得成熟。
曲和白都较接近口语,富于文采。
关键词:高明;《琵琶记》;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5-001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5.008《琵琶记》写的是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这个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就已成为民间疆场文学和戏文题材。
陆游曾在《小舟游近村舍步归》诗中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列举了宋元南戏的传统剧目,其中有《赵贞女蔡二郎》并注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说它是“戏文之首”,但这个剧本没有保存下来。
我们根据北曲杂剧里所征引的故事,大致知道:赵五娘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是个被歌颂的人物;蔡伯喈则是一个谴责的对象,他不顾父母,遗弃妻子,结果被暴雷震死。
高明的《琵琶记》根据民间戏文改编,在内容上作了很大的变动。
最根本的变动是: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而不能祭”的“三不孝逆天最大”和再婚牛府的负义行为,用他不肯赴选,父亲不从,他要辞官,皇帝不从,他要辞婚,牛相不从的“三不从”来开脱,把负心归咎于客观的环境。
并且在最后以他一夫二妻的大团圆作结。
这种改变是由作者的世界观决定的。
作者在开场的曲子里就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文学创作主张。
他并且提醒观众对《琵琶记》要“这般另作眼儿看”。
看什么呢?“只看子孝共妻贤”。
昆曲琵琶记的主要内容
《琵琶记》是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则诚)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
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蔡伯喈是一个有才华的书生,他的父亲蔡邕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蔡伯喈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一天,蔡伯喈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卖唱的女子赵五娘,两人一见钟情。
蔡伯喈决定娶赵五娘为妻,但他的父亲却不同意这门亲事,认为赵五娘出身低微,不配做他们家的儿媳。
蔡伯喈为了爱情,决定离家出走,与赵五娘私奔。
蔡伯喈和赵五娘来到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
蔡伯喈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了状元。
然而,他的成功却引来了许多麻烦。
一些权贵看中了赵五娘的美貌,想要逼她为妾。
蔡伯喈为了保护赵五娘,决定将她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然而,这个决定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蔡伯喈在京城做了官,但他始终无法忘记赵五娘。
他每天都会弹奏琵琶,以此来寄托对赵五娘的思念之情。
然而,赵五娘却在乡下过着艰难的生活。
她每天都要辛苦劳作,还要忍受那些权贵的欺凌。
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蔡伯喈的信念。
多年以后,蔡伯喈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回到乡下去寻找赵五娘。
然而,当他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赵五娘已经去世。
原来,赵五娘在乡下过得非常艰难,最后因为生病而去世。
蔡伯喈悲痛欲绝,他决定为赵五娘写一部传记,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爱情。
这部传记就是《琵琶记》。
在这部作品中,蔡伯喈通过琵琶的声音,讲述了他和赵五娘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琵琶记》不仅展示了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真挚感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琵琶记》及其他作家作研究
《赵氏孤儿》根据《史记· 赵世家》所记春 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 历史故事敷演而成。 赵盾 屠岸贾 赵盾之子赵朔 赵氏孤儿 赵朔门客程婴 韩厥 公孙杵臼
《琵琶记》:
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 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高中状元 后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 而不得已。 “三不从”(《选》277注① ;《文学史》 287倒9行,)
目的: 1,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 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 宋代文士地位高,常常是婚变故事谴责 的对象;元代文士地位较低,渐渐成了 被同情的对象。 2,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Thank you
止淫奔
赞淫奔
第三节、马致远与《汉宫秋》
昭君出塞和亲: 《汉书》: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 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 《后汉书》:昭君自请出塞;辞别时元帝 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传奇色彩)。 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 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赵五娘
《琵琶记》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形象,揭示了她善良、勤朴、坚忍、尽责的精神品质。
在蔡伯喈离家以后,赵五娘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剧作通过籴米、吃糠、剪发等一系列情节,浓笔重墨地刻画了赵五娘克己为人、忍辱负重的精神品德,强烈地激起读者的同情和赞美。
在《琵琶记》里,赵五娘虽然始终是一个恪守妇道的伦理典范,但在她的内心中却始终存在着一种恐惧,生怕丈夫迷于娼女或另娶红楼女,这一心理特征使她还原成普通的思妇形象。
赵五娘形象的这种内在的分裂,显示出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破绽:在这部剧作里,原本的真正主角应该是被遗弃的妻子,然而她在实际上却成为死于饥饿的父母的陪衬。
赵五娘形象的刻划也比较成功。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赵五娘的初愿,是“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甘守清贫的生活。
但这位封建时代的小媳妇,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像丈夫赴试这样的大事,她根本不得参与;她曾埋怨蔡公逼试,要拉伯喈去向蔡公劝说,但欲行又止,深怕被责“不贤”,被说要将丈夫“迷恋”。
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使她落到了不得不做孝贤媳妇的境地:“也不索气苦,也不索气苦,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省了些闲凄楚!”礼教的熏陶,家庭的责任,使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只能干脆以做个“孝妇”自解,“索性”两字,充分说明了她的无奈。
然而,她的尽心尽力、自食糟糠的行为,如果公婆能够理解,犹可忍受;最不堪的是还要受到婆母的猜忌是朝廷“皇榜招贤”和公公逼试,将她与夫婿“簸扬作两处飞”;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小媳妇的处境,使她“遭砻被舂杵”,“吃尽控持”。
这两支曲子,把赵五娘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琵琶记》里,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
中国十大悲情故事
中国十大悲情故事中国十大悲情故事包括:1.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而来到长城,并痛哭流涕,最终使得长城崩塌,找到了被埋在长城中的丈夫。
这个故事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表现出了对于暴力和残忍行为的控诉。
2.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年轻男女在银河两岸的爱情故事。
由于两人身份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阻挠和分离,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始终不渝。
这个故事寓意着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3. 白蛇传:这个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小青在人间游玩时,因与许仙相爱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他们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考验,最终在一起了。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4.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因为家庭背景和身份的差异而无法在一起,最终双双化为蝴蝶,翩翩起舞。
这个故事表现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
5. 七仙女与董永:这个故事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最终在一起了。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6. 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因为家庭的压力和矛盾而无法在一起,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个故事表现了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
7. 秦香莲与陈世美:这个故事讲述了秦香莲和陈世美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原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陈世美为了功名利禄而背叛了秦香莲,最终被包拯判处死刑。
这个故事表现了对于背叛和虚荣的批判,以及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8. 白毛女:这个故事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欺压,后来被迫躲入深山,变成了白毛女。
她被好心人收留,但仍然遭受迫害。
喜儿最终自杀身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9. 赵五娘与蔡伯喈:这个故事讲述了赵五娘和蔡伯喈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因为家庭背景和身份的差异而无法在一起,最终双双化为蝴蝶,翩翩起舞。
我演《描容上路》之赵氏五娘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要来仔细揣摩一番婆婆生前的样子了。
在离开桌子模仿婆婆走到门前这一表演处,是我在排练时遇到的难题了。
这里要模仿婆婆那步履蹒跚的感觉,一味的模仿还真做不出来,所以又要结合生活去观察现实中老奶奶的步伐了,而且还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人家,毕竟赵五娘的婆婆是常年饱受饥寒的那么一个状态,所以要着重揣摩出婆婆那种盼子不归时的凄切神情。
讲到情感时,陈爱珠老师问我:“赵五娘自己描绘遗容,上京找夫的动力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赵五娘是爱着蔡伯喈的,但是也是包含着埋怨在其中,为什么一去三载渺无音讯?一双公婆,两月妻房在陈留郡饱受饥寒,蔡伯喈不回来心里应该是充满着疑问,也有埋怨,但不是恨他,一双公婆双双饿死之后,除了公婆的坟台怕无人看守之外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所以就有了上京找夫的动力了”。
“赵五娘的爱情表达方式不是山盟海誓,痛苦相思,而是以坚韧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来完成丈夫临别时对自己的嘱咐。
嘱咐是郑重的,而赵五娘的不负所托更是最难得的。
赵五娘这种爱情表达方式平凡而又高尚,这也是中国古代普通劳动妇女美德的典型。
正是这种美德,使人物性格发出感人的光辉,超过她思想中必然具有的封建思想。
她是一个道德高尚、善良淳朴、任劳任怨,有着美好品格的女子。
然而在生活中,她却尝遍了人间的千般苦、万般难。
新婚两月便与丈夫忍痛分别,虽然是万般不舍,但她还是尊重长辈的意见,送丈夫赴京赶考,从此生活的重担便都由她那孱弱的肩头挑起。
屋漏更遭连夜雨,天灾人祸的不断降临,使她遭受了重重的苦难。
糟糠自咽、罗裙包土、祝发买葬、描容上路等等,无不是她的血和泪。
从而突显她那任劳任怨、孝顺贤德、宽容隐忍、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五娘的遭遇使看过的人,没一个不为她的悲惨与苦难而落泪,没一个不为她的美好德行而感动。
她离开故乡,走上困难重重的上京道路,为的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爱她的丈夫。
以前不去,是为了完成丈夫的嘱托。
《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五娘情理冲突比较研究
《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五娘情理冲突比较研究《琵琶记》是元朝时期杂剧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蔡伯喈和赵五娘因为站在不同立场上,很难协调彼此的矛盾。
本文将针对这种情理冲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中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式。
一、情理冲突的原因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情理冲突主要源于他们的身份和背景不同。
蔡伯喈是官员,他代表了社会中的权力和利益,而赵五娘则是一个卖艺女,她代表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这两个身份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理解对方的立场和看法,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此外,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情理冲突还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有关。
蔡伯喈作为一个官员,受到传统文化和权威观念的影响,他认为“礼之用,安人之心”,认为这种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而赵五娘则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不必太过在意,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时,应该以人性和良心为本,径直行事。
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也使得他们难以协商和妥协,最终导致了情理冲突。
二、情理冲突的影响情理冲突对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情感被阻碍了。
蔡伯喈对赵五娘产生了爱意,但是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他无法和赵五娘真正在一起。
赵五娘虽然对蔡伯喈有好感,但是她的生命却受到了威胁,无法承受比较大的情感波动。
情理冲突,让他们无法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无法自由地体验爱情的美好。
情理冲突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威胁和困扰。
赵五娘是一个卖艺女,她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赚钱,有时要冒着被迫害侵害的风险。
而蔡伯喈是一个官员,他的决策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还关系到他管辖的地区和群众的命运。
在这样的情况下,情理冲突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安全。
三、情理冲突的解决方式情理冲突的解决方式需要以合理、平等、和谐为原则进行。
首先,需要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蔡伯喈和赵五娘都应该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看法,并抱持开放、宽容的心态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
琵琶记原型故事
琵琶记原型故事
1. 你们知道《琵琶记》的原型故事吗?蔡邕和赵五娘的爱情那叫一个感人啊!就好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不惜一切。
蔡邕赴京赶考,撇下赵五娘,这得多狠心呀!可赵五娘却那么痴情地等着他,这得是多深的爱呀!
2. 想想看,《琵琶记》原型故事里的赵五娘,独自一人支撑起那个家,多不容易啊!这就像是一个人在黑暗中前行,却始终怀揣着希望。
她每天辛苦劳作,不就是为了等蔡邕回来吗?这是何等的执着!
3. 哎呀呀,蔡邕在京城功成名就后,竟然差点忘了赵五娘,这像不像有些男人一有钱就变心呀?好在最后他还是想起了她。
他们的故事,真的是让人一会儿气愤,一会儿又感动呢。
4. 说真的,《琵琶记》原型故事真的太精彩了!赵五娘吃糠咽菜也要守住家,这不就像母亲守护孩子一样坚定吗?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5. 你们看呀,《琵琶记》原型故事里,蔡邕和赵五娘经历了那么多波折,这多像人生的起起伏伏啊!他们最后能团聚,可真是不容易啊,真让人欣慰!
6. 其实仔细想想,《琵琶记》原型故事多贴近生活呀!赵五娘的付出,蔡邕的纠结,不就是我们身边会发生的事情吗?这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人忍不住一直想知道后面会怎样发展。
结论:《琵琶记》的原型故事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情节,非常值得深入了解和品味。
琵琶记的人物形象
琵琶记的人物形象
先说蔡伯喈吧,这人啊,有点纠结,就像个被好几股力量拉扯的木偶。
他是个大孝子,想好好侍奉父母,可又一心想考取功名。
等真考上了吧,又被皇帝和牛丞相强行留在京城,想回家却回不了,那叫一个无奈。
他心里爱着自己的原配妻子赵五娘,可又不得不娶了牛丞相的女儿,就这么在忠孝和情义之间左右为难,整个人就像个夹心饼干,两边都受挤兑。
再说说赵五娘,那可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超级坚韧。
家里穷得叮当响,丈夫又不在身边,她独自挑起照顾公婆的重担。
没吃的就自己挨饿,把粮食留给公婆,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简直绝了。
她吃糠那一段,就像把生活的苦都咽进肚子里,还毫无怨言。
而且她千里迢迢去京城找丈夫,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就像一个勇往直前的女战士,只不过她的武器是自己的善良和坚韧。
牛丞相的女儿呢,她虽然是丞相家的千金,但心地善良。
她知道蔡伯喈有原配妻子,并没有像一些蛮横的大小姐那样撒泼,而是同情赵五娘,甚至还想办法让蔡伯喈和赵五娘团聚,就像个小天使一样在这个有点复杂的故事里起着调和的作用。
还有蔡伯喈的父母,这老两口也很实在。
他们一心盼着儿子有出息,可又受不了儿子不在身边的苦。
尤其是在灾荒年里,身体越来越差,他们的遭遇也让人觉得挺可怜的,反映出了普通老百姓在那种艰难环境下的脆弱。
也说赵五娘的孝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
家境的贫穷、公婆的不和、姑舅的埋怨、乡官的凌虐和连年的灾荒,这种种苦难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而她勇于承担苦难、跟苦难顽强斗争的品质,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始终不渝的坚贞,证明了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对于赵五娘,人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她的孝。
一些剧评家认为,赵五娘是“孝妇贞女”的典型,她恪守了封建道德并成了封建道德的典范。
另一些剧评家认为,赵五娘有两重性:作为值得赞扬的勤劳、善良、宽厚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
赵五娘的孝,可以从她对待公婆的态度入手进行分析。
的确,赵五娘是真心诚意地在侍奉蔡伯喈的双亲。
新婚不久,丈夫远去赴考,留下风烛高堂,要赵五娘奉养。
在封建社会里,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里,让一个毫无社会地位的普通妇女,去供养年已八旬的二老,确为赵五娘力所不能任,她预感到自己“难上难”。
但是她还是毅然地答应丈夫,挑起这副重担,把这作为一种责任承担下来。
赵五娘“事姑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伯喈临行时要求赵五娘在生活上照顾二老,这种要求是合理的。
而赵五娘的理解,跟蔡伯喈的要求相一致。
试想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一对老人,他们晚年的生活,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当然须下辈赡养、照顾、服侍。
《琵琶記》戏文所也说赵五娘的孝31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内容。
赵五娘的优秀品质,就是从这些平凡的事情里显现出来。
赵五娘的优秀品质更在于:她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敬事公婆的,这才最为难得。
由于蔡伯喈赴试,家里朝不保夕,公婆发生激烈的争吵,赵五娘是在家庭不和的情况下来服侍二老的。
赵五娘处在痛苦的折磨之中,她在心中不无怨言。
她怨——她怨伯喈的赴试不归,但是当公婆发生争吵时,她就强按下个人的委屈,反过来劝慰公婆。
一方面,她理解二老此时的心境,充分体谅二老的苦衷;另一方面,她希望一家“相和美”。
她固然不同意蔡公的逼试,但也理解蔡公的愿望,当然也理解蔡婆此时心下的焦躁,所以劝他们不要争吵。
这是体会了老人痛苦的心境后发自内心的劝告。
琵琶记——精选推荐
《琵琶记》剧情梗概第一出副末开场:副末略述《琵琶记》大意第二出高堂称寿:蔡邕和妻子赵五娘为父亲拜寿,父亲要他去上京赶考,光大门楣。
第三出牛氏规奴:丫环惜春和老姥姥到后花园荡秋千,被牛小姐发现,训斥惜春贪玩,女子应该三从四德。
第四出蔡公逼试:张太公将蔡伯喈报上朝廷,让他去上京赶考,但是蔡伯喈却担心不能为二老尽孝。
第五出南浦嘱别:在父亲及张太公的逼劝下,蔡伯喈即将赴京,五娘送至江边,蔡伯喈嘱咐她照顾好自己的二老。
第六出丞相教女:借训导丫环惜春和老姥姥之机,要牛小姐牢记女孩子不可以乱出闺门,要勤学女工,守本分。
第七出才俊登程:蔡伯喈离开家人,向京城进发,又苦于路途劳累,十分思念家乡和家人。
第八出文场选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蔡伯喈被点为新科状元。
第九出临妆感叹:五娘窗前梳妆,思夫心切。
第十出杏园春宴:蔡伯喈参加春闱之宴,心里却思念家人。
第十一出蔡母喈儿:饥荒难耐,老夫人埋怨蔡老员外不该让儿子去赶考。
第十二出奉旨招婿:皇上下旨让牛太师招状元蔡伯喈为婿,牛太师命媒婆前去说亲。
第十三出官媒议婚:媒婆来到蔡伯喈处提亲,夸说丞相的地位,小姐美貌。
蔡邕说明家有高堂与娇妻,实难从命。
第十四出激怒当朝:牛丞相决定上奏,让其辞官不成,必须领旨受婚。
第十五出金闺愁配:牛小姐听说蔡状元有家室和二老,不肯与牛家结亲,准备劝父亲不要强逼。
第十六出丹陛陈情:蔡伯喈向皇上请求辞官回家侍奉二老,但是皇上却告诉他忠孝难两全,要他安心和牛小姐成亲。
第十七出义仓赈济:饥荒越来越严重,朝廷放下赈灾粮食却被贪官污吏克扣,赵五娘气的想投井自尽,好在张太公送给他们一半赈粮。
第十八出再报佳期:牛太师选定吉日,蔡伯喈无可奈何只得成婚。
第十九出强就鸾凰:牛府张灯结彩,欢庆喜事。
但是蔡伯喈却高兴不起来。
第二十出勉食姑嫜:赵五娘被婆婆误会偷吃了粮食。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餍:蔡家公婆见赵五娘吃糠发现错怪了她,婆婆又痛又悔倒地而亡,公公也悔恨不已。
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蔡伯喈的心事被牛小姐识破,摆酒与他共享愁肠。
觅红背后的故事
觅红背后的故事偶然间听得一曲名为《觅红》。
这是一首听罢会让心头萦绕起淡淡愁思的歌曲。
“玉碧漫沼青叶连田,兰桡拨过一径红深绿浅"。
这是个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节,轻舟于碧波间荡漾,水光滋艳,荷风送香。
红莲女肤如凝脂,雪白的双肩沾染了露水和红莲的清香。
她只要随着清香的方向而去,就不愁寻不到红莲,真正令她愁肠百结的是与心上人已一别经年。
她折千朵红莲,只为换得嫁衣之上装饰的南珠与金线。
"嫁衣红深胜于莲,世间无与争艳",身着嫁衣的她恍若天人,光彩犹如"白日初出照屋梁"。
她的身上还留有今日采莲时沾染的莲香。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她那思念的心上人。
然而,思君不见君,来人非故人。
忽闻马蹄声近,她的心也随之砰砰跳动。
轻轻拨开花叶,想一睹来人,可却寻觅不到熟悉的身影(又或许,即便来人是归人,他也已不再拥有令她熟悉的身影),于是"慌拨花叶相掩"。
数年间,许许多多个日夜,听马蹄声渐近,听马蹄声渐远,却总是等不到他的归年。
这首歌曲的词很美,画面感很强,但也很忧伤,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元末戏曲作家高明的《琵琶记》。
书生蔡伯嗜与赵五娘新婚不久便赴京参加科举。
赵五娘独自一人居家侍奉公婆,尽心尽力。
家乡惨遭灾害,生活艰难,竟逼得赵五娘不得不卖发求生。
公婆离世后,赵五娘孤身一人进京寻夫,其间身背琵琶,乞讨求生。
然其夫应试及第,高中状元,奉旨娶了当朝牛丞相之女。
二人久别重逢后,蔡伯谐的新妻牛氏接纳了赵五娘,从此二女共侍一夫,得了一个破镜重圆的"圆满"结局。
可《琵琶记》仍被列入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因为一别经年,赵五娘经历了太多,即便最终团聚,可心境也早已不似从前。
她的爱人早已不是新婚时的那个小书生。
而她,即便受到传统贞操观念束缚,在经历过种种辛酸苦楚后,也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红莲女的遭遇虽不如赵五娘那般凄惨,但也同样让人心疼。
而《觅红》这首歌秒就妙在,我们不知红莲女的心上人究竟为何久久不归,甚至不知他究竟为何离开。
琵琶记里的典故
《琵琶记》里的典故
《琵琶记》中的典故如下:
1. 《琵琶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南戏《赵贞女》。
不过,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嗜写成了一个全忠全孝的典型。
2. 蔡伯喈在和赵五娘结婚后,便不再想其他的事,整日沉溺于幸福之中。
他的父亲不同意他这样下去,便逼着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结果,在他考中状元后,牛丞相强行将女儿许配给他。
他一直在外做官,并不知道父母皆因饥荒而逝。
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就要辞官回家,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3. 赵五娘见丈夫离家不归,便一路行乞去京城寻找丈夫。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她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最后故事圆满结局。
以上是《琵琶记》中蕴含的典故,通过对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这部剧在反映古代忠孝两难全的道德困境的同时,也对一些读书人考取功名就攀附权贵、背信弃义等行为进行了强烈的遗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
蔡伯后去十年,没有信息。
五娘伴着年迈的阿公阿婆苦度光阴。
这年,遇上灾荒,稻麦籽粒没收。
五娘就起早摸黑挖草根树皮填饥。
阿公阿婆经不起饥饿折磨,就抛下五娘去世了。
没钱埋葬公婆,五娘只好剪下自己的头发卖几个钱买了棺材;叫不起人工,五娘就用手扒土挖坑埋葬了公婆。
赵五娘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日夜思念丈夫。
她叫人画了公婆的画像,挟一顶雨伞,背一把琵琶,上穿黑衫,下着白裙,不管路有多少远,到东京去寻找丈夫。
赵五娘一路走,一路思念着丈夫。
杨得伤悲时,就捧起琵琶,弹了起来。
越弹越伤悲,眼泪象滴谷子一样滴下来,连成一条线,变成一条岭。
这条岭就是现在大徐的“相思岭。
”走啊!走啊!赵五娘又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前面山连着山,峰叠着峰,悬崖绝壁挡道,连飞禽走兽也要回头。
五娘寻夫铁了心,就坐下来歇歇气,养养精神再走。
五娘解下了多日没洗的脚纱布,这解脚纱布的地方就叫“下纱沙”,五娘掸了掸脚纱布上的尘土,刚巧一阵风,那长长的雪白的脚纱布随风飘去,轻轻地落在山当中。
一煞时,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小路出现在面前。
这条小路,转了七个大弯,绕过八座大岗,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小山湾。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七弯八岗”。
赵五娘顺着脚纱布变成的小路,过了七弯八岗,来到白沙湾,走进“弥陀寺”。
她把公婆画像挂在菩萨前面的供桌上,跪在地上求菩萨保佑其找到丈夫。
不一会,寺外“彭彭”响起了铜锣声。
走里的和尚说是一个大官来了,叫五娘赶快回避。
等大官走了,赵五娘出来,一看画像没有了。
听和尚讲:画像被大官收
去了。
和尚还向五娘比比划讲了大官的相貌。
五娘一听,叫出声来:“这是我夫蔡伯喈啊!”和尚大吃一惊:“你别弄错了,这大官是东京赫赫有名的牛宰相的女婿蔡状元,今日京去牛相府招亲的。
”五娘忍着痛,咬着牙,跌跌撞撞朝和尚指点的方向追去。
山高路窄,三寸金莲的赵五娘用伞当拐仗。
奇怪,伞往地上一戳,岩头上便留下了一个伞头印子。
这留下伞印的岩石就是现在白沙湾的“印伞岩”。
五娘朝前追呀追!追到一个笔陡的坎坡没路了。
五娘用手挖洞,一脚一脚爬上去。
爬上去,倒下来,爬上来,倒下来。
手指挖破了,鲜血染红了坎坡,这地方人们就叫它“赤坎”。
现在林海乡的赤坎村就是这样来的。
赵五娘爬上坎坡,面前是一片茫茫荒野,哪里有丈夫的影子呢?五娘站在一块大青石头上,天渐渐暗下来了,眼前模模糊糊现出一座城廊的影子,不觉一阵心酸:伯喈呀伯喈,你抛下爹娘妻子,独自去牛府招亲,良心何在?五娘气极了,心一横,脚一蹬,蹬得那块大青石陷地三尺,石头中央留下五娘三寸金莲的脚印。
脚印下的石头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托着赵五娘,慢慢升上了天空。
这天,正是八月初三。
后人把赵五娘上天的大青石称为“升天石”。
赵五娘升天了,人们还时时刻刻思念她。
后来,有人在“弥陀寺”塑了尊女菩萨,跟赵五娘活着时节一色一样。
每逢八月初三赵五娘“升天”的日子,各地来“弥陀寺”朝拜五娘菩萨的人有成千上万。
直到现在还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