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偏头痛(西医病名: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血管性头痛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血管性头痛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血管性头痛是门诊头痛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因为这种头痛的原因来自血管,所以统称为血管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疾病(如中风、颅内血肿、脑血管炎等)引起的明显头痛称为继发性头痛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是一种功能性头痛。
根据头痛的不同表现,可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偏头痛、丛集性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和眼肌麻痹性偏头痛5主要类型。
血管性头痛通常被称为偏头痛。
至于属于哪种类型,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但普通偏头痛是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
血管性头痛是指与血管疾病有关的头痛。
血管性头痛的病因:诱因主要是环境变化、外部刺激、身体、精神疲劳、睡眠不足等。
主要症状是持续的头部疼痛、压迫和沉重,一些患者抱怨头部"紧箍"两觉,头痛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导致头痛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症状也不同。
例如,血管性头痛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更为常见。
那么,血管性头痛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以下是专家要求你介绍的内容,我希望能帮助你。
1、主要症状是持续性头痛、压迫感和沉重感。
有些病人抱怨他们的头"紧箍"两觉,2、头痛的性质是钝痛、肿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
3、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
4、有些病人可能持续头痛多年,有些病人的症状甚至可以追溯10-20年。
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比不痛的时间多。
5、由于兴奋、愤怒、失眠、焦虑或抑郁等因素,头痛经常加重。
部分患者不仅具有肌肉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还具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要抱怨双颞侧搏动性头痛。
有紧张性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性头痛。
6、神经性头痛患者多伴有头晕、易怒、焦虑、心悸、呼吸急促、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患者颈枕两侧或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1.脑电图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间歇期。
神经病学--偏头痛
(二)有先兆偏头痛
诊断
❖ A 至少有2次能符合B-D项的发作。 ❖ B 先兆至少有下列中的1种表现,但没有运动无力症状:
(六)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临床特征
❖ 基底型偏头痛 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 先兆症状多为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 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 也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跌倒发作 先兆症状多持续20-30分,然后出现颈部疼痛,常伴有 恶心和呕吐
(六)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临床表现
❖ 偏头痛等位发作:
多见于儿童偏头痛患者 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周
❖ 单侧、搏动性、中重度、伴随症状、活动后加剧 ❖ 快速诊断:恶心呕吐、畏光怕声 ❖ 鉴别诊断:从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继发性头痛 ❖ 轻中度头痛用NSAIDs,中-重度使用英明格等其他止痛药,头痛发作
越早使用越好。 ❖ 头痛次数增加,需用头痛预防药物,每天定期服用,常用药物为心得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完全可逆的言 语功能障碍 ❖ C 至少满足以下2项: 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一个先兆症状过程大于5分钟和(或)不同先兆连续发 生大于5分钟; 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 D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 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B-D项
眠不缓解,CT或腰 穿可鉴别 (3)低颅压头痛:与体位有关,为胀痛非搏动性头痛
七治疗
目 的 :1. 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 2. 缓解伴发的症状; 3. 预防头痛的复发。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标签: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与遗传、内分泌和精神因素有关。
往往有家族史,以女性居多。
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情绪波动、疲劳、月经来潮等,头痛剧烈,常放射至眼眶、牙齿等处,并伴目眩,呕恶、心烦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可分为内伤和外感两大类。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方面多属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引起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引起肝风内动;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肾虚精亏,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以及脾失健运而生痰都是造成该病的内因。
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1岁——30岁者6例,31——40岁者18例,41——50岁者10例,51岁以上者8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7年。
药物组成川芎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菊花10克、白芍1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
辩证分型(一)风寒型(8例)偏侧头痛,畏寒喜暖,常喜裹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
用基本方加羌活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二)风热型(6例)偏侧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口渴喜冷,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用基本方加牛蒡子10克、薄荷12克、黄芩12克。
(三)肝阳上亢(7例)偏侧头痛,伴眩晕,心烦,面红,或呕吐。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柴胡12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
(四)瘀血型(6例)偏侧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
用基本方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蜈蚣3条。
(五)气血虚弱型(5例)偏侧头痛隐隐,时发时止,神疲乏力,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脉细弱无力。
(完整版)中医西医疾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对照【一】内科糖尿病--消渴--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心律失常--心动悸--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风湿性心脏病--心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气管--支气管炎--肺咳支气管哮喘--哮病肺脓肿--肺痈肺结核--肺痨胸腔积液--悬饮肺性脑病--肺厥胃溃疡--胃疡、胃脘痛胃炎--胃脘痛、痞满、纳呆胃下垂--胃缓胃石--胃结石幽门梗阻--胃反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大瘕泄肠结核--肠痨习惯性便秘--脾约急性胰腺炎--胰瘅慢性胰腺炎--胰胀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积聚、虚劳肝硬化--肝积、胁痛、积聚、膨胀肝硬化腹水--膨胀肝脓肿--肝痈肝结核--肝痨脂肪肝--肝癖、肝痞肝昏迷--肝厥慢性肾盂肾炎--肾着、淋证肾病综合征--肾水、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皮水、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石水、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肾结核--肾痨尿潴留--癃闭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血证、髓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病神经性失眠--不寐三叉神经痛--面风病癫痫--痈病、癫痫脑血管性痴呆--痴呆、呆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脑络痹、健忘、眩晕面神经麻痹--口僻帕金森病--颤病、脑风表脑血栓--中风、偏枯脑出血--中风高血压脑病--厥头痛、真头痛过敏性休克--风厥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二】外科肾结石--石淋、血淋泌尿系结石--石淋胆石病--胁痛、黄疸胆囊炎--胆胀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肠痈肠梗阻--肠痹胰腺炎--胰胀乳腺炎--乳痈前列腺增生--癃闭、淋症、精癃前列腺炎--精浊血栓性静脉炎--脉痹、股肿睾丸炎、附睾炎--子痈附睾结核--子痰隐睾--子隐龟头炎--龟头痈男性不育--不育【三】妇科痛经--痛经闭经--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经前紧张综合征--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症子宫肌瘤--石瘕子宫脱垂--阴挺女阴溃疡--阴疮乳房结核--乳痨乳腺囊性增生症--乳癖乳腺纤维腺瘤--乳核先兆流产--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滑胎不孕症--不孕症、无子、断绪盆腔炎--带下、腹痛【四】儿科新生儿黄疽--胎黄新生儿破伤风--脐风婴儿湿疹--奶(胎)癣--新生儿脐炎--脐疮营养不良--疳病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脑性瘫痪、佝偻病--五迟、五软百日咳--百日咳、顿咳细菌性痢疾--痢疾麻疹--麻疹脊髓灰质炎--温病(早期)、痿证(后期) 白喉--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五】皮肤科带状疱疹--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寻常疣--疣目、千日疣、枯盘箭扁平疣--扁瘊传染性软疣--鼠乳、水瘊尖锐湿疣--臊疣脓疱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手癣--鹅掌风足癣--脚湿气、臭田螺甲癣--灰指甲趾甲癣--灰趾甲神经性皮炎--摄领疮、牛皮癣、顽癣荨麻疹--瘾疹、风疹块结节性痒疹--顽湿结聚银屑病--白疵、白壳风斑秃--油风脱发脂溢性皮炎--面游风寻常痤疮--粉刺药物性皮炎--药毒、膏药风日光性皮炎--日晒疮扁平苔癣--紫癜风多形性红斑--猫眼疮、雁疮结节性红斑--瓜藤缠盘状红斑狼疮--红蝴蝶疮、蝴蝶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注白塞病--狐惑白癜风--白驳风【六】眼科麦粒肿--针眼霰粒肿--胞生痰核、胞睑痰核沙眼--椒目眼睑炎--睑弦赤烂、风弦赤烂眼睑下垂--上胞下垂、睢目、睑废结膜结石--睑内结石睑内翻倒睫--倒睫拳毛急性泪囊炎--漏晴疮慢性泪囊炎--窍漏、眦漏、漏睛过敏性结膜炎--暴风客热慢性结膜炎--白涩症巩膜炎--炎疳、乌轮赤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化脓性角膜炎--凝脂翳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青光眼--五风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圆翳内障、如银内障玻璃体混浊--云雾移睛视神经萎缩--青肓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高风雀目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目暴盲【七】耳鼻喉科外耳道炎--耳疮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耳胀慢性卡他性中耳炎--耳闭化脓性中耳炎--脓耳、耳疳突发性聋--暴聋感音神经性聋--久聋慢性鼻炎--鼻窒萎缩性鼻炎--鼻槁化脓性鼻窦炎--鼻渊过敏性鼻炎--鼻鼽、鼽嚏鼻出血--鼻衄慢性咽炎--慢喉痹、虚火喉痹扁桃体炎--乳蛾扁桃体周围脓肿--喉关痈喉炎、声带炎--喉喑【八】口腔科智齿冠周炎--牙咬痈萎缩性牙周炎--牙宣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口疳白塞病--狐惑病口腔扁平苔癣--口蕈、口藓、口破、口糜舌脓肿--舌痈舌下血管神经性水肿--木舌。
头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四、病因病机
(二)脉络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 在头风病的先兆期,病理演变未得到有效遏制,则进一步 发展到头痛发作期。 1.气机逆乱,壅遏络脉。《证治准绳》曰:“病头痛,凡 此皆脏腑经络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 壅遏经髓而痛者。”
四、病因病机
2.气机逆乱,络血横逆。气与血相维附,气乱则血亦乱, 则络脉失和而病头痛。 3.顽痰死血,混踞络脉。头风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变生痰浊瘀血,二者互结,胶滞难化,渐成顽痰死血,混 踞络道,致络脉失和,此乃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谓。
一、病名诊断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止无常。
3.病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 4.经神经系统检查及理化、CT、MRI、DSA等 检查可以除外颅神经损伤与脑内器质性病变引 起者。
二、证候诊断
1
2 3
风 火 候 风 痰 候 风 瘀 候 阳虚寒凝候 气血两虚候
4
5
二、证候诊断
1.风火候: 突起头部一侧或两侧跳痛或涨痛,疼痛剧烈,恶 心呕吐,眩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目胀耳鸣, 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 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三、分期标准
发作期
疼痛发作期间
缓解期
疼痛缓解期间
四、病因病机
(一)肝胆功能失调是偏头痛(头风)发病的病理 基础。 1.经络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属肝,络胆,上行连接目 系,出于额,并向上与督脉会于巅顶,胆附于肝, 经脉相连,胆经布散于头两侧。可见肝胆二经已占 据了头部的主要位臵。 据临证观察,头风发作时,疼痛部位以头之偏侧或 额角为主。
四、病因病机
(三)风瘀为致病主要病机。
头风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 遇风易触发或加重。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故称 为风证。这里所说的风,仅是一种外在病理征象和发病 诱因,反映出了内在的病理机制——阵发性气血失和, 气机逆乱。 头风病多瘀的依据有以下三点。其一,肝气郁滞,气滞 则血瘀;其二,病程长久,经久不愈,而久痛入络,络 脉阻滞可致瘀血;其三,具有痛有定处,舌质多暗或有 瘀斑、瘀点等瘀血征象。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6例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性神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6例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并以同期f40例西医治疗患者为对照。
结果:中医治疗组17例(37.0%)治愈,总有效率为93.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15.0%)治愈,总有效率为72.5%,发生5例(12.5%)不良反应。
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均有一侧、双侧或全头部反复发作性头痛史,可以是跳痛、隐痛、胀痛或刺痛,剧烈疼痛时可伴恶心、呕吐,时轻时重,痛无定时。
发作时心烦易怒,面色黑滞,舌质暗红,边有瘀血或斑点,脉沉弦或细涩。
所有患者经脑部ct、颅多普勒超声或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痉挛,无颅内出血、脑梗塞、肿瘤等颅内疾病,明确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氟桂利嗪10mg,2次/d;谷维素片20mg,3次/d;颅痛定片30mg,3次/d。
治疗组: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主方药用:赤芍20g、桃仁15g、红花12g、川芎15g、生地15g、牛膝15g、枳壳12g、当归12g、柴胡9g、桔梗6g、甘草6g。
临床随症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痰湿重者加陈皮、半夏;阴虚者加首乌、山茱萸;瘀血重者加丹参,重用当归;久痛入络者加僵蚕、地龙;气机郁滞者加川楝子、香附;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焦山楂;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头胀目赤者加夏枯草、钩藤。
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合并后早晚分服。
两组治疗均以10d为1个疗程,两组视病情治疗1~2疗程后评价疗效。
1.4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2]。
治愈:患者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脑血流图或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正常,半年内无复发;好转: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发作时疼痛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降低,脑血流图或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明显改善;或者治愈后半年内有复发者;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脑血流图或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与治疗前差别不大。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慢性鼻炎―鼻窒
萎缩性鼻炎-鼻槁
化脓性鼻窦炎-鼻渊
过敏性鼻炎-鼻軌、軌嚏
鼻出血-鼻妞
慢性咽炎-慢喉痹、虚火喉痹
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 病辨证治疗。
哮证
2.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其则喘 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银屑病-口疵、口壳风
斑秃-油风脱发
脂溢性皮炎-面游风
寻常痊疮-粉刺
药物性皮炎-药毒、育药风
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扁平苔癣-紫瘢风
多形性红斑-猫眼疮、雁疮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
盘状红斑狼疮-红蝴蝶疮、蝴蝶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注 白塞病-狐惑
口瘢风-口驳风
【六】眼科ຫໍສະໝຸດ 麦粒肿-针眼霰粒肿-胞生痰核、胞脸痰核
沙眼-椒目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
肺结核-肺捞
胸腔积液-悬饮
肺性脑病-肺厥
胃溃疡-胃疡、胃腕痛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胃炎-胃胶痛、痞满、纳呆
胃下垂-胃缓
胃石一胃结石
幽门梗阻-胃反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大頫泄 肠结核-肠捞
习惯性便秘-脾约
急性胰腺炎-胰痺
慢性胰腺炎-胰胀
眼睑炎-睑弦赤烂、风弦赤烂
眼睑下垂-上胞下垂、睢1_1、睑废
结膜结石-脸内结石
脸内翻倒睫-倒睫拳毛 急性泪囊炎-漏晴疮 慢性泪囊炎-窍漏、眦漏、漏睛 过敬性结膜炎-暴风客热 慢性结膜炎-口涩症 巩膜炎-炎疳、乌轮赤晕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 化脓性角膜炎-凝脂翳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 青光眼-五风内障
陈天然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җ基金项目: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2021年度院内科研项目(双中医发 2021 20号);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度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川中医药办发 2021 13号)第一作者:张利,E -m a i l :z h a n g y i s h e n g111@s i n a .c o m 陈天然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җ张 利1刘 玲2,谭慧月1,杨 菲1,王 静1[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2.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南区),四川成都610200]ʌ摘要ɔ 该文介绍陈天然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发病以风邪为首因,包含内风㊁外风,常夹杂瘀血㊁痰浊,临床以实证居多㊂陈天然教授主张 病-证-症 结合,提倡辨证论治,善用风药,重视 治风先治血 ,化痰浊,固护脾胃㊂ʌ关键词ɔ 偏头痛;头风;脑风;风邪;陈天然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106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反复发作㊁单侧的㊁中重度搏动性疼痛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偏头痛常见发病率为5%~10%[2]㊂偏头痛不仅与神经血管密切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㊁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相关[3]㊂偏头痛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急性期多以对症用药为主,但药物有较大的毒副作用[4]㊂非甾体抗炎药㊁阿片类药物等过度使用,已成为药物性头痛的罪魁祸首[5]㊂陈天然为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2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领域深耕50余年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多为风邪上扰㊁肝阳上亢夹痰瘀的复合证型,可从风论治偏头痛,笔者特将陈天然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㊂1 病因病机1.1 外风 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归属中医 头风 脑风 等范畴㊂‘圣济总录“言: 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 邪气凑于一边 故谓之偏头痛也㊂ 偏头痛发生发展具有发无定时,阵发性加剧的特点,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相符,还有恶寒㊁发热等邪伤肌表表现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风者,百病之始也㊂ ‘素问㊃风论“曰: 风者,百病之长也㊂ ‘类经“指出: 外风者,八方之所中也㊂ ‘景岳全书“指出,发病短暂的头痛多因风寒外袭导致㊂风为百病之长,‘症因脉治“指出,伤风头痛或偏侧头痛多因冷风所致,风邪易上袭颠顶,稽留于脑中,扰动清阳,使气血阻于络道,不通则痛[6]㊂陈天然教授认为,风由气之空间运动所生,具有阴㊁阳属性,而世间万物运行气化始于风气,风为先导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情绪易紧张,或缺少锻炼,体质虚弱,易营卫不和,为风邪所扰㊂风邪致病有起病急骤㊁发无定时㊁发无定处㊁变化快的特点,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合㊂偏头痛可单侧或左右交替发生,风邪侵袭或情绪激动㊁剧烈活动时加重;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多有震颤㊁麻木㊁抽搐㊁搏动等症状,故偏头痛发作可伴有闪辉性暗点,或双上肢和脸部出现虫蚁爬行㊁麻木等感觉,疼痛表现为搏动样㊂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偏头痛发作患者脑血流呈速度不稳定㊁非对称等改变,其中以速度增快最为常见[7]㊂偏头痛先兆症状㊁诱因㊁疼痛部位㊁血流超声等均与风邪有关,可以认为偏头痛的发作具有风象㊂1.2 内风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云: 肾生骨髓,髓生肝㊂ 肾主骨生髓,能涵肝木,水不涵木,则生内风,而出现头晕㊁头痛,正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景岳全书“云: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㊂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㊁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㊂ 强调滋补肝肾滋阴,以息内风而止头痛㊂‘内经知要㊃病能“云: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㊂ 强调从治血入手治内风㊂‘类证治裁㊃头痛“指出 内风扰颠者,筋惕,肝9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N o v.2023,V o l.31N o.21阳上冒,震动髓海 ,提出肝阳上扰能导致偏头痛㊂陈天然教授指出,内风病机有四,一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水不涵木;二为外感热邪,伤阴耗血,热极生风;三为阴精不足,阴虚生风;四为久病阴血亏耗,血虚生风㊂因此,肝阳化风㊁热极生风㊁阴虚动风㊁血虚生风是酿生内风的主要病机㊂2证治思路2.1风邪上扰 注重祛外风‘医碥㊃头痛“指出: 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㊂ 头为清窍,容易受六淫邪气及脏腑经脉的邪气所扰,而出现头痛㊂伤风头痛或偏侧头痛多因风冷邪气所致,故祛外风尤为重要㊂王新志教授认为,部分患者因感受风邪出现偏头痛或头痛加重,应考虑为外风引动内风[8]㊂张朝霞等[9]认为,外感风邪㊁上扰清窍为诱因,而脏腑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运用祛风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30例,有效率达93.3%㊂陈天然教授认为,治疗偏头痛之风邪上扰,首先要祛外风,外风一去,则内风势孤,符合 先解表,后治里 的原则㊂风药多入肺经,升散走窜,可作为活血化瘀类药㊁引经药,对息内风大有裨益㊂例如,麻黄发散风寒,通脉行络,通利九窍;防风味辛入肺经,升发阳气,祛外风㊂2.2肝风内动 注重平肝潜阳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以半侧头痛为主,而侧头部位是肝经㊁胆经主要循行之所㊂‘灵枢㊃经脉“指出: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㊂ 肝足厥阴之脉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㊂ 按照经络辨证理论,依部位辨经法,中医将偏头痛归于足少阳胆经㊁足厥阴肝经病变㊂陈天然教授根据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及 通则不痛 的理论认为,偏头痛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畅肝胆经气血㊂内风与肝关系密切㊂‘医学心悟“指出 眉棱骨痛,或眼眶痛,俱属肝经 痛不可开者,属风热,清空膏 ,认为偏头痛由肝经风火导致㊂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专门论述 诸痛治肝 ,‘本草备要“认为 诸痛皆与木有关 ㊂陈天然教授指出,若见头昏胀㊁口苦㊁耳鸣㊁面红易怒等症,兼舌质红㊁苔薄黄㊁脉弦或弦数,以平肝潜阳息风为治疗大法㊂肝郁易致诸病㊂朱丹溪指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㊂ 徐昕宇[10]选取散偏汤加减治疗42例偏头痛患者,意在 肝胆尽舒而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 (‘辨证录“),总有效率达90.48%㊂风生于肝胆,若要风息,必要息风于肝胆,而治风先治血,故调和气血,可使风息于肝胆㊂这与‘黄帝内经“中的 人卧则血归于肝 相符㊂陈天然教授认为,肝体阴用阳,因肝郁化火或肝血不足而致阴虚阳亢,而出现眩晕㊁头痛,故治内风应当平肝潜阳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㊂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功能失调,致脑络不通,而发为头痛,治以疏肝理气㊁活血通络为法[11]㊂李箭等[12]遵古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采用刺络放血治疗30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6.7%㊂陈天然教授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㊂肝血不足,清窍失荣,不荣则痛㊂肝肾阴虚,肝阳化热伤阴,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故而头痛,治以滋补阴血为法,使脑窍得养,头痛自止㊂久病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瘀热生风,则出现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锥刺,面青唇暗,舌质暗有瘀点㊁瘀斑,脉涩,治以活血化瘀㊁通络祛风为法㊂2.3风痰上扰 注重化痰陈天然教授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 ,加之 百病多由痰作祟 ,风痰相互为病,风邪夹痰上行,扰动清窍,可见头昏重痛㊁眩晕昏蒙㊁胸脘闷满㊁舌质淡㊁苔白厚㊁脉滑,治以息风化痰㊁活血通络为法㊂明㊃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 东垣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㊂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㊂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治之,总其大体而言也㊂然患痛者,血必不足,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㊂ 故在息风化痰时,辅以养血活血药,以免风药燥血伤阴㊂3善用风药风药具有升㊁散㊁透㊁窜㊁通㊁燥㊁动的特性,能开腠理,通玄府,外散风邪,内平诸风,故能治疗偏头痛㊂ 风药 可分为平息内风药和祛散外风药[13-14]㊂清㊃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 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㊂ 风药与玄府关系密切㊂‘黄帝内经“云: 玄府者,汗孔也㊂ 腠理闭塞,玄府不通㊂ 刘河间认为,玄府不仅为汗孔,还是微细窍道,遍布全身,为气血津液的通道,一旦玄府不通,则会出现包括头痛在内的各种疾患㊂风药清扬透散,无处不到,能宣能透,开腠理,通玄府,祛风邪,故能治偏头疼㊂有学者归纳风药具有抗炎㊁镇痛㊁解痉㊁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理作用,以及发汗解表祛风㊁行气活血化瘀㊁消风止痒㊁风药升阳㊁风药疏肝㊁风药引经㊁风药增效7种特性[15]㊂陈天然0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教授将风药主要分为4类,一是具有解表㊁祛风湿等功效的祛外风药,如防风㊁羌活㊁麻黄等;二是具有平抑肝阳㊁息风止痉等功效的息内风药,如天麻㊁钩藤㊁芍药等;三是具有搜风通络功效的虫类药,如僵蚕㊁蝉蜕㊁蜈蚣等;四是具有行气活血㊁益气㊁升阳㊁引经等作用的辅助药,如川芎㊁桔梗㊁黄芪㊁吴茱萸等㊂陈天然教授在临床中广泛使用风药,疗效显著㊂4 验案举隅患者,女,49岁,2018年2月8日初诊㊂主诉:反复头痛1年,加重两日㊂病史: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头痛,为右侧头部搏动样疼痛,阵发性加重,畏风,情绪激动后加重,院外查血常规㊁头颅C T 等未见异常,经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及止痛药治疗后,头痛得到缓解,但易反复㊂两日前,患者受风后出现右侧颞顶部头痛,服用氟桂利嗪加止痛药无缓解,遂求治于陈天然教授㊂刻诊:右侧颞枕部搏动性胀痛,情绪易激动,口干眼红,心烦多梦,饮食正常,小便偏黄,大便正常,已绝经1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㊂头痛评估:每周发作4次,每次持续约90m i n,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8分;中医证候积分32分㊂诊断:头痛㊂辨证:外感风邪兼肝阳上亢证㊂治法:祛风止痛,平肝潜阳㊂处方:验方 加味菊花茶调汤 加味㊂方药组成:菊花15g ,钩藤30g (后下),僵蚕10g ,川芎15g ,藁本15g ,蒺藜20g ,羌活10g ,防风15g ,薄荷15g (后下),细辛5g ,荆芥15g ,蔓荆子15g ,天麻15g ,决明子15g ,香附15g ,延胡索20g ,厚朴15g ,茯苓15g ,陈皮15g ,甘草片5g ㊂3剂,每剂煎取1200m L ,每日3次,每次200m L 温服,两日1剂㊂2月15日二诊:患者诉头痛明显好转,畏风缓解,食欲稍差㊂原方去僵蚕㊁蔓荆子㊁藁本㊁羌活㊁细辛,加用焦麦芽㊁焦山楂㊁焦神曲㊁鸡内金各20g,麸炒白术15g,继续服用3剂,煎服法同前㊂2月22日三诊:患者诉头痛基本缓解,食欲好转㊂守二诊方4剂,煎服法同前㊂嘱患者饮食清淡,调畅情志㊂4剂药服完后,患者头痛偶有反复,但程度明显减轻,遂改汤药为丸药,继续巩固治疗㊂1个月后随访,患者头痛每周发作0~1次,每次持续约20m i n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分,中医证候积分10分㊂按语:本病患者素有头痛,但完善头颅C T 等检查,除外颅内器质性疾病㊂陈天然教授辨证论治,认为患者颞枕部为少阳经及太阳经所过,此次头痛又为外邪侵袭后加重,故发病与风邪有关;患者处于更年期,平素性情急躁,口干眼红,舌质红,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㊂考虑患者为外风及内风夹杂致病,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先祛外风止痛㊁平肝潜阳,后期以平肝潜阳为主,并调理脾胃㊁气血㊂加味菊花茶调汤(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㊁僵蚕㊁蔓荆子㊁藁本㊁蒺藜组成)是陈天然教授治疗偏头痛的验方,治疗各种风邪所致头痛有良效㊂本例患者受外风侵袭,寒热错杂,肝阳上亢,故用加味菊花茶调汤祛散风邪,平肝潜阳;加香附㊁延胡索疏肝止痛;厚朴㊁茯苓㊁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取抑木扶土之意;天麻㊁钩藤㊁决明子平肝潜阳,息风止痛㊂二诊时,患者外邪已祛,但食欲差,故减少外风药,加焦麦芽㊁焦山楂㊁焦神曲㊁鸡内金㊁麸炒白术以健脾胃㊂气血充盈,气机通畅,五脏六腑调和,故邪不可干㊂5 小结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㊂西医治疗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因反复发作及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临床用药疗效受限㊂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发病,以风邪为首因,包含内风㊁外风,常夹杂瘀血㊁痰浊,临床以实证居多㊂在治疗思路和经验方面,陈天然教授善用风药,提倡 治风先治血 ,化痰浊,主张 病-证-症 结合,并重视固护脾胃㊂参考文献[1]吴杭飞,毕晓莹,梅莉倩,等.神经内分泌网络在偏头痛共病抑郁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1073-1074,1077.[2]李玉宇.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 ].中国农村卫生,2015(2):95-96.[3]B U R C H RC ,B U S EDC ,L I P T O N RB .M i g r a i n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b u r d e n ,a n d c o m o r b i d i t y [J ].N e u r o l C l i n ,2019,37(4):631-649.[4]C A P IM ,G E N T I L E G ,L I O N E T T O L ,e t a l .P h a r m a c o g e n e t i c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f o r m i g r a i n et h e r a p i e s [J ].E x p e r t O p i n D r u g M e t a bT o x i c o l ,2018,14(11):1161-1167.[5]蒋仙国.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2):80-88.1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23,V o l .31N o .21[6]龙亚秋,何文星,李华,等.陈宝田治疗头痛经验总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213,226.[7]张慧媛,杜倩.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检测在偏头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1):62-63.[8]许可可,王新志.王新志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经验[J ].中医药通报,2015,14(6):27-28.[9]张朝霞,余小庆.祛风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0):1552-1553.[10]徐昕宇.散偏汤颗粒剂治疗偏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32-33.[11]方雪,陈炯华,王永生.符为民从肝论治偏头痛经验[J ].河南中医,2022,42(1):54-58.[12]李箭,马福彦,胡英华.泻血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109-110.[13]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等.风药新识[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570-572.[14]张晓阳.浅论风药[J ].中医杂志,2003,44(3):227-229.[15]王楠,朱平.风药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J ]河南中医,2018,38(1):29-33.(收稿日期:2022-08-25)[编辑:白晓晖周荣荣]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7 2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6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Y B 2020071);江苏省老年健康科研项目(L R 2021027)通信作者:杨晓明,E -m a i l :y a n g x i a o m i n g-13@163.c o m 第一作者:王英超,E -m a i l :w a n g yc c h i n a @126.c o m 丰广魁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җ,杜 青,马先军,孙 娜,万芳村,杨晓明(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0)ʌ摘要ɔ 痰饮病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㊂丰广魁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饮热互结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㊂丰广魁教授强调在明悉患者体质的基础上,辨体施药,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并注重固护患者正气㊂该文介绍丰广魁教授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㊂ʌ关键词ɔ 痰饮病;己椒苈黄丸;慢性心力衰竭;丰广魁中图分类号:R 255.8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107 痰饮病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㊁喘满㊁痞闷㊁呕吐㊁眩晕㊁心悸㊁短气㊁疼痛㊁水肿㊁小便不利等,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多饮证的总称,既包括痰饮㊁溢饮㊁悬饮㊁支饮4类,也包括水气病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始将痰饮作为病名,其中‘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门论述了痰饮致病的诸多证候,并介绍了21首经方的应用经验[1]㊂丰广魁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2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6㊁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㊂丰广魁教授学宗仲景,博采众家,从事中医临床㊁教学㊁科研工作30余年,其临证诊病精于辨证,工于遣方,尤善运用经方㊂笔者常跟随丰广魁教授临床诊病,现将其运用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病经验介绍如下㊂1 痰饮病的病因病机人体水液的运化㊁输布㊁排泄主要依赖肺通调水道㊁脾运化水湿㊁肾蒸化水液及三焦的气化作用㊂肺㊁脾㊁肾三脏相辅相成,共同主导水液的代谢,三焦司一身之气化,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气化则水行㊂如果三焦气机不畅,失于宣通,或肺㊁脾㊁肾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则会变生痰饮,如‘圣济总录㊃痰饮统论“记载: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㊂ 外感寒湿㊁饮食不当㊁情志失调㊁劳欲太过㊁体虚久病均可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三焦气化失常,导致水液停积,四处流窜,波及22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1月第31卷第21期。
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20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寒-郁而化热 1.感受风邪-风邪留恋
热-风热伏留
风热之邪 上扰于头
2.肝郁气滞---化热化火---上扰于头---脑脉痹阻 偏头痛
2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3.脏腑郁热-内蕴肝胆-上扰于头 脑脉痹阻
4.气滞血瘀-瘀阻胸中-瘀热上扰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除上述4种常见致病因素外,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还 会出现一些相关病因病机:
36
偏头痛临床表现
有先兆偏头痛 约占10% 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前驱症状 在头痛之前或头痛发生时, 常有可逆的局灶性神 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 运动的缺损或刺激症状
37
偏头痛临床表现
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常为双眼同向症状,如视物 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 其次为感觉先兆,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 言语和运动先兆少见 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 过60分钟
31
讲授提纲
概述 中西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临床诊断要点 中西医治疗进展 头痛宁胶囊基础及临床研究概况
32
偏头痛临床表现
青春期发病,具有明显家族史 男性:女性≈1:3.5~4 反复发作的一侧头颅搏动性头痛 一般少见神经体征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偏方】偏头痛中医效验良方(含单方及外用方)
【偏方】偏头痛中医效验良方(含单方及外用方)西医认为,偏头痛是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某些体液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常因情绪紧张或风寒刺激,使调节血管运动的神经功能失调,反射的引起头部某些小动脉痉挛或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
方一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偏头痛,头痛反复发作5个月以上,间隔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且大多有偏头痛家庭史,排除颅内炎症、占位病变、高血压、脑外伤、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所致各种头痛。
【方药】: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陈皮10g,云茯苓10g,甘草5g,红花10g,川芎10g,僵蚕10g,葛根15g,蔓荆子10g,蜈蚣1条。
【加减】:呕吐、恶心明显者加竹茹6g、苏叶8g,觉全身火热者加石膏15g、知母10g,有头痛先兆者加胆南星8g,忧郁眠差者加酸枣仁10g、柏子仁10g,与月经有关者加熟地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5天为一疗程。
【编按】:方中天麻、法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解痉祛风;红花、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僵蚕、蜈蚣化痰通络;葛根升清阳,使清浊得分。
本方能化痰引瘀,气血兼治,故能取得明显疗效。
84例患者治疗1~3个疗程后,治愈(5天内头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44例,好转(5天内疼痛基本消失,随访半年偶有发作,再应用本方症状迅速控制者)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4%。
方二穴位埋线【主治】:偏头痛,具有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偏于一侧,再遇紧张或风寒刺激而诱发。
【方法】:将1号铬制免煮型医用外科羊肠线,剪成1cm或2cm 长线段。
主穴取外关、合谷。
配穴:伴心烦郁怒,脉弦数加太冲;胸闷,恶心,脉弦滑加丰隆;面色晦暗,脉弦细加阿是穴;少气懒言,心悸,少寐,脉细者加足三里。
使用自制埋线针,万福金安液浸泡消毒,选好穴位,做好标记,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表皮局麻,取一段羊肠线,用埋线针将肠线顶入穴内,埋入肌层,查看针孔,无线头外露,立即贴上创可贴,保护针孔。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内伤头痛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炒苍术.白 术. 川朴. 陈皮. 茯苓.天麻.白蒺 藜
1.肝胃虚寒; 2.痰浊化热
通窍活血汤
当归. 赤芍. 桃 仁.红花.川 芎.麝香.菖 蒲.郁金 1.病久痛甚; 2.受寒加重; 3.气血不足.
内伤头痛证治—2
证型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主 头部空痛,每兼眩晕, 头痛隐隐,或呈昏痛,
治法: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 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
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肝俞 应斜向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0.5~1寸
。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六、医案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 ,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 ,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 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 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
儿童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施治
儿童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施治作者:郝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6期偏头痛属于中医“偏头风”、“脑风”、“头痛”、“厥阴头痛”等范畴,《丹溪心法》曰:“头风之痛在一侧者,又名边头风、偏头痛,其痛多在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症不一。
”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故经络脏腑病变皆可发为头痛。
小儿头痛的辨证也要辨内外虚实,而偏头痛多属内伤头痛,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头痛以肝阳上亢和风痰上扰之症相对多见。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可以诱发偏头痛而症见风寒阻络或风热头痛。
儿童偏头痛临床并不少见,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有调查表明,6~12岁儿童偏头痛发病率2%~5%,14~18岁儿童发病率约10%;6岁之前,男童发病相对较多,随年龄增长,女童发病逐渐多于男童,进入青春期后尤为明显。
中医药对儿童偏头痛也有一定的治疗方法,如果辨证施治得当,中医治疗可取得较佳的疗效。
以下简述中医对儿童偏头痛的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肝阳上亢,扰动清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头颞部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处,精神刺激或情志不舒致肝失条达、郁而化火、内风上旋、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一侧头部呈胀痛或抽掣痛,游走不定,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或见头痛而眩,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少或苔黄,脉弦细数。
治宜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石决明、天麻、钩藤、牛膝、山栀、黄芩、茯神、夏枯草、郁金、菖蒲、当归、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甘草等。
风痰上扰,蒙阻清窍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阳失运,痰湿内生,流窜经络,上蒙脑窍。
症见一侧头痛,沉重而昏蒙胀重,时发时止,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纳呆无味或口苦,多形体偏胖,大便不畅,苔白腻或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宜化痰降逆,祛风止痛。
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川芎、法半夏、天麻、白术、茯苓、羌活、白蒺藜、地龙、胆南星、黄芩、竹茹、枳实、川厚朴、枳壳、陈皮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血管神经性头痛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7-01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头痛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感受器受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而引起。
血管神经性头痛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常有遗传背景,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2-3m。
笔者自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采用中成药与西药结合治疗108例病人。
全部病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①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
②头痛时下列体征中至少伴有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电针灸治疗痛在同一侧:,鼻塞,流涕,面部和前额出汗,眼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眼睑水肿或睑下垂。
③发作频率从隔日一次到每日八次。
④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的同时以上三项至少有符合1-3项的5次发作。
⑤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
慢性丛集性头痛是持续在一年以上者;而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是指如两次头痛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而中间有过14天缓解期者1.2 一般资料对照以上标准选择7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a组)40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18-55岁之间,病程3个月-25年,b组38例,男性8例,女性22例。
1.3 治疗方法 b组单纯西药治疗,钙离子拮抗剂西比灵胶囊5mg/d)睡前口服,尼莫地平片30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30mg一日两次口服。
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制药集团公司生产)9g一日三次温开水冲服,西比灵胶囊5mg睡前口服。
养血清脑颗粒以当归、白芍、细辛为主要原料,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平肝和通经活络等功效。
养血清脑颗粒在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四物汤”基础上研制而成。
中医外科病名西医对照表
中医外科病名西医对照表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2、感冒(普通感冒)3、麻疹(麻疹)4、风疹或风痧(风疹)5、水痘(水痘)6、白喉(白喉)7、百日咳(百日咳)8、烂喉丹痧(猩红热)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12、痢疾(细菌性痢疾)13、湿阻或伤湿(湿阻)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18、疟疾(疟疾)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3、寸白虫病(绦虫病)4、囊虫病(囊虫病)5、包虫病(包虫病)6、丝虫病(丝虫病)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8、蛔虫病(蛔虫病)9、蛲虫病(蛲虫病)10、鞭虫病(鞭虫病)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12、蛊虫病(血吸虫病)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5、多寐(发作性睡病)6、不寐(神经性失眠)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15、风厥(过敏性休克)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18、痰厥(痰阻性晕厥)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28、颤病(震颤麻痹)29、口僻(面神经麻痹)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32、颅脑痈(脑脓肿)33、脑鸣(神经性脑鸣)34、晕动病(晕车症)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2、心衰(心力衰竭)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5、心悸(心律失常)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8、高原胸痹(高原病)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10、支饮(渗出性心包炎)11、风眩(高血压病)11、虚眩(体质性低血压)12、蓄血病(血紫质病)13、血劳(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14、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15、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16、血溢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17、恶核(恶性组织细胞病)18、血脱(失血性休克)19、液脱(脱水或失液性休克)第五章肺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1、肺热病(急性肺炎)2、暴咳(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久咳(慢性气管-支气管炎)4、哮病(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肺络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炎症)7、肺痿(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矽肺肺梗塞)8、肺痈(肺脓肿)9、肺痨(肺结核)10、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1、肺水(肺水肿)12、肺厥(肺性脑病)13、肺衰(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4、尘肺(矽肺石棉肺蘑菇肺)15、悬饮(胸腔积液)16、干胁痛(干性纤维性胸膜炎)第六章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1、呃逆病(膈肌痉挛胃神经症)2、膈疝(食管裂孔疝)3、食管瘅(反流性食管炎)4、食管痹(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神经症)5、食管癌(食管癌)6、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7、胃瘅(急性胃炎)8、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9、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10、胃胀(慢性肥厚性胃炎)11、胃缓(胃下垂胃无力症)12、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13、胃反(幽门梗阻幽门痉挛)14、胃癌(原发性胃癌)15、饥厥或食厥(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16、伤食(消化不良)17、厌食(神经性厌食)18、食亦(神经性贪食)19、胃石(胃结石)20、胃饮(胃肠积液)21、类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22、暴泻(急性肠炎)23、久泄(慢性肠炎)24、大瘕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5、伏梁(局限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26、肠瘤(胃肠息肉)27、肠癌(结肠癌直肠癌)28、肠痨(肠结核)29、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30、肠痈(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31、脱肛(直肠脱垂)32、气腹痛(胃肠痉挛)33、肠郁(肠道神经管能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34、肠痹(麻痹性或功能性肠梗阻)35、肠结(机械性肠梗阻肠粘连)36、脾约(习惯性便秘)37、脾痿或脾消(吸收不良综合征)38、脾水(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丢失性胃肠病)39、肥气(巨脾症门脉高压症)40、胰瘅(急性胰腺炎)41、胰胀(慢性胰腺炎)42、胰痈(胰腺脓肿)43、胰癌(胰腺癌)44、消渴(糖尿病)45、消渴厥(糖尿病昏厥)46、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第七章肝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1、肝痈(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肝痨(肝结核)3、肝癖或肝痞(脂肪肝)4、肝著或肝胀(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5、肝积(肝硬变)6、鼓胀(肝硬变腹水腹内癌肿结核腹水)7、肝瘤(肝内囊肿肝血管瘤)8、肝癌(原发性肝癌)9、肝厥(肝昏迷)10、胆疸(胆汁淤积性黄疸)11、血疸(溶血性黄疸)12、蚕豆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3、胆瘅(急性胆囊炎)14、胆胀(慢性胆囊炎)15、胆石(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16、胆癌(胆囊癌胆总管癌胆囊肉瘤)17、蛔厥(胆道蛔虫病)第八章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1、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2、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3、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4、肾水(肾病综合征)5、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6、溢饮(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7、肾瘅(急性肾盂肾炎)8、肾著或肾着(慢性肾盂肾炎)9、肾痈(肾积脓肾周化脓炎症)10、肾垂(肾下垂)11、肾痨(肾结核)12、肾癌(肾细胞癌)13、肾厥(尿毒症昏迷)14、肾衰(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15、热淋或急淋(下尿路急性感染)16、劳淋(慢性下尿路感染)17、石淋(尿路结石)18、痨淋(膀胱或肾结核)19、膀胱癌(膀胱癌)20、癃闭(尿潴留)21、精癃(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22、遗尿(习惯性遗尿)23、尿崩(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24、小便不禁(小便不禁)25、尿道瘘(尿瘘输尿管瘘)26、缩阴病(恐缩症)27、黑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8、遗精(性神经衰弱症)29、早泄(早泄)30、阳痿(阳痿)31、强中(阴茎异常勃起)32、不育(男性不育)第九章瘿、痹、痿、瘤等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1、气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2、肉瘿(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3、石瘿(甲状腺癌)4、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5、瘿劳(甲状腺功能减退)6、侠瘿瘅或侠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7、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炎)8、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9、热痹(化脓性关节炎)10、肌痹或肉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11、筋痹(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12、皮痹(硬皮病)13、血痹(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14、脉痹(多发性大动脉炎)15、骨痹(退行性骨关节病)16、偏痹(坐骨神经痛)17、脊痹(强直性脊椎炎)18、落枕(落枕)19、项痹(颈椎病颈椎综合症)20、肩痹(肩周炎)21、腰痹(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22、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膝风湿性关节炎)23、足跟痹(足跟骨刺)24、肢痹(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25、痛风(痛风性关节炎)26、肌痿或肉痿(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27、筋痿(帕金森氏症)28、痿辟(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29、肢痿(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30、腓踹或转筋(腓肠肌痉挛)31、肉痉(僵人综合征肌强直症)32、眉棱骨痛(眶上神经痛)33、胁肋痛(肋间神经痛)34、侏儒(垂体性侏儒)35、肥胖病(肥胖病)36、干燥病(干燥综合征)37、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病)38、青腿牙疳(坏血病)39、糙皮病或癞皮病(烟酸缺乏病)40、狐疝(腹股沟疝)41、腿风(不安腿)第十章中医肿瘤病、妇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肛肠科病、皮肤科病、外科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1、癌痛(癌症疼痛)2、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3、脂肪瘤(脂肪瘤)4、神经鞘膜瘤(神经鞘膜瘤)5、美容(美容)6、月经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量多或少)7、月子病(附件炎宫颈炎白带过多阴痒症)8、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9、子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血管瘤)10、子宫癌(子宫内膜癌)11、乳癖(乳腺或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12、乳岩(乳腺癌)13、不孕(不孕症)14、性冷淡(女性性冷淡)15、胎位不正(胎位不正)16、视瞻昏渺(中心性视网膜炎)17、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性病变)18、脓耳(化脓性中耳炎)19、耳鸣(神经性耳鸣)20、鼻窒(慢性鼻炎)21、鼻槁(慢性萎缩性鼻炎)22、鼻渊(鼻窦炎)23、鼻息(鼻息肉)24、喉痹(慢性咽喉炎)25、口疮(慢性口角炎)26、眼疾(多种眼睛疾病)27、手癣(鹅掌风)28、白庀(银屑病牛皮癣)29、风疹(荨麻疹)30、痈疮(化脓性软组织炎)31、脱发(脱发)32、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33、扭伤(关节扭伤)34、骨折(骨折)35、跌打损伤(跌打损伤)36、瘫痪(瘫痪)。
刘玲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
刘玲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赖星;杨希茜;刘玲【摘要】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为阳邪,其性趋之上,偏头痛的发病与风邪有密切的关系,偏头痛一般强调从内治疗,刘师总结偏头痛治疗经验强调:脏腑亏虚,外风侵袭,气机不.,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在治疗偏头痛过程中辨表辨本结合,在疏肝理气或平肝潜阳、柔肝祛风、活血通络的基础上配合疏散风热、风寒或风湿之法,既使本病得治又可以兼顾其表,表里同治,相得益彰。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2页(P185-186)【关键词】偏头痛;头风;刘玲;从风论治;外风侵袭【作者】赖星;杨希茜;刘玲【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00;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00;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武汉 430000【正文语种】中文偏头痛属原发性头痛,是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恶心呕吐、畏声畏光,活动后可加重,伴或不伴有视觉、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先兆。
西医治疗偏头痛一般多以西药镇痛为主,大部分患者疼痛可以较快缓解,但是也有少数患者疼痛控制不满意,或产生药物成瘾性,中药止痛作用不如西药迅速,但在提高和巩固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作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有幸跟随刘师学习,特将刘师经验总结。
刘玲主任总结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为脏腑亏虚,外风侵袭,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风”范畴。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为阳邪,其性趋之上,偏头痛的发病与风邪有密切的关系。
《医碥·头痛》:“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火暑热三者皆属于热,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
内外邪不一,皆统于风,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风邪又可分为内风及外风,刘师认为内风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而引发的,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为木脏,性刚直,喜条达,肝木失和,内风旋动,阳气亢逆变化为风成为肝风内动,诸暴强直,皆属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或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阳亢化风;或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郁生风或肝血不足,血虚发热生风;或土虚乘木,脾土亏虚无以滋养肝脏,肝失所养,贼风内动;或久病至瘀,瘀血阻滞经脉,脑髓失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风;偏头痛(西医病名: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偏头风之病名见《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
亦名偏头痛,见《名医类案·首风》。
《丹溪心法》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
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和偏头痛。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青春期,以女性多见。
起病突然,反复发作,每在疲劳、失眠、月经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等情况下诱发。
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
2.头痛呈发作性,多偏于一侧,偶可两侧,以额颞为主,每日或数周一次,每次持续数小时乃致数日。
头痛剧烈,呈搏动痛、胀痛、锥钻样痛、裂开样痛等。
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羞明、视物模糊、眼胀、烦躁等先兆。
发作时可伴恶心呕吐,畏光怕响声,出汗,面色苍白或潮红,心率加快或变慢等症状;发作后及间歇期基本同正常人,但可有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思维不能集中及腹胀腹泻等症。
3.血压正常,头部CT检查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
1.厥头痛:亦以头痛为主,不呈搏动性,一般无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剧痛,血压显著升高。
2.神劳:为经常性头痛,多不呈发作性,常伴头晕失眠、神疲、健忘等症。
3.面风痛:多见于中年以后,无先兆症状,疾病在面部较明显,常伴面肌痉挛,且有颜面部“扳机点”,若触及时则可诱发面风痛发作。
[辨征论治]
1. 风寒犯头证:时发头痛,恶寒风,无汗,口不渴,面白,苔薄白,脉浮紧。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治疗秘方:A-86号。
2.风热犯头证;头痛,甚则如劈,发热恶风,口渴,面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清热止痛。
治疗秘方:A-309号。
3.痰浊犯头证:头痛头重,眩晕,胸闷恶心,咯痰,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
祛痰化浊。
治疗秘方:A-276号。
4.瘀血犯头证:头痛时作,痛如锥刺,痛有定处,寐差多梦,舌质紫暗,脉弦涩。
化瘀止痛。
治疗秘方:A-715号。
5.肝火犯头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
治疗秘方:A-219号。
[其他治疗]
1.合理作息制度,劳逸结合;避免可诱使发作的药物和食物,调达情志,戒禁烟酒。
2.体针疗法;取穴天柱、阳白、风池、太阳、外关、临泣、肩井、丘墟、,至阳、灵台等,3~5穴/次,泻法。
3.单方验方:
(1)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奈各6g,冰片0.5g,共研细末,以布包药末少许,塞入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痛止即取出。
(2)正天丸,2片/次,2次/日,口服。
(3)止痉散(145),1.5g/次,2次/日,口服。
4.西医西药:首选麦角胺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麦角新碱、麦角酰胺等;其他药物尚可用心得安、阿米替林、氯压定等和钙通道阻滞剂,如西比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