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 交通中的线 -- 平行与相交 》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 交通中的线 -- 平行与相交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7d4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a.png)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情感与态度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发新知。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类型的线?那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线的知识,我们就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进行研究。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师:课前我们用两根小棒代表两条直线,把他们的位置关系做了研究。
我从同学们手里收集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一起来分分类。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标上序号。
来写① ② ③ ④ ⑤ ⑥探究分类标准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小组的讨论,谁来说一说这6种情况怎样分类的,(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方法是不是和你的方法一样的生:①和②是一类,这一类没相交;③和⑤是一类,这一类交叉;④和⑥是一类,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了角。
生生质疑、交流。
(学生进行互动评价,都达到相同的意见为止)现在我们把这六组直线分成了交叉和不交叉两类。
师:我们画的是两条直线,想一想直线的特点,(指名说)可以无限延长,根据直线的这一特点,再来观察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生:2号两条直线只要经过延长就会交叉在一起,学生演示。
青岛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word教案 (4)
![青岛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word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7332b6744b73f242336c5fae.png)
信息窗1 平行与相交
第3课时
一、基本练习
1.说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做58页自主练习1
2.说什么叫垂直,什么叫平行。
做58页自主练习2
做59页自主练习5
3.专项练习
(1)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画平行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过直线外一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自主练习7
二、综合练习
判断
①直线比射线长。
②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③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垂直就一定相交。
三、拓展练习
1.自主练习8
2.聪明小屋
3.补充“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过直线a上的点到直线b做垂线,量一量这些垂线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 交通中的线:《 平行和相交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四 交通中的线:《 平行和相交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5fb72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0.png)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和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行和相交的概念。
2.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和相交的内涵。
2. 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如黑板的边缘、书桌的边缘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直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直线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直线。
二、新课导入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有些直线是平行的,有些直线是相交的。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和相交的特点,然后教师给出定义: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
三、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以通过观察直线的方向是否一致;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可以通过观察直线上是否有交点。
2. 学生操作:每组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组直线,一组平行,一组相交。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给予评价。
四、巩固练习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并给予评价。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知道了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dbb9b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e.png)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 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三、教学难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2. 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如道路、铁路、航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线。
- 提问: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 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
- 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
3. 实践操作-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线,找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
- 提问:如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场景,找出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停车场、规划一条道路等。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 平行和相交 》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平行和相交 》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3c6e6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9.png)
《平行和相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和相交的含义。
2. 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 平行和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找出平行和相交的例子,理解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平行和相交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巩固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平行和相交的直线。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加深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如斑马线、铁轨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平行和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房屋、道路等。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和相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平行和相交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平行和相交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备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a703406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c.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备课
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和平行线;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距离。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
通过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划出一些线,完成对线段、射线、直线等知识的学习。
重视学生动手做数学,如:学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划线,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平行与相交。
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引导学生划出几条不同的线段,通过测量、比较,理解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化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再学习知识的探索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直尺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共4课时。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4f72212cc58bd63086bd0e.png)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48-51页。
【教材简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第一个信息窗第二个红点问题,主要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相系交与平行。
学生在学习第一个红点问题时,对直线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交流、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二个红点则充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自由创作一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体盒子、两根可抽拉小棒【学具】A4纸、彩笔、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师出示交通标志图问:同学们,看,这是哪里呀?学生回答。
师:对,在咱们上学的路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交通标志。
这些交通标志不仅为咱们带来的安全,这里面还蕴藏着许多数学的知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寻找,好吗?师:看,这条斑马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这一条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形成了这种关系。
现在请你根据你观看微课后所得到的知识,再从这些交通标志中选择一组画下来吧!学生自由画。
二、画图感知,分类比较(一)展示——丰富表象师:刚才老师选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快来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
(直接编上号)。
①②③④⑤⑥⑦师:仔细观察,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吗?学生独立分类并流为什么要这样分。
(二)分类——感悟特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吧!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单元分析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单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dd1afbcc7931b764ce158b.png)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3.在知识探究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三个信息窗。
教材以“交通中的线”为线索,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常用的交通设施中的线,借助问题“图中的几组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通过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现象,体会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
借助“你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这个问题,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借助问题“这几组直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学习垂线。
借助“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教学如何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交通中常见的隧道,通过问题“为什么要修隧道呢?”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础.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直观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1.素材的选取密切联系生活。
教材以交通中的线为素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交通设施、交通标志呈现出知识探究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同时将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也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相交》的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相交》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8d2ec0912a2161579293b.png)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相交》的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相交》的教案一、说教材:《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互相关系,学习平行线与垂线的有关概念。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3--4人或5--6人一组,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去获取知识。
从运动会上常见的场地或器材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8db9f036c85ec3a87c2c5fd.png)
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
---平行与相交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直观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征。
3、在知识探究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几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教学课时分配:
信息窗一 1课时
信息窗二 2课时
信息窗三 1课时
五、单元教学策略: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六、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
七、教后记:。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5079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0.png)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通用17篇)《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画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做了铺垫,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了基础。
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以及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和三角尺。
一、;;;; 激趣导入,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大家看:这个字是(无),这个是(始),这个是(无)这个是(终)。
那无始无终是什么呢,猜一个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名词?师:对,直线,为什么是直线呢?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说的真好,因为直线有一个特点是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师:咱们再看,这四个字在不同的?生:平面内。
师:我们的黑板是不是平面,大屏幕是不是平面,桌面是不是平面,课本封面是不是平面?师:那咱们再来看,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你们看这四个字就在同一个平面内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https://img.taocdn.com/s3/m/7cb13d8c8762caaedd33d441.png)
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能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和垂线的过程,深刻感受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线与垂直现象,了解平行与垂直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1.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2.能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能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共4课时课题:认识平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39到41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性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等,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第39页上的三幅图片。
提问:图中出现的是什么?场景中分别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2、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画抽象出相应的图形。
提问:这三组直线,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重点是第三幅图: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老师结合用电脑动画演示,延长直线也是相交的。
四数四单元 交通中的线
![四数四单元 交通中的线](https://img.taocdn.com/s3/m/9fcb6b3d2f60ddccda38a0bd.png)
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第1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和相交(第48-49页红点1、2及练习)学习目标:了解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和相交”,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平行和相交。
(课件出示)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48页信息窗和红点的内容,看图、二、自学指导(课件出示)看文字。
思考:1、动手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2、识记:平行线的概念。
3、怎样画平行线?(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解决问题)过渡: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先学(一)看书(看一看)1、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
(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过渡: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请把手放下。
老师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同桌互相讨论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同桌互相讨论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3、请生回答思考题,若生回答不完整,师引导生说完整。
(二)检测(做一做)1、先评议并归类自学过程中同一平面内,画出的两条直线的几种情况。
(平行、相交)2、重点认识平行的概念,正确区分平行和相交。
3、50页第1、3题四、后教(一)更正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指名让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题错了,先圈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二)讨论(议一议)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一起来讨论。
评议平行:1、认为平行对的请举手,若错则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2、怎样判断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3、什么叫平行线?(白板出示)评议平行线的画法1、(实物投影)看他画对了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若错,错在哪里?2、如果没有点子图,你还会画平行线吗?怎样画?(师板演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3、评议板书、正确率(看一看,今天谁得了100分,再看看黑板上的板书,谁写得更漂亮一些,给他加2颗星)4、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四上第单元平行和相交教案集体备课教案
![四上第单元平行和相交教案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6352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8.png)
四上第单元平行和相交教案集体备课
教案
Safety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investment. December 21, 2020
第四单元分析
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1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或垂直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
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1在生活情境中凸现数学内容;
2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3带着建立的数学概念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
2鼓励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和垂线;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1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
2指导学生用工具规范地画;
3在画平行线、垂线的过程中体会一些基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行
主备人主讲人第 4 单元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48页--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比较六幅照片,这些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二、自学探究,尝试反馈
(一)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8-49页
思考:1、每幅图片怎样用两条线段表示?
2、试着将线段所在的直线无限延长,它们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
(三)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同学们看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四)尝试。
(1)学生可能出现:
A 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 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让学生将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2)请同桌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三、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动手画平行线
(2)画平行线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
(三)尝试。
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
可能出现的画法:
A 在信纸上画;
B 在方格纸上画;C在点子图上画
提示:画平行线时必须保证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四)动手操作,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四、全课总结: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五、巩固运用达标测试
50页第1题,第3题。
教学反思:
认识垂直
主备人主讲人第 4 单元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52页--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
能从现实情
境和学过的图形找出图形中的平行线。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地“垂直”表象,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垂直”表象,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比较三幅照片,这些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学探究,尝试反馈
(一)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2页
思考:1、请你观察一下,图中的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
2、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什么是垂足?(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
(三)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同学们看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四)尝试。
学生尝试把图中的垂直图形画在黑板上。
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板书)
三、动手操作,深化垂直认识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
(三)尝试。
1、学生画图后,各小组学生推选代表交流各自的方法。
学生边口述方法,边用视频展示台展示作品。
学生“做”的方法可能有:
①用小棒摆。
②用纸折。
③在方格纸上画。
④用三角尺“描”画。
⑤用量角器画。
在学生交流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摆出不同的“互相垂直”,帮助学生形成对“互相垂直”的正确认识。
2、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板书一条直线,并定直线上一点为A点。
·
A
(2)让学生仿照板书自己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直线,并表示出A点。
(3)让学生尝试用直尺和三角尺经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4)提问:你是怎样经过A点话已知直线的垂线的,能把方法说一说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边与一名学生共同在黑板上演示,边小结作图方法:①把直尺紧贴直线;②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至A点;③沿直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四、巩固运用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教学反思: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主备人主讲人第 4 单元第 3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55页--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修隧道哪?你能猜想并验证吗?
(2)请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
(3)有没有最短的?你如何知道的?
(4)如果有,你是怎么画出这条线段的?
二、自学探究,尝试反馈
(一)自学。
带着问题认真看课本55页看书思考。
(二)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同学们看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尝试。
1.小组合作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
然后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通过交流,学生能够谈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一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动手操作
(一)出示自学指导:
从直线外一点A画几条不同的线段与这条直线相交,量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
(三)尝试。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各自的想法,发现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
2、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我们都发现了那条垂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通过情景图认识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
师:我们都发现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
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
3.总结:正因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所以“点
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
线段的长度。
四、巩固运用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第4题,第5题
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回顾与整理
主备人主讲人第 4 单元第 4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48--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平行于垂直的认识,会画平行线和垂线,并学会在生活中应用。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学生初步掌握复习与整理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画垂线、平行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本单元学习了平行与相交,你感觉这一单元自己学得怎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
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自学探究,尝试反馈
(一)自学。
带着问题认真看课本48-56页,看书思考本单元的知识,并且有条理的进行整理。
(二)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同学们看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尝试。
1.学生自己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教师进行有条理的整理。
(用表格的形式课件出示“线段、射线、直线”,随着学生的知识回顾课件展示其特点)
2.整理一下,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件出示:相交、互相平行的两组直线)
3.(课件出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课件出示)小明家要装修房子,去装饰材料城,有三条路,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动手操作
1、如图,过p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如图,学校计划修一条小路和公路想通,怎样设计才能使这条小路最短?
3、学校举行大型团体操比赛,要求纵队之间的距离为一米,如果AB表示其中的一个队,你能画出与他相邻的纵队吗?
四、巩固运用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第4题,第5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