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2017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机密·启用前湖北省2017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准考证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试卷类型,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2B铅笔填涂试卷类型A或B。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使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该题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区域内,超出区域范围答题视作无效答案,答案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能将答题卡撕损、揉捏或折叠。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容之大剑武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
从那个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的年代,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
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
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电脑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
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利,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
湖北省2017届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2017届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
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卷及答案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新高三起点考试命题人:四十九中审题人:武汉中学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三(上)起点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三(上)起点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
砚的历史可谓久远。
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
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
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
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
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
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
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
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
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
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
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
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彰:明显)5.A6.C (“欣然”改“不得以”)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
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
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
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
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
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
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
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
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
湖北省2017届百所重点校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2017届百所重点校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梧桐自古被视为柔木、嘉木,是祥瑞的象征。
《诗经·小雅·湛露》中以枝繁叶茂的梧桐象征君子优美的风度;《诗经·大雅·卷阿》中以凤凰、梧桐来烘托美好政治,创作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有“剪桐疏爵”的记载,将梧桐与帝王的封拜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将梧桐作为祥瑞化身的认同感。
“孤桐”一词最早见于《禹贡》篇,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在训释“峄阳孤桐”说:“孤,特也。
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即峄山南坡生有特异的梧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此特性与峄山地貌特点及桐木的属性等密切相关。
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孤桐”之“孤”渐渐偏离特异之本意,衍变成了单独、孤单的意思。
孤桐意象的衍变始于西汉枚乘的《七发》,该文在描述龙门之桐时竭力渲染梧桐的孤苦形象和险峻孤危的生长环境,以突出琴声惊心动魄的魅力,显然这一意象已不同于先秦典籍中的梧桐形象,之前象征祥瑞、美好的梧桐被孤独、悲苦的形象替代,后世作家纷纷模拟。
此外,司马彪的《赠山涛》还最早将孤桐与个人的身世情感联系了起来。
由于峄阳孤桐可制作琴瑟类乐器,故后人还常把“孤桐”作为琴的代称,孤桐意象由此延伸至乐声领域,最初传达的主要是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古之音。
《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表现上古时期君臣和谐有德、社会安宁太平的情景,因而孤桐便首先蕴含了正人心、促教化的功用及表现为清和安乐的乐声特质。
此外,古琴散音具有“松沉旷远”的特点,令人起远古之思。
孤桐意象由俞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又延伸出“知音”的意蕴。
《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了“焦尾琴”的故事,爨下焦桐,本来避免不了釜底之薪的厄运,但由于蔡邕的发现,变为了制琴的良材,焦桐的这一转变历程契合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寒士的心愿,渴望被发现、被察识,呼唤知音,寻求知音,酬谢知己,便成为孤桐所传达的另一重要文学意象。
2017湖北高考语文真题_湖北语文联考试题
湖北语文联考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
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②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
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
《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
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
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
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
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③“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
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
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2017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选择题题号 1 2 3 4 7 10 11 12 14 17 18 19答案 C D D B CD B D A BE C D B(39分1-4、10-12、17-19每小题3分;7题4分,每项2分;14题5分,B项2分、E项3分)1.C(题干要求是人品为诗品的条件,而C项却说成了诗品为人品的条件。
诗品不一定能带动人品提升。
)2.D(逻辑有误。
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
“只要……就”过于绝对。
)3.D(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推断于文无据。
“诗如其人”,文中说“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和人品是割裂的”)4.B(从“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但我更要扬”这段话可看出她认为“扬比保”更重要。
)5.①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②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学者,在她的带领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学又进一境,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
③在研究敦煌方面,她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使中国敦煌学与世界平等对话。
④她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巧妙实现了保护敦煌与开放敦煌的兼顾。
(共4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6.陈寅恪曾悲叹的原因一是保护不力,文物流失和损毁严重;二是研究乏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2分,每个要点1分)转悲为喜:①敦煌遗产保护得力。
在“莫高窟人”的带领下,一代代人在敦煌坚守,把文物保护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同时还开辟了“数字敦煌”这样永久的科学保护之路。
②敦煌研究成果喜人。
在“敦煌学在国外”已成为历史。
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7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
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
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
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
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
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
麟指麒麟,称为仁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
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
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很多。
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
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湖北语文高考试卷2017及语文联考考试试卷
语文联考考试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湖北省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
《国语•楚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机会。
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询问内史过。
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朱之神。
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
因此,《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
有神兽、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 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湖北省七市(州)2017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七市(州)2017届高三语文毕业生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品和人品肖瑞峰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
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
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
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
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
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Ι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辉煌的戏剧,留下的剧本并不特别多,戏班唱戏留下的剧本更少。
现在流通的剧本大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欣赏阅读的需求,并不能代表演出团体的排演剧本。
清朝宫廷的戏剧承应活动遵照皇帝的意志进行,对戏本管理规范,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南府和昇平署剧本。
这些宝贵的戏曲资料,是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的实物证明,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最初是沿袭明代的教坊司。
后来,康熙年间又另外设置一个被称之为南府的机构。
其间,教坊司一直存在,到了雍正年间才被裁撤。
所谓昇平署,估计是取了歌舞升平的雅意,乾隆七年设乐部,和声署改归乐部管辖,依然保留南府,并选派太监到南府学戏,叫做内学。
另从江南挑选优秀伶人入南府当差,充当民籍教习,招收民籍学生学习,叫做外学。
1925年逊帝溥仪出宫,昇平署也随之自行解散。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颇具宫廷特色,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
清代宫中戏剧根据需要的不同,把戏本分成四类: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朔望承应。
月令承应,即节令戏应节戏,逢时按节演出,如元旦、上元、立春、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等。
一年之中,节令戏本约有二百多种,每个节令均有相应的剧本。
如立春承应剧目有《春朝岁旦》,正月十五上元节承应剧目有《悬灯预庆》《月宫辉彩》,清明寒食节承应剧目《高怀沂水》《芳节行吟》。
八月十五中秋节承应剧目有《月桂飘香,霓裳献舞》《祥云捧月》等。
法宫雅奏为内廷诸喜庆事演出的戏本,也称喜庆戏。
如皇帝大婚,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百子呈祥》《慈容衍庆》等。
湖北省孝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查本试卷共10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
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
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
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
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
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
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
鉴于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原卷版)
湖北省孝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
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
湖北省七市2017年高三4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7届高三联合统考试题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A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B(A组中的“当”应读dànɡ;C组中的“殷”应读“yān”;D组中的“剽”应读piāo)2.B(A项中,“记”应为“计”;C项中,“骄”应为“娇”;D项中,“涌”应为“拥”。
)3.D(“宁静”与“肃静”,前者指环境、心情安静,后者形容严肃寂静。
此处宜选“宁静”。
“稀疏”与“稀朗”,前者形容宽松、不稠密,后者指灯火或星光稀疏而明朗。
此处选“稀疏”更好。
“惨不忍睹”与“惨绝人寰”,前者指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后者指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此处应选“惨不忍睹”。
“顺应”与“响应”,前者即顺从,适应,后者指回声响应,比喻用言语行为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此处选“顺应”更好。
)4.C(A. “改正会风”搭配不当,应将“改正”改为“改进”;B.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档案”,后面的主语是“人”;D.成分残缺,应在“与世界读书日”前加上“孔子诞辰日”。
)5.C(书中的情节应是觉慧下决心反抗祖父的命令,第二天就走出了家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6.B(A项答非所问。
C项偷换概念,是“易于遮蔽”,不是“完全遮蔽”;原文“瑕疵”前有“某些”。
D项绝对化,原文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C(以偏概全,文中只举了“孟、告论辩”的例子。
)8.D(A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
B项,原文第二段说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
C项混淆或然与必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的疑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D(应为:或者,还是)10.B(②是作者的行踪;⑤是在介绍飞鸟祠的位置;⑥是作者在抚今追昔,总结全文。
)11.C(题写碑名的是一个朝鲜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
《国语•楚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机会。
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询问内史过。
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朱之神。
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
因此,《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
有神兽、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
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与历史上众多的感神迹而生的故事大体类似,而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之后派丹朱之后狸姓往祭来看,对丹朱的祭祀也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则,因此丹朱大致属于宗神之列。
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国语》也多有这类叙事,如《晋语二》记载作为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在虢公梦中,蓐收的形象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之下”。
而之所以知道此神是蓐收,主要是因为史嚚据虢公梦中形象占卜所得。
既然可以通过形象而知道神名,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某一神的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实,《晋语八》鲧化为黄熊的事例也是如此,晋平公生病而梦到黄熊,郑国大夫子产根据黄熊的形象而知此神应为鲧,并建议其祭祀夏郊。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这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
(摘编自张永路《<国语>中的诸神形象》,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神灵“战战兢兢”“齐肃恭敬”,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神灵信仰的至高权威和深刻影响。
B.先秦典籍,除了《国语》中的一段记载让人们掌握了神之具体情况,大多数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C.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禹的父亲梼杌,尧之子丹朱,周宣王大臣杜伯,神兽夷羊,神鸟鸑鷟等。
D.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如《晋语二》记载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据《周语上》记载,《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B.在《国语》中,诸神很多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
如:梼杌化为黄熊;杜伯被周宣王杀害后,化为人形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手持红弓箭。
C.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而且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派丹朱之后对其祭祀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来看,丹朱应该是属于宗神之列。
D.祭祀、祈祷等敬神行为可以求神降福或止祸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投射就具体表现为子产建议晋平公祭祀夏郊来治病的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因为夏商周兴亡之时皆有神灵降临,所以此次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
B.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并非所有的神灵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民众的祭拜。
C.在先秦时人的眼中,神与人可以相互交通。
人可以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神的降福,而神不仅可以降福于人,还可以降祸。
D.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
服除,为晋州刺史。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
即除去丧礼之服。
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
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
然兴衰不由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5分)(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①舍,翛然②尚闭关。
[注]①袁安:东汉人,有贤名。
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
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
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
”②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
8.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有何作用?(6分)9.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诗文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
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忆胡居士的。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义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则的语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
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大学生村官谢大立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
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
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
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
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